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进击的盖茨比
9月前
文科生,面对海量AI信息,如何不焦虑,快速做点什么甚至赚钱?

作为1个政治学出身、过去消费金融从业的大龄文科生,这成为我在2-7月最痛苦的事情。

半年后,我可以比较熟练地掌握MJ,GPT4插件,写Prompt定制,一口气给中小企业主讲4小时的AI科普实操课了。

也用AI+低代码做了第一个小程序,自己的小公司,也基于AI-bot来思考,能AI化就AI化。

实践下来,我把即刻+B站+Twitter+YouTube作为无围墙的大学,建立适合的信息跟进系统。

这个思路可能适合与我一样,相对不聪明、但对AI感兴趣的文科生朋友。

艾特了很多即友表示感谢,2024让我们确保AI创造,在即刻发生。以下是长文思路:

一、筛选优质信源

总体上是一个先做加法,再做减法的过程。

1)论文-即友-Twitter

原则是尽可能贴近一手信息。论文最佳(虽然一般消化不了)

可先读几篇公认的论文(比如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没能力,就读中文版。

然后关注即刻AI大牛,可以自己逐步分类(这里只是我的主观定位,不一定是KOL的想法哈,不分排名)
如AI绘画:@海辛Hyacinth @刘飞Lufy @歸藏 @莱森LysonOber @炼丹师忠忠 @Simon阿文
偏工作流:@杨昌 @壁花少年. @泛函 @葬花达人鲁智深
偏产品工程:@奥古斯书 @杰森梁 @白宦成 @Rex陈正翔 @吕立青_JimmyLv.eth @Frank.Lin
偏出海:@哥飞 @深思圈 @赖嘉伟Gary
偏模型:@阿法兔 @罗X
偏资本&商业:@yusen @莫妮卡同学 @henu王凯
偏提示词:@李继刚 @陈财猫 @小七姐 还有一些实操有作品的大牛,如@刘驴 @数字生命卡兹克 @AUDI_GUZZ @VION_WILLIAMS

非常多优秀即友,恕我不一一列举。

再者,Twitter有最佳AI信源,但我英文不好,果断放弃。

后来遇到了“沉浸式翻译”,感谢@OwenYoung 的作品,学习效率直线上升。

可以关注的X大佬有:宝玉@Greg Brockman@Gorden Sun@Andrew Ng等等

2) 媒体-KOL社群

主流AI新媒体,如机器之心、量子位等,都有微信群,都加上。

然后全部改微信群备注,按照属性分类。

如1群-侧重商业化-机器之心

加入一些KOL的群,比如@哥飞 @大咕咕咕咕驴 @数字生命卡兹克

付费加入了优质AI社群,如“AI破局圈”知识星球。

参与少数线下活动,如参加深圳奇绩论坛,加群。加其中的“大模型日报”。这样,一个手动版的RSS就建立好了。

二、将摄入的信息做分类

1.在心理上,将所有信息分为6类道、法、术、器、势、志。

道(AI向善/社会结构/人文/科幻等务虚话题)比如刘慈欣的《终产者》,很多科幻、人文讨论等。

法(合规/法律/地方政策/资本动向等宏观信息)如《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意见稿、备案《AI生成图片著作权侵权第一案判决书出炉》VC大佬朱啸虎和创业明星傅盛争吵也属于此类。

术 (模型/架构/Prompt/开源协议等)

器 (器(应用/工具/工作流/自动化等)

势 (自己有什么真正优势,如何切PMF)

志(自己有什么,要什么,放弃什么)

这一步,我认为挺关键的。有意识地给信息打标签,才能让你我清醒,避免摄入过多不重要的东西。

2.用微信单独建群

上述6类,单独分群。打开微信右上角的“面对面建群”,看到对应的信息,发自己的群,给自己或者相关朋友看。

“会读”APP出来后,我就把看不完的扔“会读”处理了,参考了@范冰 的流程。

不同的是,悬浮窗我总会留10篇左右一次看不懂的文章,确保自己第二天再读一遍。

3.策展类+导航站

会快速浏览@Szhans 每期的AI策展,@阿扶frits 的信息流也是。

导航站推荐:futurepedia.io(科学上网)ai-bot.cn(国内可用)

Huggingface和GitHub偶然上去看看点赞高的。

B站也有非常多好的UP主,但我只是看了@李沐和@吴恩达的公开课。SD的课,看@Nenlyonis 的视频就够了。

4.记下常见的100个概念,说一遍学习新知识,先看100个重复词汇。

比如LLM,Lora,RLHF等,列出来,然后自己都看下是否知道。飞书有一个行业缩写文库,有人工智能的,是一个不错的工具。

5.学大厂公开课,考证

推荐微软领英全球第一个AIGC公开课,Google生成AI公开课,讯飞AI课。
把3个证都考了。

三、找个最贴近场景的上手练习

在玩了100多个AI工具后,我发现自己犯了@王建硕 老师说的,过于关心“AI新闻”,而不是研究AI。

即,器/术的部分浅尝辄止,用到工作流里的还是少。所以把和生产力相关的AI做成库,就不再理会。

开始专注GPT Prompt本身,以及Midjourney +SD 的商业化应用。

后来发现,提示词或许都不是最重要的,工作流更重要,转向RPA,初阶AI-Agent。

现在只看和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有关的AI技术,比如RAG。

只思考“势”和“志”的部分,指引自己行动。AI是追不完的,搞不定就果断放弃。

普通人不要太苛责自己。

四、输出带输入

每周试着写一点相关的信息,把自己画的图发到即刻或者朋友圈。然后开源自己的学习记录。Learn in public,蹭点赞。

打开OpenAI的Playground,每天试着写几段Prompt,直接生成GPTs开始玩。

不过,我真正感受到完整的“AI赋能感”,是在自己用ZIon低代码工具做了一个小程序,全程用GPT-4做代码辅助跑通后,才对工程化、数据库、前端、后端等AI提效的环节有体感。

而当我们带着这些认知,去和企业家、小老板们真正接触,在一遍又一遍地落地气馁后,对于AI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感受,才愈发真实起来。

现在的我,回到原有的领域,试着磕金融AI办公的场景,欢迎大家和我交流。

最后大家看到,这是个笨拙/冗长的框架。我并不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很羡慕大家能快速学习并拿到结果。我只能依赖结构性的笨办法,一点点做。

如果看到这里,我已经很爱你了。相信我,哪怕是文科生,笨一点,慢一点,也不会错过这波AI的浪潮。

2024年,让我们确保AI创造,即刻发生。
46144

来自圈子

圈子图片

AI探索站

75129人已经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