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员的故事 - AI 会让我失业吗?》
二十多年前存在电梯员这么一个职业。我小时候有个电视剧叫《媳妇的美好时代》(总感觉也没过去很久),里面海清演的女主角失业了,就去找了一个新工作就是“开电梯的”。没错就是用的开这个动词,可能现在的小孩觉得很陌生。
但其实电梯员失业的故事还能再稍微分析一下。
一个是,有电梯员的那个年代,并没有多少电梯。因稀少而高级。去住高层小区的别人家做客时,家长会这么跟自己孩子说:张子航,我警告你你可别瞎碰啊,到时给人碰坏了。
今天没有人会在电梯里跟孩子说别瞎碰。你只会在博物馆里这么说。
所以当时的电梯员站在那里并不是因为按按钮需要专业,他其实是在看管/守护一件很高级的东西。就好像自助餐厅里有人专门在螃蟹和龙虾旁边站着。
第二个是,电梯员时至今日仍然是一种能去考人社部证儿的职业,因为某些地方依然需要电梯员,而且必要性很明确。比如医院里的专用梯,属于特种设备,需要专人负责。专人来负责并不是因为别人不会按,而是因为他被赋予了排除干扰,直接送急诊病人到某层楼的权限。再比如,高级会所酒店,去了会有人陪你坐电梯,进了电梯之后还要对你嘘寒问暖,而且这些人一般颜值都很高。这个是为什么大家都知道的。
三是,现在到处都有电梯,三层楼也有电梯,这并不因为大家懒。没有电梯你的沙发怎么上的楼呢?你不会再在城市里见到从窗户吊上去的沙发——这个叫做安全隐患,物业会罚你钱。你也不喜欢请人抬,因为人工请不起了。
所以电梯员这个职业的逐渐消失,并不是简单的说,我们淘汰了没有专业性的,落后的工种。因为这一切原本就不在于“按下按钮”这个动作的专业性。
我认为是:随着新技术的普及,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对某些东西的需求改变了,对某些东西的看待改变了。因此人们的工作也随之发生变化。
同样的,当我们说 AI 时代,“翻译已死”、或者“设计师已死”、“程序员已死”,“都得死”时。除了吸引注意力,并没有太实在的意义。
也许我们最需要理解的是,未来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结构性的变化,你的工作在这个结构中身处什么样的位置。
比如我昨天认识了 Language X 的开发者
@李光华DavidLee 我们都认为翻译或者叫本地化行业会迎来的不是一个一步一步来的过程,新技术应用—进步—淘汰一部分人—快速转移工作范式。而是“我杀死你,与你无关”。
比如你一辈子和几个 English-Speaker 说过话?不管是同步沟通还是异步沟通。这样的跨文化沟通场景,对你来说,可能因为稀少,所以意义比较重大。为此,你希望有一个在场陪伴的角色。你希望保证在这样重要的时刻,你心中所想的中文,能被完整完美地转化成英文。
如果跨语言的实时信息流动变成更加高频的事情,因为这个“转化”过程足够顺畅,质量足够好,成本足够低,你的孩子跟 English-Speaker 交流和跟 Zulu-Speaker 交流是没有本质区别的,那么这时他在完成沟通时,他的注意力会放在什么地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