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杨昌
849关注6k被关注19夸夸
内向者help内向者,非技术AI从业者
影视行业龙头,自研AI的应用落地和商业化
用费曼学习法study in public,更多见置顶帖
置顶
杨昌
12月前
这是篇不定期更新的「个人原创学习清单版」自我介绍,最新更新日期为2024.04.28。即友们好,我叫杨昌,西南土家人在上海。

目前,我在影视行业龙头公司的AIGC 应用研究院任职,主要推进 AI 在产业中的应用落地和商业化。

下面,我就把一些个人原创的学习经验/资源整理出来,希望有帮助。

🌟这10条最值得看🌟

如果时间有限,欢迎先看这 10 条:m.okjike.com

🤖 AIGC学习经验🤖

如果你和我一样,没有技术/人工智能背景,但也希望能学好和用好 AI———「学习有方法,应用可落地」。那么,希望这些我亲测有效的「学习/应用/推广」经验,对你有启发。

1、非技术人员AI从业经验
▶ 没有技术背景的人,想深入探索AI,要从哪里开始?(已入选即刻镇小报):m.okjike.com
▶ 文科生在AI团队里,究竟能干嘛?(已入选即刻镇小报):m.okjike.com
▶ 技术小白如何通过 Python+AI ,在10分钟内做出一个实用的爬虫项目?:m.okjike.com
▶ 如何一步步把 Claude/GPT 当成实习生?(已入选即刻镇小报):m.okjike.com
▶ AI很适合在人“脑子里一团浆糊”时,帮忙梳理思路(已入选即刻镇小报):m.okjike.com

2、被Kimi官方人员转发过的AI使用法
▶ 直接用 kimi 翻译和精读万字英文网页(已被“AI产品经理大本营”知识星球加精):m.okjike.com
▶ AI 消化几十篇微信浮窗文章,我发现好多公众号文章不需要点开去读(已入选即刻镇小报):m.okjike.com
▶ 适用于 Kimi 的论文级行业研究提示词:
m.okjike.com
▶ 无痛读论文:m.okjike.com
▶ 质疑标题党,理解标题党,成为标题党:m.okjike.com

3、学习和应用AI
▶ AI信息太多,学不过来很焦虑,怎么办:m.okjike.com
▶ 学习/了解AI,有哪些优质的信息源(已入选即刻镇小报):m.okjike.com
▶如何让 agent 更智能(已入选即刻镇小报):m.okjike.com
▶ 系统学习 ChatGPT过程中,有哪些亲测有用的资源: m.okjike.com
▶我愿意续费的AI社群,群主都在持续跟AI产生深度关系(已入选即刻镇小报):m.okjike.com
▶ 如何快写慢改,跟ChatGPT一起创作(已入选即刻镇小报):m.okjike.com
▶ 解决中文搜索结果不行的一套工作流(已被AI探索站精选):m.okjike.com

4、推广AI
▶ 如何给行业专家安利ChatGPT(已入选即刻镇小报):m.okjike.com
▶行业专家参加马拉松,有哪些可以借鉴的框架(已入选即刻AIGC 大目录):m.okjike.com
▶ 教堂姐家小朋友用 AI 的小经验:m.okjike.com

5、出海相关
▶如何在逆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主动为全球市场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已被“出海人的日常”精选) m.okjike.com

一位投资行业的即友告诉我:“有被你发的帖子触动到,高密集投入到这个行业学习,真的太棒了,很有力量。”

有被她的话鼓励到,也欢迎即友们看我更多相关的帖子。

❤️ 内向者help内向者❤️

上一份工作的入职周年感言,我第一句话是:“内向是值得骄傲的”(如图)。最近两年,我一直探索内向者的发展攻略并积极分享,下面是比较受欢迎的几条经验帖:

1、即刻精华贴
▶ 内向者发展攻略16“讲”:m.okjike.com
▶ 如何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强势霸道之人(已入选即刻镇小报):m.okjike.com
▶探索自我核心竞争力的 9 个问题(已入选即刻镇小报):m.okjike.com
▶ 经济下行期降低内耗的小心得(已被自我管理互助会精选):m.okjike.com
▶ 如何跟焦虑型上位者合作(已入选即刻镇小报):m.okjike.com
▶内耗者如何及时把问题摆上台面,让负责人尽早解决卡点?(已入选即刻镇小报) m.okjike.com

2、头部「知识星球」精华贴
▶ 「帅张和他的朋友们」:内向打工人如何增加筹码:mp.weixin.qq.com
▶ 「生财有术」:赚钱路上,内向者如何度过“新手恐慌期”:mp.weixin.qq.com
▶ 「生财有术」:内向者如何带线上团队做出好成绩:mp.weixin.qq.com
▶ 「生财有术」:如何利用“社恐”优势去帮助到更多人:mp.weixin.qq.com

🪶心理咨询和写作🪶

我是一名PTSD(创伤后应激) 幸存者,曾作为前 90 名来访者之一,参加过北大心理系IPP 实验室[免费]的写作暴露干预试验,之前每周会见一次简单心理上的心理咨询师。

1、心理咨询
▶ 跟心理咨询师聊完后发现的新变化(已被心理学研究小组精选):m.okjike.com
▶ 写作暴露干预试验(附免费资源):m.okjike.com
▶ 一个「讨好者」是如何“硬气”起来的:m.okjike.com
▶为什么要警惕他人的框架,该如何跳出别人的框架?(已被“浴室沉思”精选) m.okjike.com
▶ 沉迷ChatGPT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m.okjike.com

2、写作
▶ 如何克服分享的“耻感”:m.okjike.com
▶公开分享10年后,又发现了这3条弯路:m.okjike.com

▶ 如何锻炼说大白话的能力:m.okjike.com
▶ 保持长期稳定输出高质量内容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创作者够自私:m.okjike.com
▶ 面向自我写作的最大好处:m.okjike.com

把一位即友的留言转发过来:“不断地输出,能在嘈杂中找到同频的归属,从而获得高的生存价值。

重要的是,分享需要怀揣着一种平等谦和认真的心态,要关注分享事物本身,而非文人相轻,当做获取优越感的手段。”

共勉~

———

最后,感谢看到这里。关于内向者发展,关于AI在产业中的应用,关于心理咨询,关于写作和分享,欢迎线上多多交流。

【非必要,不面基】,请见谅。

我的微信号是yangchangpku,也就是杨昌的拼音,再加上pku的英文缩写。直接扫码(图四)也行,记得备注“即友”。

对啦,如果你正在影视及相关行业应用AI,对AI在故事、视频和影视作品中的应用感兴趣,欢迎来我的小群交流,入群方式见图三:
29242
杨昌
09:33
看起来,如果不是GPT-4.5,就是GPT第二款
00
杨昌
1天前
看来,甭管外面的人怎么争论,OpenAI就是觉得「sora就是世界模型」。

Sora 团队的 bill 在访谈中说:“我们坚信,像 Sora 这样的模型,确实是实现 AGI 的关键步骤。

我们认为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一群人在冬天穿过东京的场景。

在这个场景中,复杂性无处不在。你可以想象一个摄像机飞过这个场景,有很多人在互动,他们在说话,他们手牵着手,有人在附近的摊位上卖东西。

我们真的认为,这个例子说明了 Sora 是如何在神经网络的权重范围内模拟极其复杂的环境和世界的。

……

随着我们继续扩大像 Sora 这样的模型,我们认为我们将能够构建这些类似世界模拟器的东西,基本上任何人都可以与它们互动。

作为人类,我可以运行自己的模拟器,我可以去给模拟器中的人布置工作,他们做完后可以带着工作回来。

我们认为这是通往 AGI 的道路,随着我们未来扩大 Sora 的规模,AGI 就会实现。”

Sora 团队的 Tim 还在很后面解释到:“人类拥有的很多智能实际上都与世界建模有关,对吧?

当我们思考如何做事时,我们总是在脑海中演绎各种场景。我们会在梦中在脑海中演绎各种场景。

我们在做事之前会提前思考:如果我这样做,这件事就会发生。如果我做另一件事,会发生什么,对吧?

所以我们有一个世界模型,将Sora构建为世界模型,与人类拥有的大部分智能非常相似。”

【精校】OpenAI Sora视频生成模型团队最新访谈 2024.4.26【中英】_哔哩哔哩_bilibili

01
杨昌
1天前
之前听做C端AI产品的人说,一旦token生成太慢,用户就流失掉了。

当时我不以为然,因为我更关注B端。

但最近看完吴恩达的文章发现,原来想让复杂agent更快响应、想让评估更容易,也都需要token更快生成。

嗯,Groq得多用起来了,多感受感受更快token的生成。
20
杨昌
1天前
播客里提到“把公开分享当名片”,还挺有共鸣的:

1、如果一个人只是口头介绍自己很牛,你可能还会怀疑他在吹牛。

但如果他有公开分享的账号,你可以看到他的内容。

发现他在自己领域确实有一定见解,你就会给他贴上"这个领域的专家"的标签。将来有需求时,就会想到他。

2、假设这个人擅长线下分享,一场能吸引十个同行业人士。

由于他有一个垂直领域的自媒体,他的获客周期就会缩短:

潜在客户可以通过他的自媒体了解你,然后预约他的线下分享,最终购买你的咨询服务。

这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链路。

3、如果这个人是一个知名的HR自媒体大V,他能收取的咨询费就会高于普通资深HR。

虽然差价可能不多,但成交速度会快很多,因为信任成本降低了。

———

Ps:播客里面说的是“做自媒体账号”,而非“公开分享”但单纯是做号思路,很容易为了流量而丧失专业性。

放眼海外,很多领域的高手有自己的Twitter、博客和油管账号。

虽说分享的语言会更通俗易懂,但也不会丧失太多专业性,更不会像国内很多自媒体那样标题党和胡说八道。

所以,我就写成“公开分享”了。

E137 打工人的尽头是做自媒体?如果你听完这期还想做,那就去吧

知行小酒馆

02
杨昌
1天前
Glibatree Art Designer 这款AI绘画的 GPTs 实在太强了,好玩得停不下来。

1、

作为AI绘画GPTs,它最打动我的是图片质量。

如果有人告诉我,下面这些图是 midjourney 做的,我也不会怀疑。

市面上公众号配图那种一眼假的 dall·e 味儿,在它这里,基本看不出来。

我甚至在想,如果把他们做成游戏中的角色,我都愿意玩一把。

2、

在 GPTs 的对话框里,它能把交互做得这么“上头”,也很让我感到意外。



拿到提示词之后,它会一次性生成 4 张图片,每张图片的上面是 markdown 格式的 midjourney 提示词。

如果我对该图片感到满意,就可以直接点击 midjourney 提示词右上角的“copy code”,直接复制粘贴发到midjourney 对话框里,过程极其丝滑。

也就意味着,dall·e 生成的这些高质量图片,只是midjourney 更高质量图片的草图。



等4 段提示词和 4 张图片完成后,它还会贴心的再给到 4 个相关的创意发散建议,只要回复对应的序号,马上开启新一轮。

因为刚生成的 4 张图中,已经有非常满意的内容了,所以我非常乐意动动手指,回复个数字。再然后,又是很惊艳的图片和不错的创意发散建议,又尝试下一轮……

3、

因为 ChatGPT Plus 账号的次数限制,我用得其实不是特别多。GPT-4.5 或者GPT-5 又迟迟没出来,搞得我都不太想续费了。

但今天玩了下这个后,感觉还是续上吧,GPTs里头也是有好东西的。

不说别的,就用Glibatree Art Designer 这款GPTs每天给我生成一批奇怪的生物,就很好玩。

———

对啦,这款GPTs目前名列绘图类第一,对话次数已经超过 30 万了。

感兴趣的话,可以试一下,它的链接是:chat.openai.com
25
杨昌
2天前
从QQ空间到朋友圈,从知识星球再到即刻,我公开分享的时间,也超过10年了。但很多弯路,现在还会走。

最近,又有三条弯路,开始有点弄清楚了,今天记录下来:

1、把公开分享当成“做自媒体”

拿在即刻上公开分享为例,我最开始的想法,本来是study in public,想着即刻是AI讨论氛围最好的中文社区,就永费曼的方法把学到的AI相关内容分享出来。



但随着反馈越来越好,我开始有了“做自媒体”的感觉。

很多学完特别有感触的内容,因为担心反馈不好,也开始不分享了。看到些反馈不错(但其实与我无关)的内容和表达,自己也跃跃欲试,想参考借鉴,还想比个高下。

也经常盯着被关注人数看,涨到某些数据的时候特别开心,迟迟没有涨到另一个数据的时候特别沮丧。为此,甚至不惜面向平台、主理人的偏好写作……



直到最近,发了篇自认为绝对没多少人看的学习笔记,没想到很快就收到一些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我才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很多盲点,被指出后才后知后觉。

这一刻,我再一次感受到“study in public”的魅力了:不在于有多少点赞、评论、加精或者涨粉,而是又发现了多少知识的盲区,又把自己感兴趣的这个领域研究得有多透彻了。

于是我就想,后面只要学到很有感触,就赶紧分享出来,争取在同好的反馈中进一步精进。

2、内心深处有个“审判者”



分享过程中,我经常从内心深处听到“审判”的声音,它们告诉我:

这条帖子没有干货,这篇内容太羞耻了,这个分享有点装逼,这则想法会被看作傻逼吧~

如何降低“审判者”声音的影响,其实我去年就想通过一次。但随着自己被关注数越来越大,互关的行家越来越多,我又开始退回去了。



也是最近的那篇论文学习笔记,让我重新意识到,费曼学习法,就是解法:

把分享,作为自己学习的关键一环。每次学到个新东西,就及时用大白话分享出来,如果朋友圈或者其他社交媒体上有反馈了,就说明学到了。

因为是学习的一环,不是为了凹“老师、专家或者大神”的人设,我完全允许自己犯错犯傻。

有人发现错误并指出来是我的荣幸,有人想借题发挥攻击我也可以毫无包袱地坚决反击。

慢慢的,输出的心理压力,就小了很多。

3、过于关注负反馈



随着公开分享越来越多,吸引过来的人就越来越多。

这些人当中,不乏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审批者”,他们会用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让我感到膈应。比方说,会有很多的伸手党,冷不丁的就过来索取一番。

其实,类似的跟学习内容关系不大的负反馈,经常能引起我情绪的波动。有时候,甚至搞得我不太想写内容了。



也是最近,一位朋友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找我讨论。当我把自己抽离出来,从旁观者的角度重新分析这个困扰时候,我隐约找到了解法:

我公开分享,向世界发出我的信号,首先是为了用费曼学习法更好学习,其次是为了链接到真正的同频共振之人。

所以,我更应该关注的是,在分享过程中,我对自己和对研究对象,深挖得有多深,能激起多少同好的共鸣,然后链接到彼此。

除此以外,都是杂音。无论对方分贝有多高,无论对方咖位有多大,归根结底,与我无关。

———

最后,再次感叹一下公开分享的威力:

10 多年来,我最引以为傲的项目,我最满心欢喜的工作,都是公开分享促成的。

像搞学术一样专研,像费曼学习法一样分享,像52赫兹的鲸一样发出自己的声音。

接下来的10年,期待自己,可以持续朝这个方向靠近。
1212
杨昌
4天前
是这样的,而且竞争似乎真的没有想象中那么激烈 //@简冬阳dayup: 我觉得 ai 还有一个 buff,就是确实是风口,确实很吸引大家的关注,是一个自带流量的工具,看搜索指数就知道了

所以你在「AI x 细分领域」输出,建立影响力会比用其他工具更快

杨昌: 不得不承认,从搞钱/找工作的结果来,当前的生成式AI,的确跟大多数非技术人员没啥关系。 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成式AI对非技术人员没有帮助。 恰恰相反,个人认为,现阶段拥抱生成式AI,是非技术人员最值得投资的事情之一。 1、 往小了说,如果咱在研究困扰自己的问题,比如各类考试,或者探索感兴趣的课题,比如科技人文,AI 都能帮到忙。 最起码的,有了生成式AI的帮助,那些曾经看不懂的、不敢看的文献和大部头,那些三倍速也要看几个小时的课程,现在都不是大问题了。 2、 学完之后,如果愿意尝试用费曼的方法分享出来,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首先,极有可能实现“以文会友”,吸引到一样对该领域感兴趣的同好。从此,不再“独学而无友”,甚至有机会一起搞点事情。 其次,在通过 AI 辅助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越来越知道 AI 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然后顺手迁移到专业领域,成为该领域前几个「用好 AI 解决真实问题」的“AI应用高手”。 3、 现在AI应用的早期阶段,到处是蓝海。 从成为办公室/教室的“AI应用高手”,再到成为某个细分领域的“AI应用高手”,速度远比想象中快。 可是因为各种原因,很多人虽然经常在朋友圈点评AI,但很少真正上手,成为哪怕是办公室或教室里最会用 AI 的人。 4、 而这,也就给真正用好 AI 的非技术人员,腾出了很多机会。 举个例子,我听过不止一个 AI 探索者说,因为积极应用 AI 和分享,或者是参加活动和比赛,他们不知不觉间认识了各行各业里最顶尖的一些人。这是他们之前不敢想象的事情。 随着 AI 用得越来越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一想到“这个领域+AI”,就会想到我们。 5、 《纳瓦尔宝典》的作者写出了可能是推特历史上被转发最多的一个推文系列:有关运气。 1)第一种运气是不期而遇的运气,比如天上掉馅饼,中彩票,炒股暴富; 2)第二种运气来源于孜孜不倦、不断尝试 3)第三种获得好运的方式是善于发现好运,如果你在某个领域做得足够深,可能第一时间发现别人还没看到的好运; (当非技术人员在专业领域用 AI 用得足够深时,也一样可以基于自己的非共识,发现一些AI的小机会。 过程很难一蹴而就,但如果愿意专研,那一刻又会比想象中来得更快。) 4)第四种是最奇妙、最难得的,那就是打造独特的个性、品牌、信誉,让运气找到你。 Naval 举了个例子,假设你是世界上最好的深海潜水员,大家都知道你的水平最高。如果有人走了好运发现了一艘沉没的宝船,他们会第一时间联系你让你帮助他们寻宝。于是,他们的好运也变成了你的好运。 (正如上一条所说的,当越来越多的人,一想到“这个领域+AI”,就会想到我们,那么运气也将会主动找上我们。)

00
杨昌
4天前
看来openai真的要做自己的搜索应用了,不是bing或者插件/gpts,很期待!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