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跟对象聊到个话题:“在喜欢的领域,小的机会是怎么长出来的?”
聊完比较激动,因为当下机会普遍不太多,哪怕很喜欢,也容易沦为为爱发电,苦苦支撑。
如果有办法,让小的机会持续长出来,那么热爱真的就能“抵岁月漫长”了。
初步看来,这套办法,共分为3个阶段。
【阶段一】
基于头部玩家的系统玩法,研究增量机会
1、
比如食品领域,要做大单品,头部玩家比较系统的做法之一,就是“跟手机学产品,跟饮料学渠道,跟白酒学品牌”。
了解系统的做法之后,就可以结合着某一类喜欢的食品,去挨个研究,看看它们还有哪些新的增长点。
2、
因为足够喜欢,所以研究结果的洞察,甚至可以给该品类头部玩家带来启发。
当感兴趣的头部玩家顺着文章找过来的时候,合作的契机就开始了:
可能是工作的邀约,也可能是商务的合作。
3、
食品领域,我其实不太熟。
不过,在个人比较了解的社区、社群和AI 等领域,我确实因为一些小的研究,获得过一些机会,比如手头的这份工作。
当然,纸上得来终觉浅,光有研究还不够。在好的机会面前,真正的硬通货,是实打实的作品,而非纸面上的“万字长文”。
【阶段二】
在增量机会下,开启个人的“最小实践”
1、
那么,实打实的作品,是从哪里来的呢?
肯定不是增量机会本机会,因为要搞定大机会,还是要一定投入成本的,且远非个人可以承担。
2、
但增量机会当中,也有个人可以掺和的“小机会”。
比方说,提前发现哪款产品可能会爆,就搞个账号去分销一波。
哪怕只出现在分销榜的前几十名,都会获得不少“纸上谈兵者”聊不出来的一手经验,甚至获得意想不到的合作机会。
3、
不太懂流量,不去分销,也没关系。
真正重要的是,找到个人可以掺和的小机会。然后,用尽可能低的成本去实践,尽快从市场和用户那里拿到真实反馈。
这个小机会,可以是围绕头部玩家生态去做的。比如视频号平台仍在增长,就可以做个下载视频号视频的微信号,免费下载的同时,打点小广告。
也可以聚焦巨头管不过来的细分领域。比如AI的发展尚未停滞,就可以先带一个部门用出效果,带一家公司用出效果。
【阶段三】
积累足够多小机会,争取长出“生态位”
1、
是的,以上的这些,都算不上什么大的机会,也没法让谁出人头地。因此,很多“胸怀大志之士”,是看不上的。
不过,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讲,在当前这种环境下,它们反倒更能让热爱真正落地,更能让人发自内心地感到踏实:
深度的思考,会让我们被更多同好看见。这其中,必定有客户、雇主和合作伙伴。
扎实的实践,将变成实打实的credit和一手经验。当更好机会到来时,往往能更快抓住。
2、
周末在UP主“汤质看本质”课程里看到一种说法,细品下来很认可:
“人们谈到差异竞争,喜欢用「生态位」这个概念。真正可持续的「生态位」,是在时间里长出来的,而不是在空间里找出来。”
生活不是权谋爽剧,你我也无法想谋士们那般算无遗策。
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没能力找到好的“生态位”的。哪怕是看到了,也不见得有本事占上去。
3、
更多时候,我们只是因为喜欢而研究,因为有意思而实践。
研究着研究着,就慢慢摸清了点门道;上手着上手着,手感就越来越好,人也越来越有自信。
在走到所谓「生态位」之前,是每一个小小的正反馈,激励着我们不轻言放弃。
就像《士兵突击》里说的:“他做的每件小事,就好像抓住一棵救命稻草一样,到最后才发现,他抱住的已经是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