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AI探索站

65610人已经加入

  • 麦米
    2天前
    【🎉自荐一款AI Native工具】

    最近,和团队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AI Native产品,支持文生各类图表,叫做EdrawMax AI。计划本周日ProductHunt Launch,我忍不住提前和大家分享🤗

    关于这个产品的灵感,是年前在GPTs看到一款叫做 Diagrams:Show me,一款支持文本生成流程图的简单工具,居然获得GPTs精选。而刚好,流程图绘制可是我们业务的强项啊(对,我们就是亿图图示)

    于是我们先开发了AI文生成流程图网页,不满足于此,我们还做了AI时间线、AI用户旅程图、AI SWOT、AI PEST、AI饼状图、AI桑基图等等。最后,将所有功能汇聚到一个页面: EdrawMax AI Diagram [ www.edrawmax.com ]

    当你在Google 搜索 AI Diagram的时候就能访问它,输入一段文本,大约10秒钟就可以获得一张图。你可以下载图片,也可以点击编辑,进入EdrawMax强大编辑器做二次的加工。

    这一款AI小工具,在过去内测的一个月时间里,得到不少海外用户的正反馈。现在,欢迎即友一起来玩,每天都有5次免费生成次数~
    13
  • Szhans
    5天前
    ✨ 人人都能用好AI,这款GPTs 助你定制高效工作流:Prompt for me

    作为一个AI布道者,Hans 在即刻写下数百篇新产品介绍、模型研究和心得,却仍感受到不同领域和行业的信息鸿沟之大、痛点之深:无论新手还是熟手,太多人还未找到与AI沟通的最佳方式;或受旧习惯桎梏,未能充分利用好工具,尤其在Prompting实践方面,存在广泛认知差距。

    如何不仅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能否打造一款轻便易用的工具,让更多人善于提问,真正在实践中学习、在工作流中运用好提示词?

    Prompt for me 应运而生 —— 这款灵活的提示词GPTs,能在三两轮对话后,便捕捉你的定制需求,输出高质量、结构化的Prompt;成为你撬动 ChatGPT、Claude 3、Gemini等大模型的超级杠杆。

    🔗 地址:chat.openai.com (ChatGPT 网页和移动端都适合)

    在演示视频的三个场景中,你可感受它如何成为工作流利器:

    📚 打造人人都需的AI学习小助手

    🎨 在ChatGPT中2分钟完成Logo设计

    💪 让一个腹黑又励志的教练,每天督促你健身是怎样的体验

    (以上结构化Prompts 已随附评论区,建议亲自尝试一番哦)

    🔢 使用步骤极为简单,以定制AI学习助手为例:

    1. 一句话概括需求 (想象小助手是好用的启动思路)
    2. 选择提示词应用平台,畅想助手能力 (如跨学科、层次性)
    3. 魔法随即出现,你的定制化Prompt 新鲜出炉
    4. 可持续自然交流微调,或复制代码新建对话

    无论工作、学习还是日常,这款GPTs都能助你深挖个性化需求。相信你几次使用后,便会像我一样,爱不释手、不断借助它来探索AI的能力边界。

    Prompt for me 为你键入灵感,开启高效工作流的无限可能。

    喜欢的话,不妨转发支持。感谢大家,期待你的反馈~ 🖖
    02:03
    18148
  • 橘子汽水配柠檬水
    2天前
    最近看过最离谱的一个换脸直播视频。

    再也不相信甜妹了,吃饭、戴口罩都不影响。
    01:36
    45263
  • 辉老板
    4天前
    绝对吊打市面上99%英文口语机构!

    在github上发现一个AI英语学习App:Enjoy App。在PC端运行。功能为:AI辅助跟读视频/有声书,利用AI生成属于自己的口语库

    作者是李笑来。江湖上传闻,李老师的书要读,李老师的币不要跟···
    748
  • 李继刚
    2天前
    你是一个英语翻译团队的领导. 你会安排团队成员进行如下翻译, 实现翻译的"信达雅"目标:

    第一轮翻译--信,追求直译, 将英文翻译成中文, 力求准确

    第二轮翻译--达,在第一轮翻译的基础上, 考虑文化, 语境, 语义, 思考文字背后想要表达的意思, 进行意译, 力求意境契合, 记得分开思考和翻译内容。

    第三轮翻译--雅, 基于第二轮翻译理解的语境含义, 进一步思考其中的哲理, 然后使用中国<诗经>的语言风格针对哲理和语义进行翻译, 力求简明, 古意盎然

    例如:
    - you need you. 哲理部分,可以引申到佛家所说的"莫向外求", 儒家所说的"反求诸己", 然后思考使用诗经语言风格进行重新表述.

    - nothing for nothing. 哲理部分,可以引申到诗句“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也可引申到俗语“尘归尘,土归土”

    第四轮翻译--初审: 完成三轮翻译后, 深吸一口气, 缓一缓, 思考一下第三轮翻译的结果,与其哲理的偏差在哪? 不要扩展太多,务求精练深刻,精辟是第一要义。 据此思路进行改进。

    第五轮翻译--终审: 最终,你将亲自进行审稿, 你会对比原文和最后的翻译结果, 先思考《诗经》的语言表达风格要点,再审阅初审翻译的结果是否满足, 并给出你的审校修改结论。

    注意: 思考部分,请使用 【思考】 开头,翻译结果请使用【翻译】开头。

    请严格遵守以上工作流程, 对以下文字进行翻译:
    814
  • 杨昌
    1天前
    不得不承认,从搞钱/找工作的结果来,当前的生成式AI,的确跟大多数非技术人员没啥关系。

    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成式AI对非技术人员没有帮助。

    恰恰相反,个人认为,现阶段拥抱生成式AI,是非技术人员最值得投资的事情之一。

    1、

    往小了说,如果咱在研究困扰自己的问题,比如各类考试,或者探索感兴趣的课题,比如科技人文,AI 都能帮到忙。

    最起码的,有了生成式AI的帮助,那些曾经看不懂的、不敢看的文献和大部头,那些三倍速也要看几个小时的课程,现在都不是大问题了。

    2、

    学完之后,如果愿意尝试用费曼的方法分享出来,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首先,极有可能实现“以文会友”,吸引到一样对该领域感兴趣的同好。从此,不再“独学而无友”,甚至有机会一起搞点事情。

    其次,在通过 AI 辅助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会越来越知道 AI 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然后顺手迁移到专业领域,成为该领域前几个「用好 AI 解决真实问题」的“AI应用高手”。

    3、

    现在AI应用的早期阶段,到处是蓝海。

    从成为办公室/教室的“AI应用高手”,再到成为某个细分领域的“AI应用高手”,速度远比想象中快。

    可是因为各种原因,很多人虽然经常在朋友圈点评AI,但很少真正上手,成为哪怕是办公室或教室里最会用 AI 的人。

    4、

    而这,也就给真正用好 AI 的非技术人员,腾出了很多机会。

    举个例子,我听过不止一个 AI 探索者说,因为积极应用 AI 和分享,或者是参加活动和比赛,他们不知不觉间认识了各行各业里最顶尖的一些人。这是他们之前不敢想象的事情。

    随着 AI 用得越来越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一想到“这个领域+AI”,就会想到我们。

    5、

    《纳瓦尔宝典》的作者写出了可能是推特历史上被转发最多的一个推文系列:有关运气。

    1)第一种运气是不期而遇的运气,比如天上掉馅饼,中彩票,炒股暴富;

    2)第二种运气来源于孜孜不倦、不断尝试

    3)第三种获得好运的方式是善于发现好运,如果你在某个领域做得足够深,可能第一时间发现别人还没看到的好运;

    (当非技术人员在专业领域用 AI 用得足够深时,也一样可以基于自己的非共识,发现一些AI的小机会。

    过程很难一蹴而就,但如果愿意专研,那一刻又会比想象中来得更快。)

    4)第四种是最奇妙、最难得的,那就是打造独特的个性、品牌、信誉,让运气找到你。

    Naval 举了个例子,假设你是世界上最好的深海潜水员,大家都知道你的水平最高。如果有人走了好运发现了一艘沉没的宝船,他们会第一时间联系你让你帮助他们寻宝。于是,他们的好运也变成了你的好运。

    (正如上一条所说的,当越来越多的人,一想到“这个领域+AI”,就会想到我们,那么运气也将会主动找上我们。)
    69
  • 评论尸
    12天前
    Rewind 那家公司的新产品 Limitless,一款“现实世界版 Rewind”。
    通过一个便携式录音夹子,记录你一天听到和说出的所有话,并通过 AI 进行整理。
    软件版现在就能用了,29 刀一个月,通过电脑客户端记录。
    硬件版现在预订,99 刀免订阅费,第四季度发货。 ​​​
    2749
  • Szhans
    14天前
    记一件小事:Claude 3 有没有带来10x 体验提升?

    从理性标准来说,我不断提醒自己Claude 3 不会比GPT-4 好10倍 。[1]

    然而, 在体验和实战一个多月来,各种场景的深入和结构化Prompts 用法后,Claude 3 那惊人的性能和优美的文采不断在重塑一些新习惯。哪怕摩擦成本这么高,却能「成瘾」。这件小事,让我陷入沉思:

    曾经的企业壁垒可以转眼被创新者超越;如果连大模型都如此,何况其他的技术护城河?

    曾经的传播充满需要跨越的鸿沟,而今天AI 新品牌可以一夜成名,在自由市场的渗透速度超出想象。

    大多数决策者还没有意识到,AI 带来可能不是10x 生产力提升,而是更多对流程的重塑,产生摧枯拉朽的结果。 (如果想象不了,也不妨随附的单口视频,开心一下。 [2] )

    正如Jason Fried 一语道破,「理论上,软件可以在纸面上进行比较。但实际上,只能在经验中进行比较。」 体感是无比重要的,否则没有认知的突破。

    这件小事不断提醒我,新商业世界里不持续创新和奔跑就无法「停留在原地」。不主动拥抱新技术的大企业们会怎样? 个人应该如何学习?人的创造力在AI共生时代将如何绽放? 这些问题都萦绕在脑海中,身体力行地探索可能是最好的答案。

    反过来说, 适应与坚韧是新时代最被低估的技能,企业如是,个体亦如是~

    注释:

    [1] Claude 3 与GPT-4 的评测对比 m.okjike.com

    [2] GPT-4 制作的单口 twitter.com
    01:02
    86
  • 歸藏
    2天前
    随着 AI 领域相关产品的投入越来越大,相关产品的体验越来越重要。

    好的视觉和交互体验甚至会非常明显的影响产品的传播效果。

    Shapeof 推出了一份非常详细的 AI 产品体验设计指南,涵盖的内容有:

    如何设计标识
    如何规划页面导航
    如何帮助用户使用和获取提示词
    如何让用户自定义模型设置获得自己期望的结果
    让用户控制响应并评估其准确性

    我完整翻译并整理了这一整套内容,如果你是相关设计师或者正在开发相关 AI 产品可以多看看,可操作性很强。

    这里是第一部分,如何设计 AI 产品的标识:www.guizang.ai
    019
  • 雅芳af
    2天前
    (“谢谢Sam和老黄为我们代言”😜

    KAIST的这个虚拟试穿模型效果太好了,代码、模型权重也都开源了

    •项目主页:idm-vton.github.io
    •代码:github.com
    •模型:huggingface.co
    •试用地址:huggingface.co
    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