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携隐Melody
14关注9k被关注26夸夸
置顶
携隐Melody
3月前
四海星球年度大盘点来咯~
15:12
32
携隐Melody
6天前
我经常收到某种负面情绪应该如何“解决”的私信求助。比如爷爷刚刚去世了,自己在国外读书几年没回家,感到了巨大的无力和自责感,什么都干不了只是哭。或刚分手特别痛苦。或被背叛,陷入报复自伤,不报复愤怒和憋屈挥之不去的两难。

他们都在问:怎么赶走这些情绪。

痛苦、悲伤、无力等情绪,是不能被“解决”的。

对待情绪只有三种方式:化解、压抑、感受。

☀️ 有些情绪,是可以在源头上化解的。这是因为情绪本来就是针对外界刺激的一种身体反应,而刺激和反应之间,存在一个“等一下!我想想”的理性空间,一定程度是可以由自己决定怎么反应的。

比如本来要生气的事情,转念一想不值得生气,就把生气的情绪扼杀在摇篮中了。本来很委屈很受伤,带着同理心换个角度看问题,可能会发现对方其实很可怜,决定不予计较。

这种能不理性左右的情绪,一般来说是“防御反应”。就是把外界刺激当成了攻击,而“等一下!我想想”的这个理性空间,会重新评估外界刺激是不是真的攻击,或更正确地理解攻击的力度和背后的出发点,从而改变自己的防御状态。

要注意的是,这种停下来想想再反应的能力,是后天训练出来的(通过一次次让自己冷静思考,理性分析,再做出反应的重复训练),不是天生的哦(所以也不是人人都有)。

☀️ 有些情绪,根本不可能通过理性分析“化解”,因为它就是人的生存本能之一,根本不关理性的事儿(人主要靠本能活,不是靠理性)。

比如亲人离世的痛苦和自责,分手的心碎,被霸凌的无助,重压下的崩溃。

人需要各种不同情绪,来在“冒险”和“撤退”之间做出判断。人在快乐的时候就更愿意冒险,在悲伤、痛苦、沮丧、无助的时候就应该撤退,回去疗伤、蛰伏、等待机会。没有了负面情绪,就好像没有了痛觉一样,活不长(没有痛觉的人不会知道自己受了什么伤,感染、炎症也难以发现,活到成年都很有挑战)。

你不能取消这些情绪(它们是生存指令)。

但确实可以“压抑”,也就是关闭自己的感受,让自己变麻木。情绪其实还在那里,只是自己逐渐感觉不到了。这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因为感受的开关只有一个,关掉负面情绪,你也不再能感受到正面情绪,渐渐无法感受任何当下,无法体验到生活,变成一具温暖的尸体🤭。

☀️ 针对无法化解的情绪,正确的做法是:感受。

感受是痛苦的反面,你感受到的痛苦越多,需要忍受的痛苦就越少。这违反直觉,但痛苦就是越不抗拒,越去打开怀抱拥抱它,感受它,越容易忍受,也越容易过去。事实上,完全不带抗拒地接纳,只是“痛”,一边痛一边拼命抗拒,才是“痛苦”。

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做这两件事来改善自己的感受。

第一,从亲友的陪伴中获得支持,获得边缘共震,让自己混乱的情绪脑因为有了新的共震对象而逐渐稳定下来(宠物也能共震,也有用)。

第二,从不断叙事中,理解这段经历,把故事讲完整,给它一个结局,它就成为了过去,成为了记忆,你就可以move on。这就是为什么在痛苦的时候,人总是有种成为祥林嫂的冲动。

换句话说,正确的问题不是悲伤和痛苦应该如何“解决”,而是“我应该如何更顺畅地度过悲伤的五个阶段”。伸头一刀,缩头一刀,尽快挨刀,找人帮助自己度过痛苦时期,这才是应对悲伤和痛苦的正确态度哦。
17
携隐Melody
7天前
何同学又上热搜了,而且还一下好几个,什么#何同学 向下拒绝#,#何同学 小布尔乔亚#。然后我看到好多视频在头头是道地“点评”和“剖析”他的问题。

我想说,这是霸凌行为。

何同学的那条微博,是很不讨喜。我也没觉得他说的行为值得赞扬,我觉得这样做很怪,也没考虑到师傅的感受。但正因如此,他那条微博下已经有很多嘲讽的评论,当下也有不少人转发嘲讽他,而且当天就上了热搜。就算他需要一点“纠正”,这些难道还不够吗?

我去年听过一期采访何同学的播客,他在里面说,成名带给他的除了各种好处,还有巨大的焦虑(他应该在其他场合也表达过)。最近上热搜的这条微博里,他也提到他有讨好的问题。

人要从这些问题中努力修正和疗愈自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根本不可能一步到位。挑战越复杂,进步越可能是Z字型的,就是一会矫枉过正,一会退回太多。当他专注在修正“讨好”上时,可能想不了那么多。他只会想到自己一直不敢拒绝,现在要鼓起勇气拒绝。

这说明他是一个脆弱的人类,他不完美,他是个有瑕疵的普通人。

我也是,你也是,在座的各位都是。

我们带着瑕疵面对世界,收到了世界的反馈(比如他当天发出来之后得到的各方反馈),于是明白了这是个瑕疵,下次改正。人就是这么磕磕碰碰地跟世界合作,在这个世界上生活。

在看到当事人已经收到了很多负面反馈的前提下,把一次普普通通,且完全可以理解(讨好型人格在矫枉过正)的脆弱表达,放大为道德缺陷、人品问题,然后大肆攻击,这就是霸凌。如果这种霸凌是为了恰流量,那就是吃人血馒头。

为什么何同学会被单独挑出来霸凌?他是大v没错,但大家不觉得他获得的热度,大家点评他的“热情”,比很多明星还高了?

因为他好欺负。

为什么他好欺负?因为他年纪小,成名早,还没有很多社会经验来应对这些恶意;因为他深陷焦虑,没有冷静反驳的能力;因为他讨好型人格,反驳起来对他很不利。

好欺负的人,其实是会散发一种好欺负的信号的。具体分析起来就是上面说的这几条,但即使不这么具体陈列出来,嗜血的鲨鱼也早就能闻到。

这几天正好看到我首页上有人问说,为什么赵露思遭遇了这么大的恶意,她到底做什么了?我在下面评论说:因为她好欺负。你们看,同样是可爱甜妹,同样遇到了一些“瑕疵”事件,比如演得太过被嘲讽,虞书欣就散发着一种“老娘很不好惹”、“惹我也没用,我身经百战”的气场,赵露思就散发着“你们说什么我都真的往心里去”、“我好欺负”的气场。

霸凌者挑霸凌对象的时候,就是这么挑的。第一挑没背景,好欺负的;第二挑本人回应起来很笨拙的;第三挑欺负一下就真哭的,这样欺负起来才更有爽感是吧?

希望大家能分清“第一反应”的负面反馈,和追着他打的霸凌。刚了解到这事儿,觉得他说的不妥,说一句不妥,很正常。幸灾乐祸地看到他被追着打,被吊在道德牌坊上鞭笞,还上去兴奋地吐唾沫,这很难看。

我也希望“包子”朋友们能明白,挑你欺负就是因为你好欺负。大家硬气起来,疯起来,怼起来,我们宁可做满身是刺的荆棘,也不做待宰的小绵羊。
200118
携隐Melody
8天前
Ready Go终于更新了!
​在关税战的背景下看看中国企业过去10年的布局。

纵横四海: 这几天,美国和全球,尤其是中国的关税大战打的是如火如荼。而在这样一个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考虑出海,更准确来说应该是更激进的拥抱大出海的浪潮。 那么今天,我们来给大家讲一讲中国企业“大出海”的浪潮,从早期的外贸拓展到如今的全球化布局,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走出去?是历史的驱动还是市场的迫切需求?又是什么样的挑战让它们的出海之路变得如此复杂且充满变数? 我们将探讨中国企业出海的不同阶段 - 真出海vs假出海。在许多企业急于“出海”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不少企业只是在做“表面功夫”,假出海并没有深入海外市场。而真正的出海,则意味着深耕国际市场,适应当地文化,创新商业模式,建立本土化供应链。 当然,真正的出海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的挑战有很多: 1. 去哪里? 中国企业如何选择合适的国际市场?从欧美到东南亚,各个地区的机遇和挑战大相径庭。 2. 卖什么?在全球市场上,如何定位产品?是墨守成规还是把出海当做又一次创业? 3. 怎么进?如何打入一个陌生的市场?是通过并购、合资,还是独立品牌的方式进入? 4. 怎么造?出海后,如何优布局供应链?面临当地供应链的短缺,企业又该如何? 5. 谁来干?企业只能独自奋战,还是有外部力量的协助?而内部如何培养全球化视野的管理者? 在这期节目中,我们将用鲜活的案例来展示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如何应对这些难题,这将是一场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大冒险。

01
携隐Melody
8天前
父母怎么夸孩子?

☀️ 首先,夸孩子付出的努力,不要只夸天赋。

在刻意练习那一期,我们就讲过这个道理了,后来在《坚毅》中又提到。如果你只夸天赋,孩子会希望自己一直保持天赋表现,害怕失去这个“天赋”的夸奖,就会变得不敢犯错。但技能提升靠的就是犯错,尤其靠在犯错的点上反复琢磨。只夸天赋是“反”刻意练习的。

不过我觉得,也不用完全避开对天赋的夸奖。因为孩子也靠对自己天赋的夸奖,识别自己擅长什么,做出未来的兴趣和职业选择。重点在于,不要“只”夸天赋,要经常强调再有天赋的人也要努力,没有努力和坚毅,天赋只是昙花一现,要让孩子明白小时了了,大时未必的道理。

☀️ 其次,夸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道理跟第一条相同:我们希望孩子养成享受过程,投入其中,找到心流的思维习惯,而不希望孩子被世俗结果评价框死。“我为你骄傲”(你能做到这个真不简单)这样的夸法,既肯定了孩子取得的成绩,又没有暗示夸的只是成绩本身。“拿了第一名真棒”这种夸法,就有暗含第二名、第三名,或没有名字就不够棒的意思,容易让孩子只想追求结果。

跟上一条的区别是:过程并非只有努力可夸,还有其他的东西,比如:

“宝贝真厉害!但是妈妈/爸爸更欣赏你在这次过程中的新尝试!勇于尝试是很棒的品质哦!”

“我看到你这次非常享受过程,很沉浸,很快乐。你看,是不是专注在过程中的探索和变好上,结果自然不会差呢?”

这样的夸法所培养出来的成长型思维,是你能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之一,也是孩子将来自己独当一面最重要的思维之一。

☀️ 最后,夸品质、表现,而不是跟人比较的高低。

我也算是一个取得了不少成绩,能让爸妈脸上有光的女儿。但是我读MBA的时候有一堂课的作业,要三个人讲出对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我妈写的主题却是“善良”(这故事我在播客讲过)。我很感动,在我妈心中,成绩和成功都不重要,女儿开心快乐就好,而女儿最打动她的点是“善良”。

这种对品质的肯定,真的很能帮助树立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你看你在台上就是讲得非常放松自然”,“宝贝对动植物好温柔哦”,“宝宝是一个情绪饱满非常生动的人哎”,“宝宝你真讲礼貌,懂得感恩是很美好的体验哦”。这些夸奖都会伴随孩子一生,未来即使遇到挫折,遇到挣扎,辛苦谋生,心中的这点光都不会灭:我是一个善良的人/生动的人/热爱大自然的人/懂得感恩、享受当下的人。

如果总是“隔壁家的孩子”,即使你是夸说“你比隔壁小王做得好”,也很糟糕,会让孩子的价值感只停留在比较上,且觉得可以随意贬低隔壁的孩子只因为自己成绩好。多元化思维(没有优劣,只有不同),也是父母能送给孩子非常宝贵的礼物,这样孩子将来就不会因为在比较中暂时落败而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大家只是“不同”。

总结来说,其实对孩子的夸奖,就是去夸孩子本身,而不是外界的各种评判。这需要家长花时间去认真观察孩子,看他们的特点、天赋、品质,培养他们的道德和合作能力(善良),而不是只看表现和结果。

顺便提醒一下:夸孩子这事儿,对像可不仅仅是孩子。孩子是非常敏锐的观察者,他们会从家长夸别人怎么夸中,学习到家长的评判系统。如果你夸孩子是夸努力,夸过程,但对自己却很严苛只看结果;如果你夸孩子时不比较,但却把自己跟别人比较;如果你夸孩子善良,却嘲笑成年人的付出,孩子都会读出你真正夸的是什么。

怎么夸孩子是有讲究,但其实,先要学会的是怎么夸自己。
118
携隐Melody
11天前
本周推荐一本《紫颜色》。

这是获得普利策奖的一本小说。由这本小说改编成的电影,是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以黑人为题材的电影(斯皮尔伯格导演),电影共获11项奥斯卡奖提名。

这本书以书信的形式展开。一开始,是备受苦难但懵懵懂懂的黑人少女写给上帝的信,向她心目中应该敬仰的天父吐露怯怯心声。慢慢的,少女长大了,认识了给她带来“光”的人,一身反骨抗争到底的人,自己想要去保护的人,她开始觉醒,开始改变,开始在自己身上长出力量,她写信倾诉的对象不再是上帝,而变成了她年少时失散的妹妹。

妹妹比她更聪明,更美,因而觉醒得更早,也离开得更早。她们姐妹情深,但少年时代就因为压迫和苦难分开,在那个只能靠书信,书信还经常丢的年代,她们坚持给彼此写信。小说的后半部分,借由姐妹的书信,展开成了两条平行线,讲述的不再只有姐姐的人生,还有妹妹截然不同,但同样在成长和抗争的人生。

因为书信不是我最喜欢的故事讲述方式,一开始这本小说并没有很吸引我。但随着姐姐人生的展开,新的人物一个个出场,姐妹命运的交织,故事变得越来越精彩,越来越引人入胜。我开始对那些生动的细节叹为观止,被丰满复杂的人物深深打动,开始操心里面的很多角色。

多的我就不剧透了,总之,这是一个从年少到老去,一点点展开的一生的成长和抗争的故事。不是主角一个人的故事,是群像的故事;也不仅仅是女性的故事,其中也有男性的爱、复杂的两面性、和暮年的觉醒,这是很有意思的角度。

以前我看黑人女性的作品,总是下意识在期待“种族歧视”和抗争的视角和故事,我没有意识到,其实黑人女性生活在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歧视中。白人把黑人当奴隶,而黑人把黑人女性当奴隶。在此之上,美国的黑人心中,还有一层被非洲的兄弟姐妹卖了的痛(被自己人卖出去,才会在美国做奴隶啊)。这种深深的、交织的压迫,在这本小说中被呈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复杂性读起来是一种大脑的享受。

除了大的复杂,书中也有很多“小的复杂”。比如因为不想当女仆,当街拒绝市长夫人,被抓进监狱,最终不得不屈服去市长家“做女仆”(本质就是奴隶了)的人,养大了市长家的女儿,这个白人姑娘跟带大自己的黑人“妈妈”亲,像只小鸭似的跟在她身后,天天说我们是家人。而这位一身反骨,当年能当街打市长夫人的黑人女豪杰,经常硬怼:谁是你家人,你到底懂不懂我在你家帮佣的性质(不是原话,是大意哈)。

看到这些情节总是让人忍俊不禁,我经常会看着书一会默默流泪,一会神经病似的一个人哈哈哈大笑。

就不要因为题材或书信的形式,错失这本小说哦,读进去了就会觉得后劲特别大,越读越有一种“天哪完全小瞧这本书了”的惊诧,读完久久走不出来。是非常幸福的阅读体验。
24
携隐Melody
12天前
喜欢非黑即白的人,实际上是分不清黑白的。

灰,就是黑白混杂并存的情况。有些地方是水乳交融、难分难舍;有些地方则是细微到必须靠近才能辨认的黑与白。zoom out 一下,就统统变成了灰。

能细致地辨认出这些细小而交缠的黑白,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让人可以安然处在灰色地带,不焦虑,不逃避,因为再灰的地方,也不妨碍自己心里清晰看到什么是黑,什么是白,它们是什么关系,什么比例。缺了这份能力,就只能接受非黑即白的判断法则。灰了,就看不清、判断不了,就恼羞成怒,慌了。

有时候也不是“分辨不出”,只是偷懒不想做这个努力罢了。

比如“副驾驶只能女朋友坐”,完全不看具体情况的;“小三纯道德败坏”,完全不理会感情和人性的复杂的;站着说话不腰疼地给出过于简单的所谓“建议”,像是“不满意你就换啊留着干嘛”,根本不问背景,不作不同角度考虑的,这些都是偷懒的行为。是懒得问、懒得听、懒得思考下的一种默认值。

而为了掩盖偷懒和冷漠导致的过于简化问题,就扯上“正义”、“道德”、“原则”做遮羞布,用愤怒的语气替代平静的逻辑,用强烈的好恶转移注意力。“玻璃心”、“恋爱脑”、“不体面”、“负能量”、“背刺朋友”。。。这些透着道德歧视的词,这种训斥和嫌恶的强烈感受,对应的其实是对复杂性理解无能的心虚。

世界就是灰色的,有无数形状、大小黑白组合而成的灰色。它不会因为谁的懒惰和逃避,就变得简单可控。非黑即白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罢了。
66
携隐Melody
13天前
夸人其实很简单。有三个共通的话题,一夸一个准。

1️⃣ 你的共情力真强。

共情是一种极高的情绪价值。如果你能指出来,你从对方那里得到了这种情绪价值,对方就会觉得自己很有用,为你创造了很宝贵的体验。

这种夸法侧重在你的体验上:对方让你感到____。

比如:“每次跟你聊天都让我轻松很多”、“跟你说话总是好愉快”、“在你面前我特别能做自己”、“跟你说话真的好自然,让我特别能打开心扉,平时我没那么容易打开”、“你让我感到被理解、被看见了”。

表露自己的感受,也是一种轻微的脆弱展露,会进一步拉进双方的距离。

2️⃣ 某件事做得真好。

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大家对夸自己能力的称赞常常不知道如何回应,总有一种“我不认我就太装了,我认了会不会不够谦逊”的纠结。所以,这里我们就要违背一下“夸得具体”的原则,要反过来,夸得笼统一点。

比如,夸“你沟通能力好强啊”,对方可能会“哪里哪里”。但如果你夸“你讲得好好啊”,对方就能相对坦然地接受下来,因为“某某能力好强”可能触发的是能力的评估,“你某某事情做得好好啊”/“你好擅长xxx啊”,更偏向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也就是说,让对方感到被夸得很高兴的点,还是在“我为你创造了一些好的感受啊”。

比如:“你真的好擅长你的工作”。听起来跟自己没关系,但其实是在说“你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哦” 这是一种彼此关系拉进的确认。同样的,“你处理这种事真是游刃有余”、“你总是能带来不一样的观点”、“你的洞察力总能让我想深一层”,这些其实都是在说:你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你对我来说很独特、很重要哦。

3️⃣ 感激对方的付出。

对于长期默默用心的人,能被夸到这个点上是很重要的。这里也不用特别具体,因为太具体可能反而会漏掉一些东西,让对方误会说“我做了10你其实只看到了5”。笼统地夸付出的时间,给出的支持就好了。

比如:“我真的很感谢你花时间来帮我”。时间,才是对方为你付出的真正宝贵的东西,如果你夸的是“我真的很感谢你来帮我搬家”,也是有效夸奖,但可能就透着一种被帮到的事情总要说谢谢的礼貌感。感激对方愿意为你花这个时间,才是重点。

再比如:“谢谢你一直都在,对我很重要”。这种随时愿意为朋友付出时间的可靠性,是很容易被忽略的,现在对方看到了这种默默的支持,就很窝心。

大家有没有发现,以上三类夸奖,其实重点都在“双方拉进关系”上。一方展露脆弱(确认自己从这段关系中获益了),另一方感到付出和善意被看见,这就是最有质量的夸奖。

父母夸孩子也一样。当父母真心地表露“我真为你骄傲”的时候,其实并不仅仅是在确认孩子做得好,真正重要的信号是“我放下了做父母的权威,表达感动”,为孩子骄傲的时刻,就是被孩子的表现深深感动的时刻。

夸人,其实不是真的“夸”人,而是在说:你触摸到了我的心,你对我产生了一点影响,这个世上有你没你,至少对我来说,是不一样的。

这种愿意展露一点自己的脆弱,确认对方的存在意义的举动,是最动人的“夸奖”。
321
携隐Melody
14天前
《财富方程式》这一期有提到说,系统性的职业培训很重要,是因为养成好的职业习惯,学会“商业通用语言” 一些放之四海的职业操作(比如邮件怎么写,怎么礼貌地拒绝等)— 对之后的职业发展会非常有帮助。

就有人问,这样的“职场新人门”培训都包括什么呢?

给大家粗略整理一下 培训应该包括这几方面:

1️⃣ 职场沟通通用模板。

如何简洁清晰地写工作报告、邮件、项目更新、会议纪要、会议邀请等。更进一步的话还包括:怎么做PPT、数据分析的结果怎么表达、职场怎么“讲故事”(storytelling in business context)等。

2️⃣ 职场礼仪。

这个很容易被忽略,也很少有人耐心教,但对在职场混又很重要。比如,不同头衔、职位、地位、年龄的人要怎么称呼,怎么选择你的措辞,寻求帮助的时候如何得体地表达感谢,寻常沟通要礼貌打招呼(除非关系很亲近,上来就说事儿是很粗鲁的)等,都是魔鬼在细节的东西。

3️⃣ 会议、活动的组织和参与。

组织会议或内部活动的流程,包括设立时间线,发出得体的邀请,如何一一确认细节等,这些其实都是需要教的,组织能力并不是天生就有。

参加会议时应该如何发言,如果是会议主持人,应该如何cue各位参会者发言(总不能让老板来做主持的活儿),如何引导会议议程和话题,把控时间聚焦话题时如何礼貌地打断别人,也都可以教。自己参加会议时,应该在什么时候发言,如何发言,发言有什么礼仪,同样是学来的,并不是与生俱来(你觉得人家“天然”就会,往往上是对方家庭有相关背景,耳濡目染)。

再往细了走还有:电话会议、视频会议应该注意的礼仪是什么;如何通过电话高效沟通项目进度;电话的开头和结尾都应该说什么等。

4️⃣ 拓展和维系人脉(networking)。

这里讲究就更多了。怎么破冰,怎么做smal talk,怎么活跃气氛,怎么做好招待,去参加什么活动 + 哪里认识人,怎么进行商业社交对谈,展会上怎么social等等。

这个部分也包括“社交”必然会要做的事情,比如怎么做自我介绍,1分钟和3分钟的版本分别讲些啥;电梯演讲(假设你在电梯里遇到招聘负责人/投资人,你只有30秒pitch自己,你会说什么)要怎么准备;Linkedin页面怎么建立和维护等。

因为社交到了一定的深度,也总会涉及到“提建议”,所以,这部分还包括如何提出建设性意见,如何传递“坏消息”等。

5️⃣ 跨文化沟通。

不是一定要跨国、跨语言,才是跨文化。我们国家也是地大物博,文化丰富,在本土就有很多“文化差异”。南北有差异,城市和小镇和乡村文化有差异,民族文化有差异,代际文化也有差异。学会跨文化沟通是很重要的。

这部分我们就要学习如何倾听,如何尊重不同意见,如何理解不同文化的背景和差异,如何求同存异,如何化解文化冲突等。



以上只是一个粗略整理,真要整细致了,内容还可能成倍增加,可能写三本书都写不完。我会选一些特别高频的需求,做进我们的英文培训内容里(我们最近刚讨论了一期“怎么写英文职场邮件”),但更完整的做法,可能就是靠大家提问:问出以上几个类型中,具体困扰你的子话题,我们来尝试一篇,回答一个问题(评论区也可以补充好的内容),慢慢积累,最终形成一个公共的资料库?
37
携隐Melody
15天前
在一个自由市场中,人们可以通过帮助他人得到想要的东西而获利。

想要的东西中,有些对自己有利,有些对自己不利(但忍不住想要)。我门通常把后者称为“上瘾”:烟酒上瘾,刷短视频上瘾,刷小说上瘾等等。

很多人觉得无奸不商,一看到商业化就觉得“又来割韭菜”。其实商业本身无善恶,善恶在于利用商业手段帮助或刺激他人得到的东西,对人是有利还是不利。

在有利的一面,商业化能扩大规模、提高效率、奖励创新和冒险,为个人和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在不利的一面,商业化确实能开出巨大的恶之花,创新和冒险都用在怎么让人更容易上瘾上:怎么更精准地刺激多巴胺,怎么通过诸如“不可预料的奖励”增大诱惑,怎么降低门槛,让人尽快重复动作,养成恶习。

善的商业,侧重点必然在产品和服务上。恶的商业,侧重点则在“刺激”和“比较”上。刺激,就是找到各种让多巴胺疯狂分泌的方法。比较,就是找到各种让5-羟色胺疯狂分泌的方法(这个化学递质跟我们的社会地位有关),也就是焦虑营销。

食物和新鲜事物,是多巴胺分泌最大的两个刺激源,这是进化刻进我们生存本能中的,无法关闭。同样的,社会地位的比较,也是一种进化本能。这些本能一定会刺激我们采取行动,靠意志力和理性去控制就像用一杯水去浇整栋燃烧的房子,不可能有用(自律是不存在的)。

所以在“食物”方面,商业之恶催生了大量的研究,研究什么味道、什么口感、什么声音,能最大程度刺激多巴胺分泌。薯条松脆的程度、薯片入嘴的声音、配料酸甜鲜的味道、油脂的完美组合。。。只要多巴胺被刺激起来了,即使明知道食物缺乏营养甚至有毒,都还是会忍不住渴望的。

在“新鲜”方面,短视频和电商平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感官刺激、切换速度和频率,我们的大脑哪里招架得住。同样的,无脑小游戏对大脑的刺激也是前所未有得精准,从游戏的音效到点击的震动,到画面的刺激,都是经过大数据精心调配出来的。

在“比较”方面,从社交媒体到各种卖课,都在不断创造一种隐形的“比较”:你不做这个、不学那个你就落后了,你就被同龄人淘汰了,别人都在做你得跟上啊,要融入主流啊。这些就是焦虑营销、恐惧营销。

在社交媒体和大数据时代之前,商业开出恶之花,还是需要付出很大代价的:骗子要踩点、收集信息、大量试错,才能成功,而且一次只能骗少数人。但社交媒体和大数据,在打开我们生存本能开关这事儿上,就好像一夜之间从拨号上网来到了5G,从360p来到了王心凌霸总版高清,其杀伤力已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有时候,我也真的很理解,为什么大家谈商色变,对“商业化”PTSD。真的就是处处毒坑。但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么庞大、进步、有效,又不可能离开商业带来的效率、合作规模和创新。

应对方法我觉得就是,开始养成新的习惯,去分辨到底商业手段帮我们实现的,到底是哪一种。要去仔细体会,是营养还是“感官刺激”,是长期主义还是短期利益,是真正的成长还是焦虑和恐惧。不能偷懒把总开关关上,从而像关闭了所有情绪一样,挡住“坏的”,同时也损失了所有好的。

新的时代,就是一个在为自己负责上,完全不能偷懒的时代了。
1664
携隐Melody
19天前
上周连麦的时候有位妹妹说刚换了新工作有很多要学,经常加班到深夜;同时正在考一个重要考试,问我如何兼顾工作、学习、健身、生活。

。。。没法兼顾啊。

正好在四海星球,也遇到了一个类似的问题,问在学校投入了紧张高压的招聘中,但无法兼顾私人生活、假期、其他机会,而offer拿到的机会也没有说很高,感到茫然和痛苦,应该怎么办。

我觉得这是同样性质的问题:优绩主义。

优绩主义有两个大问题。第一,纯外驱力驱动。第二,觉得一切都是自己努力得来。

☀️ 优绩就是别人(世俗)对你的评价,以及跟这个评价体系对应的外部奖赏(钱、地位、光环)。纯纯外驱力,即使你觉得你在追求的是优秀本身,那也是一种幻觉,不是真的追求。不然取消这些对应的外部奖赏试试 没有金钱回报,没有地位,没有光环,没有别人的赞赏,你还会去苦苦追求这所谓的“优绩”吗?

外驱力的问题是容易熄火,而且奖赏必须不断升级,才能应对“享乐适应”。也就是说,外驱只能管一小会,就需要新的奖赏;而新的奖赏必须比上次大,才能有刺激作用。在现实世界中,奖赏是不可能无限升级的,所以外驱力总有到顶然后再也无法起作用的一天。

☀️ 优绩需要内卷,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得到,所以人就会有一种“我值得,这一切都是我比较优秀,我付出了那么多得到的”的错觉,而忽略任何结果都是能力 + 努力 + 运气的结果。而且这个运气要算进出生和成长环境、家庭资源和背景。

觉得“我该得的”的问题就是,总以为自己再努把力,就能“脱离普通人屈服的现实”,实现更多的收获。

☀️ 既要又要是以上两个问题的结合。一方面,外驱力总在熄火,所以总觉得自己似乎付出了那么多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总想要兼顾所有,得到更多;另一方面,盲目相信自己凭努力就是可以得到更多,自己只是“暂时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社交媒体上那么多假装轻松赢很大,加深了这种幻觉 人家都能做到,我这么优秀,没理由做不到,一定是方法问题。

这不是个人的迷思(不是这两个提问者的问题),是环境的产物。是我们这个环境太推崇优绩主义了。社交媒体上到处都是博眼球的虚假优绩(而且要一边优绩一边松弛+ 情绪稳定),泛滥的垃圾剧鼓吹毫无逻辑、脱离现实的“成功”,996的环境推动残酷的内卷,而不是给予充分时间让前辈带着后辈(更现实地、有榜样地)成长,到最后大家不就会觉得:啊别人都能兼顾我做不到我是不是对自己要求太低了?我是不是什么没做对?

你们没有问题,是环境出了问题。

我们要站起来反抗这样的环境,要拿出勇气听从自己的内心,要坚定地告诉自己:谁能做到谁做去,反正我做不到。我做我的人,TA做TA的神,本来就不是一个物种,TA能“兼顾”,又怎么了呢?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