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活说感谢 #暂停实验室
常见不合理的想法,认清思维陷阱!
越来越意识到,长大的过程就是在不停的区分头脑中的想法、现实以及落实到具体的行为。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头脑中的想法,认知行为疗法创始人,贝克教授把它们称之为——「功能失调的想法」
以下,是 8 种常见的不合理想法类型。
不合理想法 1——心理过滤
抱有这类想法特征的人,会习惯忽视事物里积极、正面的元素,更关注事情消极的一面。
心理过滤经常出现在自我评价比较低的人身上。他们往往忽略自身所拥有的优点,把关注点更多放在自己的局限上,特别是那些外界推崇的特质。
不合理想法 2——否认正面想法
它和心理过滤类似,都是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有优点。但区别在于,持有否认正面想法的人,是能看到自己的优势,只是不认可它。
他们认为自己所获得的成就、具备的能力,都是理所应当的,不足以被他人称赞、夸奖。
不合理想法 3——非黑即白
「非黑即白」,也被称作「全或无」、「非此即彼」或是「两极化」思维。
拥有这种认知习惯的人,偏好用极端的方式看待人事物,简单地用好或坏,成功或失败的标准去评价自己和他人。
对于自我价值感比较低,总觉得自己不够优秀的人来说,非黑即白的认知习惯很容易会伤害到自己。一旦自己没有达到内心设定的标准,就会给自己一个大大的差评。
他们忽略了,这些标准和假设,大多都是自己主观设定的。现实世界,远比这些简单的标准更加复杂、多样。
不合理想法 4——「应该」式思维
另一种类似的不合理想法,被称作「应该」式思维。心理学家霍妮给它起了一个更生动形象的名字——「蛮横的应该」。
顾名思义,拥有这类不合理想法的人,会认为事情「应该」或「必须」按照特定的方式进行。
这些规则信条可能让我们体验到焦虑、挫败、烦恼。因为,现实生活往往不能满足这些「应该」,我们总会犯错,我们不一定能挣很多钱,人们会做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
不合理想法 5——贴标签
给他人「贴标签」,是一种特别普遍的认知习惯。它帮助我们用最少的信息资源,做出最快的决策,提高认知加工效率。
但如果我们总把某个行为等同某个人,无法看到人们立体的一面,很容易会变成一种不合理想法,例如:
「我表白被拒绝了,我是一个没人爱的人。」
「考试没考好,我是一个失败者。」
「我老板是个傻瓜,只会乱指挥。」
不合理想法 6——以偏概全
另一种类似的不合理想法,被称作「以偏概全」。
抱有这类想法的人,会根据有限的证据,得出关于我们自己、他人或者生活的消极结论,例如:
「当我开始担心某件事时,它总是会发生。」
「每个人都厌烦我。」
「某人从来不照顾我的感受。」
你也许发现,这类不合理想法常常包括一些过于绝对的措辞,比如「总是、每个人、从来不」等等。实际上,通过寥寥数次事件,很难得出这样绝对化的结论。
不合理想法 7——自找麻烦
当一件不好的事情发生时,我们总习惯去解释它发生的原因。心理学家把这个现象称作「归因」。
如果你习惯把事情发生的原因归结为自己能力不足、性格不好,这叫「内部归因」。相反,如果习惯把事情发生的原因归结是运气不好、时机不对、事情太难,这叫「外部归因」。
不合理想法「自找麻烦」,就和僵化的归因习惯有关。
只会采用「内部归因」,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忽视外部因素,容易让我们形成「自己不够好、做得不对」的消极评价,从而诱发自责、内疚。例如:
「和新同事打招呼不理睬我,肯定是我有哪里得罪了他。」
「老板因为工作失误怒斥自己,肯定是我做得太糟糕。」
它们忽略了,这些事情存在其他可能:
「新同事有可能是一个内向的人,或者当时遇到心烦的事情,所以当时没回应我。」
「老板可能最近压力很大,恰好我碰到枪口上,所以发很大的脾气。」
不合理想法 8——读心术
最后一类不合理想法,和自找麻烦很类似,叫做「读心术」。
有这类想法特征的人,习惯假设自己知道他人在想什么,仿佛自己有读心术一般。特别是「社恐」的人,会觉得他人特别关注自己,总在评价自己的一举一动,取笑自己做得不够好,例如:
「课堂上没回答好问题,老师肯定心里认为我很差劲。」
「我说话总磕磕巴巴,别人都在内心笑话我。」
事实上,我们没办法真的知道他人内心在想什么,有时候甚至他们自己都弄不清楚。我们读取到的想法,大多数是自己的主观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