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经看过一些讲睡眠的科普读物,这期节目听起来还是挺舒畅的,也有一些新的收获。
能感受到嘉宾应该是有认真做了准备的,且对非专业人士友好,比如会认真解释一些科学发现是怎么做的,说到光照强度时会顺带说一句“勒克斯是光照强度的单位”。
#播客笔记 昼夜节律:
视交叉上颌是主生物钟,是如何发现的:发现带有基因突变的仓鼠,其活动周期不是24h而是20h,将其视交叉上颌一直给正常仓鼠。
对于一些盲人来说,接受光照同样重要:视交叉上颌对生物钟的调节/校准,主要是靠阳光。而感受光照的并不是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而是光敏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它们负责感受外界的光照,通知视交叉上颌来进行生物钟的校准。
咖啡因的作用机制:
腺苷,跟睡眠压力紧密相关。人清醒时,大脑中腺苷会不断积累,它通过与腺苷受体结合,产生促进睡眠的信号。
咖啡因就是通过阻断大脑中的腺苷受体来使我们保持清醒(欺骗大脑)的。但咖啡因总会代谢掉,这之后腺苷依然会作用于我们的大脑,所以欠的睡眠债并不会凭空消失。
人类的自然睡眠模式:
现代的单相睡眠模式(一次连续睡八九个小时)是工业时代(有了人工照明)的产物。
在这之前,人类很有可能是在一天中进行多段睡眠的,比如双相睡眠就是分两段睡,中间短暂清醒一段时间。
所以不必强求自己一定按照单相睡眠方式来睡觉。适合自己的就可以。
大脑局部睡眠的存在:
清醒是,大脑部分区域会有短暂的离线状态,其脑电波和慢波睡眠非常像。
就算我们整个人或者整个生物体它是醒着的,但并不妨碍我们的大脑的某一些脑区短暂的下线。而且我们保持清醒的时间越长,这种局部睡眠的状态就出现得越频繁。
睡眠不足的危害(虽然已经老生常谈了):
影响认知功能(注意力、记忆力),影响执行功能。
影响情绪:皮质醇的分泌量在睡眠不足时会增加,进一步影响情绪和睡眠质量,形成恶性循环;影响情绪记忆,尤其是减少对正面词汇的记忆,而负面词汇和中性词汇的记忆较少受到影响,导致人们更容易记住负面情绪和信息。
心脏会未老先衰。
影响食欲:使瘦素水平下降,胃饥饿素水平升高,饥饿感和食欲增加,进而导致代谢紊乱。
熬夜/上夜班:世卫组织认定的2A级致癌物。
睡眠的本质:
睡眠是生物体的默认状态,而清醒状态是对身体的慢性损耗。
睡眠是所有生物的基本需求,用于从损伤中恢复。
冬眠与普通睡眠有本质区别:
几乎所有的冬眠动物在冬眠醒来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睡觉,因为冬眠期间的睡眠压力也在积累。比如地松鼠冬眠两周以后,会醒来一两天,就是为了醒来睡觉。
冬眠是一种在极端环境下存活的生理机制,其进入过程类似深度睡眠,但进一步降低了体温和新陈代谢率,使得动物能够在资源匮乏时存活。
研究冬眠之后的睡眠,对理解神经可塑性、探索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人类可能的休眠状态有重要意义。因为冬眠时大脑缺氧,体温降低,这些条件对大脑损伤很大,而冬眠动物却能从低体温、低新陈代谢的冬眠中恢复,可能冬眠后的睡眠对这种恢复有重要作用。
改善睡眠方法:
注意进行光照调节。对蓝光不用太紧张,它确实对昼夜节律仅影响最大,但这个影响也比较有限(一项研究里两组人,分别阅读纸质书和带有蓝光的电子书,阅读电子书的人群入睡时间推迟了不到10分钟,统计学上显著,但差距不大)。
最好在早上摄入咖啡因。
褪黑素对改善睡眠的效果有限。且人体的褪黑素水平在黄昏时开始上升,所以也不应该睡前才吃。
对于视力受损导致生物钟失调的人群,褪黑素有较好的调节效果。褪黑素可以被用作调整时差的补剂,建议在预期睡眠前几个小时服用。
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是目前世界上所认为的非药物治疗失眠最好用的疗法。
冥想。
阻力运动可以改进慢波睡眠。慢波睡眠时,大脑进入一个非常同步的状态。研究人员认为如果进行一些重复的有节奏的动作,如跑步,甚至可以大脑在不进入睡眠的状态下进行休息。但尽量不要在睡前一两个小时运动。因为要进入睡眠一个前提就是人体的核心温度逐渐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