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鳞次栉比的高楼丛林边上,就是红墙绿树的小庙庵堂,拜的都是当地人的土神仙老祖宗。
河边的庙里自然端坐着老龙王,袖珍的小院子才修葺过,香火还很旺。河中有岛,岛上有树,树上住着长尾巴鸟,叽叽喳喳,在小船的油布篷上自在惬意地拉着屎。
河边的彩虹跑道上,一边是听广播的老大爷,一边是玩滑板的小朋友,我每天都会去散步,踩着“彩虹”就会忍不住蹦蹦跳跳,就像浪在云上,不塞耳机,就听鸟叫。
从跑道的任意一个岔路拐进去,就能看到大树掩映下的红砖瓦房、工厂老楼、种满蔬菜的破旧的小院子。
这些老街巷里,窄窄的跑着电动车、自行车,依然住着一家老小,窗台冒出三角梅,墙上爬着凌霄花,院里养着铜钱草,头顶晾晒着的衣服被单随风飘荡,底下的阴凉里围着一堆人聊天下棋。
连手机地图都标不准确的四通八达的巷子里开着许多的小店铺,叫着一些奇奇怪怪又随心所欲的名字,就像街头巷尾那些种类各异歪七扭八的老树们,一切都显得很自然,仿佛它们本来就该在这里,就该是现在这副模样,让人油然产生一种温暖的亲切感,就像一朵牵牛花开在了篱笆上,一只猫蹲在院墙根儿。
我原本以为这些店是新潮的年轻人在体验生活,或者是政府统一规划企图吸引外来游客打卡,可漫步这些烟火气息浓厚的居民小巷,杂乱却不无章,老旧却不脏腻,墙上悬挂张贴着的乱七八糟的招牌甚至就是一张随手撕开的黄纸板或者用白粉涂在红砖上的几笔“馒头”“面条”“剪头”,哪个游客会专程找这儿来观光呢?
只有在这里生活的居民们,以及偶然闯入的我,看到了二十几块钱一只的片皮烤鸭,十块钱五六个的西瓜,五六块钱的剃头摊,两块钱一杯的红糖水,一块五一个的肉饼,一块钱一串的烤瘦肉串……招牌背后的老板们,有老有少,一边招呼客人,一边忙着自己手头的事儿,打桥牌、刷抖音、斗地主、十字绣、炒菜、直播,小朋友们叽叽喳喳互相熟络串着门,大人们你过来借瓶冰啤酒我过去端一筐毛豆……
这些场景,就像刘禹锡的《竹枝词》,清新活泼,生动流丽,“俗”到尘埃里却又“脱俗”到云霞间,我无意中闯进去,却不觉得自己是“不速之客”。我迅速融进排队买烤鸭的人群里,听着大家唠嗑家常,热烈讨论鸭架是椒盐油炸还是原味炖汤,时间流淌得很安宁,生活涂抹得很明快,而我自己就像悬浮太久的乌黑雨云终于淅淅沥沥清亮透彻地接了地气……
在我的城市,这些深藏于闹市中心的老街老房已经荡然无存,或者被改造的面目全非。我每每说出这些惋惜的话,就有人骂我矫情,可是这种遗憾在别的地方看到那些记忆中的鲜活质朴的烟火小巷、热闹市井依旧肆意又安详地存在着就会愈加浓重。
#秋游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