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开放谈:北京上海,我如何做出了选择? 刚和两位从北京来出差的朋友在幸福里的一个露天餐厅喝酒聊天,聊关于「城市」的感受。
北京、上海、东京、杭州这几个城市我都以年为单位的生活过,关于城市的话题其实展开有很多可以分享的点,不过我就说说喝酒时的真实场景吧。
两位朋友行色匆匆,充满了一丝倦容,她们刚今天落地上海,一直在马不停蹄工作、采访,席间,我们聊天的过程中她们需要频繁处理手机的工作信息,时不时面路歉意对我说:“实在抱歉,让你看到我们卷的样子了。”
我没忍住笑了下说:“没关系,如果「感受」可以回忆,那么你们勾勒起了我曾经很熟悉的「感受」,你们不用担心我,能理解,我也是这么过来的,不过影响不到我啦,我不急。”
她们处理手机的时候,我四处看着路上的行人,还有邻近餐厅对面的一条大狗,路人在玩弄着狗狗,旁边坐着一个男生,也在看着她们玩弄着狗狗,一股幸福就是在这些不经意的生活片段里油然而生的。
记得她们后来打车离开的时候,也非常匆忙,的士显示3分钟抵达,另一个姑娘感慨太慢了。
没来上海的时候,我也很急,急着卡时间点,急着从一个目的地到另一个目的地,我可不想在尘土飞扬、汽车轰鸣的空气里暴露过多的时间,我压根儿没想过让自己慢下来走一走观察城市,路上都是飞奔,大家步履匆匆,甚至在地铁奔跑着。
刚毕业那会儿我上班,每天都要挤双井的地铁,人没进地铁站就已经在站外排起了长队,闸门一开,一群人疯了一般涌入,生怕闸门把自己拦住要等下一趟。
而我就像那一群“沙丁鱼”里的一只,涌入后提起脚步开始冲向地铁,一刻都不敢怠慢,周围人跑得比你快,你只会被影响的更快。
在我从杭州决心去北京之前,我就知道会经历这些,我觉得很好,年轻的时候总要热血亢奋,为事业厮杀,我想要体验北京的“快节奏”,好让我快速成长。果然,这个城市满足了我的欲望,周围人都充满了激情,充满了对成功的渴望,耳濡目染,自然「效率为王」成为那个年纪的我的生存守则。
后来,我陷入了迷茫、空洞,就在这种每天都要经历沙丁鱼版的丛林世界里,我不知道这种循环合适才能到头,于是我切断了那条确定的上升通道。
老板的劝说,期权的激励,年终奖,分红,职级……各种诱惑似乎不能对我再起到任何刺激作用,是的,我放弃了,放弃做那只沙丁鱼,转身投入了我从不设想过的不确定性道路,不带后悔的面对可能的风险和代价。
脱离确定系统和社会评价系统后,似乎应该慢了,可是在北京依旧没能让我把「效率为王」的守则给摒弃,我依然会追求效率,思考怎么才能更快抵达“目的地”,有什么捷径可以走。周围环境背景音依旧还是那些商业、创业、机会、钱、合作……
说实话,我很喜欢聊这些,我也很喜欢探索商业,去北京第一年我书架全部都是创业书、效率书,大家都在看,你不看根本不好意思跟人说话,出去Dating可以张口就来那些东西,我变得很“会”,深谙那些书里的知识,信手拈来书籍中的知识点。
那时候不少创业者觉得我很厉害,想让我去创业然后投我,可我心里很虚,因为20出头的我只会打嘴炮。
现在,有人说我好“文艺”,不接地气,我觉得对,也不对。因为我已经经历过了不文艺,经历过了不接地气,也经历过了坐下来没半点废话没人情味儿直入主题的谈生意、交换利益,这种感觉的确会让人上瘾,有成就感,可是后来我发现这些东西都是短期的快感。
我这里想强调的是,如果你没体验过,你可以去体验,因为它们很重要,它们需要去经历,你不能没有经历过去批判这些不好,至少,到今天我再回头看,我很感激那时候‘杀疯了’的那个我,对效率和成功的追求与渴望,极强的目的性让我得到了,却也失去了。失去的东西,叫做“爱”,叫做“幸福”。
那时候,我不快乐,我很焦虑,头发大把的掉,甚至把亲密关系的另一半也一起卷入了我的“效率系统”里,ta不行,淘汰,换人。这女人可怕吗?可怕。我现在对过去的自己评价也很复杂,我不喜欢她,她得到了,也失去了。
现在呢,换了城市后,我变得“慢”了,是真的慢,我不会想着打车直奔目的,而是在弄堂里以非常慢的步伐走走逛逛停停看看,看街边的店、看两侧的树木、看人们是怎么互动的……
我的阅读也从曾经一堆的商业书籍变成了人文社科,看这些让我觉得很快乐,让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我的格局反而被拉大了,对世界的理解,对人的理解,对自己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我发现,原来慢才是快,究竟是什么意思。
可我也没抛弃商业,从此就陷入这些精神的愉悦,因为我依旧喜欢商业,喜欢做生意,喜欢出谋划策帮助别人获得商业的果实,喜欢看看不同的商业模式和点子,恰恰是因为有了人文社科的理解和知识,反而让我更宽阔了。
城市的选择,对我而言,是另一种人生阶段的变迁,以及我对自己的理解的深层次外显。
每一个阶段的每个选择,我都知道我可能会从这座城市拿到什么。
北京拿到了“效率”“商业”“速度”“拼搏”“接地气”“粗犷耿直”;东京拿到了“规则”“细节”“礼仪”“体面”“仪式感”“文化”,上海拿到了“慢”“观察”“精致”“人文”“礼貌”,东京和上海其实很像。
我之后还会去拉美的城市生活一阵子,又会拿到什么?我不清楚,可我会有想象。
所以,我特别想说如果有可能,那么丰富自己的体验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环境对人的塑造和影响真的太大了,大到远远超过我的想象。
城市会影响人的状态,会塑造一部分的人格,成为一个多元的、可塑性强的、拥有开放思维的人,无论你置身在哪里,都不可能活得糟糕。
最后,虽然我不喜欢以前自己的一些状态,可我特别喜欢的是她“敢”,敢去不同地方获得某些东西,她知道那里大概率有她要的,就去了,周围人怎么说,怎么不看好,都无所谓,毕竟人生是自己的,不要让自己失望就好。
如果有机会,我还是建议多去不同城市,不同国家生活吧。我的现状是这种折腾没让我过得更差,反而机遇越来越多,对自我的认知和外部世界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幸福度也越来越高。
或许我的经历未必可以复制,可是勇气可以。
如果你不喜欢所处的环境,觉得自己也在疯狂被卷,我真的建议慢一下,停一下,跳出平面视角,看看许多被你否定掉的某些选项,甚至你觉得没有“用”的选项或可能,往往在慢的时候才会发现很多可能性。
写了一路没想到又写了这么长,我应该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