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的鱼不存在,具体的鱼存在》
花一个晚上读完了, 先知道的结局后看的书。这让我在阅读中更强烈地感受到,它比起一部传记更像一部悬疑小说。(⚠️以下全是剧透)
浏览即刻上的观后感和播客评论后,我觉得一部分人对《鱼不存在》这本书的理解错了方向。很明显,它后半段的反转是对“偏执狂”的一种警醒而不是鼓励;是对“一切发生皆有利于我”思想的批判而不是肯定。放下“我执”和人类傲慢,而不是持续打鸡血。
认同感缺失的人,始终需要一个宏大使命的寄托来坚持。不惜要通过“自欺”和“积极性错觉”也要达成的自信,背后却是从小不被认可的心灵创伤。终身的信念被引导到错误的方向,自己的偏执还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灾难。这使得开头大卫拯救鱼类标本的行为,从一种顽强的乐观变成了一种病态的偏执。从一个励志人物变成值得反思甚至是被唾弃的人物,才是这本书精彩的地方。
虽然历史人物的评价总是复杂的,但作者“欲抑先扬”的写法,前期数次的伏笔和浮夸语气也能猜到她的态度。这都是为了最后一把以“宇宙”为名的复仇匕首而准备的。
在这本书的后记里,我们也能看到,知道真相的斯坦福师生们集体抗议,换下了这栋以第一任校长命名的建筑。
但作者和孟岩的播客不会完全否定这种“偏执”。因为大部份人还是需要依靠这样的精神力量来度过难关。这种善良的暧昧笔法也导致了更多人的误解。传记读一半,播客听一半的害处由此可见。
大卫自认为自己比相信“通灵”的斯坦福夫妇在智力和道德上都更优越,但他终生的研究方向被证伪,他的“优生学”理论间接造成了人类的灾难。这种优越感成为一种莫大的讽刺。同时过程中,他呈现出来的独断、自私、冷漠、控制欲和自我洗脑,也是这类人相伴而生的品质。
举个更好理解的例子,相当于马斯克不惜代价、搜刮财富、奋斗终身,终于把人类送上太空后,发现火星其实并不存在,而在过程中被牺牲的人也无法再回来了。我非常讨厌这一类人。但这类崇拜始终活跃在一部分成功人士和三体爱好者当中。
微信读书有一个书评写到“大卫迷恋上的是把他从嘲笑、奚落中拯救出来的分类学,是带来命名权利甚至是社会地位的物种发现,其余的不过是手段。” 他看起来是科学的信徒,其实是自尊的奴隶。
这也让我反思自己的信仰和追求。我是否只是因为它曾经拯救过我,就将其视为自尊的一部分?我不是在捍卫真理和真相,我实际上是在捍卫自己可怜的尊严?我是否在捍卫它的过程中,变得冷漠和不择手段?
整体上大卫的故事是一则警示寓言而不是励志鸡汤。它甚至拥有一种悲剧美。一个世俗上的“精英”在经历那么多挫折后,体现出坚毅和乐观的品质,而后被命运嘲弄、被后人撕碎伪装的悲剧美。
最难的还是当故事的一切结束时,你将如何看待所谓“自欺”的积极意义和负面影响?如何去做平衡呢?
相信宏大意义和宇宙使命让我们坚强,但也可能沦为自大;放下“我执”接受宇宙的混乱,让我们理智但也可能变得虚无。
鱼是不存在的,但你和你身边的人是存在的,你们能感知到鱼,所以鱼又是存在的。
我暂时想的解法是,在面对宏观灾难和个人困难时,你需要构建一种内心秩序,抓住一种信念让自己挺过去,哪怕这需要自欺;但面对具体的人时,你需要打破秩序和自己的固执,尊重他人的重要性,享受世间一切人事物的多样性和无常。
如果你觉得我上面说的不好,觉得这本书的立场依旧很暧昧。那还是回到伟大的陀老爷子那里,“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要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