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术馆 “为什么这么喜欢看展”一位从事设计的陌生人问到,之前回答过类似的问题,最近有了不一样的答案:
【对新鲜事物的喜爱】
假期没能出去玩,但又想看看那些艺术家们是如何捕捉到一些精彩瞬间的,就去看了摄影展,就会每到一个新城市都去看看当地的博物馆/美术馆,成了我旅游必打卡之地。
【拓宽想象力的边界】
自从看到现当代艺术光怪陆题天马行空的呈现,或用装置、或用光影、或用编程、或用行为艺术,加上介绍语中对于艺术家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受的解读,往往会有种原来如此的会心一笑,原来还可以这样表达。
【认识世界的多样性】
- 当艺术作品叠加了时代情绪,借由留存的画作穿越时间,回看当时的作品,感受当时特定社会舆论环境下,那一部分先锋者/觉醒者,为了突破一些、为了唤醒一些、为了呐喊一些,以画笔、雕塑、自身躯体做媒介,深刻的去感受这个世界,去探寻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之间的交互。
- 普通民众看起来会觉得他们疯了,觉得匪夷所思,想不通为什么要这么表达,但也会因为这样怪诞荒诞/出乎意料而在日常平静的生活之水中,泛起一些涟漪,像给记忆长河中掷下一颗石子,种下一粒小种子,当下可能会考虑下他们到底要表达什么,多年后或许看到类似境遇突然记忆闪回,原来他们是有这样的想法。
- 这样一圈圈涟漪散去,观念的水位慢慢提高,普通民众对于自我的觉察、对于社会的感知、对于生命的和解,慢慢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我的看展收藏 解锁M+,解锁中国现代艺术展
“变化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你大爷还得是你大爷】
- 正如这次在香港M+的中国近现代艺术展厅里看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些先锋艺术家对于行为艺术的探索,不得不感慨,你大爷还得是你大爷,相比现在的行为艺术,回看艺术家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探索更为让人触动。
- “禁止掉头”的标志作为大展的主视觉,本就是一场对变化的试验;那声在美术馆的枪响、那个在美术展的孵蛋、那场在美术馆的吊丧、那些对于艺术家和艺术品的思辨、那次在北京东村的“为无名山增高一米”……
- 彼时的他们未曾认识,多年后相聚感慨当时各自为了艺术的突破而做的那些行为艺术尝试,尽管官方明确禁止行为艺术在现代艺术大展上展出,却不约而同的被多位后来非常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大胆去尝试,幸好由影像记录了下来,一切探索才有了历史意义。
【艺术家与艺术品】
- 正如徐冰当时感慨:“他(艺术家)会有一种空白感,有一种巨大但失散感”,艺术家与艺术作品是两码事,艺术品一旦展出即意味着被他人利用,无论以何种方式,都剥离了与艺术家的直接关系。而行为艺术虽然是由艺术家本身的表现才成为了艺术作品,多年后回看,也附加了很多的解读和历史感。
- 就像当时的摇滚和现在的摇滚歌手,总觉得现在没了当时的那些大艺术家和具有超强影响力的摇滚歌手了,但观念水位升高的过程,民众接受度和参与度提高的过程,不就是前辈大胆尝试探索后,留下的宝贵的历史财富嘛。
- 图片说明:
图3“孵蛋期间,拒绝理论,以免打扰下一代” ;
图4“肖鲁的两声枪响震惊了世界”
图5 “再微不足道的改变也是重要的”;
图6“打开了艺术的潘多拉盒子”;
图7“后古典-马拉之死”
图8&9 观众互动区 “变化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