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生活里的附近性 “重建生活的附近性”,这是个严肃而诗意的话题。
之前读过互联网大佬的分析,才知道在行业内互联网红利消失已是个公认事实。其宏观表现在于国家已经把看作互联网新基建,网络跟交通、教育、医疗等一起被视为民生必不可少的项目。而从个体层面出发,则解释了一个一直以来非常困惑我的现象——智能手机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物件,其重要性甚至跟衣服、食物一样,在社会生活中显得不可或缺。而这种现象形成的背后,网络又占了重要位置,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因为互联网的存在手机才能有如此地位。但从历史出现时间的角度看,仅仅十多年时间,这难道不是一件匪夷所思且略带惊悚的事情吗?
如今,随着互联网正式融入日常生活,像成年人般有了自己的身份,早已不能够用惊艳的出场给人们带来狂欢了。能在人类生活中扮演这么重要的角色,原因一定在于其满足了人类某些原初的需求。衣服和食物带来生命的维持,住房带来精神的安全与归属,而互联网则满足了作为群居生物的沟通需求。
但随着互联网的新奇慢慢消退,人们开始发现它在沟通功能上的作用被高估了,并且带有某种无法弥补的缺陷,而那个另外的,常年被低估的交际方式却能带来弥补。由此人们开始反思过去以及目前被互联网填满的生活,互联网似乎进入了退潮的阶段。他们不再满足于网络上精神形象的虚无联系,转而回头寻找以前的生活方式,即实体的、充实的、温热而柔情的触碰,也就是“生活的附近性”。
天啊,我真的太爱这个话题了!它代表了人们,起码有一部分的99%开始主动反思当下处境,走到社会思潮的前沿,并正以明确的、概念性的形式进行实践。
就像戴锦华教授所说“我一直认同文化研究的最终目的——尽管它很老土,即追求人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