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服的几点信息摄入和主观梳理。
汉服圈在前几年还作为一个小众圈层被媒体报道,现在没怎么听到热议了,但是实则人群受众已经很大,融入了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不管是作为常服购买、还是结合旅游出行、营造节日仪式感的出片选择。
最明显的是价格的下降。五六年前,身边的汉服爱好者会投入四位数购买一件制式规范、用料做工不廉价的汉服,而现在基本上两三百块的马面裙也能做到乍一看不错的质感。
想到上周朋友跟我们聊到,作为早期汉服拥趸,现在已经不“玩”汉服了,曾经的这撮小众群体视自己为古风复兴的开拓者,用他的话来讲,对于他们这小撮人来说“没什么可玩的了,汉服已经普及开了,各种活动政府(文旅部门)都会介入,和上海的万圣节、圣诞节活动没什么区别“。
虽然朋友的语气有点酸,但确实也侧面说明汉服不是小众群体在“玩”,而是更多人在购买,将汉服穿着连带着相关的配饰、周边日常化。
并且普通消费者对汉服也已经到了一种如数家珍的地步,比如汉服分为宋、明、唐、清汉女、民国等各种风格,同事朋友会很清晰地告诉我,她们喜欢的是哪一类。
从城市的角度来说,汉服更属于二三四线城市,反正至少和上海不那么契合。很多人会专门跑到洛阳穿汉服,在南京、杭州你能看到穿汉服的人也远多于上海。即使是改良过的汉服,也并不那么适合效率打工人(比如马面裙上下台阶容易绊脚)。
此外,上海几乎很少线下店,有的也多是为婚庆、旅游拍片服务。查了下资料,成都一些城市好几年前就有所谓的汉服一条街,汉服产业也早几年前就铺开,不知道现在发展的咋样,挺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