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节目是我心目中那种超越时间的作品,任何时候还是能回过头来听。主播老鱼在岛上沉迷于卖大头菜(赚了很多)但再也无心认真建造自己的岛、再也体验不到最初玩这个游戏的快乐,是一个多么真实又深刻的案例啊。老鱼自己说是“低成本学习人生智慧”。
如果你实在没时间(而主播也说“人只能拥有自己花时间专注做的事情”),那么就听听开头的90秒,再看看节目结尾处主播引用的继承之战S4E9中Ewan在Logan葬礼上的一段悼词吧(我让ChatGPT找的):
He gave away a few million of his billions, but he was not a generous man. He was mean, and he made but a mean estimation of the world, and he fed a certain kind of meagerness in men.
Perhaps he had to, because he had a meagreness about him, and maybe I do about me too. I don't know. I try. I try. I don't know when, but sometime he decided not to try anymore, and it was a terrible shame.
(他捐了自己亿万财产中的几百万,但他并非慷慨之人,他非常刻薄,他也以刻薄的方式看待世界,他滋养了人们内心的匮乏感。
也许他不得不这样,因为他内心也有某种匮乏感。或许我也有,我尝试与之抗争,我真的尽力了,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但在某个时候,他决定不再努力了,那是可怕可耻的。)
两位主播的评论如下:
这种匮乏感就是一个黑洞,它需要通过占有更多的物质和爱来填补。但是它就注定填不满。
对抗这种匮乏的方式,关键不在于占有更多。我们需要去努力抵抗那种资本传输给我们的,通过占有更多来使自己满足那种虚假的承诺。对抗匮乏的方式在于去创造、去分享,去让周围的人丰盈快乐,去运用自己的资源和影响力做一些真正造福于他人的事情。
#播客笔记 关于很多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的富人形象,在他们身上我们都看到了,巨额的财富在他们心中仿佛掏了一个巨大的洞,让他们失落、空虚、多疑、恐惧,而他们越是通过外部的感官刺激更多的物质来填满这个空洞,这个洞反而会变得越来越大。
金钱是一种加速虚无的力量。
财富会让他们做到一些普通人完全做不到的事情,社会地位和名气,甚至能够扩大他们的影响力。但与此同时,财富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力量,它会消磨人的感知、目标感和意义感。
财富与空虚:
空虚就是金钱的副作用。金钱就是会有这样的魔力,起初它让你目眩神迷,兴奋刺激,你发现那些曾经困扰你的局限都不存在了。你再也不用在喜欢的东西之间做选择,你可以都要。那一刻你觉得仿佛拥有了掌握一切生活的力量。
然而这样的兴奋是短暂的。随着财富变得越来越多时,你会发现财富的增长还在加速。资本滋生资本,滋生资本,像病毒一样扩散。它会开始反噬生活中的朴实快乐。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连接,曾经让你感到充实的追求,这些具象的感知都消失了。你越是想要依赖金钱带来的安全感,就越会在发掘它的虚伪面孔后感到失望。
为什么发现越是有钱的人,他们距离真实的世界就会越远,这种距离就会进一步加速空虚:
1. 钱多到花不完
因为资本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消费的速度,于是这个钱他竟然会对越花越多。
花钱如流水,当你的财富积累速度快到令人无法掌控,即使你努力去享受去消费,钱却像水一样溢进了你的生活,超越了你所有消费的欲望的极限,那么做很多事情的期待和必要性就消失了。
花钱并没有那么容易,你需要有心力也要付出时间去花钱。否则,(对于买来的o东西来说)东西只会放在那里逐渐坏掉,过时,失去生机。而且。拥有太多不知道怎么用、不需要的东西,反而是累赘。
2. 可支配时间多到无处打发
在服务是一种商品的今天,一切都可以打包出去。一旦你发现很多事情可以用钱来解决,你很快也就会意识到自己不太需要生活了。因为很多事情都不是自己亲手操办的,没有过程只有结果。不必亲手操办成了上等人的象征。
有钱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找专门人来打理,但是日子始终是自己过的。殊不知,正是日常的一些琐碎的过程构成了我们的生活,也组成了我们去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
富人的生活看起来都是被安排好的,打点好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用一点点操劳。但实际上他们和生活本身是完全脱节的,是没有生活经验的。他们看似是接受服务的主人,实际上处于完全被动的状态。他们对自己的人生没有基本的掌握感,也压根不了解自己的生活。
中产以上的人经常会有种虚幻的感觉,就是生活和工作的平衡,是通过购买服务让别人帮你过生活来实现的。实际上你就是没有来过生活,仅此而已。
3. 这个世界的公平在于,物质财富并不能直接转化为个人成长或专业技能,只有付出时间和精力才能真正“获得”。
虽然金钱会给人带来很多的可能性,但是要把可能性落实是需要个人花精力做的事情。有着顶配资源的人实际上并不会用的大有人在,eg. 贝克汉姆大儿子Brooklyn Beckham
花钱是需要时间和劳动的,而非常诡异的点在于,当你花的钱数量级越多,你需要用掉的时间就越长。(消费层级越高,消费过程越复杂)
富二代的困境:为了满足富人圈以及社会的期待,他们必须要为自己的人生开拓一个全新的故事模板,而这个创造是艰难的,是令人恐惧的。
有一天,一些无聊到长毛的有钱人,终于可以给自己一个正经的title,比如生意人、演艺人员、导演、摄影师,他们会对自己感到多么的骄傲。他们真的会对自己做了一些极其普通的事情感到非常骄傲,就是有一种非常强的配得感。
心理学术语【过度理由效应(over justification effect)】
当做一件事情和精神上的奖励联系在一起了,做这件事情本身的乐趣就会大大减少。
金钱会让我们从一件事情的体验中抽离出来,腐蚀掉做这件事情的乐趣和意义感。
外部奖励会剥夺我们做一件事情本身的乐趣。这是因为当我们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在外在的回报上的时候,内在的动机就会被削弱。
外部奖励可能会被视作一种强制力,即感到自己是被人贿赂去做这件事情的,因此认为自己只是为了外部的奖励而行动。
本来我做这件事情很开心,但是一旦有钱拿,我就会不自觉的开始衡量自己亏没亏赚没赚。即,我们生活的今天真的非常容易剥夺掉生活的快乐,做具体事情的快乐。
过度理由效应的社会学术语表达【挤出效应(crowding effect)】
金钱奖励可能不会增加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意愿,比如献血,因为这种行为往往是基于利他主义,而非外在奖励。
【认知评价理论(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
我们对于自主和自己能够胜任的事情的成就感,是有天然的心理需求的。这种需求构成了我们内在的动力。外在奖励如何影响内在的动机,取决于人们的理解。
如果我们认为奖励提供了对于我们的能力和自控力的正反馈,那么内在的动机就会增加。
但是如果我们把得到的奖励理解为外部的控制,就减少了我们的自控感和胜任感,内在的动机就会减少。
金钱具有一种剥夺我们具体感受的力量,钝化我们的感受,让我们和现实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远。
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无聊是模糊的、未定的。一个人并不是因为某种特定的经历而感到无聊,而是因为他们无法专注于这些经历,也无法从中获得意义。
金钱恰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起到了负面作用,它剥夺了我们从日常生活中获得具体体验的能力。
李沧东《燃烧》中的little hunger和great hunger:
小饥饿者是生理上的饥饿,伟大饥饿者是饥渴地寻找生存意义的人。但这只是一方面的解读。
饥饿的关键其实并不是富裕程度,而是对物质享乐和世俗成功的渴望。
有钱人陷入小饥饿的案例:继承之战中的Logan
交大教授李沐:唯一克服欲望和恐惧的方法,就是把它转化成一种向上的动机,一种符合社会价值的正面的东西。
消费主义非常擅长提供我们各种各样的商品,让我们填饱小饥饿。但消费是不可能填满你自己内心的那个匮乏感的。原消费的前提本身就是匮乏,你要永远感觉你没有,你才能持续地想要新的东西。
时尚就是一个让你永远感到无聊的产业,是这样它就可以创造下一件单品了。
消费都不是一劳永逸的,它的职责或许是短暂地填满被营销出来的匮乏感,但也为下一次的匮乏做铺垫。
心理学术语【享乐跑步机效应(hedonic treadmill theory)】
虽然我们会在生活中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令我们感到开心或者难过,心情起伏不定,但是终究会回到一个初始的比较平稳的状态。
快乐是有限度的。所有璀璨的珍贵的事物都会转瞬即逝,一旦消失就不会再回来。
我们可以体验快乐,但是我们永远抓不住。无论身处什么阶级,经历了多么大的起落,都是一样的。如果追求快乐的感觉,就会永远被匮乏感驱赶,在这个循环当中轮回往复。这是受到我们大脑结构限制所产生的诅咒。我们有着源源不断的欲望和追求,把快乐寄托在一再向上调的目标当中。
金钱作为资本的特定属性,以及这种属性如何威胁到人的存在:
社会学家Wright Mills 《Power Elite(权力精英)》:社会中的关键领域,包括政府、经济、军事,是由一小群拥有巨大财富和权力的基因所主导的。精英们非常擅长造势,创造出某种精英神话他们很容易将自己定义为理所当然地拥有他们所拥有的一切。他们会将自己的财富和特权想象为自己身份的自然延伸,而不是世世代代寡头精英塑造的结构性不平等。可以说他们内化了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竞争是自然的,并相信自己是最适合世界的领导。他们甚至觉得自己在道德上也是优越的,他们觉得自己的成功与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了一起。
精英们自以为自己是神,但他们心中真正的神是资本。资本具有无处不在改变人们生活,扭曲人心,甚至是改变世界边界的力量。而资本家就是当代的教皇,他们信仰的神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资本。他们认为自己掌握了和资本对话的能力,他们能让资本去想去的地方,这是普通人所无法企及的。
但其实想富人和资本之间的关系非常耐人寻味。他们以为自己掌握了资本,但实际上资本并不由他们真正的掌控。有钱人其实并不掌控资本,因为资本的运行是不需要主任的。
资本扩张:资本从来都不是静止的,它会像水流一样无孔不入,像细菌一样饥渴地吞噬一切。细菌需要营养,而资本需要扩张,它不停地寻找机会,无论在哪里,只要有空隙,它就会渗透进去并占据一切。
资本是追求效益的,它会自动流向回报最高的地方。而更多的利润意味着对发展和效率不断的诉求,也就意味着压榨。在资本主义的逻辑之下,强者扩张,弱者被吞噬,这就是自然的法则。另外,资本的扩张呈现一种复利效应,即这个暴力会随着时间变得更加强大。
出卖劳动的人,我们获得回报的速度是线性的,而且可劳动的时间受到直接的约束。而资本的回报是指数的。《21世纪资本论》:贫富差距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富人的劳动收入或者工资比穷人高,而是因为他们的投资收入更高。在过去的这个世纪,让财富的鸿沟越来越大的原因在于承袭资本主义(财富传承,负债也传承)。
高利贷与消费文化:
复利是为资本的所有者服务的,而复利在发挥它神奇的同时,也对不拥有资本的人造成了反方向的作用,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借债/贷款就是一个资本加剧贫富差距的非常直接的方式。
弗洛姆“存在与占有”:
资本主义的逻辑把存在变成了一个简单占有的问题。而一旦这个问题发生了变化,人的存在也会很快被抹去。
占有和存在是两种根本体验世界的模式。名词代替动词的用法愈演愈烈,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我有什么东西的说话方式,而不是进行描述。eg. 我有一个难题vs. 我很困扰,我有失眠症vs. 我睡不着……
现在的语言风格表明当今社会已经高度异化。通过用“我有一个难题”来替换“我很困扰”,主体的体验被消除了,我的体验被替换成了可被占有的它,我的情感转化成了我所拥有的东西,也就是“一个难题”。
现代人的占有欲已经发展到了多么深的程度,比如【过度诊断(over diagnosis)】:
在心理精神健康领域中,求助者真实的困境和不幸被忽略,而是专注于症状的清单和诊断的标签。
比起真正的描述、解释、理解、共情一段真实的体验,专业人士更想要给到,求助者也更想要收到,一个具体切实的东西,也就是诊断。自己的体验不在于体验本身的存在,而是被替换成了一个诊断。
占有是资本的本能,它是金钱唯一擅长行使的功能。积累、扩张、控制,资本就是通过不断地占有,占有市场、资源、技术、消费者,来实现增长。在金融领域我们经常听到的词,比如兼并、收购、垄断,它反映的正是资本扩张的运用机制,它是一种不近人情的入侵。
弗洛姆说资本主义的固有态度是吞下全世界。贪欲是占有型生存模式的核心,而贪欲正是资本主义的核心。
在占有型模式中,我与所有物的关系是没有生命的,它和我都成了物。我拥有它,因为我具备占有它的力量。但这种关系也可以倒过来讲,它拥有我,因为我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以及我的理智,是建立在我占有它以及尽可能多的东西的基础之上的。
存在的一个很关键的特征就是主动创造。这个主动强调的不是外在的活跃和忙碌,而是内在的积极的主动。积极主动也意味着自我更新、成长、流露、热爱,超越孤独自我的藩篱,对一切兴致盎然,热切期待,并且不吝给予。
弗洛姆:能够创造、分享、给予的就是富有的,和这个人的身家无关。而纵使一个人家财万贯,若是无法与人分享,那么他也仍然是贫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