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9 19:30
地点:北京保利剧院
卡司:张翰-希孟,汪子涵-展卷人,孟庆旸-青绿,篆刻人-刘沛然,孙泽艺-织绢人,刘洋-磨石人,王晶-制笔人,戴可伟-制墨人,
次数:一刷
【座位】
保利剧院的5排23号,属于前排中部靠过道的位置,离舞台很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演员的面部表情,如果再居中一些会是个很不错的位置。个人不建议坐在太靠近舞台的一二排,一是因为距离太近,对整个舞台的全局不能更好地囊括眼中;二是因为舞台前端有一部分是升降结构,升起来的部分时候会阻碍视线,并且观众需要仰头观看。个人认为4-6排的中段是优秀的选择,4-5排距离舞台更近,可以更好地看到演员表情;6排和5排中间有一小段过道间隔,6排的观众不会被前方的观众人头挡住视线,如果视力够好也是可以看清演员表情,不过带上望远镜更为稳妥。
【舞台】
舞台设计非常用心,采取同心圆的设计,随着一层层同心圆的旋转,时空开始交错,画卷缓缓展开。舞台上方悬挂几块弧形大板,随着升起和落下,成为画布,题诗题字;成为隔断,分割空间。风雪之夜一幕尤为突出,三位“希孟”展现不同的状态,有苦心作画,有呈上画卷,有失意归来,同一舞台同一时间,完美呈现希孟屡次作画屡次失意的困苦焦灼之情。
我最喜欢的舞台设置还有,在舞台大部分灯光都暗下去之后,从舞台一侧会照射出一束温暖的黄光。我深深记得那一幕,展卷人在辛勤科研,希孟在苦心作画,青绿在他们之间,三人都沐浴在那一束暖光中,就好像从历史的缝隙里透出一束微光,在光里、在《千里江山图》里、在青绿山水里,展卷人和希孟终于相遇,
【服化道】
这场舞剧的服化道细节颇多,用心良苦。演员的服装根据场景切换而不同,有状如山石的大袍,有织娟人淡雅清新的白色衣裳,有学生俏皮活泼的粉色长衫,有采用石青和石绿之色的构成画作的衣裙。尤其记得在画学之时,学生着粉色长衫,老师一袭青衣,鬓边簪花,宋时风雅淋漓尽致。
【演员】
看完这一场,我爱极了张翰饰演的希孟,他分明就是一位翩翩美少年,青春年少的俏皮自在,学习过程中的好学进取,风雪之夜的失意困苦,完成画作时的酣畅淋漓,融入画中的淡然自得,每个状态都被张翰很好地展现出来,太完美了。
孟庆旸饰演的青绿贯穿始终,青绿就是这幅画的灵魂。之前在网上看舞剧片段的时候我并没有很好地理解青绿的含义,但是现场观演时,一瞬间就理解了,众多青绿舞者构成了这副《千里江山图》,随着他们的动作起伏,画作逐渐显形,他们就是希孟的挥毫泼墨、抑扬顿挫,也是这画里的巍峨高山、潺潺流水。
汪子涵饰演的展卷人,完全就是我国千千万万科研工作者的形象,身着朴素的中山装,在研究室里有一张堆满书籍的书桌,一盏小小的台灯点亮了历史的灵光。
每位演员的情绪表现都非常到位,将各位工匠在工作过程中的坚韧不拔,以及工序完成后的欣慰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清晰记得,在舞剧最后一幕,希孟和展卷人隔着长长的画卷遥望时,两人都淌下热泪。与此同时,台下的我也泪流满面。
【剧情】
整部舞剧由七个篇章组成,这七个篇章同时也是画作形成的七个工序,分别为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舞剧采用了时空交融的形式,专研画作的展卷人透过历史的微光与天才少年王希孟相遇,目睹少年的成长和画作的完成。
除了网上流传很广大家都很喜欢的《青绿》和《入画》,我还有两个很喜欢的片段。一个是《唱丝》章节里,天降大雨,其他人都去躲雨了,只有希孟在雨中奔跑跳跃,欣喜若狂,真是使人感动,想想看也只有十几岁的快意少年才会在雨中如此这般的开心雀跃。另一段是《习笔》章节中粉衣少年和青衣老师的舞蹈,这一段将希孟在画学的美好时光完美地刻画了出来,是美好而理想的学习场景,使人新生喜悦。
我是在两年前陈丹青老师的节目《局部》中第一次了解到《千里江山图》,我深刻地记得陈丹青老师在节目结尾时说:“在《千里江山图》中,我分明看见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他必须十八岁,长几岁,小几岁,都不会有《千里江山图》。他好像知道,过几年就死了。“
走出剧院,抬头看到天上的一弯半月,明月的清辉千年未改,历史的清风从北宋吹拂至今夜。
“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
#我的剧场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