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火山挚恋》的时候,对卡蒂娅拍摄的照片印象很深刻。整部片子很像以猎奇视角从素材库里精心选出数个高光时刻,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接连呈现,旁白也不乏金句,更何况光是“在如此小众的科学第一线找到彼此同行的人生伴侣“就很震撼了。
在喷发期的火山口搭帐篷住了二十天很有冲击力,近距离观察岩浆很有冲击力,盐酸湖划二手皮划艇甚至带一点匪夷所思的幽默。
但看完《心火》会更了解火山夫妇一些。相比《挚恋》对这对爱侣到底如何相识的三个版本加以赘述,这一版本里的两个着墨不多片段来得更简单真诚。
一个是“在火山碎屑距离摄像机不到100英尺的时候莫里斯没有走,直到胶片拍完,而帮她拍这张照片的卡蒂娅也没有逃走。”另一个则是片尾。(不想剧透)
以及在《挚恋》的视角下,隐约有种仿佛只有“奇观”与“壮举”的宏大叙事,夫妇本身与当下的“人”都是在场却略有缺失的。
《心火》里有很多火山喷涌之外的场景,这也是夫妇俩视线逐渐关注到的,被火山灰厚厚覆盖的村庄与房屋,泥浆中奄奄一息的牛和眨着眼睛的小鸟,还有被导演描述为天启与神话梦境般的场景。
导演也关注到了夫妇拍摄内容的外在变化,风格从前期“家庭影像式”转为“大V模仿摆拍式”转为“莫里斯独立人格式”,视角则从单纯的科研记录转向了兼顾人文记录。
人是纪录片永远的核心吧,本来还觉得遮天蔽日尘霾下戴着头套的行人画面太长,突然又被画着哭丧脸的头套男人打动。还有孩子们蹲在地上用沙土和吸管模拟火山的游戏,都是素材库中不高光却动人的片刻。
如果说《挚恋》已经很好睡,《心火》确实更好睡,大部分歌剧式的配乐,只有在讲述“科研之路道阻且长”的部分突然活泼调皮起来,给沉闷还略沉重的节奏做了一记调味,配合画面里凹陷的车子、涉水的马,给予片刻轻松。
然而《心火》的结构因为素材由一个火山向另一个火山跳跃,从火山转向人文又突然转回火山是难免有一点割裂的感觉。
对于夫妇俩在云仙山最后丧生的部分,三个人在现场的工作包括“逃跑”摄影师的呈现更仔细,结尾不刻意煽情,毫无意外的整体还是更喜欢这一部。
#生活的透气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