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去看了《满江红》,好看,但我不喜欢,总有一种“这幕过了,死了的人就会立刻站起来,拍拍衣服,笑呵呵地褪去妆容”的演绎感。特别是几人躺在柴火中的画面,我边看着,边想到拍完这个镜头,几人坐起来相视而笑的场景。相比于故事,我感受到的,更多是展示。
不知怎么,想起了《隐入尘烟》,想起了死去的贵英。我觉得她真的永远死去了,躺在那条寂静的河里,在那个时空中,彻底地死去了。不论一生怎样的悲欣,这便是她的结局。
而《满江红》中的死,好像只是一个剧情的交代,而不是人物的结局。我不知道我看了个什么,画面是美的,配色、构图、运镜,一切都很不错。演员表演很卖力,我却纯是个看戏的。
没有感受到所谓的家国情怀。我的理解中,情怀一定是带着某种恨的,或者说存在着某种遗憾。热血之所以澎湃,是因为使命感的推动,不得不为着一个愿望,竖起必要达成的决心,迫切着,以至于血液都要燃烧起来。
可是影片中的燃烧着热血的岳家军,前赴后继,不惜付出生命,最终将刺杀奸臣之理想托付于外人,而此人在不知内容的前提下,要求所有士兵共同复诵一首词,得知真相后,放弃刺杀奸臣,扬言后世自有评判,这便是精忠报国的精神么。
是的,也许意义在于词的流传,在于每个人心中民族大义的点燃。可是这里缺少了一种情感,也是最重要的情感,就是愤怒。岳飞的《满江红》中,开篇便是“怒发冲冠”,这种怒气,并不在于声高,通过众人齐声高呼的方式来彰显,反而弱了。最终令人激动的,是词本身,而不是电影本身,是岳飞精神,而不是电影传达出的岳飞精神。
于是,岳家军的舍生取义更像是为了剧情推进的赴死,而要取的那个「义」则被表演为打死也不说。既没有精忠的气概,也没有报国的决绝,既没有“餐胡虏肉”的壮志,也没有“饮匈奴血”的豪迈,所有的铺垫,只为引出一首《满江红》。臣子恨,实在是无力。
如果说这里没有英雄,要表现的就是小人物在大历史中命如草芥的悲哀与追求忠义的慷慨,那么在众人复诵《满江红》后,三人离去的背影,未免有些造作寒酸。
以卖弄表达隐忍,以装酷表达孤独,人物形象过于单薄。看不到忠义,少了该有的正气,确实空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