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挣扎着再来一期!听的这么多播客,乱翻书和木有娱丸@是我比较欣赏的对话模式,大家带着自己的看法来认真探讨主题,不是为了彼此礼貌的互动和节目效果,而是真的有在坚持表达自己,同时引发一些思考。批判性思维需要这样不HX的瞬间!
当然,这一期还是很其乐融融的。虽然自己平日也会用丁丁文档,Google suite,flomo和notion这样的记录➕协同软件,但是却很少思考这些工具之间的关系。所以这一期是从全新的视角让我重新认识了不同工具存在的意义和想要完成的目标。
1. 在线编辑和知识库是两个概念,但是浅层的使用体验也许会非常相似,从而让很多人意识不到产品存在的价值。我自己用notion就是这样。notion对于我来说可能就是结构化的记录方式,但是很多同事会利用它做在协同资源调配的文档,用超链接和结构化等等功能,实现团队间的紧密合作。
2. 数字花园和数字溪流的关系。后者是基于时间先后的单线条内容消费,像溪水一样源源不断,但前者更像是每一个主题都生根发芽,长出自称一套的知识体系。它不需要多么up to date, 重要的是沉淀和总结。
突然觉得 我们现代社会确实缺少“园艺”精神。很少有人肯动脑筋花时间去经营一片花园。在英国的时候就很喜欢当地的园艺文化,这远不止种花种草这么简单,对当地地理生态系统的了解(水、土壤、降水、日照等)以及花园中不同生物之间的联系都至关重要。我们创造知识库,也绝不是堆砌sop这么简单。
3. 目前笔记类产品还是在和手机自带记录功能PK。
@潘乱 最后的一句评判我很喜欢:“和你们聊天很像和B站、小红书的人聊天,都是赌上了未来年轻人的使用习惯。”然后整个节目戛然而止。
很欣赏潘哥的态度,没有说好 也没有说不好 那就让我纠结了一晚上,这种认为未来使用习惯一定是自己现在努力的方向,究竟是趋势还是认知偏见呢?
4. 最后补一点很喜欢的细节分析:语雀为何能短时间达到这么高的用户数,和阿里内部程序员占比高和自上而下的推动息息相关。这就引发了我对产品增长的一些感悟。很多时候,增长真的是有“天时地利人和”的要求,一款产品的成功,永远有所谓运气的成分在。但这也不妨碍我们总结通用的方法论。
睡前又巴拉巴拉讲了这么多,又是干货满满的一天!
#小宇宙评论大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