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功的笔记软件为什么而成功
---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一款产品的成功,是多个方面共同促成的结果,而不是加几个特色功能,更不是陷入过度优化某个细节的兔子洞里。
要想做好产品,不能光盯着产品,如果眼里只有产品,埋头不与外界沟通,没人知道、没人使用、没人购买、没人反馈,那么无论从客观的收入,还是主观的动力,都无法支持一直开发下去。最后,大概率的情况是留下一款满是 bug 的特色产品,半途而废。
比较好的做法是把控好节奏。在核心功能做出来后,放到市面试用,收集真实用户的反馈,围绕着核心功能来修 bug,完善用户体验。把核心功能做好了,再一点点加功能,不是一下子架构铺得太大,导致到处要修 bug,也不是加太多功能,保持必要的克制。在这方面,flomo 虽然产品不大,功能不多,但开发团队明显很成熟。
对于笔记软件而言,如果开发者只盯着产品,或者陷入某个细节中,看不到全局,没有节奏,那么就不是一个成熟的开发者。
一款成功的笔记软件,必然在功能之外做了许多事,比如:
1. 装得了:首先得能下载,能安装,如果这一步都保证不了,那么用户量自然不会高。比如 Capacities、RemNote 的安卓手机端需要通过 Google Play 安装,这一下就把中国大陆的许多用户拦在门外了。
2. 看得懂:主界面、设置项、斜杠命令、快捷键、用户帮助文档等处要有中文,虽然看英文也不难,但没有中文界面,会劝退许多人。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当属 Obsidian。
3. 聊得上:不懂的,有地方学习教程;有建议,有地方可以反馈;遇到麻烦,可以找官方协助。如果遇到事找不到官方,也没地方与其他用户交流,可能就容易放弃这款产品了。像 RemNote,关停了网站论坛,转到 Discord 上做社区运营了,这样做,肯定有他们的考虑,但是对于中国用户,得先翻出去,再下载 Discord,才能与官方、与其他用户沟通。
4. 保得住:保得住分为三点,别错了、别丢了、别跑了。别错了就是不要同步出问题,或者出现乱码;别丢了就是不要把我笔记或文件删了;别跑了就是不要一段时间后跑路,里面的笔记全军覆没。成熟的开发者会对软件定期更新,哪怕在产品定型后,半年出一次更新,也让用户心里有底,不会觉得这款产品没人管了。这方面的榜样是 EmEditor,两个人开发维护的文本编辑器,已经推出 20 多年了,到现在依然保持着一年至少四次更新,去年还加上了 AI 功能。这样的开发者让人敬佩,更让人放心。
5. 写得快:如果打开一份文档要好几秒,输入一段文字都有延迟,那么体验就很差,哪怕有特色功能,久而久之,用户也会逃离。像 Logseq,笔记一多就会卡,像 RemNote,输入时有点卡,这两款都是很有特色的产品,但在这种关乎高频用户体验的地方没有优化好,反而沉浸在某个产品功能上。此外,有想法时,打开就写,不需要先这样再那样,入口太深,每写一条,都需要操作好几步,也是不合格的。打开就写,做得好的当属 flomo 与滴答清单。
6. 调得出:首先要自带多端实时同步,需要调取某条笔记时,可以随时调取。如果没有手机端,那么在电脑端或网页端记得再多,也很难及时调取,不可能抱着个电脑到处走。写了再多笔记,需要的时候无法调取来用,那么写的意义又在哪里呢?比如你写了一份详细的旅行攻略,等到出门了,才发现在电脑上,手机上没有,白费功夫。如果多端同步不是自带,需要自己折腾,又是 S3、又是云服务器、又是图床的,太麻烦了,会吓跑一大批人,注定上不了规模。
7. 用得起:这涉及到定价策略。如果定价太低或免费,开发者容易失去动力,为爱发电不持久。如果定价太高,则又把一大批用户拦在了门外,比如 Heptabase。所以合适的定价,需要综合考虑开发成本、用户量、用户预期、竞品价格,取得一个平衡。
凡是用户规模大的笔记软件,各有特色,但在这 7 点上,都做得不错。如果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基础没做好,只是盯着某几个自以为得意的特色功能,可能只能在小众圈子里打转。
对于开发者,很难有第一次创业、第一次做产品就足够成熟的,往往需要时间试错、摸索、迭代。
像 RoamEdit,开发者第一次做笔记类软件,架构铺得太大,开发力量不足,导致半途歇火。像 Logseq,开发者也是第一次做笔记类软件,起了个好头,结果后劲不足。
成熟需要付出代价,只不过看这个代价由谁来支付,是投资人支付,还在大公司支付,还是自己支付。不管是谁支付这个代价,就时间上而言,早点试错,早点成熟,对以后做产品更有利。
比如少楠在做 flomo 之前,在几家公司平台上做过多款产品,也创业做过速记软件 EverMemo,这些经验对于做 flomo 都可以用得上。
比如 Obsidian 的两位开发者,2015 年做了对标 WorkFlowy 的 Dynalist,五年时间,把产品开发、社区运营、定价策略、营销推广都摸了一遍,该掉的坑都掉了,该攒的经验也攒了,到 2020 年做第二款产品时就轻车熟路了。
比如 Notion 是 2013 年开始做的,当时做的是低代码建站工具,但是太复杂,易用性差,导致公司差点于 2015 年关门,后来转向做模块化文档,并借鉴 Airtable 的多维表,再然后又做了 database,才打开了局面,可以说,现在的 Notion 是死过又重生的 2.0 Notion。
比如 FlowUs 的创始人汪兆飞之前在锤子、阿里云、百度网盘都工作过,创业做过松果文档,这些经历都和笔记软件相关,都可以赋能给开发与推广当下这款产品,加上直接找名气最大用户量最大的 Notion 对标来做,所以明显感觉这个团队要成熟。
---
@华山水很棒棒 评论说:还有一个我觉得还挺重要的,就是主要的领导者他自己到底用不用。比如印象笔记吧,我之前听过他们中国区的一个大佬讲知识图谱,分享得乱七八糟,浪费了我一个多小时...
回复:啊,对,这一点更容易被忽视。许多需求、许多bug不被重视,就是因为开发者自己不用,或者没时间用,无法和用户感同身受。另外,许多笔记软件的开发团队,招的人并不是笔记发烧友,对笔记并无热爱,也没有深入研究,懂技术,但不懂笔记,不懂真实的用户需求。比较好的做法,就是像 RemNote 一样,招了 TiddlyWiki 大神 Soren Bjornstad 做产品顾问,或者像 Obsidian 一样,直接把最受欢迎的主题和插件开发者 Steph Ango 聘为 CEO。
---
👉 更多精华帖:
m.okj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