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优质长文分享会

当有值得一看的文章或报道时,欢迎即友们来这里分享~同一篇文章不同的思考,希望大家也能表达自己观点👏

100万+人已经加入

  • 出海去孵化器
    2天前
    一个价值 10 亿美元的增长悖论:为什么硅谷顶级孵化器 YC 反复告诫创始人,获取前 10 个客户,比自动化获取后 1000 个更重要?

    答案是:先去做那些看起来很“笨”的、无法规模化的事。

    🔗:mp.weixin.qq.com
    11
  • Larrydududu_2025做减法
    2天前
    刘强东在2017年写第四次零售革命的文章中提到零售行业三个趋势预测:
    需求个性化,消费者注重个性表达,需求细分,从性价比,产品功能,转向美学设计,价值标签

    场景多元化,消费场景不局限于网站或商场,而是多元,即时化,碎片化

    价值参与化,消费者参与内容创造,体验分享,品牌传播融合到价值的各个链条,不再只是被动接受

    2025年一看,我草这不就是抖音吗

    问了下Ai 发现我草 原来是多多最彻底

    再问了下,原来美国还在第三次零售革命,而中国已经来到了第四次,所以才会电商差距这么大
    30
  • TomXu
    7天前
    值得打印出来反复观摩研读学习。

    晓东哥朋友圈原话:“回字节给剪映设计团队做了一次分享,勾起好多回忆,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

    如何做出好产品

    911
  • 啊顺顺
    3天前
    当我开始腐烂🌚
    40
  • 参考答案Answers
    7天前
    压倒女性的,不只是“隐形家务”,还有“情绪劳动”

    情绪劳动是一种为了他人情绪而调整自己情绪的工作,它同样需要时间、精力和技能,但却常常被社会所忽视,尤其是当这种劳动落在女性身上时。

    分享两个真实而震撼的数据:

    “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时间是创造价值和拉开差距的重要工具。而女性平均每天比男性多花37%的时间在无偿的家务劳动上。”

    “男人每天比女人多出近1小时的闲暇时间。对于那些工作一天后疲惫不堪,想要锻炼、阅读、社交,但却因为要管理家庭、抚养子女、做家务琐事而不能放松的人来说,这意味着为你自己而活还是为他人而活。”

    本文节选自《情绪价值》,作者罗斯·哈克曼通过大量数据与真实案例,揭示了不平等的情绪劳动真相,特别是女性在家庭和工作中面临的无形压力。

    愿这篇文章,帮你重新认识那些被忽视的付出,并提醒自己:照顾他人情绪本身不是问题,被默认承担才是。

    以下内容摘选自《情绪价值》,罗斯·哈克曼 著,徐航 / 潘沂然 译,中信出版社授权发布。
    67
  • 我们都是小霸王
    1天前
    现实就是你的状态。

    我的理想状态是:走在美好的路上。但这往往不是我的现实。

    1、当你对自己不够真诚,没有真正的按照你心里所想的去行动,那么你就没有真正的“走着”,所以你的状态,更多的只是一种心态,你琢磨着如何跟自己和解,但并没有产生行动。

    2、当你没有选择美好,但选择了其它的路径,有可能是地位、财富、幸福、健康,你就无法理解臣服于美好的这条路上“对自己”、“身边的人”、“他人”的共同关注,也可能不会理解在“当下”与“长远”之间的平衡关系。

    也有可能你什么路径都不选择,直接对某个目标采取行动,你的人生会更加专注,但也会缺少了一些色彩。

    3、当你缺乏理性,你不知道如何选择正确的事,怎么把事情做对,那么你可能就不会找到一条真正的道路,只会在各种浅尝则止的行动中,带着对美好的预期,却没有办法得到真正的成果,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

    所以,我自己希望的状态就是由“真诚”,“美好”,“理性”,这三个核心能力构成的一个三角形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三个要素都在运行,共同构成了属于自己的理想状态:走在美好的路上。

    你所拥有的现实,就是你当前所处的状态,如果你对现实有任何疑问,就去你的三个要素里找出没有达到你预期的部分,然后加以完善。如果你已经处于你的理想状态,那么其实你就已经拥有了这样的现实,而不需要等到某个结果出现你你才拥有它。
    00
  • 期待下一个周六
    2天前
    这篇文章助我加深了对“边界”的认识

    真正的高手,不追逐目标,而是设定边界

    11
  • 洛怀
    10天前
    多年前某一天,我和几个朋友聚会,我们闲聊到有什么理想,我说,我想当作家,但我不知道怎么开始。朋友们都说,你很会写啊,怎么会不能开始呢?我记得我当时讲出了很多困难,包括我不知道写什么,写在哪里,写完了又要交给谁。然后我得出了一个结论,如果没有人“邀请我成为一名作家”,我就成不了作家。朋友们对写作并不了解,只能纷纷表示赞同,认为我缺少的是伯乐。于是在漫长的时间里,我什么都没写,并心安理得地认为自己在等待机遇。

    那时候我觉得,如果没有确定的路径把我变成“作家”,那么“写”本身都是没有意义的。而到了今天,依然没有人来给我授予“作家”的称号,但这个问题好像已经消失了,我再不困扰于我是不是作家,我只是一直在写,在这里写,在那里写,什么都写。

    我想我明白了“想成为作家的人”和“作家”的唯一区别——前者只是在想,后者在写。

    很简单,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先做什么样的事,至于做了之后你能否顺利地成为那个人,还要看时运和机缘。一个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没有橄榄枝就不肯付出行动的人,可能永远会停留在原地。
    不论你是谁,你有怎样的能力和才华,你想要的东西,都应该自己先行动起来。至于终点有没有聚光灯,有没有人为你捧上一个“身份”,都不能够预知。即使有人给了你这样的承诺,也未必能够兑现。

    前途是光明还是黯淡,都需要你走到那里才能看见。

    /

    有时候我在想,很多有才能却难以施展的人,可能就是因为执迷于“身份”和“舞台”,觉得自己可以做事,但必须要获得某种身份,或者要站上某个舞台,否则就不值得付出。

    这两年有一个很火的说法,叫做“上桌”。“上桌”指一个人以受到认可的身份,参与到重要的场合,并在那个领域里拥有话语权。随着这个词越来越流行,大家都以“上桌”互相鼓励。

    这个词看似很热血,很鼓舞人心,但它其实是模糊的,因为你很难说什么是“上桌”,什么样含金量的桌能算“桌”——在大部分人眼里,“上桌”其实就是站在聚光灯下,拥有姓名,拥有被认可的成就,是一种清晰可见的“成功者”姿态。也许,“上桌”曾经的意思是让吃不上饭的人有饭吃,让埋没的人被看见,让弱势的声音被听到,如今却成为了“成功”的另一种粉饰说法。当我们谈论“上桌”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谈论“成功”。

    当然,在那些被男性掌权的领域里,女性获得发声的机会,哪怕只是站上台去,也弥足珍贵,如果能拥有话语权,更是一种极大的前进。因此我们常常谈论“女性上桌”,这是一种宏观的,群体的,一种精神意象的激励。

    但回到个体的视角里,对“上桌”这种观念的沉溺,反而更让人迷失了——当我们看向自己具体的生活时,就会知道现实是黯淡的,做事是枯燥重复的,付出了努力是未必有回报的。那张想象的“桌”在很远的地方,它发出迷离的光,诱惑着你,让你得到精神动力走向它,却也让你患得患失。因为桌上的位置很少,许多有能力有资源的人都挤在路上。

    你不由地担心起来,如果最终你“谁也不是”,没有任何位置邀请你坐下,你所付出的这一切,真的有意义吗?

    前几年,我们热烈地讨论着“打破游戏规则”,如今我们沉迷于“上桌”。事实上,每张桌都有每张桌的规则,这些熠熠生辉的桌,必然不是人人路过都能争取的,它由掌权者制定规则并从关系远近中挑选——要上桌,就先要把自己变成“桌”喜欢的样子,也许你什么都做了,还是离桌很远。

    在新媒体行业里,能很具象化地感受到激烈的“上桌之争”。因为流量是有限的,所以大家都在拼命抢占注意力,希望能被信息流选中,被编辑推荐,而这需要不断揣摩平台的规则,贴合平台的推送逻辑,你要“猜他们喜欢”。

    我曾经得出过一个结论,在新媒体行业里,除了少数好运乘风而起的人,剩下能获得平台扶持的只有三类人:新人,名人,自己人。当你不属于这三种人,你就很难再上得了那张桌,你必须面对自己“谁也不是” ,漫长的时间里,你需要自己勤勤恳恳地做内容,一点点争取关注和流量,你会发现你用心做了许多内容,也比不过平台轻轻一推排山倒海灌来的流量。

    到今年,我已经在新媒体行业整整十年了,我有过把自己变成算法机器人,用爆款逻辑和热门话题让自己不断增长的癫狂期,也有过自暴自弃,完全不顺应任何平台规则的叛逆期。如今,这两种极端的情绪都消失了,我平静且持续地创作着自己的内容。我不再期待哪一双无形的大手给我助力,也不再期待坐上“平台的桌”去分食流量。换句话说,我对上任何桌都没有期待了。

    /
    人必须培养的一种能力:离开任何一张他人搭建的桌,都能够继续玩自己的游戏。你的能力就是你手里的牌,在需要的时候,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随时坐下,为自己做事。

    你在的地方,就是你的桌。

    公众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三四年前我开始写的时候,没有任何预期,因为这是一个过时的新媒体,舞台早已不在这里,因此无需顺应任何一种规则。我不再在流量的战场上争夺,而是静静地坐在这里,写自己想写的内容,这张桌小得只坐得下我一个人。

    也正是因为这种黯淡,我才能笔耕不辍,如今反而积累了很多内容。但凡今天我想要跻身于什么舞台,坐到什么位置,我可能早就在激烈的竞争、自我的扭曲中灰心放弃了。正是不再想着上别人的桌,才沉下心来好好地看到自己手里的牌——不用遵循他们的游戏规则后,我在自己的游戏里得到了奖赏。

    很多时候,你不是没有能力,不是没有洞察,你足够优秀,你万事俱备,只是你也许错付了渴望——你把自己最充沛的创造力用来和他人拥挤,用来迎合算法,用来反复磨削以嵌套进别人的规则。而这种辛苦一旦没有预期的回报,就一定会消磨你的生命力。

    其实相对于“上桌”这个概念,我更喜欢“在场”。因为桌子太小了,但场子却足够大,大到任何一个人,只要你愿意进来,你就能够进来,而且你可以自由地调整自己的位置。

    就像你去音乐节看喜欢的歌手,你未必要提前那么多,辛苦地挤到最前排才能听歌。你只要进入了这个场地,你在哪里都能听到歌声,你可以躺在远处的山坡上,坐在人群最后面,游荡在某个角落,歌声都会萦绕在你耳边。最重要的是,你进入这个场子,并且没有提前离开。

    如果你有想做的事,那就先进场,然后持续做下去,别去想你必须实现什么,必须成为谁。人生并不是只有主角和观众两种角色,你不是非要站在舞台上拿着话筒,也不是只能站在下面艳羡别人的成就。你可以在你舒服的地方,摊开自己的小桌子,既做自己的主角,也做自己的观众。庆祝自己微小的成就,感受自己的价值。你要相信场子是无限大的,只要你自己不退场,就永远有你的位置。

    而当你不断重复,不断练习,不断创造,你能打出来的牌,自然而然会在任何一张牌桌上都变得有力。也许他们还是没有看见你,但这已经不再重要。

    你知道自己为何出发,这条路的尽头并不是一张别人的桌。

    种自己的花,爱自己的宇宙,打自己的牌,做自己的牌桌。不用去上谁的桌,你在哪儿,哪儿就是你的桌。这条路上没有别人,你只需要专注你自己。

    ❤️
    1113
  • 哈雷Halley
    8天前
    程苓峰:我最近遇到了一个00后,我发现我47岁了,受了这么多苦,吃了这么多苦,我想过的基本上所有问题,我问他,他都已经想过了,而且想得很透彻。
    这个人直接告诉我说:“你们是用心和用脑的一代,我们是用灵的一代。”用心用脑就是努力做事情,拼命去想、去计算,要有心力。但他们那一代是用灵的一代,意思是他们是下载信息的一代,他们不用使劲,越不使劲那个信息下载就越多,说白了就是灵感。他能够接收到很多我们用脑袋用心接受不到的信息。
    32
  • 南瓜大仙
    4天前
    “还有的朋友表示,参加这种徒步团,“脆皮”大学生才是我们真正的朋友,因为“爬一半打退堂鼓都有个伴”。”

    笑死了。
    确实,虽然没参加过老年徒步团。但是每次出去翻山越岭,向来都是既走不过十六以下的小娃娃,又走不过六十以上的大爷大妈。其实脆皮大学生也没见过几个慢的,毕竟年轻,体能槽不够但架不住回血速度快。进度条上能缠缠绵绵从起点到到终点的就只有一群目测二十多到四十多区间的中青年🤦‍♀️

    微信文章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