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到今年以来,发生的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是我接受一家出版社的邀请写了一本书,说写了一本书也不恰当,因为它只是十几万字的一份文稿,还没有被出版。这份书稿用了半年多的时间,我几乎日以继夜全情投入,耗尽了所有的心力。
但在今年我交完书稿后,一切却再也没有消息了,几个月过去,一种不安的预感笼罩着我,我意识到事情可能发生了变化。在和编辑几次沟通后,我在对方遮遮掩掩的态度中确认,这本书不会被出版了。作为一个三十多岁的成年人,我已经面对过人生很多次的事与愿违,所以这算不上太大的坏消息,我甚至没有情绪去质问和追索什么,就此平静地停住了。
我不能说这件事对我没有影响,在明白对方意图的那个瞬间,我还是受到了精准的、致命的一击。只是成长带来的好处是,你学会了在最痛的时候假装无事发生。人很难不在这个瞬间产生自我怀疑,怀疑是不是自己太差了,怀疑是不是自己还不够资格——我们习惯于在某种所谓的权威评判下,先从自己身上找问题。这是我花费了这么长时间,几乎牺牲了所有的生活换来的创作,我不可能不为此感到剧烈的痛苦。
但在后来的几个月里,我完全没有处理这件事,没有再做任何推动,甚至都没有找这家不负责的出版社解约。朋友建议我说,你可以找这家出版社的负责人再聊聊,也有朋友说,你都有书稿了,赶紧解约,可以再多投几家出版社。家人知道后,也第一时间说是不是找相关行业的熟人帮忙。
我知道的,如果此时此刻我执着于把这本书印出来,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我就是什么都不想做,好像做什么都是多余的——我有一种模糊的感受是,这件事并不是靠人为推动就能被真正解决的。我想要的是一本因为写了就非出不可的书吗?好像不是的。因此我必须按捺住那种“非做点什么不可”的冲动,让自己不要因为痛苦和羞愤而拼命寻找援助。我必须让一切冷却下来。很多个时刻,我都能感受到焦虑感在我身体里游走,因为付出了很多心血而燃烧不止的执念,被卡在某个部分不断地发出微弱的呼救声,拼命敲打我:你不能这样,你要想想办法,不能就这样算了。
我对自己于心不忍,但我还是什么都没做。在这个过程中,我反复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是:我是不是在逃避?
直到我得出清晰有力的答案,是的。
我开始觉得放松,因为逃避在我看来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人还会逃,说明自我保护的机制还很健全。在某件意料之外的事情迅速发生时,人通常就是来不及反应,只能本能地闪躲。就像房子突然起了大火,人首先做的就应该是逃跑,而不是燃起斗志返回火场扑灭大火。逃离是非常正当的。事实上你只有在离事件现场稍远一点的地方,才能看清楚一切是如何发生的,什么是该被保留的,而什么是恰好该被摧毁的。
我问自己的第二个问题是,如果我不打算就这样算了,我要什么时候处理,怎么处理?
这个问题,其实没有答案,在我问出来的那一刻,我就意识到我无法回答,也没有任何人能够回答。谁需要答案,谁就会被答案困住。人能真正“处理”的事情极其有限,只是人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
其实有些事情就是无需处理的。早些年的时候,我一直是这样一种人:我希望通过反复想办法,用我能穷尽的一切方式,把所有事情捋顺,让我的人生中没有任何毛刺,没有任何卡点,显得光滑平顺,哪怕只是表面的粉饰太平。在很多可以选择等待的时候,我都被“必须做点什么”的信念驱动而不断出手,觉得只要出手的次数够多,就总能抓到对的节点。在工作里是,在亲密关系里也是,但我并不是总能如愿。
其实偏执能带来的,通常只是自我感动,你在做自己头脑世界里的英雄人物,用自己的方式耗尽最后一口气。你看到现实的事与愿违,可能会怀疑是你做得还不够多,但实际上也许是你做得太多了。被执着所损耗的东西,可能远多于完善的。
“什么都不做”其实是一种等待,而等待并不是无所事事,它是一种对人要求很高的能力。需要这个人放下执着,去相信每件事情都会恰如其分的发生。
“不执着”不意味着丧失目标,或者是任由事情朝着崩坏的方向发展。反而它是一种真正的坚定,因为它基于信任。首先你信任你自己,你知道某件事的发生与不发生,做到与做不到,都不会影响你内部对自己的评价。其次是你信任万事万物有自己的流动,这种流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种流动会把你带到最适合你的地方,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了,那这就是你的当下。
几个月的时间里,我愈发能感受到这本书没有这样出版,对我来说是一件好事,甚至是一种莫大的仁慈。如果它就这样不经磨砺和雕琢的问世,最后很可能伤害的是我自己。而之前的出版社,即使继续推进下去,也不具备这样的意愿和能力为我提供帮助。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可以赶鸭子上架的项目,也可以随时放弃的项目。我庆幸于我没有变成那只匆匆忙忙的鸭子。而我在远处也更清晰地看到,我对“作家”身份的渴望,已经超出了对“好作品”的渴望。如果我迫切地需要它出生,为我增加某种身份,我就再次回到了熟悉的牢笼。寻求身份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自我压迫之路。
很多事在合适的地方停下来,是它最好的命运。其实人生没什么可遗憾的,因为有些事没有发生,也许比发生更好。那些你以为错失的东西,其实都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着,你真的得到了,或者勉力拥有了,未必会有更好的结果。人对另一种可能性没有惦念的时候,也就不必执着。自从我有了这样的心念,就常常感受到神奇的事情在发生。
十月的一天上午,是很平常的一天,我吃过早饭打开电脑,准备写点什么,然后我突然觉得“是时候了”,就是现在。于是我立即给原来的出版社发了解约需求,签署了解约合同,明确地拿回了自己的版权。签完之后,我觉得我已经做好准备要有一些新的开始,虽然我还不知道是什么。而奇妙的事情就这样发生了,在当天晚上,我突然收到另一位出版社老师的消息,询问我这本书怎么样了,想和我聊聊。这两件事就发生在同一天。我不能说这是什么转机,但流转确实发生了。
执着当然是有力量的,我们都很熟悉那种力量,它是攥紧和掌控,它在某个人生阶段里能帮我们做成很多事。但不执着的力量,是不做成也没关系,是理解“不成”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不是失败,不是更坏,只是一种流转。
这一年多里,我时常会碰到朋友带着期盼问我这本书怎么样了,什么时候能出版,当我说明现状的时候,他们问我,那怎么办啊?
而我还是没有答案。
但我有一种信任,如果之后它得到机缘出版了,一定会因为经历磨炼而变得更有生命力。如果它就此尘封,也没有关系,它始终是属于我的东西,如果有一天我有想法了,也会用另一种形式把它呈现出来。不是非得是一本书,被印成铅字,在封面上署上我的名字,打上作家的标签,我才能感到完成,才能对这一切满意。
它会有它最好的样子,如果我允许一切发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原文 《“不执着”的力量 》from 「洛怀抱抱你 」公众号
mp.weix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