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一个想法不一定对

加入这个圈子,抛出一个想法,虽然不一定对,但想听听即友们的观点。

117721人已经加入

  • BiG_
    18天前
    未来的影视作品将会普及出一种全新的叙述方式,我称之为叫”There be式叙事“。

    现在所存在的影视作品依旧还处于传统镜头语言发展下的推演型叙事,说个比较通俗易懂的例子,当我想表达桌子前面放着个苹果,现阶段的拍摄逻辑是以环境、对白、动作、人物关系等各种方式来告诉你这里有个苹果,但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苹果存在呢,因为通过连续画面的关系意识到”有个苹果“这件事儿本身就是电影表达的方式,但未来很可能会出现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就叫做”这里有个苹果“。

    是不是很熟悉,在与一些朋友聊天中我才意识到,我身边就存在许许多多着阅片量四五千往上的”观众“,但他们的观影方式是看剧情解说。不要着急定义他们,他们这些人甚至是比自诩“影迷”的朋友更接近于“观众”群体。

    这里我们不讨论与电影的关系,只看这个庞大群体长时间以这种方式与影视类作品相处后产生的结果,是让百年电影逐渐进化的镜头语言“失语”的过程。
    因为镜头语言中隐晦的部分被暴露,思考的部分被前置,多线程发展的叙事被收缩,而这个东西最终就形成了独特的There be式表达。并且不可否认的是,其“友好”程度甚至可以令一些被大众吐槽的“烂片”赋予新的意义。因此,这些年大众在抱怨“烂片”变多、某些过去经典被“虚标高分”的现象也多了一个观察和思考维度。

    顺着这个思路往下走会惊奇的发现一个更有趣的脉络,它完全承载了“there be式表达”的一切优势,同时兼顾了传统视听语言“落伍”的推演型叙事技巧,而且它在很短的时间里获得了市场的验证拿到了非常惊人的成绩单,这个东西叫做“短剧”。

    短剧绝不只是把一个故事变短、或是改变了播放渠道这么简单的东西,某种程度上它重新构建了一种全新的视觉表达语言,重新锁定了一群全新的观众(或者称之为新·影迷)。

    电影在过去一百多年里一直在做加法,这个时代很可能它需要做做减法,重新拟出一个21世纪20年代的新定义了。他曾经作为最亲民的大众艺术商品问世,时至今日确实已经不是大众(非影迷)的最优选择了。

    这么想下来,让”喜欢看电影的人去看电影“就不再是一句充满了“傲慢”的话语,就像在今天这个环境下说“让喜欢读书的人去读书”一样,不会当你用视听语言的方式评价一部电影时,莫名其妙冒出来一群一年进不了几次电影院、主要以看盗版和"there be式内容”、看啥都觉得垃圾一坨xx、电影任何成绩都是营销产物的人阴阳怪气两句。

    虽然很残酷,但对有的人来说,电影已经死了,但也对另一部分人来说,电影永远存在。
    97
  • 广屿Ocean
    2天前
    色不到一起的人,真的很难过一辈子

    这种感觉就是你看到一个人,根本不用动用任何理性的思考,就是“身体告诉你的感受”会让你们像磁铁一样互相吸引,不需要用脑子去罗织理由劝自己“我为什么喜欢ta”,只要是见到就想在一起

    就像心理学上也有一个基本概念“身心一体”,也就是不仅心理会影响生理表现,生理也会反向影响心理状态,它们是互相影响相通的

    而在东方文化语境下,我们往往太过重视心理因素,反而忽视甚至打压了生理的重要性,所谓“存天理灭人欲”,这样反而不能得到深层次的幸福

    所以,如果两人能够在身体信号彼此有明确感知的情况下,还能深入交流的三观和认知(不会开口即下头),大概就能找到自己的“智性恋”,没错我觉得“智性恋”是最高级的一种情感状态

    所以,希望我们都能遇到那个人
    2113
  • 小马宋
    4天前
    闲聊几句Labubu

    1、Labubu不像玲娜贝儿,它并不是一出生就火了。

    2015年,泡泡玛特的签约艺术家——香港设计师龙家升就创作了Labubu的形象。虽然它过去也在泡泡玛特创作过一些销售记录,但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爆火。

    2、所谓潮流,并不是一种人类天生的审美倾向(比如婴儿的大眼睛嘟嘟脸是普遍受喜爱的长相),而是由少数占据“潮流”制高点的阶层或者人群引领的。

    3、许多年前法国人帕特里斯把飞跃鞋引入法国,飞跃这个被国内消费者视为老旧丑的品牌,因为它在法国突然流行,在国内又成为一种潮流。

    因为法国巴黎是时尚潮流高地。
    根据塔尔德的《模仿律》,模仿通常是从低向高模仿,所以法国的潮流元素,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流向了飞跃的原产地中国。

    4、引爆Labubu的最后一枪,是全球当红的乐队BLACKPINK成员Lisa,然后全球对Labubu的热情被点燃。Lisa应该就是那个点燃Labubu热潮的key people,后来的贝克汉姆等各界明星,则是助推的接力棒。

    5、所以Labubu的爆火只能事后总结,但无法提前预测。我们只能押概率大小,而不能拍胸脯,某些IP的爆火,确实极具偶然性。

    6、泡泡玛特对IP的运营努力也不能被忽视,不同主题系列,名人效应,黄牛党,拍卖会,联名,公关报道等等,都为它的爆火且持续贡献了力量,但我们依然不能提前预测它是否可以形成全球级的爆火。

    7、即使今天Labubu火成如此,我们依然不能确认,它究竟能不能持续火,以及火多久,因为过去有过太多速生速朽的案例了。想一想,冬奥会期间我们有多想要一个冰墩墩,而你今天还想要吗?

    但是一个东西爆火的时候,几乎不会有人会怀疑,它可能会很快过气。当年的阿里如日中天,有谁能想到拼多多会挑战它?微博爆红的时候,我们无法想象谁会替代微博。

    8、它当然也有可能成为像米老鼠这么经典的IP,持续100多年还长盛不衰,但成为米老鼠这种超级IP太难了。因为不仅要维护它的热度,迪士尼还要去维护米老鼠的版权,一旦版权过期成为公共资源,那就没有独占性稀缺性了。

    (迪士尼为了保留米老鼠的版权,不断游说美国政府,才让米老鼠的版权保留在迪士尼长达100多年,直到2023年最早的一个米老鼠形象版权才过期。但在中国几乎没有这种先例。)

    一个随便就可以拥有的东西,即使它再有用,都不会被重视。比如,空气。

    9、即使是全民流行的东西,商家为了满足特殊阶层的需要,也会刻意通过各种手段划分出阶层。

    比如拍卖出100多万的早期Labubu产品,比如一些高级限量款,在消费社会中只有少数人拥有的商品,才会被精英或者更高的阶层视为“阶层”的象征。

    所以就算是同样的IP商品,也是会分阶层的。

    10、有些IP是少数圈子成员为了显示自己的特立独行而标榜的符号,这些形象本身就是象征性符号,为拥趸们贴上标签。这些特殊标签早期会成为“外人”模仿的对象,于是这些标签会被泛化,成为大众流行。

    然后,这些展示小众和独特的符号意义就消失了,早期这些人群会奔向另一个更小众的IP。

    历史往往如此循环。

    11、泡泡玛特的股票也成为近几年港股中的传奇,我们看最近三年的股价走势,几乎是一条完美的飞机起跑线。

    早期购买泡泡玛特股票的人,如果能拿得住,那应该赚到10倍以上。但是,我相信90%的人是拿不住的。

    泡泡玛特是个好公司,但我并没有建议你买股票的意思,我觉得它估值太高了,好公司和好股票可是两个概念。
    2343
  • 画虎先生
    4天前
    女朋友家的邻居
    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最近被公安带走了
    原因是涉嫌强制猥亵
    “被害人”是一个9岁的小姑娘

    据老头这一边的说法
    老头是因为小姑娘吃冰淇淋,不小心洒了一身
    所以老头带她去卫生间做清理

    据小姑娘这一边的说法
    小姑娘的小伙伴,也是个9岁的小姑娘
    说老头带她小伙伴进了卫生间
    然后摸🐻,猥亵

    更让人摸不着大小头的是,这个小女孩第二天
    照常还去这个老人的家里玩
    老人的家属说,我们要是真的猥亵了
    那这个小姑娘还敢来玩吗?

    我觉得吧,三个点
    第一个
    9岁的证人小朋友是不是跟着进了卫生间
    有没有亲眼目睹,能不能作出跟她年龄相符的描述
    第二个
    既然说是去做清理,那衣服,冰淇淋,🐻上
    有没有老头的DNA,这些证据有没有拿到
    也非常非常关键
    第三个
    第二天还去玩其实没有办法
    完全否认真实发生了猥亵行为,毕竟有的小女生
    就是神经大条,觉得无所谓
    只是作为一个关键情节,检方一定会加以考虑的

    目前老人的家人说不管他了,死在监狱里吧
    连律师都没请

    作为一个曾经的刑辩律师
    我深切觉得现在这个社会真的太乱了
    不要和未成年女性
    甚至成年女性以任何理由单独待在一个房间里
    这是保护自己的一个很重要的点

    跟大家共勉吧…
    1074
  • Sheny怡寶
    2天前
    为什么身边的朋友会觉得我能马上谈恋爱?为什么大家会觉得我不缺恋爱谈?清汤寡水的人生被造谣的风生水起🙄😑😅🥹
    250
  • 严严实实的安全感
    03:09
    别对人掏心掏肺啦
    很多人不吃内脏的
    小嘴巴,闭起来
    40
  • 广屿Ocean
    10:30
    只有出卖时间的 “工具人” 才需要考虑退休

    昨天发了篇文章《如果生活在经济上行期,是什么感觉?》又爆了。我想最核心的原因肯定是不仅现在和环境和当时有鲜明的对比,而且上一个“上行期”并不遥远,也就是几年前而已,我们大家都深有体感,即便是90后和00后也多少感受过了它的尾韵

    简单来说,经济上行期的好就是毫不犹豫的默认“明天会更好”,就像阿汤哥的《碟中谍8:最终清算》很多人说在这个年代拍出了经济上行期的气质,“他永远相信事情有解法,他的队友从没有一刻怀疑他。等到我们七老八十,只有老年人才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时候,年轻一辈再想翻拍这个系列,也不会再是这种气质的作品”…

    具体来讲,用亲身经历过两个时期变幻的读者们留言感受来概括就是

    读者春与流云:“我95年的,曾经对科技一天一个变化习以为常,毕竟我也是短短十几年来经历过固话- 大哥大 -bb机-小灵通-诺基亚-半触屏-全触屏的。谁知道大学毕业到现在8年了手机还是没多少更新。”

    读者打工大魔王:“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最惨的是,在童年经历过经济上行期的欣欣向荣,被各种小妞电影和影视剧塑造了对社会和未来的美好幻想,结果读完书出来,世界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被根植心中。”

    读者一点小熟:“2008年,我真的相信世界未来会是个地球村,流行一个人旅行走走停停,好像没人会担心钱什么的,周围到处都是出国旅游的人,代购泛滥,消费盛行。”

    读者我是个会发财的女人:“我有那种感觉,那时候有一种人们烧到不知道钱该往哪儿扔的感觉,我也是,14年到16年玩珠子,蜜蜡南红战国红, 星月凤眼 ,随便一串或者一颗珠子半个月工资都没了,而现在觉得那时候的人包括我都有病,因为真的觉得明天更美好花的钱能赚回来明天的东西比今天更值钱。”

    但即便在下山的时候,我们也得知道下一次上坡是什么时候,才有信心远行,对吗?

    所以我在文章结尾引用了世界最达对冲基金之一桥水的创始人雷·达里奥基于500年历史数据的模型测算,结合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交叉验证,得出的结论是世界下一个上行期“很可能”是2040年到来

    但我发现最大比例的读者留言是,很多约莫只有二十多三十多岁的读者说“到2040年我都快退休了。”,“经济有周期,人无再少年。”

    诚然,这些说的都有道理,但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也是一种智慧。我人真的地思考了这个问题,请允许我在这里还是要最后给大家上一波“鸡汤”,也就是我题目写的

    我觉得“退休”这个概念马上要过时了,而且在这个时代害人不浅,只有出卖时间的人,才需要考虑“退休”,而我们要早点意识到这个问题

    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在工业革命把人精细分工之前,历史上是从没有“退休”这个概念的,很可能在不远的未来也没有(例如,如果AI的发展一旦解放生产力,人最大的命题就是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和生活中的意义)

    因为19世纪开始的工业化大生产的特征就是把人当做工具,人一旦到了损耗点,就得“退休”了,因为老化的“硬件”性价比不高了

    但人如果不是工具,为什么要“退休” ?你会发现全世界,但凡没有把自己把自己作为“工具价值”,没有将自己的生活完全依附于某个“工业机器”的人,都没有退休这个概念,他们都是《跳着踢踏舞去上班》

    远的例如94岁还在乐此不疲的股神巴菲特,近的例如我的心理学导师说他的老师都80多了还在接待来访者,再比有一门热爱的手艺并以此为生的手艺人,做着自己喜欢设计的设计师和“匠人”,甚至是喜欢社交对接各种资源的掮客…

    我觉得对于他们的状态,用“上班”形容也不合适,“做事”更合适

    虽然不能一蹴而就,但如果我们有一天终于通过努力能从“出卖时间”变成为自己做事,那套在我们脖子上名为“退休”的这个奴隶枷锁,就解开了
    68
  • 闲昏
    2天前
    人一旦得过汗疱疹,手指头这辈子就定型了。
    170
  • 托马斯骆
    3天前
    Andrej Karpathy 怹老人家发明了一个词:vibe coding。这个词火了,AI coding赛道也(在中国之外)火了。我一直琢磨vibe coding该咋翻译。很多人直译为氛围编程。我觉得不够好,vibe的含义其实不是所谓的“氛围”,而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有一种“感觉大于现实”的含义。

    ​说白了,就是气氛组。vibe coding就是假装在coding,其实你没coding但做了coding才能搞定的事儿(因为AI 替你coding了)。因此当vibe 后面加动名词(比如writing , marketing, thinking) 的时候,我们不妨把它翻译成“假装在”。

    这是知识点,高考要考。
    2414
  • I繁杂的猫都
    2天前
    事不过三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