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读书会

“学而不思则罔”,晒晒你读过的书,分享你收获的情感和心得吧~

100万+人已经加入

  • Simon-says
    2天前
    读一行禅师的《活在此时此刻》,看到这个小故事,觉得很美。

    “当你种植莴苣时,你不会因为它没有生长好而责怪它。你会认真思考为什么它没有生长好。也许它需要肥料,或者更多的水,或者更少的阳光。你永远不会责备莴苣。

    然而,我们与朋友或家人之间出现问题,我们却责备别人。但如果我们知道如何“照料”他们,他们就会像莴苣一样“生长”得很好。

    “责备”丝毫不会产生积极效应,说理式的劝说或争论亦是如此。如果你理解,并表现出你理解,那么你就能去爱,任何困难也就会迎刃而解。

    一天,在我们位于巴黎郊区的仙人掌花禅修中心,我进行了一场关于不要责备莴苣的讲座。讲座结束后,我自己便开始行禅。

    当我走到花园里一个温室的拐角处时,听到一个八岁的小姑娘对她妈妈说:“妈妈,记得给我浇水,我可是你的莴苣。”

    我很高兴,她完全理解了我的话。随后,我听到她母亲回答:“好的,宝贝,我也是你的莴苣。所以,请你也不要忘记给我浇水。”

    母亲和女儿一同修行,这真美。
    11
  • LQ.
    2天前
    《素食者》 韩江

    首次读韩国小说。三个连续又独立的故事,翻译好、阅读流畅,几个小时看完,读完有一种类似于局外人的荒诞感。

    《素食者》是东亚女性传统意义上的集体困境,妻子某天做了一个噩梦,决定开始吃素,自此所有的社会关系都在规训她,强迫她回归“正常”,她只能用自残的方式拒绝这种社会暴力。
    《胎记》以姐夫视角展开,披着艺术的外壳,一度让我误以为是两个人都想像植物一样自由自在,随着情节开展和结局的匪夷所思,妹妹想坠楼、姐夫也想跳楼,双方不自知的自毁倾向,折射出更多的现实困境,不论男女。一段书评很贴切———“最后,也不过是想做一棵站着的树和会飞的鸟,但是做不到。这是个压抑的民族,活得更为压抑坚忍的女性只能用自残和拒绝来自我赋权并抗议,这个国度的男性用粗暴怯懦的方式甩脱责任。支撑着人没有走向疯狂的是责任和重压,禁锢住人的也同样是这些东西。”
    《树火》的背景在两段故事之后,妹妹进了精神病院,幻想自己成为一棵树,拒绝进食,姐姐照顾、共情、理解妹妹的同时,从而实现自我觉醒。应该很多人都喜欢姐姐这个角色吧,在社会化角色与自我拉扯之间,不但觉醒意识到自己的主体性、而且有着女性独有的坚韧,这种坚韧的品质更符合(迎合)社会需要。

    荒诞是觉醒的起点。
    00
  • 刘飞Lufy
    3天前
    拥抱变化 🥲
    158
  • Gavin_C.
    1天前
    视频号刷到 Steven Jobs 早年的一段分享,老爷子现实扭曲力场就是这么强



    I think that without owning something over an extended period of time like a few years
    我觉得如果你没有长时间地、比如好几年地真正承担过某件事情

    where one has a chance to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one’s recommendations,
    以至于你有机会为自己的想法承担起全部的责任

    where one has to see one’s recommendations through all action stages and accumulate scar tissue for the mistakes
    需要亲自将自己的建议贯穿每一个执行环节,并为犯下的错误留下伤疤

    and pick oneself up off the ground.
    然后再自己从地上爬起来

    Invest oneself off, one learns a fraction of what one can and get better.
    如果没有这样全身心地投入,你所能学到的东西只是你真正潜力的一小部分,你也不会真正进步

    And so what you do get a broad cut at companies, but it’s very thin.
    所以即使你看起来涉猎过很多公司、很多领域,但其实你得到的东西都非常浅薄

    It’s like a picture of A I would go.
    这就好比墙上的一幅幅图片

    You might have a lot of pictures on your walls, you can show it off to your friends.
    也许你墙上挂满了各种图片,你可以向朋友炫耀:

    You say, look I’ve worked in bananas. I’ve worked in peaches, I’ve worked in grapes,
    你说:“看,我做过香蕉,我做过桃子,我也做过葡萄。”

    but you never really taste it.
    但实际上,你自己从来没有真正尝过它们的滋味
    37
  • 知行小酒馆
    1天前
    看了一下午了,也不见它翻页📖🐱
    咱也不敢问🙊
    90
  • 纳博科夫
    3天前
    我该如何提问?大家对哲学最大的好奇是什么?
    3014
  • -纸-
    5天前
    四月好像开始进入读书的状态了,充了50元在微信读书上进行1年的读书挑战,给自己一点小小的行动力。
    最近读完了《树犹如此》(白先勇)、《看那些灯光,亲爱的》(安妮·埃尔诺)和《纯属私事 》(毛姆)。
    喜欢《纯属私事》的封面(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精装版),在书里毛姆记录了二战开始后的一些“小事”。读着读着突然想到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不同于茨威格生活几乎彻底被摧毁,毛姆在二战发生之后可以访问法国和英国的高层人士,他的生活被影响,但仍然继续着,以至于我觉得他的叙述冷静、略有些官方。
    《看那些灯光,亲爱的》是安妮·安尔诺对大型超市的观察日记,我在B站up主里看见了这个名字,选择了一本我看上去会喜欢的题材来阅读。我喜欢超市,我的恋爱幻想里包括了和恋人一起逛超市的日常。作为作家,她对于广告的语言有着敏锐的感知和抵触,就像我对客服的套话感到厌烦。虽然超市很好,但是人在超市里,仍然是被标价的,产品的价格预示着你在消费领域的价值。超市是消费社会的一个缩印。但,我还是会继续逛超市,和商城,看那个物质的世界。
    《树犹如此》除了写王国祥、明姐和那封写给阿青的一封信外,都挺无趣的。我果然不是文学的爱好者,对于书里提到的台湾作家,除了三毛和奚淞外,我一无所知,且对于他大肆赞赏的奚淞的《哪吒》,我也不太喜欢。反而是奚淞后来写他遇到哪吒像的故事,让我很有感触。三毛,我想我会永远喜欢她的《撒哈拉沙漠》和《梦里花落知多少》。不过,如果还有机会,我还是想读看看《孽子》或《台北人》的。
    90
  • 儿子的爸
    5天前
    今天读完了《食南之徒》,很熟悉的马伯庸味道,与《长安的荔枝》许多类同的地方。

    一是写作都源自历史上的一段话,一个典故。

    二是都有一个意难平的少女主角。(当然阿僮的结局还是要比甘蔗好得多)

    三是本胸无大志或者小民倾向的主角,在卷入历史漩涡后迎来蜕变。

    印象深刻的一个词是“食物至真”,出现了很多次,其实也是本书的基础。

    感觉到其实至真的不只是食物,只要对一项东西掌握透彻、极尽钻研、融会贯通,对其内在如鱼得水,都可以变为至真。比如,数学至真、物理至真、围棋至真(联动一下最近的《棋士》)等等。
    11
  • 大华Dahua
    8天前
    我发现,向牛人学习,有一个很重要的点:自己上手做一遍。

    比如,前阵子看到李笑来老师分享了他的高效阅读法,我便借助ChatGPT和腾讯ima走了一遍流程:

    - 让ChatGPT(国内Kimi、豆包、DeepSeek均可)推荐5-10本产品相关的书
    - 找到这些书,下载下来
    - 把书上传ChatGPT并让它针对本书提出5个问题,要求问题有框架结构,能帮助我快速了解这本书
    - 打开ima建立「产品主题」知识库,上传下载好的书
    - 复制ChatGPT针对某本书的问题,丢给ima的DeepSeek-R1回答
    - 等待回复
    - 继续提问,多轮交流
    - 筛选出最值得精读的一本书
    - 筛选出其他书里最值得精读的部分

    这段经历让我充分意识到开头说的那句话——“自己上手做一遍。”在和@Coriaxu 浩哥分享这段经历时,他对我说:“这个按照我们学习发展领域,还真是有底层说法的,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里提到的,学习是主动构建的,不是被动接受。上手做就是主动建构。”

    是呀,要想真掌握,还得上手做。

    🔗李笑来高效阅读法:mp.weixin.qq.com
    1971
  • 小马宋
    3天前
    读书学习,琢磨实践

    讲两件小事,分享一下我读书的体会。

    我们大部分人讲读书,其实都是有功利性的,就是我读完了,有啥用。好,我们今天就讲读书的功利性。

    读了书,有什么用?其实很简单,就是读了书能指导我们人生的实践。

    那很多朋友就会说,我读了这些书,但我确实没有实践的机会呀。比如我读《孙子兵法》,那你让我去打仗吗?我没有机会。

    有这个想法,我觉得就有点死读书,没有灵活应用的思考。

    所谓实践,其实可以更广义的讲它包括了:理解、琢磨、对照、应用几个部分。

    首先是理解,你要读懂书上的话。其次,你要琢磨和对照,看现实世界中有没有什么事对应上了书上讲的理论。还有就是应用,你要用你学的知识来用到生活中去。

    我两个例子。

    上周我在听蒋文华老师的《博弈论50讲》,听到讲全支付拍卖的时候,我就对应很多现实的例子。

    全支付拍卖最基本的特征是:
    第一,所有参与者无论胜负,都需要支付不可撤回的代价,比如金钱、时间、机会成本乃至人生选择;
    第二,赢家通吃,唯一赢家独占全部收益,其他参与者收益为零,净收益为负数。

    美国总统竞选就是典型的全支付拍卖类型。

    竞选者通常要花费5-10亿美金参与竞选,但是赢家只有一个,落选者的投资是收不回来的。

    这里我的动作,就是对照,想一想现实中有没有更多的全支付拍卖行为?

    我想到了我们行业的一个,就是比稿。

    几家广告公司参与一个甲方比稿,可能每个公司都用一个团队付出可能长达一个月的准备时间,这类付出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成本,能获得这个标的的却只有一家,但所有参与比稿的公司都要付出这个成本,这就是全支付拍卖。

    当你对照现实中的一个例子的时候,你在学习这个概念时就会有更多更深刻的理解。

    另一个,也是很小的一件事。

    前几天,我上午拉着行李箱去酒店,距离有1.5公里。

    当时的马路是柏油马路,很不平,平推着箱子,就会吃推力,而且噪声很大;如果是拉着箱子,拉力会小一些,但是箱子很沉,又很大。

    那,这个时候,就是我们初中时学的物理知识。

    首先是琢磨,怎么样才能受力最小?

    这里面有两个力,一个是重力,一个是摩擦力。重力我不能控制,但平推箱子,重力就有地面支撑,不需要我来发力。

    不过平推箱子,地面摩擦力很大。那斜拉箱子呢?四个轮变两个轮,它的摩擦力会变小,可是手上就会需要对抗重力。

    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呢?

    其实也有,就是想着怎么在平推的时候,减小摩擦力。

    我观察了路面,虽然柏油马路看起来好像一样,其实不是。因为柏油马路人行道上,会被自行车和人的步子磨平,总有一个区域,是更平的。

    那肯定不是在最两侧,在哪里呢?
    推着箱子测试就知道了,在马路从右侧往里的1/3处,这里推着箱子的摩擦力最小,噪音最小。

    这就是,琢磨,应用。

    其实在现实中,很多时候都可以用到你读书的知识。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