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读书会

“学而不思则罔”,晒晒你读过的书,分享你收获的情感和心得吧~

100万+人已经加入

  • 不服气的猫然要变强
    7天前
    正在看上野千鹤子的《女性主义40年》,看到80年代庞杂发展的女性主义,不断挣扎,不断辩论,倒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尤其是当时日本也有扩大内需的形式,发展女性经济或者主妇经济也是其中一环,看起来很是唏嘘。
    豆瓣酱上查了下作者,好像因为最近的电影《好东西》,好像上野的书又开始被推荐了,不禁莞尔,上野真是每年火一次啊,😄
    想看的终归会看,跟风的估计一本《厌女》也看不下去。
    就像这本40年,去年地坛书市买完就没开封,最近有时间开封才看,跟它的缘分有点晚呢。
    00
  • 高一彡
    7天前
    有人说,读书是在读作者,本质上是在读一个人。所以,如果你发现某一本书正合你的“胃口”,你可以把他/她写过的所有书都读一读。

    王小波是旧相识,但 20 年前读林同学送我的那本《黄金时代》时,总是难以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与其共处,或者说,我读不懂。

    很多文字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生活阅历的积累,如果那个时候我把《沉默的大多数》和《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也都读完的话,大概率还是会“对牛弹琴”,我是那头“牛”。

    杂文的独特魅力在于“借物喻人”或“借人喻人”,你可以简单理解是一种反讽或讽刺手法的巧妙运用。这对读者而言便提出了更高的一些要求,对于人生的理解,对于特定历史事件的认知,对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诸多问题的独立思考,它们都会引导着你走向不同的“探索之道”。

    杂文还有一重魅力,是它具有“隽永”的特质。就像我们读鲁迅,虽然他写的是那个“吃人”的年代,但你能说,现在我们的社会里,没有“吃人”的事情存在了吗?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这一本书的开篇文章,却也巧妙地总结了这里面几十篇文字的精髓。我们不一定要成为他人眼中一致的模样,我们只需要做对自己的生活最有价值或意义的事情,剩下的,时间总会为我们正名。

    #2024书单
    #通勤阅读
    76
  • 范冰
    2天前
    每到年底就要把《纳瓦尔宝典》翻出来看看,自己是否知行合一。

    很高兴当时发掘到这本书,推荐给了出版社,现在有这么多人看过了。世界上多一些平静幸福的人。
    153
  • 广屿Ocean
    5天前
    马斯克推荐的九本书,暴露了他的小秘密

    最近看到一个有意思的书单,是有人翻阅了马斯克超过56,700条推文,总结了马斯克给人推荐过的9本书,而我发现这个书单组合在一起,基本就是马斯克这个人的“用户画像”了

    以下是书目清单
    1,《富兰克林传:一个美国人的一生》
    2,《文明的故事11:拿破仑时代》
    3,《沙丘》(科幻小说)
    4,《生命3.0: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
    5,《我们最后的发明:人工智能与人类时代的终结》
    6,《与人类相容:人工智能与控制问题》
    7,《星运里的错》(爱情小说)
    8,《基地系列》(科幻小说)
    9,《指环王》

    你会发现这些书基本分为3类

    一是成功人物传记,很符合马斯克雄心勃勃的人格;二是科幻小说和科技文明类,也说明了为什么是他在计划以及如何实施让人类上火星;三是中间竟然夹杂了一部爱情小说,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他要运营那么多公司还孜孜不倦地跟好莱坞女星谈恋爱…

    当然,如果再上升一个层面,你会发现他没有推荐“how”的工具类书,基本都是“Why”为什么要去做的书

    而这其实是商业上非常高级的思维叫“黄金圈法则”,乔布斯创造苹果的过程也完美符合这个法则,简单来说就是让自己、自己的员工、自己的客户、以及这个世界明白你为什么要做一件事情并为之买单,这比说服别人怎么做,以及那些地方做的更好,要重要的多的多的多

    我之前也写过一篇文章《我发现牛人有个共性就是“情种体质”》,通过被曝光的马斯克写给Open AI CEO奥特曼的信,总结马斯克和普通人的区别在哪,为什么他能同时管理那么多家公司和超过300个直接汇报下属

    其中有个重点就是他认为在与别人沟通的时候,说清楚【使命愿景】很重要

    “一定要在开始就尽可能告诉更多的人,为什么值得做这件事,说清楚‘为什么’比‘怎么做’和‘做到什么程度’重要的多的多

    通过共同愿景吸引来了牛人,沟通就可以非常高效,只需要直奔主题去掉所有场面话,牛人之间不需要这些客套,没有疑问要解决就继续高效推进项目”

    这方面的一个生动例子,就是马斯克在走马上任的星条旗效率部门,招聘条件写的是0薪酬,并且工作强度极大,还只挑选前1%的应聘者,结果呢?这份不付薪水的工作收到了雪花般的简历…

    所以马斯克也许有很多条件是无法复制的,但思考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以及为什么出发这一点是我们任何人都可以复制的,也只有想清楚了“Why”,才能做出自己的0-1的事业,而不是成为1-99过程中的效率螺丝钉

    “瞄准月亮出发,即便失败,也会落入星辰大海。”
    1644
  • Barret李靖
    1天前
    微信读书的会员,每次看到有活动就续一年,刚好奇看了一眼,已经买了十年了🥲
    130
  • 广屿Ocean
    8天前
    对生命的最大浪费是掉入【无效学习】陷阱

    我发现生活中有个明显的悖论,就是很多人是想让自己变的越来越好的,但又一直在用【无效学习】感动自己,而且还并不自知。比如一个经典的问题就是,“我明明看了很多书,过段时间好像都忘了啥都没学到。”

    因为这就是就是并没有理解该如何正确地学习成长,只是每天在通过“勤奋而低效”的学习行为把时间填满,满足心理上的“学习”感而已

    因此,真正让自己能够学到东西,跳出“无效学习”的陷阱,要明白3个核心

    1,带着问题去学

    意思就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了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个问题去查资料或看书,这样你学完之后就会马上去实践,那些“信息”才会内化成你自己的一部分

    哲学书《悉达多》中就讲了一个道理,什么是智慧?智慧不是知识,智慧是知识之外再加上你自己的生活体验

    2,框架比信息更重要

    “从知识框架的角度来看,信息就是边角料。”

    如果你平时是看到什么学什么,随意读了很多碎片信息,但根本没有建立相关领域的知识框架,信息既没有填充进任何框架里面,也没有拿去实践,过段时间信息就会像便利贴没有胶水一样脱落

    更可怕的是有些人误以为自己读了很多书,产生自己“博览群书”很牛的错觉,但却并不能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或做出更好的决策

    3,学习的核心是打磨自己

    学习前你最好要先搞清楚自己的性格特征,优势是什么,比如更喜欢广泛涉猎,还是精深钻研

    学习中的“你”才是核心,无论实践还是读书,都是为了打磨“你”这件产品。为什么很多人也读很多书,但并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让自己生活的更好?

    就是没有把核心放在自己身上,没有去认识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对看到的信息来者不拒

    但问题就是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但信息是无限的,囫囵吞枣就是样样不精

    如果出发点是基于对“你”的打磨,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都可以学习,所有杂乱的知识点也最终都可以为自己所用,最重要的是弄清楚你真正的兴趣和优势在哪

    所以,很多人看似每天都在勤奋学习,但如果不把上面的问题想清楚就是陷入了“战术级”的努力无法自拔,最终人生在战略上会败的很彻底
    3394
  • 阿咪哎
    7天前
    契诃夫短篇小说之《飞岛》
    充满科幻感的一篇小说,文中写到主人公研究月球,在机缘巧合下,被邀请到去研究月球旁的白斑,结果在太空上,飞船出事故了,他们到了一个岛上。

    而在岛上,他们发现了有人比他们更早到达这里,随之这个岛也因为承受不了他们,滑出中间地带,被地球吸引过去,沉入了海中。
    自此,主人公不再研究月球,只是后悔没有那棵像白酒的树带回来。

    虽然有点无厘头,但是看起来真的还挺有意思的。
    00
  • 卡木
    7天前
    为什么“悲剧”是人生的内核?

    悲剧感就是人心在自由的毁灭中反观自由之意义的一种生存体验。在悲剧中,人生的价值处于完全的孤独之中。悲剧作品的悲剧意象,把这种对人生的彻底打击呈现出来,借以表现自由的超越性质。“悲剧美”即出于这一“表现”。

    从艺术是人类灵魂的解放这个意义上讲,悲剧意象是比崇高意象更高一层的境界,它用一种最深刻的痛苦来表现人类为自由而斗争的伟大性。

    悲剧是人生的内核。

    人类对真理的最深切的领会,发生在情感世界中,而最高程度的情感乃是悲剧感。所以,可以说,悲剧是真理与情感之间的高度契合,它是让艺术史上的某些重要作品之所以伟大和不朽的基本原因。当然,并非所有伟大的作品都必定包含悲剧意象,但是,凡真正包含悲剧意象的作品就一定具有伟大的品格。

    参考书:王德峰《艺术哲学》
    24
  • KevinQin.eth
    2天前
    在低谷期,只需要在乎三件事:

    你自己、你的钱、你内心的平静
    50
  • 橘子汽水配柠檬水
    5天前
    梁宁的新书《真需求》挺值得看的,尤其是对于做自媒体和个人ip的人,非常有启发。

    梁也是得到专栏《产品思维30讲》的作者,超过50多w人追更。

    她被誉为“中关村第一才女”,与小米的雷军、YY的李学凌、美图的蔡文胜、美团的王兴等诸多大佬都是好友。

    她的这本新书在我看来就是用27w字讨论了一个痛点问题,就是“为什么你的想法不值钱?”

    梁的答案非常直接,意思大概就是“搞到钱就是真需求,真需求才能搞到钱。”

    以下是我整理本书中的20条语录:

    1、商业闭环=价值+共识+模式,价值源自需求,共识反映协作与成交,模式则体现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方式;

    2、产品价值=功能价值+情绪价值+资产价值;

    3、功能价值的实质就是满足基础需求与效率需求。

    4、用户购买情绪价值,不是为有形之物付费,而是为无形之物付费,是为生理唤起、认知标记、彼此心领神会的共识,以及这些掺杂在一起后营造的氛围付费。

    5、情绪价值有三个付费点:保障感、愉悦感、彰显性。为保障感付费是为了对抗担心,为愉悦感付费是为了对抗枯燥,为彰显性付费则是为了对抗自卑。

    6、我们做用户研究,更重要的是去研究、去理解用户为什么不行动。

    7、人与组织为什么会做出改变?有一个撬动改变的公式可以帮助你理解:不满情绪×愿景×第一步>改变的阻力。没有不满,没有清晰的愿景,没有可行的第一步,没人愿意做出改变。

    8、用户画像,是刚需时代的工具。这个工具的假设是,用户需要什么,是因为他没有。而用户人设,则是丰饶时代的工具。你会看到,一个人的长项,就是他的需求。越是强的点,他越会继续要、继续投入;而一个人没有的东西,则可能是他不想要的。

    9、小产品靠口碑,大产品靠国民习惯。周期性出现的场景就是习惯产生的地方。

    10、一件事能做成,是因为它本来就该成。

    11、任何一件事能成,一定是受益者驱动。同理,一件事能做大,是因为受益者多。

    12、新手用力,而高手谋局。

    13、一个人的利益,就是他的态度。换句话说,一个人的态度,就是他的利益。

    14、如何构建新共识,让市场接受一个新品类?需要一场认知战。

    15、需要、喜欢和认同,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我需要、我喜欢、我认同;而归属是把自己献出去,是对方大于自己,对方优先于自己。

    16、什么是商业模式?模式是一个企业构建自己的竞争力,从而活下去的秘密。模式设计主要包括三大板块:能力系统、变现逻辑和分配机制。

    17、做一件事,开始的原因有千千万,不做的原因基本上都是同一个,就是不赚钱、没钱了。

    18、你能连接的人,不是你的人脉;你能帮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脉。人其实只能与对自己有需求的人建立关系。

    19、赚钱能力的差别,首先来自认知差。有稳定认知的人,可以用自己的价值框架来判断所有产品的价值。

    20、资源总是向变现更快的地方聚集。
    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