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纳博科夫
5关注344被关注0夸夸
知识不是力量。
置顶
纳博科夫
3天前
我想开个专题叫《观念观念》,旨在探讨世面的流俗观念。我会把文章字数限制在一千字以内,并努力用通俗的意思讲好一个专题。

但我不会讲清楚,因为“清楚”一词预设了其观念有其原意。然而人们在使用观念时,其目的和对观念的理解是多元的,“清楚”一词看似还原了本意,其实只能还原对某些人,某些想法的偏见。“好”字表明我的文章是我的想法,《观念观念》是对偏见偏见。

这个专题适合喜欢抽象思考但懒得看哲学书的人,你会发现你的想法能在这些文章找到许多共鸣,就当我替你写的思考笔记了。

文章我会陆续同步在我的公众号“纳博科夫star”上,并收录一些长篇。
00
纳博科夫
00:23
《观念观念》独立思考,不如独立饮食

独立思考一词给予了个人尊严:你不要人云亦云,只要你愿意思考,你也能“独立思考”。同时又好像给予了每个人脱困术:你现在感觉不对,抛开别人想法,就能自己得到因果关系。

然而,只要对“独立思考”一词做一番独立思考,就会发现没人能进行独立思考:你所接触的大部分信息都是别人间接,直接给予你的,只要你的逻辑是正常人的逻辑,那不管做多少次自主分析,也只会得到别人想要你得到的答案。

例如看部抗战题材的电影,除了看出家与国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再多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还能再看出些什么?同样,当公知陈列我国的负面消息,或外国的正面消息,然后告诉你要独立思考,那除了反思出我国落后,外国先进外,还能独立思考出什么?

如果你真的想做到独立思考,就直接对信源进行思考,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还要寻找相关行业,知识体系,从业人员等,从历史到至今,从全局到点面,事无巨细地思考……然后会发现,你哪有几个闲功夫,看几篇论文就累死了。

所以独立思考与态度无关,只与能力有关,你掌握的信息越多,就能使你的独立思考显得更像独立思考。

“没有人能替别人思考,正如没有人能替别人饮食。”黑格尔的这句吐槽其实已经把“独立思考”说完了。

学习学习,如果用严谨明晰的语言将信息道出,你就能看懂,那还用你学吗?你的每次学习哪次不是基于自己的认知,经验,与逻辑水平,带着偏见地吸收?你想像诗人,医生一样思考,就能像诗人,医生一样思考,那学习就成轻而易举之事了。

终究,思考作为内在活动,是没有规定,是自由的。你既不能说我不要某些逻辑,认知,我要纯直观,纯思考;也不能说,能不能让某些逻辑,认知直接替代我思考。

思考是诅咒。人不知基于什么思考,却要为自己的思考负责。人的这个不知基于的“什么”,就像基于现实思考的“现实”,起到了展开思考的作用,真相却不知隐匿何方。而人要承担“真相”带来的对错,就仿佛是人自由地选择了相信这个“真相”。因此,人就像无缘由地承担了自己的命运般,无缘由地承担了自己的思考。你本来是无辜的,但你思考了,能做出抉择,便让人感觉“被害”这事没那么纯粹,甚至有点咎由自取了。

然而,真不会思考,又是“怒其不争”的。

所以,“独立思考”道出了人人必须思考这一天然义务,人人要为自己的悲剧至少承担一点小小的责任。

独立思考是社达说辞:没有完美受害者。

也是老天无眼:让人在伦理世界也不获安宁。
00
纳博科夫
2天前
一个可以一个月建造一座桥的国家,不能一个月出一部质量合格的合家欢电影,生产端和供需端存在差距。

Fgima_man: 我有时很想问问他 到底我们现在缺的是市场,还是生产力

00
纳博科夫
2天前
我真的不爱干活,哪怕叫我一天更新一篇文章,也是折磨。上帝,就不能给我一笔可观的遗产,让我单纯靠利息过活?我没有拯救他人的愿景,我喜欢纯粹浪费时间。上帝,如果一个人活着是为了实现他自己,那你应该实现我的无耻才行。

可你在做什么?也对,如果我不是不得不干活,我怎么知道我有多不愿意干活。如果我真有一笔可观的遗产,我会每天假惺惺地认为自己想要干活,只是还没找到想干的活。

富二代有福了,你所热爱的,真的是别人热爱的生活。
30
纳博科夫
2天前
不为良相,变为良医。古人诚不欺我。

文兄MattWen: 虽然…但是要先学医。

00
纳博科夫
3天前
《观念观念》“大道至简”。真理如此朴素吗?

慧能祖师的偈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普通人很容易把它理解成鸡汤版“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鸵鸟思维;哲学家则借此用各种知识,讨论慧能的哲学观。

所以同一首诗,能出现三种解读:

第一种解读是沉浸于悟道的慧能,对佛学理解的表述;

第二种解读是普通人用流俗观念对偈诗的把握;

第三种解读是哲学家对佛学,禅宗与慧能哲学的理解。

很难说这三种解读谁对谁错,至于什么是过度解读,表面化解读,则更是预设了文章,语词,概念,观点等后面有它的真正原意。

例如我们会诘问哲学家:哲学家的解读自然高明,但他能不能不怀揣着目的(证明传统文化思想的先进性)还原出原意?

但如果原意就是很高明,就是能证明传统文化思想的先进性呢?那么哲学家是否应该为了遵循“认识是循序渐进的”的这个“正确观念”,而对偈诗进行简单,庸俗的解读。尽管我们也未曾反思过,为何简单,庸俗的道理居然能证明慧能的悟性。也没想过,能被简单,庸俗的道理征服的古人,为何能创造出许多我们也觉得精妙的功绩。

“认识是循序渐进的”,这就是很多人在认识历史上的思想家时默认的真理背景。而诸如此类的流俗观念,如“底层逻辑”“顺其自然”等,也像“认识是循序渐进的”一样,或多或少限制着普通人的思维。

但这里的限制不是指这些观念暗中限制了普通人的思路,而是让普通人的思考更多变成了迎合这些观念的思考。例如思考一部十九世纪小说的内涵,有些人的思考就是,得出来的结果能与百度百科,或印象中的十九世纪文学主题暗合,说出一句“巴尔扎克,真不愧是现实主义大师。”便算认识了。尽管他对十九世纪文学主题的理解同样是流于表面的一知半解。

所以“大道至简”的问题不在于真理能不能用简单的话语道出,而在于人类根本没有绝对稳固的认识地基,让其真理铺设。

不过,也正是我们对这些看似不言自明的东西不加反思,而选择直接相信,才能让我们的思考能开始,能终止。

所以,人们对“大道至简”的解读其实默认是:真理(大道)要符合表象(简)。

因此“大道至简”的本意,是拿来即用的实用主义:你不要跟我说得那么复杂,就说该抓什么药就行。
10
纳博科夫
3天前
《碎碎念,有点长,本来也只是记录思想,其实也不需打这个标题,因为我不在意多一些人看。但我打这么多说明我还是有点在意的。所以我究竟在意还是不在意?只能说,多一些人看是好事,至少能满足我的自尊心,以及浏览量增长时的投机妄想,但没那么多人看我也不会受到伤害。就像我看到地上有十块钱,但提前被人捡走了,会觉得有点可惜,但很快不会放在心上。》

看B站那么多日本的介绍(虽然他们都打着中立的旗号在贬低),我觉得日本这个国家生活状态挺好,大家活得都很放松,至于什么老人在开出租车,中国老人的确不用开,因为不会开,中国老人在扫地,种菜,捡瓶子。

雷点是编制(发达国家则是工会)导致阶层不流动,但底层的高待遇缓和了这些矛盾。而且无奈的是,这点老人肯定死守,大部分底层也不会有意见,毕竟大部分底层不谈外在,光自身性格就告别阶层跃迁了,所以没有理由去争取自我发展的权利。

还有黄赌毒相比中国严重,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不好严打,创造的税收太多要动的利益集团太多,民选体制百姓不舒服就投你下台,所以导致很难对黄赌毒产业壮士断腕。

日本的文化消费产值惊人地发达,可能有部分是与黄赌毒联动产生的,例如动漫IP授权给柏青哥,你能想象原神IP授权体彩吗?还有,文化产业的灰色产业很容易操作,盲盒,游戏抽卡,在中国至今没成规模是因为造假成本低,不过时间够久,形成庞大的灰色产业也不是不可能。而日本把我国认为的很多灰色产业当做合法产业收税了。更别提还有历史习惯问题留下来的录像制品,纸媒产业,在中国,这些属于文化收藏。

终身雇佣和西方工会,已经被列宁批评过了,这种做法貌似保护了工人权益,但会分裂工人。无论是全国一盘棋还是市场发展,当需要伤害,乃至让某些岗位消失时,你作为被牺牲对象你会怎么做?你会听工会头子说:“工人要为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你的行动只停留在弹唱《杀死那个石家庄人》,就算进步分子了。而只有身处利益之外,或直接间接被落后生产力吸血的群体,才知道所谓的“动车难题”,原来是“维护封建统治”和“百万漕工衣食所系”。

文化消费产值的无限庞大也不能增长人民的心灵健康。个人的文化消费内容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实际上会促成消费者的反消费主义。健康的文化消费会让消费者变得更加理性,平和,从而更难被浮于表面的文化消费吸引。你能想象一个人一边学西哲,一边氪648吗?而他如果真的学西哲,虽然从他个人,周边人,社会道德,国家形象等等层面,都会形成正面影响,但在经济上的贡献可能是零,或一年充的微信读书会员和买的实体书加起来还达不到648。因此你会发现吊诡的现象:达到富裕后,一个人心灵越健康,消费相对越少,消费相对越少,账面显示越穷。

基于这种情况,我愿意把文化消费产值看做医疗产值,到达一定产值后,多出来的产值就不一定是造福人民的,而是人民负担了。就像美国人民负担着高额的医疗保险和医疗费用;日本人的消费主义,不也一样是日本人的心灵负担。你希望你家小孩活在喜欢追星,陪酒,攀比名牌,和每时每刻都在告诉你买什么才活得像个人的氛围吗?

说日本年轻人躺平,问题是日本年轻人卷啥?中国人厂里加班干十小时以上到手五六千,日本人便利店八小时折合人民币购买力五六千,卷也只是到了日本人的收入起点。日本年轻人想做贡献,路也被堵死了,上头不让你进步,怎么进步,想进步去搞文化。但社会现状就是上头欺压了进步分子,但没怎么欺压普通人,文化产品靠市场取胜,那到最后流通的肯定是符合大部分普通人心理的流行文化:躺平有理,穿越无罪。即使我是命中注定的救世主,如果没有威逼利诱,一点点推着我走,我还是想摆烂。另一方面黄赌毒不严打,进步人士的精力会丧在温柔乡里。

写到这里,我忽然理解日本人,至少在文化作品中给我们呈现出的国民性因素。

首先是“有小礼,无大义”。不是不想有“大义”,而是想搞“大义”得动老人蛋糕,老人又收买了底层。所以大义者对上不能抗争,对下无法团结,活活憋死。

战术细节,战略没有。也是一样,大方向不能改变,只能深耕。

物哀,细腻,匠人精神。我相信进步人士也清楚木头雕得再好看,也还是木头,但没办法,想挣钱只允许卖雕花木头。因此将手工文化与消费主义结合,把无需消费的东西当标榜身份的东西卖,卖一份情绪认同。

情感抽象,极端,梭哈。在日本,打破现状如飞蛾扑火,除了太赤诚,搞大新闻外,你能怎么办?你要活得像祥林嫂,又不幸拥有现代意识,你也极端,你也会疯。而日本的进步人士只是活得轻松的祥林嫂,有劲无处使,有想法没实现机会,别说讲斗争的策略,连斗争都没办法开始,那怎么写斗争,只能写情感高潮,和略掉斗争过程了。

实际上,在文化产品表现出来的国民文化,不是一个国家人民的普遍文化,而是一个国家的中产阶层文化。美国的《辛普森一家》,好莱坞系列反映的不是美国的普遍现状,而是美国中产现状,同时也是美国梦:生活轻松,多元包容,个人主义。中国的家国情怀,龙王系列也是中国中产的现状,同时也是中国梦:祖上我们第一,现在我们在重新成为第一。只要在时代高速发展中不被落下,改善了生活的阶层,当然很多都认可这套叙事。

而这也是为何中国人爱看日本动漫却制作不出日本动漫那味的原因。在这个版权意识淡薄的文化商业荒漠,你愿意抛弃物质,抛弃成见,去画漫画就够励志了,然而你这么励志的人,你说你报国无门自己信吗?就这么一帮从业人员,中国动漫不侠之大者,也侠之大者了。

都说中国经济很可能会步入日本后尘,但仔细想想,十四亿人口的大国,生活质量能对比发达国家,这经济体量与影响力,能往全世界插红旗。

实际上,广东有些步入日本后尘了,看个便利店月薪三千多,但虚拟经济发达,光网购和盗版网站就赢太多,生活比日本便利许多,折合变现算四千。而且因为日本严重的通货膨胀,日媒报道日本的恩格尔系数已经涨到28.3%,中国是29.8%,广东富一些,应该更接近日本的恩格尔系数,而且食物都是新鲜的,质量相信比得过日本农协。当然比工作时间,可支配时间肯定比日本少很多。至于为什么广东能跟日本比了,近几年日方负主要责任。

日本农村空心化,老龄化,房地产基建很多都废了,制造业外流,广东也差不多。而且同样,制造业支柱是汽车,且燃油车市场式微了。

广东的顶尖学府只有中山大学,少了顶尖科技这块蛋糕,黄赌毒局限于香港澳门。最近开始讲文旅,乡村振兴,跟九十年代试图自救的日本一模一样。文化产业,搞二次元,腾讯,网易为代表的够强了,再发展就得涉灰了;搞三次元,香港明星早已日薄西山,文化中心广州有广寒宫(明星都不爱来开演唱会)之称。旅游,跟日本一样,没山没水,全靠营销。玩品,有名创优品,还有澄海玩具,可惜,年轻人不玩玩具了。体育产业,全国发展规模小的原因还有一点在于中国人口流动性过高,而体育需要稳定的社区人口组织体育活动。简单说中国还不够阶级固化。

这也解释了广东今年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广东的自然经济发展已经到头了,或应当说百姓的生活质量已摸到了发达国家的门槛,已经无法通过提高百姓生活质量的方式挣到快钱了。月入一千变月入三千,生活质量翻天覆地,月入三千到月入五千,日常消费按心情来,但月入五千到月入七千,不旅游,就只剩能攒下钱了。广东人工资普遍三千多到五千多,所以比起挣七千,更普遍的诉求是有时间慢慢花这三五千。

我觉得“躺平”这个词很有抗拒劳动剥削的味道。人民既然已经拥有了实现美好生活的物质基础,那就该去实现了。我选择不努力,选择轻松,甚至选择啃老,那就是在实现我想要的生活。说实话,人就一个心一个胃,能有多少野心多少胃口,我自己有菜有肉吃,有数不清的娱乐(互联网),能跑去看看周围河山,这就是父母辈理想的美好生活,怎么我这代人兑现父母辈的美好生活,就成可耻的。

这时我们发现,原来“美好生活”是钓竿上的胡萝卜,如果停下来躺着,萝卜就吃得到了。但躺着的姿势有碍观瞻,因此不道德。

这时我们发现,原来自己比自己所想的还要知足常乐。所谓“觉醒”,“成长”,“价值”,“理想”,“自由”,“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只是把自己驯化去挣钱,去买一堆让人艳羡的商品,去过别人看起来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至于知足常乐的定义,不是个人选择勤俭,而是勤俭的同时楼下有没有停迈巴赫。

“躺平”这个词其实揭示了我们知道,但我们遗忘,或不愿意面对的真相:所谓的“自由”,“选择”,不过是职业选择,人生的轨迹还是找个工作,然后在闲暇之余将薪资投入你爱怎么说怎么说的消费,以维持自己必须不断工作的处境。所谓“不被定义”,只是说你可以随时随地换个工种。

“躺平”又有反消费主义的成分在里面,刚好中国的必需品和网上娱乐比较廉价,一个人选择躺平,要做的不是节欲,反而是防止纵欲,防止陷入廉价的温柔乡中……

以前流行佛学,纵欲过度会乱花钱;现在不流行,现在纵欲过度的表现反而是反消费主义的,一天到晚盘算着什么做饭,刷短视频,花不了几个钱。但要是拼命加班搞垮了身体,或创业翻车,可能就永世不得翻身了。

因此中国的阶层跃迁就很难,以前缺的东西,倒买倒卖就行,毕竟消费者不愿意也得捏着鼻子买;现在缺的东西,读不到三十岁都没资格研究,消费者有没有也无所谓。以前那么多烂片电影能有那么多场次,现在拍烂片大家不愿意出门。跟舔狗经济其实没什么关系,只是以前没的选,现在有的选而已。

其实说白了,当人民生活越高,对市场经济的需求就会越小,反而对稳定的需求越高,目标会从做蛋糕,变成保蛋糕。你现在出门上街能发清楚谁穷谁富?星巴克坐着的可能月入三万,也可能月入三千,而且你还无法从外表上分出谁月入三万,谁月入三千。阶级贫富没抹平,营养差距被抹平了。

说实在,当代出生在县城的孩子,父母开个小店,月入七八千,说:“你要是不读书我们的店就给你守了,我们去村里养老,县城的房子就留给你当婚房了。”他可能这辈子真的就跟他父母所说的那么没出息,但他的幸福感可能要强于一对父母在大城市月入一万七,一边还房贷,一边鸡娃的孩子。而且前者的孩子如果是聪明人,只是不爱学习,哪怕这辈子都逃不了家庭(找到老婆当帮工后父母退休)月收入七八千的困境,他的人生也可以活得丰富多彩。他可以去田地野炊,把摩托车开到山上去煮咖啡,带家人去大城市里长见识,在网上跟人对聊人生,哲学……是的,他没钱没出息,但他被允许幸福。

这就是追求快速回报的奋斗者的痛苦了,如果人家幸福了,还要你干嘛?如果你真的表里如一,想做点贡献,扶贫,仲裁,公益,研究,长期投资,请选一条。

《得到》有篇文章说过,未来依旧有钱赚,但会赚得很辛苦。此话对了一半。你通过降本增效,薄利多销的方式,把城里人才能享受的商品和服务带给小城市与县城的居民,确实依旧能赚钱。但这种方式只有局内人做得到。局外人呢?他们的第一桶金在哪?

(其实也有,去高增长的县城或小城市,像前辈陪北上广深一样陪它们一起成长。)

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没有暴富理想的人不伤心。你要真有音乐梦想拿把吉他去奶茶店和街边弹唱饿不死你,但想通过音乐暴富还是算了。曲高和寡永远是市场铁律。

嗯,这对普通人来说是好事,但对想赚钱的人来说难受了。所以你会发现,那些心理学博主,与类心理学博主和整个生产体系沆瀣一气,他们的潜台词都是赶人去消费,去上班。

后面就不写了,打算专题化了写。
11
纳博科夫
3天前
本雅明和海明威是一样的。
00
纳博科夫
5天前
AI替代不了问诊,连中医都不能。我之前自己就尝试给自己问诊。网上一个说肾阴虚,一个说肾阳虚,且说的症状都对,但给的药方不同,不敢乱吃,就把这事忘了。

今晚路过凉茶店,老板叫我伸舌头,说:“你这是脾湿。”

AI只能解决望闻问切中的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