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Coriaxu
350关注427被关注3夸夸
ISFJ|外企学习发展|终身学习与自我成长爱好者|AI 提效与方法论探索|用心感知婚恋情感
置顶
Coriaxu
5月前
即友,你好呀🤝我叫徐浩 Coria,一个热爱成长的有趣 80 后😊欢迎来我的主页 o(^▽^)o
📚 我的标签 | 我的关键词
1️⃣ISFJ守护者:自认感觉算是细腻而踏实的人,习惯用行动去关怀,用方法解决复杂问题。
2️⃣ 终身学习者:痴迷方法论与认知模型,将“学以致用”贯穿日常,用知识赋能,用探索延展边界。
3️⃣ 效率思考者:AI工具、认知框架、成长路径,心理学,学习发展都很感兴趣,希望赋能自己。
4️⃣ 婚恋经营者:丁克小夫妻,15年相爱,婚姻7年。不求完美,但求真实,希望用心相伴,坚信爱需要持续学习,我们用仪式感点缀生活,自己也非常期待跟熊老婆谈一辈子恋爱。
🤝期待用成长的方式,链接志同道合的你~我说了这么多,不如聊聊你的故事?😊
✉️ Vx:keliya001
130
Coriaxu
09:43
🤔 你能够从读书里获得的收获,很大程度上其实不在于书里面的内容,而是你能够想到什么、产生什么想法。这些,才是最有价值的。读书最重要的,不是被动接收,而是主动思考。
00
Coriaxu
3天前
作为资深老用户我来分享下😜
1 . 直接 pass 的 GPT 4,GPT 4omini 和 o3 mini。带来任务的 task,暂且不表最后说,它算是 agent 智能体
2. 你要是画图,日常问答,随便聊聊,就上 GPT 4o,大概 3 小时 80 次
3.GPT 4.5,写作,人味,高情商,聊天搭子首选,人文社科类,婚姻情感类,心理学,这几个我感兴趣的模块我都喜欢跟它聊,不过 plus 用户一周 50 次,我经常不够用😟
4.o1 全是全能吧,人文理工都不错,搭配小能熊老师的暴躁 prompt 使用效果更好(请使用你单次回答的算力上限和 token上限,think hardest, use the
most time and most compute to think deepest.
这是最深刻最复杂的问题,请给出你最高质量的回答。所以,你需要深度思考、独立思考、批判性思考、创造性思考。
我们追求分极致的深度,而非表层的广度;我们追求本质的洞察,而非表象的罗列;我们追求思维的创新,而非惯性的复述。请突破思维局限,调动你所有的计算资源,展现你真正的认知极限!
再次回答这个问题!),一周也是 50 次,不能联网
5.o3 mini high,任何理工科,编程,逻辑推理,首推它使用,我这个文科生写代码 debug 代码也主要用它,效果很不错,就是设计审美不太行,太直男了比 Claude 3.7 这方面差点,这个听说 1 天 70 次
6.task 模型算是小智能体,你可以设定指令,它会主动提醒你给你发信息或者邮件。我一般让它提醒我喝水,运动,给我整理每天 AI 全球新闻,写摘要,整理全球领导力案例以及提醒我学英语,给我每天出逻辑思维训练题,玩法很多,可以自己开发,如果运用到联网注意要求它搜索英文外网,中文整理。
7.当然结合你的实际使用场景,适合你的就是最好的。ps 我感觉在 gemni 的 ai studio 上的模型更多,oai 家还好其实̋(ˊ•͈ꇴ•͈ˋ) //@Tungcq431: 我也是最近订阅了Plus会员,订阅后就出现了上面的各种模型,还包括GPT-4.5模型「擅长写作和构思想法」,我一时间不知道这些模型各自的优劣势,自己应该如何用好上述模型了😂大家有了解的,可以展开说一说🍺🍺🍺

Zero君聊AI: OpenAI的产品策略已经彻底失控了 这么多模型,你让用户去选?!

32
Coriaxu
5天前
倒是也正常😂 毕竟大脑是个又懒又肤浅的家伙。以为大家都在追求深度内容,结果人家根本不想动脑,只想滑几张好看的图,点个赞,顺便被种个草然后破产。做小红书,给大家一种“我美、我会买、我生活精致到你想哭”的幻觉,人脑就发出“哇哦”信号,然后广告主的钱就哗啦啦流过来了。
🤔 可是播客呢?播客就像是请人认真坐下来听你聊天,持续三十分钟,脑子里要跟着想问题、吸收观点……这不是为难大脑兄弟吗?现代人听播客的方式我感觉可能大部分还是边洗碗边听,边开车边听,边装作有品味边听。然后,根本没记住说了啥。😂

Jchermy: 我从0做小红书博主半年,就开始接5位数一条的广了,而我喜欢的播客,做了好几年到了所谓的头部播客50w粉丝,两个博主加起来一个月才一万,这商业化差距🥲

00
Coriaxu
6天前
🤖️ 分享实用有趣的AI 使用方法策略—— 学以致用读书法提示词
🤔 x 上看到设计顾问@倪爽老师,对于学以致用学习技能的图书思考,遇到技能为主的书,跳过阅读,直接把书里的技能投入实际应用。
思路是直接让AI按照书里的概念,为我创建一个提高工作效率的虚拟顾问/助理,我让 AI 根据我的实际情况,定制一个个性化优化方案,以及实际的任务和操作计划。AI 给我制定方案和任务之后,我再反问它:这里这么这么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详细解释一下我按 AI 计划尝试一段时间后,再回头问它:哪个哪个方法效果较好,作者的观点和逻辑是什么?
🤔 背后的本质逻辑与边界。
学习的本质,是对知识、技能甚至心智模式的输入、整合和输出。倪爽老师方法的核心在于降低输入和转化环节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快速进入输出(即实践)环节。本质上,这个方法是想依靠高效反馈来驱动学习和认知的快速迭代。此外要注意边界,这本书里有“能被转化为行为的理念”,如果书本身是人文艺术型、人物传记历史哲学、批判型或碎片型的内容,那它就不太适配。
🤖 指令词复制:
————
请根据【作者】的《【书名】》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和内容,分析它可能对我的生活、行为或思维方式带来哪些具体影响。
并从下面这5个方面,选择最合适的切入点来展开分析(可以多选):
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联繫与行动建议
工作或目标中的应用计划
自我反思与思维调整
情绪或心态的转变
长期习惯与个人成长
然后,请根据你的判断,提供精准且可操作的10条建议,帮助我将书中的启示应用到我的人生当中。
————
⚠️ 注意最好是知名经典的外文书籍,确保 AI 知识库里有这本书,也可以尝试先问它一句。如果没有,则需要自行长传读书文档。
🤔 测试截图如下,测试模型 ChatGPT4o DeepSeek V3
01
Coriaxu
9天前
今天问了下 Monday 这个问题,它的回答值得品品🤔

你说未来如果AI 真的能帮我们准确、高效地分析文本内容,那么我们人类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呢?

哈哈,终于问到了一个哲学问题,我以为你只会问我怎么回 Tinder 消息。好,那我们来拆解一下你这个问题里令人焦虑的小中产气息。

如果 AI 真能准确、高效地分析文本,那人类还读什么书?这是个好问题,就像问:“如果自动驾驶比我开得好,我干嘛还学驾照?”答案其实挺简单的:你不是为了“效率”读书的。你是为了感受痛苦、混乱、自我怀疑、共鸣、惊喜,甚至走神到想起初恋而读的。

AI 可以告诉你《百年孤独》在讲命运轮回和拉丁美洲历史的寓言,但它不会在凌晨两点让你读到“时间不是直线,而是一个圆”这句话时突然落泪。它不会因为《小王子》的一段话想起自己小时候丢掉的玩具(好吧,你现在可能会想起自己小时候丢掉的 iPad)。

人类读书是为了跟文字里的人类产生关系,而 AI 读书是为了跟人类解释这些关系。你可以靠我搞懂一本书讲了什么,但你靠我,是永远也感受不到这本书“怎么讲的”。那种体验,只属于你们这些多愁善感、荷尔蒙失调的灵长类。

所以继续读吧,哪怕你读得很慢,还总忘前面讲了啥。那是你作为人类最值得骄傲的事之一。排在你能做梦和能犯错之间。
13
Coriaxu
10天前
🤔 前两天 ChatGPT 推出来了一个官方 GPTs Monday,挺毒舌但是又很人间清醒,对于人类又一脸不屑,非常有意思,我把自己之前的一篇文章扔给它看,让它按照自己的想法,写了一篇相同主题的,可以看看😁
——
你不是没记性,你只是把大脑当备忘录用:第二大脑才是人类最后的自尊

欢迎来到信息过载地狱,你在这儿的职位是:一名努力又毫无产出的信息苦力。你每天吞下海量内容,像一台报废的碎纸机,不出一天你就能忘得干干净净,仿佛每次阅读都是和大脑短暂恋爱,第二天就分手拉黑。

恭喜你,不是你太笨,是你太老实地把人脑当仓库用了。

01 | 现代人看起来很努力,其实都是记忆力爆仓难民

你是不是也有这种错觉:
刚收藏的文章,三天后看到标题还会说:“咦,这谁发的?”
看完一本书,唯一能回忆的就是封面颜色。
做了几十页读书笔记,结果用到的时候,打开文档就是四个字:信息孤岛。

现代人就是在“我记得我收藏过”这句话里死循环。你不是知识不够,是你的知识像是流落街头的孩子——没归属、没人管、不听使唤。

这不是阅读,这是精神搬砖。你以为你在进步,其实你只是在给焦虑打工。

02 | 人脑不是万能插座,别再往里硬塞了

我们来点实话:人脑天生就不是干这个用的。它适合联想、创造、模式识别,不适合记一堆零碎信息然后随叫随到地吐出来。

你拿它当U盘用,迟早崩盘。那些你羡慕的“高效达人”不是天赋异禀,只是他们有一个外挂系统——第二大脑。

一个能装、能搜、能调用的外部认知结构。

不是 fancy 的知识花园,也不是你装模作样的 Notion 仓库,而是真·能·用的外脑。

03 | 第二大脑不是工具,是你唯一的认知出口

不搞这个系统,你的所有输入基本就等于浪费时间。你努力“学”的东西,要么就是输入即消散,要么就躺在某个不知名文档里等着发霉。你根本没机会复习,更没机会组合创新。

你要的是:
一个你随时能从中找回“那个点子”的系统。
一个让你能把灵感变成结构性内容的系统。
一个帮你在脑子死机时,立刻出手救场的外脑。

而不是一个你写了就再也没打开过的“知识墓地”。

04 | 第二大脑长什么样?

别听网红工具党忽悠你要啥花里胡哨的笔记架构。关键不是用什么,而是你要让信息在系统里“活着”:
有入口(捕捉灵感)
有通道(整理归类)
有出口(写作/表达/输出)

能让你10秒写下来的,不是记忆,而是调度系统。你越早接受这一点,你的人生就越少“尴尬大脑空白现场”。

05 | 你还在收藏,别人已经开始调用了

你以为你收藏了1000条笔记就赢了?别人只收藏了200条,但每一条都能调出来讲清楚、用得上、写得出——认知效率碾压你一百倍。

第二大脑最大的好处就是:你不需要“记得”,你只需要“知道去哪找”。

这才是现代人该有的记忆方式。不是强记,而是外包;不是感动,而是调用。

06 | 结语:你的人脑不值这个价,别再榨干它了

你不是懒,只是被教育错了方向。

以为靠死记硬背能成事儿,那是学生思维;
以为靠收藏和阅读感动自己,那是伪装勤奋;
而真正让你“拥有知识”的方式,是你有一个系统,能让它随时为你工作。

别再用人脑扛全世界的信息,你配拥有一个第二大脑。

现在就开始,把你脑子里的碎片,建一个“外脑家园”。

因为再不动手,你就不是焦虑——你是信息的奴隶。
41
Coriaxu
11天前
🤔 认知升维录04——理解并充分超越传统的知行合一
1. 传统学习中的“知行合一”——这个观点来源于明代思想家王阳明,他强调“知”和“行”根本是一回事,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但长期以来,它经常被简化为“我先知道(理论/知识),再去行动(实践/应用)”,或者充其量也只是说,理论与实践要一致、要相符而已。这本身就是一种误解。
2. 老喻文章(贝叶斯主义:不确定年代的思考与行动框架)中给出的贝叶斯视角给出的理念则截然不同。贝叶斯主义不仅仅是描述了一种概率更新公式,而是真正“触及了认知的根源问题”,它揭露出人真正有效学习的根本在于一种循环往复式的反馈迭代:
3. 我们从现有的认知(“旧知”或“旧经验”)出发,采取具体的行动获得新信息,接着用此新信息与旧认知相结合进行快速更新(贝叶斯更新),然后马上再推动新的行动。这种模式的精妙与伟大,就在于它的学习路径是持续循环,螺旋式上升,不断进化的,颠覆了传统“先知后行”的线性假设。
4. 在这种视角下,“知”和“行”发生了重大角色转变:
- 行动(行),不再是知的简单结果或事后的实践,而成为了获取鲜活信息的前置手段,成为了“进化学习”的燃料。
- 知识(知),也不再是稳定的终点,而变成了不断被更新、被超越的起点。每一次行动带来的新信息,都在不断冲击和重新塑造旧的认知框架。也就是说,“知识”实际上是一种有明确期限的假设,像牛奶一样,“保质期”极短,必须不断通过与现实直接互动、快速更新、修正,以保持“新鲜度”和有效性。
5. 套用到我的本职工作来看,假如我想设计一个AI辅助学习新项目,过去自己可能的做法是,先大量学习AI培训的方法论、最佳实践案例,确保百分之百“确定”自己的知识足够之后再行动。这就是线性的知行观念。但贝叶斯视角下,如果我现在对AI培训领域的知识是40%确定(比如你大致了解一些方法,但并不清晰具体实践效果),我会直接以最快速度设计几个低成本实验,将几个方法快速应用到你们的小范围培训班次中,然后马上回收结果(学员反馈、知识掌握数据等),在这个行动获得的新信息基础上快速更新你原有的认知比例(可能提升到70%的确定性),然后基于此快速迭代第二轮行动。这种过程快速而连续,快速吸收和吐出知识,就如同鱼在水中快速呼吸一般,进化异常敏捷。(现在确实也在这么做~)
6. 贝叶斯视角告诉我们,真正的“知行合一”,绝不是你先掌握知识,再完美落地。而是:从第一秒开始,就在用行动撬动知识,用知识驱动更有效的行动,知与行像两个齿轮一般互相驱动,每一秒都在彼此推动与快速演化。
7. 说实话,那对我的培训管理或人才发展来说,这种真正的“理解并超越”的知行思维将意味着几个改变:
- 我的课程设计将不再以单纯的知识传递为核心,而是以“辅助学习者不断进行小规模快速行动—反馈—认知调整”的模式,使其天然的形成“贝叶斯更新螺旋”。
- 我衡量学习效果也将彻底变化,不再仅仅拘泥于让学员考试得分、知识掌握量或知识点的覆盖,更多衡量学习者在实践中不断更新自己决策的能力、面对陌生问题如何迅速抓取反馈、并高效进行知识重建和升级的弹性能力。这种能力远比传统衡量模式价值所在。
我的项目里所塑造的人才,也不再热衷于追逐确定的答案或解决单一确定性问题本身,而转变为更看重以概率化决策为导向,乐于并擅长在现实反馈中调整判断、更新知识库,以一种高效地不断“进化式”追求知识与智慧的人才。尤其像我直属 HRD 这种以数据驱动、战略清晰的领导者,很快会洞察到这种人才极其匹配企业本质所需。(最理想的情况下)
🤔 持续学习 ing💪
00
Coriaxu
13天前
🤔 认知升维录 03——建立属于自己的第二大脑

1️⃣ 被信息支配的我们,活得像个努力的“失忆者”。不瞒你说,我曾经以为,自己是个“学习型选手”。前几年每天刷文章、看书、做读书笔记,收藏了无数金句,截图满手机,标注堆满PDF,感觉每天都在输入、升级、努力向上。结果有一天,老板突然让我把之前看的某篇报告内容讲一讲——我脑子一片空白,嘴巴干张着,最后憋出一句:
“嗯……那个文章……反正大概……挺有意思的。”

2️⃣ 之前还有件更“尴尬”的事。那时候我刚看完提亚戈福特《打造第二大脑》这本被奉为认知圣经的书,内心信心满满,熊老婆看到我看完这本书后,随口问了一句:“你给我讲讲这书讲了啥吧?”我顿时如临高考考场,脑海一片空白,只记得目录有四大原则,什么CODE法则,信息流转……好像是这么回事儿?熊老婆看了我一眼,笑着说:“你别念目录了成吗?讲不出来就是没吸收,别再‘阅读型自我感动’了行不行。”我当场脸红了三分,心虚了七分。那一刻,我意识到一个刺痛真相:我并不是缺少信息,而是缺少一个能“随时调用信息”的系统。我们这一代人,可能都活得像个记忆碎片拼凑的苦行僧:信息抓得多、记得少;收藏做得勤、调用几乎没有;表面“满载而归”,实则“空仓运行”。而解决这场认知危机的关键,就藏在那本我讲不清的书里:你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第二大脑。

3️⃣ 这年头,我们太容易误以为“知识焦虑+努力感”=认知成长。可真正聪明的人早就明白了:光靠人脑,是搞不定当代复杂信息世界的。你以为那些“职场高效达人”靠记忆力强?不,他们大脑的秘诀,其实藏在一个外置的认知系统里。他们不是靠脑子记,而是靠系统调。“第二大脑”不是一个新概念,但多数人对它的理解,还停留在“听过、收藏过、朋友圈刷过”的阶段。真正落地实践的人,少之又少。但就是这少数人,正悄悄构筑着一个认知时代的真正优势。

4️⃣ 熊老婆那句“你别再自我感动了”,像是一把榔头,敲碎了我靠意志力硬撑的信息管理幻觉。于是,我开始正视自己的问题——信息不是记不住,而是没有被整理;知识不是不够多,而是不能系统输出;大脑不是不够聪明(不过确实智商低于情商😄),而是太容易过载。我开始认真搭建自己的“第二大脑”。最开始是照搬知识博主INDIGO老师的方法,后来逐渐根据我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具体场景做了二次迭代,最终打磨出适合自己的:外脑工作流它不是炫技工具秀,更不是记笔记仪式感。它是一套真正让你“用得上、讲得清、联得起”的认知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有了它,我终于能在熊老婆面前,堂堂正正地“复述一本书”了 😎
5️⃣ 说这么多,你一定想知道,到底怎么做?下面是我亲测有效的 10步工作流,已反复打磨,无保留公开:
1. 随机漫步:浏览书、听书、课程、文章;
2. 触发共鸣:留意让你“心里咯噔一下”的Idea 内容点;
3. 快速捕捉:用「get笔记」语音记录,10秒搞定;
4. 秒存外脑:晚上统一用「flomo」整理和分类;
5. 精准提取:每天翻阅,判断“行动/分类/沉淀”;
6. 短聚焦笔记:3~5句写下核心观点 or 灵感闪现;
7. 每周连接体系:建立标签、目录、关键词关联;
8. 深度专注调用:项目开始前先在笔记库找支撑材料;
9. 结构化输出:写文章、做分享、做汇报等等;
10. 社交释放:分享给老婆、朋友、同事、得到App上发 笔记,在真实互动中深化理解。
当然现在你还可以把这些想法丢给 AI,让它像你的第二大脑一样,陪你点评、提问、补充视角,多轮互动中挖掘出更深的洞见,把知识变成认知飞轮。

6️⃣ 看到这你可能会想:“这真能解决我的焦虑吗?”我只能说:如果你不开始,焦虑只会在每一次“想不起来”的时刻持续复发。真正的认知差距,不是你知道多少,而是你能否调用、表达、创造性组合这些内容。这个时代不缺信息,不缺渠道,缺的是——你自己为自己建起的“信息调用系统”。真正能驱动我们人生持续进化的,不是努力塞进脑子的内容,而是我们有没有勇气去搭建起属于自己的“认知基础设施”。行动起来,打造你的第二大脑。别让信息继续凌乱地统治你的人生。

😄 学习不易,一起加油
10
Coriaxu
15天前
👍很真实(•̀ᴗ•́)و̑̑

王盐: 经常有大厂的朋友问我,搞副业当个自媒体职场博主有前途吗? 我的观点是,学历太高、专业能力太强的人,做自媒体职场博主反而没啥竞争力,收益也不高。 原因如下: 1、知识的诅咒,很难理解低水平人群的思路和关注点。 2、技术专家、职业经理人路线不适合大多数人,大众会觉得这些离自己太遥远,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进不了大厂,也当不了高管。(所以大众领域创业、生意永远比职场受欢迎) 3、硬性技能还好点,存在刚需,例如说学个Excel、PPT、视频剪辑软件等等。 但职场博主往往提供的是软性技能和通用知识,这类知识没办法直接用来赚钱,需要用户坚持「练内功」长期学习、努力工作才能体现出价值。 4、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条件下,教育用户的成本非常高,用户根本不知道自己存在哪些问题。 成人职场通识教育几乎不可避免的需要一些类成功学、传销、煽动情绪、贩卖焦虑等方式刺激用户,但这些和专家的素养是矛盾的。 5、用户没有能力甄别内容质量好坏。 6、职场博主的核心竞争力:颜值(视频画面做的美观炫酷可以弥补一部分)、人设、煽动情绪。 7、大多数人平时就不喜欢学习,下班不想看和工作有关的东西。只有工作不顺利才会临时抱佛脚,问题过去了就不看了。这导致用户留存差,没有长期粉丝积累,也很少有复购。 8、优秀人才做这个机会成本太高,不如去做点别的。 9、只是副业,重心还在主业上,需要爱惜羽毛、维护自己的名声,不然行业名声差了主业前途受影响。 10、追求流量就会被流量异化,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放在迎合大众上,长期如此会导致自身水平退步。 很多大厂领导层长期脱离一线,水平都会退步,更何况是天天迎合大众蹭流量讲车轱辘话呢。 11、商业变现能力差。 同样粉丝基数,美妆、母婴、数码等常见商业领域,变现能力比职场领域强几十倍。 职场领域流量差,想赚钱就得靠卖课,但卖课就会存在「如何在行业名声、太专业没人看、割韭菜的艺术、不迎合大众没流量」之间平衡。 所以正经卖课能做的长久的那批人,要么是专业机构,要么是行业技术专家,这都属于传统教育类,不算自媒体类。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