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产品经理的日常

在这里聊聊产品,读懂产品经理。

195731人已经加入

  • 少楠Plidezus
    1天前
    人们使用新工具时
    总会带着旧工具培养思维惯性
    让新工具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从这个角度来看
    进步的速度取决于遗忘的速度
    99
  • 少楠Plidezus
    2天前
    鸿蒙这个提示太狠了
    你不开发,就为其他应用导流吧

    一场用户量和开发者之间的较量
    379
  • 何其狂
    1天前
    最近反复在听这期潘乱对话@玉伯 的播客,有几个观点特别认同,也特别真诚;

    第一个就是玉伯谈到什么是痛点,他认为很多产品的创新都不是从痛点开始的,都是从一些痒点,一些花里胡哨的,没什么价值点的切入,成就了不少的伟大的产品;举例了两个例子,一个就是汽车出现不是为了出行的痛点,马车明明跑的好好的,出行的痛点还得靠马车。第二个,淘宝的出现也不是为了解决购物难的痛点,当年线下购物也很方便,买个东西可以和熟人打招呼。在当年没有它一样可以购物,所以它也不是一个痛点。
    玉伯认为,不管是淘宝还是汽车,都只是创造了一种新的方式让用户更爽,更方便,再逐步的切入用户的心智。他认为真正的创新,是爽点,是把某种东西重新构建之后,得到了一种全新的体验。这个体验一开始可能是少部分人的爽点,然后逐渐变成了大多数人的一个共识。当产品具备一定的体量和用户后,没有这个产品的却成为痛点了。就比如现在时代没有淘宝或,拼多多,已经足够体量的使用人群,如果现在没法在网上购物,反而变成痛点了。
    这个说法确实是非常的认同,当我们发现某种产品想法的时候,不要着急去想这个东西有没有做过,是否是用户最大的痛点,同质化产品是否过多,是不是已经是红海了;更多还是考虑产品设计后是否能优化出来一些好体验,让用户感觉比之前的会更爽点,效率快了点。
    在当下产品市场里面,越来越多的产品都可能像玉伯观点,从痒点来出发,切一些小的场景,把用户体验做的更好点,逐步根据用户需求来迭代。就比如记笔记,手机明明有备忘录,但市面上仍旧有flomo,有道云笔记,Notion,obsidian ; iPad上面又有goodnotes,Notability,Prodrafts,无边记; 这些软件都在切一些细小的笔记应用场景,各自都有自己的新体验,有的产品主打即走即停,有的主打思维共联,有的主打手写方便,都在满足各自场景的用户群体,自然产品就立住了,起来了。当然要验证产品是否起来了,还需要看看分享率,有没有自然用户在各种社媒平台讨论这个产品,有一定热度至少前进的方向一定是对的。

    第二个就是对管理的分享,玉伯认为在公司做管理,离不开三个要素,财权,人权,事权;
    首先是财权,就是这样就你决定能够在某件事情上花多少钱。这个财权是很关键的,但是其实大部分高管都没有财权,至少玉伯做语雀的时候没有财权的,在做预算也都挺难的。真正的财权永远是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上的,
    其次是管人的人权,这个可能作为管理者,在互联网上半场就是就招聘,可能就是各种抱地盘,靠人头让自己的团队快速扩张。他指出这个人权,不是说增加人才是人权,还是你有权利把自己团队规模砍半,也是开放的一个权利。但实际上各种因素会使得甚至管理者都不会去想这个事情,更多就是人的贪婪和地盘意识。只是管理者看别人招人,自己也要求招人,然后比拼团队人数。所以很多管理者其实是没有人权的把控的。
    最后就是事权,就是做做事的权利。管理者最有的甚至说甚至可以说唯一拥有的就是做事的权利。就是自己定的绩效目标,然后逐步去完成。但是你的制定目标和人权和事权息息相关,三者很难分开。
    在现在看来事实确实也是这样的,就比如说你做了一个产品,你肯定产品使用用户一定要多,但仅仅只靠运营自己去推广,或者团队去做用户增长,连一个小红书推广都做不了,就很难。没有一定的财权,批不了预算,目标肯定就不会好制定的。但有的大厂高P的财权就特别大,我真实的了解到,一些大厂的高P,一个人手里握着4,5个亿的预算,什么产品推广,产品宣发,技术壁垒的购买,都可以通过财权这个搞定,甚至很多公司全年的收入就靠这些个高P合作着,那么他的目标在制定的时候,就能算出来完成到什么地步。

    玉伯的这期分享很干货,很诚实,也很受用。

    160.对话玉伯:字节是我在阿里的第16年,今天是Last Day

    乱翻书

    613
  • 胭惜雨
    2天前
    胭惜雨的职场思考:信任

    在管理工作中,我们普遍会把信任分成两个板块:1.对于员工能力上的信任;2.对于员工忠心上的信任。

    从管理角度来说,如果有个人即有能力又对你忠心耿耿那显然是上佳之选。可大多数情况下,有能力的员工往往野心比较大,忠诚度不够;忠心的员工往往能力又不行,别说开疆拓土,守住一亩三分地都成问题。

    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往往会碰到一件很残忍的事情:让有能力的人去种桃子,让忠心的人去摘桃子。

    为什么如此残忍?因为有能力的员工容忍度是很低的,他要求福利待遇、晋升空间、自由权利、资源倾斜,这其中任何一个给不到他就会不爽,两个给不到就有跳槽的想法,三个给不到,宁可裸辞都不给你干。那与其我再给你资源,不如给我自己人,毕竟鬼知道什么时候你会走。你走了,我这些东西不就打水漂了吗?给我忠心的属下,人家是真的不会走。

    周鸿祎在很多年前提过这个思考,也就是“兔子论”。有能力的人会跑,反之有能力去哪都有地方留。兔子没能力也就没地方去,所以反而适应性很强,赶都赶不走。久而久之,整个公司都是小白兔,使公司在市场上缺少竞争力。当然,360 之所以有那么多兔子,也跟老周和他爱人的性格有关。他自己就是全公司脾气最差的那一个。他无法容忍有能力有脾气的人存在,导致公司里只有兔子能存活,那公司最后变成兔子窝不是天经地义的么。

    这里我要再夸一次雷军,如果说俞军是我业务思考上的老师,雷军就是我管理思考上的老师。那句“眼里要容沙子”,我一直记到现在。

    扯远了,我们说回来。信任这件事从入职那天就开始积累,为什么面试的时候一定要用人方来进行面试,因为你是他招进来的,就代表他对你有一个较高的信任值,要不然他也不会选你嘛。虽然刚入职的前三个月往往是试用期,看起来危机四伏,实际上反而是领导与你的蜜月期。

    只要在这个阶段你不做出点丧心病狂的事情。就是那种伪造简历,领导瞎了眼把你招进来,发现你真是干啥啥不会,吃啥啥不剩。否则基本上都能过。

    比较惨的是什么人呢?入职之后发现用人方跟面试方不是一个人,这种情况虽然少见,但偶尔也会出现。比如在你入职前,那个用人方就离职、调岗,不再原岗位。新接手项目的领导不得不接收你,但实际上又不是他来面试你的。这就导致你在领导心里的基础信任值比他面试进来的员工还要低。

    同理,那些被调岗、被换组、被换领导的同学也一样,来一个领导你需要积累一波信任值,他转身一走,换个新领导,你又要从零积累信任值。我以前在某公司的时候,一年换三个领导,直接把我整崩溃了。信任值的积累是一件极为艰难的事情,可损失信任却很简单,换个领导就行了。

    接下来我们细分上面所说的两种信任:

    能力的信任,这点上技术同学其实比较好体现。毕竟程序员、美术设计这类的工作主打的就是能力显性化,能力强不强,你看我的代码逻辑、美术质量就能知道个七七八八。所以这类技术工种的同学能力积累速度是非常快的,半个月,你有什么能力,领导一清二楚,同事之间也一清二楚。你想偏心都不那么容易,毕竟你不能把 S 绩效给那个专门负责写 BUG 的同学,A 都不行。这也是为什么程序员往往可以在政治斗争中保持独立的主要原因。

    产品、运营、市场这类能力隐形化的工作就比较惨,因为判断这类员工的能力需要极深的洞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自身经验积累。可很多领导缺少这方面的能力积累,所以只能依靠一些比如工作经历、大厂职级、收入水平来帮忙做能力判断。入职之后,还需要通过该同学一次次的决策判断、落地能力、挖掘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停积累,最后要花更长的时间才能判断这个人的水平如何。就这样,十次里面能有三次判断对就不容易。

    所以对产、运、市这些同学来说,领导的信任就比什么都重要。哪些活是容易出成绩的,哪些活是又苦又累又没说法的,领导心里自然一清二楚,给谁不给谁基本就决定年底高绩效的归属权。从负面一点的角度来看,在这些部门里干活,能力的价值并没有忠诚度的价值高。

    忠诚度的积累相对来说就简单很多,甚至有时候跟夫妻一样:你是否能无条件支持你对领导,哪怕你知道他说的是错的。比如他想要在一个天气软件上做秀场直播,你支不支持?你觉得这怕不是脑子有问题,于是反对,提出你的意见,再提出修改方案。很不幸,你这就不是不忠诚。

    忠诚的体现就是来源于指鹿为马,你别管他知不知道那个东西是鹿,反正他说是马,你就一定要站起来鼓掌:“不愧是领导,果然真知灼见,一眼就看到那个东西说马!哎呀,我们就不知道、没想到,要不您是领导呢。”

    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对的东西不用你支持,大家都支持,锦上添花谁不会?大家都不支持,只有你支持,才能体现出你的忠心,雪中送炭,哪怕是情绪价值的炭,它也暖心啊。

    更何况,你敢说在天气软件内做秀场一定不行吗?凭什么不行?你说一万句不也是逻辑推理吗?我就说你是“因为不信,所以看不见。”而我是“因为相信,所以看见”。结论是你对这个项目缺少信心,所以你被裁员了。

    至于这个项目上线后是不是暴死,跟已经被开除的你没关系,跟主抓这个方向的领导其实也没关系。还是那个问题,一个公司里的项目也是符合二八定论的,百分之二十的项目赚取百分之八十的利润,剩下百分之八十的项目就是在天气软件里做秀场直播,大家都一样。谁也别说谁。

    除了这种上下级领导之间的信任,还有就是员工对于公司的信任。有一些公司天天拿“拥抱变化”当好话来讲,这就很难让人理解。当然,我们需要定义一下“拥抱变化”,这里说的“拥抱变化”就是这公司组织变动、架构变动、项目变动,一年三小变,三年一大变的这种变动。

    “拥抱变化”是代表你适应能力强吗?或许吧,但更多数人知道这样的工作环境是不允许做长线思考的。每个人都极其短视,按月过日子。毕竟拥抱变化嘛,万一你下个月变了怎么办?公司大裁员怎么办?换新项目怎么办?换新领导怎么办?新领导过来第一时间把老团队拆散了怎么办?我弄个三年规划?别闹了,三个月后我在不在这里还两说呢。别老跟我说公司要降本增效,砍掉不重要的项目,弄得义正词严。哪次公司项目招聘的时候不是说自己的项目很有前途、很受重视、很有资源。进来工作第二个月你才告诉我这个项目其实是常年亏损的边缘业务?

    所有成熟的企业管理方法论都强调员工的稳定性,为什么?只有稳定的环境才有利于做长线规划。每个员工都活在朝不保夕的不稳定环境中,恨不得一回家就抱着妻子儿子哭一通,庆祝自己又活过了一天。他能有恒心?

    在之前的某公司中,我就发现这样的问题,在那个项目中,我的同事们从来不思考超过三个月的事情。因为平均一年换三个方向,这个方向从研究到定下来再到落地,可能刚能看到点效果,还来不及复盘,就要转到下个方向。

    所以在那个环境中的员工,真是主打一个混日子,反正是否努力工作、认真思考都不会影响一年三次变化的来临。与其如此,不如磨磨洋工,在“拥抱变化”中拿持续拿工资。

    所有看似偷奸耍滑的手段,最后都会变成高额的补课费一点点收回来。这点上互联网企业还太稚嫩,还不了解企业的稳定性到底有多重要。甚至还在拿员工的平均年龄越来越小作为优点四处宣讲,真是太搞笑了。

    十年前,正是国内互联网烈火烹油的时代,外企高管、员工,一堆一堆的回国进入各个大厂。现在呢?这些外企可以用三分之二的薪资,甚至二分之一的薪资招到一个拥有多年大厂工作经验的员工。而且人家一干就是十年起步。

    这就是国内互联网员工普遍对各大互联网公司缺少信任值导致的,而这种信任又是各个大厂自己的数年来不停的骚操作导致的。不过人家也不觉得这样有问题,既然你从招聘的那一刻开始,就没预期过这个人能在你这干过三年,那么这个人也不会以想在这里干十年的心态来服务你这家公司。

    对了,这里要提一个大聪明。是我在第一家公司跟我谈转正薪资时候的人事总监,人家开宗明义:“反正你又不会在这里待很久,就别在乎这点转正工资了。”这招很好用,我确实接收了低一些的转正工资,同时觉得自己好像确实不应该在这家公司待太久。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的信任是很珍贵的。人失信于人,就会成为孤家寡人。组织失信于人,就会变成令人唾弃的组织。个人有信任,可以像朋友借钱甚至要钱。企业有信任,人才就会趋之若鹜。

    没错,有时候利益可以超越一切,我给你双倍工资就可以让你一晚上一晚上不睡觉给我干活,当你扛不住了转身把你一踹,换一个扛得住的人接着这么干。这种奴隶制的管理模式,我学的任何一个先进管理学理论里都不会赞同。可现实中确实有这样的案例出现。我只能说或许时代是螺旋上升的,这种理论上应该跟清朝一起覆灭的管理模式早晚会消失。

    信任积累不易,且行且珍惜。

    胭惜雨的职场思考:信任 - 大厂乐乎 - 感谢大佬,学到很多

    614
  • unever
    1天前
    要来跟我做同事么?

    世界500强大厂
    海外电商业务
    我本人直招一个顾问同学
    base 成都

    需要你:
    1.互联网产品2-3年相关经验,最好有在电商,或者交易领域经验
    2.全英文工作能力,可直接对接国外团队,主持会议
    3.对项目交付流程了解,经历过从需求分析到跟进上线全流程
    4.具有目标意识,主动推进项目进度,管理开发流程的障碍
    5.优秀的逻辑能力和需求理解力

    来吧
    简历直达面试官😎
    咱们是大公司
    外企氛围
    到点就下班
    双休是必须的
    80
  • SUKIII
    2天前
    看xhs在讨论中英文差异,😅课本上真的学的一点都不日常,希望做一个能学到日常用语有实用性的App
    93
  • iamsujie
    1天前
    鉴于岗位抬头和实际工作的错配,我一直分不清设计师和产品经理,最近终于找到一个好办法,就是看他们做的ppt,好看的不一定是设计师,但难看的肯定是产品经理
    62
  • 张小吉
    4天前
    跟几个核心用户细聊了一下,这一版交互又要废弃了。又找了几个同在创业的小伙伴聊了一下,都劝我说没必要,你们速度太慢了,话术都出奇地统一,你看网红开发 leviso 一年做了 70+ 款产品,最后只做成了 4 款,你们这搞完黄花菜都凉了。

    对吗?对,也不对。快速做 PMF 验证当然是对的,但这一步我已经在吉光卡片上验证过了。另外就是从用户视角出发,让我用那些交互上/视觉上有瑕疵的半成品,我是做不到的。主要是我没发现倒还好,但如果发现有问题,让我蒙住眼睛假装看不到那肯定不行 😅

    另外如果你把时间线放长,就会发现一个用户的特征,就是人大概率是可以忍受短期的不爽,但没办法忍受长期的哪怕一点点痛苦。所以如果思路是想做长期用户粘性的产品,那交互、视觉等等细节得打磨是省不掉得。尤其是视觉类产品,这里妥协一点,那里糊弄糊弄,到最后很快就变成二三流的产品。

    并且我也发现了,按照我们这个精力,即使是做矩阵,实际上沟通运营成本也很高。但如果按照打爆款的思路,把精力聚焦在少数几个产品上,或许会更省力。在多个赛道抓瞎的精力,省下来好好打磨一个产品或许更好呢?

    创业最后拼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心力。在单个产品上持续打磨,你越熟悉它,到后来是越省心力的。不同产品的商业模型其实是很不一样的,在不同产品之间切换,看不见的边际成本是很高的。我们算账除了明面上的成本外,还要关注看不见的成本。

    与君共勉 🙌
    1214
  • Szhans
    4天前
    如果你一直在奔跑而且持续在奔跑,就会逐渐意识到这件看似艰难的事也是一种享受。

    从那一刻开始,你就拥有了一致性;那种对他人来说是工作,对你如同玩耍的事情。

    阅读、写作和创造亦如是。
    47
  • 牛村木木山
    1天前
    人在英国,隔了一年收到香港优才通过信,又都拿了日本高才,主打一个无用集邮了😅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