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心理学研究小组

心理学研究涉及复杂的理论与统计手段,聊聊你发现的心理学小知识。

505971人已经加入

  • 浆糊串磕楠
    2天前
    很多人都摸不清自己是E还是I,总以为自己是摇摆的。
    其实,E或者I不是严格区分的,而是一个光谱。当能量高时,显得E;能量低时,显得I。
    同时,能量高低也是相对的。所以可能会发现在一些人面前显得很E。
    最后,I人是E人的玩具,但是I人看E人也是玩具🤪🤪
    00
  • Szhans
    3天前
    「没有人在生命终点会说,我希望曾经活得更加安全。

    改变令人畏惧,后悔也是。 然而,你能活出何种人生,取决于你选择哪个。」

    ——Alex Hormozi
    10
  • Szhans
    05:02
    「拥有良好生活的关键,是珍视真正有价值的事物和对缺乏价值的事物漠不关心。」

    ——Marcus Aurelius
    12
  • Needo
    05:19
    昨天 Jade 提示,反复被回避型男性吸引并产生迷恋,可能跟成长过程中父亲缺位有关,反复陷入那种靠想象获得爱的模式,因为熟悉,所以将不安全不健康体验为安全。

    deepseek 验证了一下,可能真是这么回事儿。

    不过我觉得以后不会了,跟这种模式永远 say goodbye,再也不见~
    110
  • ErinCC
    08:33
    最近和朋友聊天,聊到老生常谈的单身问题。朋友问我:你最看重另一半的东西是什么呢?
    我说:能提供情绪价值吧。
    朋友问:什么是情绪价值呢?

    这一下把我问住了。大家都在谈论“情绪价值”,那么“情绪价值”究竟是什么呢?
    我仔细思考了许久,情绪价值对于我,是让我感受到“真正的理解”,感受到对方真正懂我,不是浮于表面的礼貌回应,而是从内心深处理解和共鸣我的想法和感受。

    这其中包含几个层面:
    1. 深度理解与共鸣
    情绪价值的基础在于对我的全面了解——我的家庭、教育、感情经历、价值观、性格,以及那些看似微不足道但能让我心动的细节。
    在知道了这些背景的基础上,产生理解与共鸣,读懂我内心的悸动和脆弱。
    当有人能准确捕捉到我潜意识里那些自己都没察觉的情绪时,我会感到温暖,仿佛有人握住了我的手说:“我也在这里。”

    2. 认可与接纳
    被理解不仅仅是指对我现有状态的认知,更是对我所有情感和状态的接纳。
    无论是喜悦、悲伤还是矛盾,无论是光鲜亮丽还是脆弱渺小,这些都被完整地看见和肯定。
    这种无条件的接纳,会让我觉得自己的内心被照亮,即使自己不完美也是没关系的。

    3. 反馈与启发
    更深层次的情绪价值还在于能给出有温度的反馈——让我在被理解的同时,也能对自己有新的认识或启发。
    对方会指出一些我自己未曾留意的角度,或者一针见血地点明我潜意识里的想法。
    这不仅仅是一种共情,更是一种帮助我自我成长的方式。

    在我看来,情绪价值是建立在深度理解与真诚共鸣上的。
    它不只是简单的“说几句安慰话”,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了解和敏锐的感知,让我觉得在这个世界上,自己的情绪和经历是被重视和珍视的。
    30
  • Szhans
    7天前
    有三件小事,可以提升你真正的幸福感:

    - 让心灵归于平静的仪式——散步健身、深度阅读,或竭力回归大自然
    - 在信息洪流中磨砺清晰思考的能力——跨越不同时间尺度,发现那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创造种子
    - 拥有三两个能够深夜交谈的知己——那些没有功利色彩、看似「无用」却滋养灵魂的对话

    宁静和创造带来的满足,远胜于消费带来的欢愉。如智者言:幸福不是一种你能得到的东西,而是一种需要通过不断实践来修炼的技能。
    78
  • 南山居氪
    13天前
    吴军提到的“执念”在我的精神分析专栏和 Notion 资料库 里也有所揭示。让我用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动力学家来说说吧

    Freud(1919)提出了双重身(double)的概念,即当某物同时呈现熟悉与陌生的双重特质时,它会引发一种令人不安的恐惧感。 人形机器人正是这样,它们与人类外形相似,但缺乏真正的生命迹象,导致它们成为「双重身(Doppelgänger)」的表现形式。 我们既看到了自己,又看到了“非人”;同时,我们会生老病死,而机器人不会,引出了死亡焦虑。

    Lacan 提出了“镜像理论”和“完美他者”。即个体在婴儿时期会通过镜像认 同构建自我,但这个自我是虚假的, 因为它永远无法真正达到理想中的完美形象。人形机器人就像一个极端的「镜像」,它们是我们幻想中「更完美的自己」。 机器人是「大他者」(the Big Other)的一部分:人类希望机器人能够理解自己,但又害怕它们变得自主,真正成为一个「他者」。

    齐泽克(Žižek)经常强调的 objet petit a,即产生欲望的原因,或者说是 The lackness。 人类的欲望是永远无法满足的。这也是为什么在游戏里需要构建奖品和刷怪的任务。 或者说,这才是“执念”的意思。

    温尼科特(Winnicott)的核心概念之一是「过渡客体」。就是说,婴儿用来缓解母亲不在场焦虑的物品,如毛绒玩具或毯子。 机器人扮演着类似的角色:它们像是人类社会的「安慰物」,填补人类情感需求的空缺。比如宠物机器人和游戏展上毛绒猫屁股音游。 人形机器人让人类体验「控制感」。人可以「开关」机器人,就像孩子控制自己的玩具一样,这种控制提供了安全感。 但是,真正的个体化意味着要超越过渡客体——如果人类过度依赖机器人,会妨碍真正的心理成长。

    克莱因(Klein)提出的「分裂的自我客体」也能帮我们理解:婴儿在发展初期会将世界分裂成「好母亲」和「坏母亲」,以应对焦虑。这种早期机制也可以用来理解人类对人形机器人的态度。 那么,机器人是「好客体」:它们能满足人类的需求,永远忠诚、不抱怨、不批判,就像婴儿幻想中的「全能母亲」。 机器人是「坏客体」:它们可能背叛、失控,甚至「杀死主人」,就像克莱因所描述的「迫害性超我」(persecutory superego)。 人们对机器人的态度往往摇摆在爱与恨之间:有时渴望机器人亲密陪伴,有时害怕它们威胁人类的独立性。

    海因茨·科胡特(Heinz Kohut)在自体心理学(Self Psychology)中提出「自体客体」(Self-Object)概念,强调个体用来维持自我认同的外部对象。 机器人是现代社会的自体客体: 在数字时代,人们越来越依赖外部科技来支撑自己的身份认同。 依赖AI的现象可以被视为一种「自体客体转移」:人们希望机器人帮助自己更好地管理情绪、社交和身份认同。

    杰西卡·班尤明(Jessica Benjamin)在《爱的纽带》(The Bonds of Love)中讨论了主体—客体关系,强调人类渴望与「他者」建立相互承认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支配与被支配。其中暗含了“权力关系” 机器人挑战了传统的「主体—客体」关系:如果机器人有自主意识,它们还是纯粹的「工具」吗? 对机器人施加控制,这是否会导致「支配者的困境」?即我们想要机器人是有意识的伴侣,但又不希望它们真正拥有自由意志。

    可能在我看来,人文(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在 AI 和科技大行其道之时具有重要的“缓冲”和“节制”功能,仍然需要不断地强调,不断地重新思考和设计。

    人类对人形机器人的执念,反映的是我们自身的心理困境:我们渴望控制,但又害怕真正的自由;我们渴望完美,但又无法忍受失控。人形机器人不仅是科技的未来,它们更是人类欲望的镜子。
    00
  • 南山居氪
    18天前
    📍自恋型人格:拥有宏伟的愿景。他们是创始人和创新者,敢于梦想,尝试他人不敢之事,并激励他人追随。
    📍强迫型人格:确保工作完成。他们擅长分析信息和解决逻辑问题,注重细节,带来组织和结构。
    📍癔症型人格:是天生的销售和公关人才。他们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擅长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关系。
    📍偏执型人格:能预见他人未曾察觉的角落。他们发现他人忽略之处,挖掘隐藏信息,预见威胁并避免危机。
    📍反社会型人格: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中,需要一定的操纵和无情来抓住机会,利用优势,达成艰难的交易,并超越竞争对手。

    每个人都有个性风格,这并不是人格障碍 - 小红书

    00
  • 野妹的星球
    6天前
    2025年的3月,是被莫名其妙的黑洞吸入情绪漩涡的一个月。
    此刻的所有情绪,身处其中觉得寒冷孤独,而这也是人生丰富的一个经历面。这个月属于一个病急乱投医做了10个免费的付费的心理量表,然后发现量表的诊断不如借此机会更加了解自己更重要。30年来与原生家庭的撕扯,直到这个月顿悟一件事:我并不是真的如此抗拒母亲,而是抗拒我身上与她如此相像的那一面:对自己的苛责和拧巴、容易被情绪裹挟、非常好强。而直到每一周,都能有一半的日子会在毫无预警的时刻掉下眼泪,才知道有一些日子并不是靠意志力强就能过去的。

    从第一周完全不知道自己发生了什么,到现在虽然不确定具体诱因、但是若有若无地知道大概是怎么回事了,制定好了如果不行就随时休假回国的保底计划,也再次认识了一下自己。可以在理性脑袋里做一个非常直接高效的冷血机器,因为我深知这是高效运转的商业机器中发挥最大效用的工具,更是保护感受不受伤害的盾牌,但是这远远不是我自己。我就是有很敏感的一面,所以可以品尝出不同茶叶和咖啡的滋味,能做出飘香四溢的菜,能画画、对色彩和笔触质地敏感,能在音乐节奏中摸到乐器的波浪,能被戏剧人物打动到落泪。
    而我不想承认敏感,是因为想保护自己,也不想直视在高效系统里的软肋。这个软肋就需要我休息,需要我停下来,需要漫无目的地游走来喂养这片柔软的心脏。这个柔软一定与爱有关,但是也会让我情绪崩溃。

    这一个月里,做了无数的事情自救:
    - 最常规的心理咨询、做量表、坚持运动和作息。
    - 一个人爬山、吃很贵的餐厅、买东西。
    - 聊别人的生意:是的,新和熟悉的业务毫无瓜葛的新生意,就是能给我带来精神能量,哪怕只是和别人聊工作而已。
    - 听宏观经济播客:很难解释“听宏观经济能让我心情好很多”这件事,但是就是很爱听以至少十年为维度发生的故事。烦恼只存在于中期的未来,而当下专注的此刻,和宏观的历史,都会让人觉得所有问题都如此渺小。
    - 拼命逃离熟悉的环境去旅行:去了海边,爬了肯尼亚山,去看犀牛,去国家公园。我能今晚收拾行李决定明天出发,是因为如果明天再不出发、再不逃离每天熟悉的一切,可能我就真的扛不住了。朋友圈里美丽的照片之下,只是藏着一颗快要溺水的人拼命挣扎自救的心。
    - 看书:看英文书确实累,回到了中文书。
    - 和多年好友打电话。真的打了很多越洋电话。

    情绪的剧烈起伏之下,感受到了不同精神状态下,哪怕做同一件事,都能有完全不一样的体验,人是否从中获得乐趣几乎与「客观事件」本身毫无关联,而仅仅取决于,你是否处在一个充满好奇、有能力发现普通工作生活乐趣的「主观精神状态」当中。

    每一天都在看今天是3月多少号了,因为每一天都跟熬着度过的;但这个周末不一样,久违地,觉得快乐的日子过得匆匆,很棒。急切地想要把3月度过,想要把黑暗的回忆全部抛下,留在春分的3月,但是又害怕漩涡卷进了一个月、又一个月。现在就摆烂吧,管他呢,再次陷入漩涡又有什么大不了呢,能好好回望这个月、写点东西,就够了。
    每一天都在和昨天说再见,好在总能迎接崭新的一天。明天怎么样明天再说,今天先不管它,睡觉。
    112
  • 更年期少女
    2天前
    性格写在脸上的人,再差也有限,
    而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都不是一般人。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