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初中的时候,班主任处罚迟到的学生的方式就是让他们站在门口听课。有一次两个男生匆匆忙忙地跑进教室,但还是迟到了,于是只好站在门口。被全班同学注视的压力想必是很大的,然而这两个人的表现却完全不同。其中孙同学神态自若,目视黑板,专心听老师讲课;李同学则是局促不安,手足无措,最后竟然吐了。可见同样的境遇,不同的人解读方式和重视程度是不同的。
孙同学一看李同学吐了,赶紧给他拍背,老师也在讲台上喊:“你赶紧去医务室看看。”于是孙同学就扶着李同学的胳膊想带他去医务室。而李同学却捂着嘴,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止吐,而且不愿意离开教室,说是不能落课,直到老师承诺放学以后单独给他补上,才跟着孙同学去医务室了。可见一件事情,不同的人选择的处理方式是不同的。
上高中的时候,我们班的英语成绩普遍比较好,因为英语老师特别擅长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同学的学习难点,她都会进行特别的指导,针对难点反复练习。而数学成绩就参差不齐,因为数学老师最喜欢站在讲台上喊:“就这么简单的一道题有的人居然还能做错!”可见,一种方式并不能适用于所有人。人与人的沟通,应该是人与人,而不是一个人和模糊的一大片。
啰嗦了这么多,只是想说,我以前也会犯这个毛病,就是把别人当作一道简单的选择题,“你有这个困扰啊,那你选A呀”,“你有那个怨气啊,那你选B呀”,“你跟谁关系处不好啊,那你选非暴力沟通啊”………现在才知道那个时候的自己有多么浅薄无知,狂妄自大。
给喜欢给人提建议的人提个建议:除非你跟这个人经过长期的接触有了深刻的了解,否则不要给他提建议。不要对着一张模糊的脸说泛泛的空话,因为这样是在将对方简单化、笼统化、物化。这样的建议往往也不会被人接受,反而会引起对方的不快。最后落得个“我都是为你好,你却这样对待我?”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