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婚姻是一种合作关系”
之前在聊婚姻家庭的时候,收到几次即友的留言,说婚姻其实就是一种合作关系,每个人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维持家庭和睦稳定就好,一代一代人不都是这么过的吗。这话乍一听很有道理,貌似无可反驳,但又总有点儿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今天吃完晚饭刷碗的时候,脑袋里灵光一闪,有了一点想法。
老辈子讲“男主外,女主内”,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婚姻合作关系。男人在外赚钱养家,女人在家里操持家务、侍奉老人、抚养孩子……各自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一个家庭就能得以维持发展。夫妻双方也能够凭借这种分工合作模式,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心从事自己的劳动,从而得到更多的收获。
然而在当代,女人也要工作赚钱养家,面对社会、职场的压力,如果同时还要一肩扛起“操持家务、侍奉老人、抚养孩子”的全部工作,如果同时还得不到丈夫的理解、支持和分担的话,那么这个女人所承受的压力将是巨大的,超出其承受范围的。
有一些女人延续上一代的惯性,包揽家里的大小事务,同时也要工作。在她们的思想观念中也认可男人不必做家务,带孩子,比如我老家那边就是这样。但是对于自己长年累月、日复一日繁琐的劳动,她们也会希望得到另一半情感上的抚慰,比如一些体贴的甜言蜜语、赞美、感恩等等。
然而事实上绝大多数能够安心享受妻子照顾的男人,往往不会认识到这并不是妻子的分内事,而是妻子独自包揽了两个人的劳动,才能让自己得以有空闲时间休息娱乐。当然就更不会对妻子表达感谢或者赞美了,有的还会对妻子颐指气使、挑三拣四,从而造就一代又一代的黑脸婆、老怨妇。
另一方面,在某些地区,作为老公不仅要负责赚钱养家,还要包揽家务,分担带孩子的劳动。妻子只负责貌美如花,每天打打麻将,和闺蜜逛街购物煲电话粥。这样的婚姻是否能够和谐稳定,双方是否能够在婚姻中体验到幸福感,也未尝可知。
我记得很久以前看过一个案例,男人在外工作赚钱,女人负责家里的一应事务。在婚后的头几年两个人各司其职,一个小家庭也打理的有条不紊。但是时间久了,女人因为长期缺乏情感交流,得了抑郁症。但是每天看丈夫早出晚归辛苦工作,又觉得自己不应该打扰他,毕竟,他是在赚钱养家嘛。丈夫也感觉妻子越来越消沉,然而他的想法是:你又不必面对外面社会的竞争压力,职场压力,人际压力,就每天闲在家里我养着你,你还闹什么情绪。因此也就没有主动关心妻子。
后来女人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有一天突然摸电门自杀,所幸没有成功。但这个举动吓到了丈夫,男人才开始觉察到事态的严重,带着妻子去医院检查,才知道妻子已经患了抑郁症。可见,这种用冰冷、刻板的社会劳动分工来定义婚姻的想法,其实是对人类情感的扼杀。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婚姻的基础首先只能是感情,其次才是其他的条件。上述案例中的丈夫和妻子感情比较深厚,在得知妻子的情况之后,立即调整了自己的工作状态,减少加班和出差,业余时间也不再出去和朋友喝酒聚餐,而是全部用来陪伴妻子,开始关心她、照顾她、哄她开心。这样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妻子终于走出了抑郁症的阴影,两个人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婚姻相处之道。
但是,如果这两个人没有坚实的感情基础呢?丈夫很可能继续我行我素,责怪妻子矫情,甚至疏远、抛弃生病的妻子。
在以前的那种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之中,其实也存在着某种微妙的平衡。我记得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男人拒绝了朋友打牌的邀约,说:“我得早点回家,不然老婆不给饭吃。”妻子掌握家庭物资,负责做饭,如果妻子生气了不给做饭,男人就要饿肚子。那个时代一般家庭也不会常备各种饼干零食,也没有现在这些方便快捷的厨具,因此,男人为了不饿肚子,也要重视妻子的意见。而现在,满大街的饭店小吃店,APP上点几下,各种美食就送上门,妻子依靠掌握家庭物资,罢工等行为已经无法体现其劳动的价值,维护其家庭地位,因而,这一切的家务劳动也就变得毫无意义,可有可无,成了“不被认可的自愿劳动”。而女人在这种女主内的分工中,也就成了一块卑微的抹布。
越来越多的现代女性不愿意将自己困囿于这种毫无价值感的家务劳动之中,而是更愿意将时间精力用来发展自己的事业,寻求自我价值、自我实现。而很多男性还没有适应这种转变,还没有调整自己的认知,依然将自己的家庭定位理解为一个在外赚钱养家的,只要每个月能给家里生活费,就完成任务了。如果妻子提出情感需求或者分担家务,就会认为这个女人简直就是反了天了,千百年传下来的模式她居然也想打破。
另一方面,有很多女人因为有自己的工作、收入、社保等保障,也不会因为害怕离了老公无法生存而忍气吞声,对于痛苦的婚姻生活能够当断则断,这也是导致离婚率逐年攀升的原因之一。
因此,现在我们所说的家庭分工已经不再是刻板的男主外女主内,不再单纯局限于劳动的分工合作,而是更多的倾向于情感情绪的分工合作。
对于那些持有“结婚、搞定、分工完毕、各司其职吧”这种观念的人们,从劳动分工到情感合作的转变,可以说是一场情感的启蒙运动。有一些人宣称:我们这个性别的人就是很少会去关注情感之类的,这是一种:
从远古时代就确定的基因密码
5000年文化的熏陶
我从小到大习惯并且想要保持的模式
…………
还有一些则是因为从小生活在“爸爸不知道去哪儿了”的家庭中,被寂寞的妈妈倾注了过多的、复杂的、混乱的、僭越的情感依赖,导致感情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从而导致逃避情感生活。
什么是情感情绪的分工合作呢,我的理解是:
❀基本原则:以家庭的和睦稳定,双方共同的幸福为唯一导向。
❀时刻警惕夫妻之间的权力之争、利益之争。带着一颗觉察的心,随时辨别自己的言行,并将自己拉回到基本原则上。
❀当一方遭受工作、人际或其他挫折,情绪陷入低谷时,另一方应发扬合作精神,帮助对方走出低谷。
❀当一方的情绪总是陷入低谷,另一方应反思彼此的相处模式是否需要调整,征求对方的意见和建议。在自己无力提供帮助的前提下,协助对方(或者双方共同)向专业机构寻求帮助。并在整个过程中提供积极的陪伴和支持。
❀时刻以基本原则提醒自己,不做“吃里扒外”、“胳膊肘往外拐”的行为,这个“外”包括双方父母、兄弟姐妹、其他所有亲戚朋友哥们儿姐们儿,以及孩子(这是重点)。
❀在夫妻之间出现矛盾时,本着基本原则,共同协商探讨,以解决差异、拉进差距、增进了解、寻求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模式为目的。不争输赢、不争对错、不进行道德审判、不肆意向对方发泄情绪,随时觉察自己的心理创伤是否被激发,自己是否处于一个失控的状态,并将自己拉回到基本原则上。
以上是一个婚姻中的情感情绪分工合作模式。
为什么说孩子是外人。如果夫妻双方不能确认对方是自己婚姻中的主角,而是将自己的爱意过多地给予了“小棉袄”、“小情人”,那么这个婚姻注定是畸形病态的。有时候可以看到那种妈妈,与儿子过度的亲密,几乎是形影不离,甚至打扮成情侣出行,而丈夫就成了这个家里的局外人;有一些父亲,对妻子冷淡疏离,却把女儿宠上了天,甚至有的人当着妈妈的面跟女儿同吃一根面条。这种情人之间亲昵的行为,不仅有可能激发妈妈的醋意,对女儿产生嫉恨和攻击,也会导致女儿对爸爸产生畸形的依恋情感,破坏她成年之后的亲密关系。
在一段婚姻关系中,夫妻关系是中心,其他的关系都是围绕夫妻关系衍生出来的附属关系。夫妻之间的爱护与依恋就是对孩子最好的亲密关系教育。即使孩子在俄狄浦斯期对异性家长产生了过度亲密的依恋,家长也要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都很爱你,但爸爸妈妈才是一对儿。而你将来也会和你的爱人组成一对儿。孩子终将长大,离开家。但这之前一方父母对孩子过度的爱和依赖,对另一半的疏忽、漠不关心,以及这二者之间形成的巨大的落差,还有因此导致的对夫妻感情的伤害却是难以磨灭的。
随着个人能力的提升,认知的提升,自我的觉醒,以及社会服务功能的完备和细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婚姻不是人生唯一的归宿。而健康快乐的生活状态,自我价值的实现,或者至少让自己远离痛苦和伤害,这些才是更加值得追求的东西。
现代社会,动辄倾家荡产的结婚成本,让本就脆弱的感情基础很难经受住考验;过度溺爱或者病态的家庭模式培养出来的巨婴心态,让婚姻成了一个接替父母(甚至超越父母)养育自己的摇篮;一方父母过度的情感依赖导致子女很难在婚姻中与自己的配偶发展出健康的依恋关系……如果婚姻不能被打造成夫妻共同的堡垒,以婚姻关系为重点和中心,成为夫妻二人共同的港湾,那么它必将成为一个充斥着权力和利益之争、控制和伤害的战场。这与人们追求幸福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也不利于家庭中各个成员的身心健康。
那么,在这段历史的舞台上,婚姻作为一个逐渐失去必然性的角色,能否杀出天价彩礼、房产纠纷、速食爱情、闪婚闪离、巨婴、妈宝……的重重包围,成为一个能够让人们在其中得到成长和疗愈,陪伴和支持,共创美好生活,体验到幸福感的,最具有稳定性的空间,这决定了婚姻下一步的走向。
令人欣慰的是,与此同时,也有很多的年轻人能够理智地看待婚姻,不再把婚姻看成是一个“应该给我幸福快乐的某种神秘力量”,而是看成一个“我们可以在其中一起创造幸福的平台”;不再把婚姻看成一个“我可以随心所欲释放自我,寻求无条件接纳和爱的地方”,而是看成一个“需要随时觉察自己、适当约束自己、有一定原则、规范和限制的合作关系”。在婚前双方能够就一些原则和底线达成共识,约定共同目标,并愿意为这个目标共同努力。在婚内不再以刻板的劳动分工要求对方,而是灵活分工协作,各施所长,共同解决难题,并且越来越重视情感交流。
这才是“婚姻是一种合作关系”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