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推这一期Digiday关于播客商业化的节目😍😍 国外的播客商业化方式已经发展了比较长的时间,我自己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广告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最开始就出现的主持口播广告文案这种形式,现在也发展出了针对不同广告主的多样风格;除此之外,音频广告还出现了赞助节目,定制bonus 节目和片头片尾贴片的形式;最近注意到的好玩的形式就是像TVC一样写脚本录制一个完整的广告音频片段,有剧情、有故事、有质感。
这一期着重从播客节目和广告主两个方向分析了疫情后音频内容变现的困境:
❗️从节目自身出发,疫情后市场预算缩减,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需要更多对外拓客的努力,这一点对团队构成也有巨大的影响,对销售、创意策划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但与此同时,作为小众行业的播客节目又很难和其他传统媒体争夺人才。
❗️除此以外,面对商业化的困难,太多节目开始选择程序化广告这种可以短时间小预算覆盖尽可能多的相关人群的广告做法,但是带来的弊端就是这样一刀切的商业化方式,无法给内容提供方带来更高的CPM溢价能力,对维护长期客户预算稳定也没有太大帮助。
❗️而从广告主方面来讲,疫情之后对广告效果的要求更加严格和细分。除了普通的call to action 直销类广告外,针对品牌向的广告内容,也希望媒体提供brand lift 测试来验收效果,这也推动了播客节目更多的和市场上的相关代理发生更多的合作。 除此之外,还希望广告能带来更多溢出效果,比如宣传品牌文化来争取更多潜在人才(招聘目的)。
❗️❗️节目中嘉宾说的一句话让我有醍醐灌顶的通透感:我们更看重的是争取客户更大的预算,这就需要提供整合“音频营销”的方案,而播客广告只是其中一环。
当我们在讨论播客广告预算缩减,广告形式单一,效果追踪难等问题的时候,能有如上这种全局观,会让问题变得更有趣一些🥹
#即友2021精神食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