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朱峰me
1k关注3k被关注5夸夸
创业者
朱峰me
5天前
会做播客,也会尝试视频。视频播客?算了算了。海外视频播客火,不一定国内也适用,体量不同,平台也不同,文化亦有别。
41
朱峰me
6天前
跟着关博蹭电影又蹭饭的一天,刚回到天津。

​倒不是想说电影,想说说今天的外卖大战奇遇记,中午到了影城,发现KFC已爆单,各种劝来店的客人别买了,因为外卖做不完了。回来路上,又在北苑路差点撞到两个明显是新手的外卖员,而那时,已经是夜间11点了。

​互联网做了25年,此前从不觉得这25年间我们的互联网经济有啥问题,哪怕是大家诟病的平台经济,因为他在特殊的大环境下掀了桌子,起到了重新配置资源的作用,给大家提供了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但今天,我有些不同观点。

​在互联网用户增量已经停滞的今天,靠低价、补贴争夺用户,还有多大的意义?没错,对新起平台自身有意义,但这种低质竞争带来的是长久的用户和客户,还是补贴后的一地鸡毛,补贴一停,大家该干嘛干嘛,我不想猜,但如果一定要猜,我想大概是后者,因为太多前车之鉴,平台的基因很难用补贴去改变,你一卖数码产品的,搞了外卖,最后你就能靠着补贴变外卖巨头打死美团了?有这先例?

​更何况,今天的补贴更多是在牺牲商家利益,在你不干就有你好看的威逼利诱下,让商家配合,而商家为了订单,不得不牺牲利润和发展的结果,最后呢,看起来很美的即时零售,其实是拿着流量要挟商家,让商家变身平台的”前置仓”,无论你多想做好自己的店,最后也成了在算法和比价下的平台打工人。没错,即时零售概念很美,但是有没有想过,这里的红利都让平台赚了,商家则成了美丽概念下,靠着流量指挥棒敲打的人矿。

​我很难想,KFC都能在这种压力下,赶走到店客人去满足平台爆单的外卖,那更小的店呢?他们还有精力和足够的利润去升级产品、研究怎么服务好客人么?预制菜和科技狠活不香么?

更别提今天的涮肉。拿着二维码死命让我们扫码收藏打卡,我曾问过收藏打卡有什么用,老板说可以提高他们在平台的排名,我问老板,这收藏完了你也联系不到我啊,老板说,我们顾不上这么多,我们只想提高排名,就十分荒谬——店家帮平台积累用户,只是为了提高排名。而打卡的用户不是归店家的,店家甚至连我是谁都不知道,用户是平台的,转眼平台就把在同业打卡过的“精准”用户,卖给了愿意支付更多推广费用的隔壁涮肉。

​对没错,我们这波人都是互联网红利的既得利益者,靠着红利买房买车娶媳妇嫁老公(甚至不止一次)。但走到今天,但凡有点理想主义的朋友,都在摇头。我们本不该如此的,我们这帮老登年少时的创业理想难道是这样的么?显然不是,细想又哭笑不得。

最后,增量放缓之下,平台经济我觉得要进入下半场了,传统打法和内卷竞争不一定好使,而最终​打败平台的,一定不是另一个平台。
81
朱峰me
11天前
最近好多朋友在聊关于平台的问题,一种观点是平台(饿了么,美团,淘宝京东大众点评之类的)是恶龙,应该极力避免被平台“操控”,另外一种是应该拥抱平台,因为平台给了自己触及不到的资源和流量,只能“依赖”平台才能把生意做下去。

​借之前的经历说说我的感受,2008年做了一个地方社区,当时没有移动互联网,也没用快递,更没有各种平台,连支付都是传统的刷卡或者现金,那依赖物流和支付分成数据的生意就不做了么?显然不是,没有物流快递就跟线下商家合作做线下的“分赃点”,没有支付和返点记账就跟银联商务合作让他们的pos机支持我们的会员卡积分,用这个积分做闭环实现分成。

所以,并不是说当年没有平台,很多生意就做不成了,而且往往通过创新,还给合作方带来了额外的客源和收入,我觉得,这里有个鸡和蛋的问题,平台的出现,是简化了这个生意逻辑,而不是平台发明了生意本身。

​而反过来,今天我们能完全依赖平台么?似乎也不能,平台的天然垄断能力,给商家带来的额外成本和客户损耗其实在今天越来越高,怎么强化内在的运营能力,留着客人,既不是把平台说成恶龙,也不是完全把命根子交给平台,是今天的课题。

​后来这个会员卡项目在网站被收购时没有一起卖掉,因为对方看的是社区用户,不是这个“将来的生意”,所以再后来,我们俩创始人一个去做了商场pos数据分析,我则把这个CRM的逻辑放在了WiFi路由器上,就是后来的JooMe,都还做的不错,也证明了当时的商业模式没想错。

​所以,我觉得怎么因势利导,借今天的现状看未来的生意是挺重要的,而不是盲目的二极管思维,去全然否定和全然交托。
11
朱峰me
16天前
订阅列表被刷屏了,Apple播客牛逼
30
朱峰me
21天前
一下午看了148个BP,除了凑数的,不乏有想法的好项目,但是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团队对执行、落地、运营没有经验,很难把一个“点子”,放大成生意,放在十年前这不是问题,融资砸钱用规模说话即可,但是今天不行了,没有客户和现金流很难证明这个点子是行得通的。

​所以我一直觉得,现在可能除了孵化器、各种路演机会、投资机构这些角色外,应该思考创投工作室(Venture Studios)这个角色是不是能够更有效的帮助到创业者降低早期风险,提高实务过程中的成功率。在海外,这个模式有些成功案例,但是在国内,似乎还不多。

​如果我们《科技乱炖》节目要落地做服务的话,这可能是一个会考虑的方向。
25
朱峰me
26天前
我还是那个感受,降本增效之下,这些公司雇佣的关键岗位,尤其是对外岗位能不能留几个会说话懂基本商务礼节的?都是这种小朋友,生意是没法谈的呀。无论PR还是采购。

​声明: 这不是我公司业务,纯属真心看着就替这些公司眼晕,名节迟早毁在这些员工手上…
102
朱峰me
29天前
最近家里有事,没太关注腾讯喜马这件事。这两天好多人问我,趁着周末人少说两句自己的观点。

我不认为腾讯收购喜马拉雅就意味着音频市场“不行了”,而更多是这个市场趋于成熟的开始。知道喜马拉雅的成长史的同学不多了,这家公司其实从创办到现在就不是一个典型的互联网公司,这里太多机缘巧合和不可说的过往,在我看来,没有上市成功跟市场规模没有特别大的关联,而只是这个公司确实需要变革和适应市场,这是一头超级大的大象,原先的节奏已经没办法适应市场,甚至给市场拖了后腿,不破不立,是好事。

至于市场,不管是喜马,还是腾讯,用户群体就在那里放着,比起视频是少,但也是唯一一个不跟短视频这个吸睛巨无霸争夺用户时间的领域,我也不觉得市场有任何问题。

而对于创作者,更是做好内容就好了,用户不因这些事情而改变。如果说资本是泡沫,那么漂浮在泡沫上,关注产品和用户,而不是深陷泡沫其中,我觉得是每位创业者、创作者必经的认知过程。
46
朱峰me
1月前
微信恢复后其实一直在闭关想事情。我们这么多年的平台经济、大者通吃走到今天到底还行不行,个体是听平台的令行事下去,还是谋求建立超级个体的力量为自己服务。

​每个个体都应该面向当下,看看超越平台能否留住你的竞争力,明天微信和大众点评把你干掉,或者合作伙伴把你的微信好友都删了,还能否存活?试着看看离开平台,你还能否从零开始。

​悦己、陪伴、情绪价值是未来可能超越平台和AI指挥棒的服务,甚至诚然AI很牛,但人的温度和线下的交付很难被AI替代。而私域、基于情感建立的客户连接,亦难以被平台OTA掉。

​兜兜转转,重新回到线下时代,给中小微提供他们此前无法获得的客户链接,或许是一个值得投入的和讨论的方向,而因AI的加持,这个愿景今天变得更加容易达成,而需要的,并非技术,而是你对客户的真诚和深刻理解。

​抛弃掉那些掉书袋的技术名词吧,技术不是无用,而是在未来的语境里,会被远远高估。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