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关博蹭电影又蹭饭的一天,刚回到天津。
倒不是想说电影,想说说今天的外卖大战奇遇记,中午到了影城,发现KFC已爆单,各种劝来店的客人别买了,因为外卖做不完了。回来路上,又在北苑路差点撞到两个明显是新手的外卖员,而那时,已经是夜间11点了。
互联网做了25年,此前从不觉得这25年间我们的互联网经济有啥问题,哪怕是大家诟病的平台经济,因为他在特殊的大环境下掀了桌子,起到了重新配置资源的作用,给大家提供了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但今天,我有些不同观点。
在互联网用户增量已经停滞的今天,靠低价、补贴争夺用户,还有多大的意义?没错,对新起平台自身有意义,但这种低质竞争带来的是长久的用户和客户,还是补贴后的一地鸡毛,补贴一停,大家该干嘛干嘛,我不想猜,但如果一定要猜,我想大概是后者,因为太多前车之鉴,平台的基因很难用补贴去改变,你一卖数码产品的,搞了外卖,最后你就能靠着补贴变外卖巨头打死美团了?有这先例?
更何况,今天的补贴更多是在牺牲商家利益,在你不干就有你好看的威逼利诱下,让商家配合,而商家为了订单,不得不牺牲利润和发展的结果,最后呢,看起来很美的即时零售,其实是拿着流量要挟商家,让商家变身平台的”前置仓”,无论你多想做好自己的店,最后也成了在算法和比价下的平台打工人。没错,即时零售概念很美,但是有没有想过,这里的红利都让平台赚了,商家则成了美丽概念下,靠着流量指挥棒敲打的人矿。
我很难想,KFC都能在这种压力下,赶走到店客人去满足平台爆单的外卖,那更小的店呢?他们还有精力和足够的利润去升级产品、研究怎么服务好客人么?预制菜和科技狠活不香么?
更别提今天的涮肉。拿着二维码死命让我们扫码收藏打卡,我曾问过收藏打卡有什么用,老板说可以提高他们在平台的排名,我问老板,这收藏完了你也联系不到我啊,老板说,我们顾不上这么多,我们只想提高排名,就十分荒谬——店家帮平台积累用户,只是为了提高排名。而打卡的用户不是归店家的,店家甚至连我是谁都不知道,用户是平台的,转眼平台就把在同业打卡过的“精准”用户,卖给了愿意支付更多推广费用的隔壁涮肉。
对没错,我们这波人都是互联网红利的既得利益者,靠着红利买房买车娶媳妇嫁老公(甚至不止一次)。但走到今天,但凡有点理想主义的朋友,都在摇头。我们本不该如此的,我们这帮老登年少时的创业理想难道是这样的么?显然不是,细想又哭笑不得。
最后,增量放缓之下,平台经济我觉得要进入下半场了,传统打法和内卷竞争不一定好使,而最终打败平台的,一定不是另一个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