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M 毕业论文:不对比,取长补短,联用 5 个工具搞定输入、处理和输出(2025)
对完美工具和系统的执念阻碍了开始。
当我不再幻想用工具全盘掌控自己的人生,转而观察自己的需求,发展自己的内在系统,就可以从 PKM 毕业了。
1️⃣ Notion
就算有 AI 搜索,亲身经历和自己反复消费、随手可以引用的内容库对于创作者来说也是核武器级别的。
我没有买过一个模版,看到好的模板,我只关心其中某个设计对我的系统有没有用。
用 Notion 记账第 4 年了,4000 多条记录,从一开始的一日三餐到思维转变、旅行体验、书影音记录,全都在一个表格里,今年我做了个任务板,用来“悬挂”我的目标,点击对应的任务就能跳转到相应的页面,我可以看到这个任务我持续的次数、频率、花费。
这些东西完全没有必要拆分多个表,不需要的字段不填就行了,要单独用的时候用筛选。
某本书上次看是什么时候?上次吃什么是多少钱好不好吃?这个月锻炼多少次?我都知道。
除了书籍影视什么都有的媒体库,看过的想看的我都放进去,5000 多条记录,只看了 30%,深度消费的更少。我并不在 Notion 中消费内容。也不特意去整理,出现具体问题的时候搜索即可。
我觉得具体问题很重要,稍后读之所以不读,是因为没有现实需求作为锚点,只是多巴胺驱使下的“落袋为安”。如果脱离具体问题重读就更没必要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不再使用专门的稍后读软件。
沉思库,有时候收藏的东西只是“相”,背后隐射的欲望焦虑更重要,来自书影音媒体库的内容能够抽离出来的核心想法,同时也会作为我的选题库。
2️⃣ FlowUs
现在铺天盖地的免费资源太多了。
我最常用的场景是用多维表来存资料,三个属性:1. 附件(可全平台阅读批注 PDF),2.阅读网址(比如微信读书、zlib 在线阅读链接),3.摘录(关联内容创作多维表)。
再就是写“生长文”,相比于在 Notion 随手存链接,我会把一个项目/主题需要用到的东西放在一篇文章内,随着认知增长不断扩展。
方便分享给别人,也可以售卖。
3️⃣Simplenote
仅支持纯文字,适合拿来囤 idea,没有多余的东西干扰,有个雏形了就可以拿去问 AI。
4️⃣ Craft
iOS 最棒的文字分享工具,支持 Markdown 意味着可以直接把 AI 生成的内容粘贴进去,分享的时候也可以设置图片分割。
我不用卡片分享工具的原因在于,设计必然保留了别人的风格,可能会喧宾夺主(品牌敏感)。
启动困难的时候会用来写日志,把起床穿衣服这样的事都写进去。设为快捷指令,打开潮汐呼吸 3 分钟,输入今天要做的事情,用 AI 转换成待办清单(免费空间 1G,AI 次数每月限额 50),写没有图的日志完全够用。
5️⃣ 社交媒体
去年我发现过度依赖笔记软件(有想法第一时间放进笔记软件)的后果是丧失了太多能够得到共鸣的有感而发,那恰恰就是所谓的网感。
我发了一篇关于 iPhone 电池健康的小红书笔记(为了杀死自己的焦虑)有人评论说,感觉就是官网的电池保护方法总结了一下,我猛地明白了小红书的定位,它在信息最末端,也是能够用最简单自然的语言去勾起人好奇心的地方,获取信息的最短路径。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外,很多人遇事不决第一反应小红书/ AI,绝少会去看官网的教程,甚至不知道教程的存在。
那篇笔记目前有 8w 浏览,3k 赞藏,没有任何新的立意,它对我的意义在于,我创造了自己的唯一答案,再也不用为相关问题焦虑了。
试着不把社交媒体当作需要苦心经营的人设,而作为获得反馈的途径之一,会轻松很多。
多发评论、多发内容,去参与真实的世界,面对自己的无知和局限,不沉湎于他人构造的虚空。
---
最后,我想我的笔记理念来自于
把笔记作为系统: 《My productivity app is a never-ending .txt file》
jeffhuang.com生长文:《有人写文章就是为了促进思考》王建硕
mp.weixin.qq.com长期笔记:《筆記,累積的效應,2024 開始撰寫我們的第一則 10 年筆記》電腦玩物站长
www.playpceso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