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直线叫陈星
59关注144被关注1夸夸
直线叫陈星
1天前
学习笔记的游戏规则正在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如果你还停留在传统的做笔记模式,将很快被现实无情抛弃! 时间的压力正朝你狂啸而来 - 你将不得不在输入知识的同时即刻输出,否则就会在瞬息万变的知识洪流中落伍。
空间的界限也不复存在,教材和笔记不再是分离的,你需要竭尽全力将它们千丝万缕地链接在一起,这是一场对大脑的巨大考验。
更可怕的是,作为一个人的学习已经过时了! 社会化学习浪潮正在肆虐,如果你无法融入这股汹涌的潮流,就会成为被孤立和遗弃的"知识孤岛"。腾讯推出的IMA社交知识库就是一个警钟,如果你无法紧随这股趋势,将很快被现实的洪流所吞没。
现在就做好准备,迎接学习笔记的根本性革命吧!除非你已经做好被时代所遗弃的觉悟...
21
直线叫陈星
28天前
我理解,深度阅读与快速阅读,碎片阅读不矛盾,慢慢地逐字逐句读书也未必是深入阅读。比如你这段文字,我可以让AI以我指定的不同角度做一句话解读,而我关注的是AI多次解读的可能串接点。人的attention被重新分配,这是AI带来的新价值

佳以一: 过去,知识是一种稀缺资源,人们需要大量记忆和积累才能掌握技能和理解世界。 但现在AI让知识变得“随时可得”,信息搜索变得极为容易,答案变得廉价。 这样很容易让人陷入“浅层学习陷阱”——快速浏览,却缺乏深入思考。真正的竞争力来自于对知识深度和细节的掌握。 对事物真正的理解和成长需要时间、专注和深入的思考,而不是简单的“信息消费”。 时常看到有人说AI时代不再需要读书,有AI摘要,再让讲解一下,或者将书籍的热门划线笔记发给AI,和AI交流就行,觉得这样比读书效果好。 对ta们来说,书籍似乎就是金句组成的,只要看了这些金句就行了。 然而,阅读是一种十分个人化的体验。 阅读过程中最宝贵的体验就是我们会带着自己的理解、联想和感受去与书籍体验和共鸣。 书籍里的每个字、每个句子都可能触动不同读者不同的感受,从而启发思考。 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它也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我们在书中遇到的信息,往往会激发我们对生活、对自己的思考,甚至会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这种成长的过程需要亲自经历。 阅读也不仅是简单的信息获取,而是一个主动思考、质疑、联想并建构知识的过程。 尼古拉斯·卡尔在《浅薄》中指出,互联网的碎片化信息让人难以深入思考,而深度阅读正是抵御这一趋势的解药。 AI时代同样如此。 时间和专注是对生命力最深层次的滋养,读书尤其是长时间阅读可以培养我们的耐心和专注。 无法安静下来、缺乏耐心和专注的人,很难获得内心的宁静与真正的幸福。

00
直线叫陈星
29天前
AI会写作不是‘威胁’,AI使人丧失阅读动力进而丧失阅读能力才是‘威胁’。

二当家李多余: 最近总有朋友发关于“deepseek写小说”的信息给我,那就说一下我的看法: 1)能觉得ai写出来的东西是“好东西”的,平时大概率不太阅读。 不然会很容易识别出里面的塑料味儿。 2)会害怕ai替代人类写作、认为从此人类写作要进入历史尘埃的,平时大概率也不太写作。 不然会很清楚知道写作的核心不是“文笔”,而是“灵感”“结构”“节奏”“风格”,以及洞察。 3)专业的编辑和专业的读者都能轻易识别出ai写的东西,不用担心。 识别不出来的人本来就不阅读,所以也不必在意这波人。 4)ai在创作上最大的帮助是提供资料, 其次是帮助梳理逻辑, 然后是互动提供灵感的可能性, 再然后是阅读并提供修改建议, 最后才是直接上手进行部分创作。 也许未来作家会变成ai调酒师,直接让ai生成内容。 但是怎么生成、生成什么,也还得是那个人类说了算。 5)我目前用ai帮助写过文章、小说、文档、短内容、内容整理等等,结果就是都得自己上手重写。 可以用到的部分从50%到10%不等,有的是我直接写好了五千字底稿给它优化的,出来之后还是不能用。 ai的思考方式和我的思考方式不同。 我比较自恋,还是更喜欢我的脑子。 6)创作本身就是创作者最享受的部分。如果是商稿和工作稿,完全可以用ai,但是如果是自己想要做的创作,为什么要交给别人? 喜欢做饭的人不会选择预制菜。 7)最好的双盲测试是用同一个灵感,分别给ai来写和传统作家来写,不公布作者的前提下看看读者更喜欢哪个。 但哪怕是ai表现更好,那也不是ai战胜人类,而是提示词设计师战胜了传统作家。 8) 学会利用工具 稳定内心需求 相信专业审美 无视路人喧嚣 关注本质,上手干干。最好的祛魅是试试。 综上,没啥好慌的。

00
直线叫陈星
1月前
图不错。我理解AI的加速不过是让我们在枝叶间迷失得更快,而人真正的觉醒,在于回归那被遗忘的根。

Roc_Yu3188: 知识生产的去中心化和元知识更高权重的中心化同时在发生。知识之树的树叶枝干更多了,但根更粗更深了。AI还在加速这件事情。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