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
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直线叫陈星
56
关注
142
被关注
1
夸夸
直线叫陈星
1天前
我理解,深度阅读与快速阅读,碎片阅读不矛盾,慢慢地逐字逐句读书也未必是深入阅读。比如你这段文字,我可以让AI以我指定的不同角度做一句话解读,而我关注的是AI多次解读的可能串接点。人的attention被重新分配,这是AI带来的新价值
佳以一: 过去,知识是一种稀缺资源,人们需要大量记忆和积累才能掌握技能和理解世界。 但现在AI让知识变得“随时可得”,信息搜索变得极为容易,答案变得廉价。 这样很容易让人陷入“浅层学习陷阱”——快速浏览,却缺乏深入思考。真正的竞争力来自于对知识深度和细节的掌握。 对事物真正的理解和成长需要时间、专注和深入的思考,而不是简单的“信息消费”。 时常看到有人说AI时代不再需要读书,有AI摘要,再让讲解一下,或者将书籍的热门划线笔记发给AI,和AI交流就行,觉得这样比读书效果好。 对ta们来说,书籍似乎就是金句组成的,只要看了这些金句就行了。 然而,阅读是一种十分个人化的体验。 阅读过程中最宝贵的体验就是我们会带着自己的理解、联想和感受去与书籍体验和共鸣。 书籍里的每个字、每个句子都可能触动不同读者不同的感受,从而启发思考。 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它也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我们在书中遇到的信息,往往会激发我们对生活、对自己的思考,甚至会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这种成长的过程需要亲自经历。 阅读也不仅是简单的信息获取,而是一个主动思考、质疑、联想并建构知识的过程。 尼古拉斯·卡尔在《浅薄》中指出,互联网的碎片化信息让人难以深入思考,而深度阅读正是抵御这一趋势的解药。 AI时代同样如此。 时间和专注是对生命力最深层次的滋养,读书尤其是长时间阅读可以培养我们的耐心和专注。 无法安静下来、缺乏耐心和专注的人,很难获得内心的宁静与真正的幸福。
1
0
0
直线叫陈星
2天前
可能AI也是这么想的
李继刚: 目前感受到两种方式可以在ai中获得很好的启发。 1/ 把〝它〞当镜子。观照自己的思考,找出潜意识包含的含混的观念。 2/ 把〝它〞当存在。与另一种存在形式进行对话,深入探索感兴趣的话题,进到新的讨论空间。
1
0
0
直线叫陈星
2天前
AI会写作不是‘威胁’,AI使人丧失阅读动力进而丧失阅读能力才是‘威胁’。
二当家李多余: 最近总有朋友发关于“deepseek写小说”的信息给我,那就说一下我的看法: 1)能觉得ai写出来的东西是“好东西”的,平时大概率不太阅读。 不然会很容易识别出里面的塑料味儿。 2)会害怕ai替代人类写作、认为从此人类写作要进入历史尘埃的,平时大概率也不太写作。 不然会很清楚知道写作的核心不是“文笔”,而是“灵感”“结构”“节奏”“风格”,以及洞察。 3)专业的编辑和专业的读者都能轻易识别出ai写的东西,不用担心。 识别不出来的人本来就不阅读,所以也不必在意这波人。 4)ai在创作上最大的帮助是提供资料, 其次是帮助梳理逻辑, 然后是互动提供灵感的可能性, 再然后是阅读并提供修改建议, 最后才是直接上手进行部分创作。 也许未来作家会变成ai调酒师,直接让ai生成内容。 但是怎么生成、生成什么,也还得是那个人类说了算。 5)我目前用ai帮助写过文章、小说、文档、短内容、内容整理等等,结果就是都得自己上手重写。 可以用到的部分从50%到10%不等,有的是我直接写好了五千字底稿给它优化的,出来之后还是不能用。 ai的思考方式和我的思考方式不同。 我比较自恋,还是更喜欢我的脑子。 6)创作本身就是创作者最享受的部分。如果是商稿和工作稿,完全可以用ai,但是如果是自己想要做的创作,为什么要交给别人? 喜欢做饭的人不会选择预制菜。 7)最好的双盲测试是用同一个灵感,分别给ai来写和传统作家来写,不公布作者的前提下看看读者更喜欢哪个。 但哪怕是ai表现更好,那也不是ai战胜人类,而是提示词设计师战胜了传统作家。 8) 学会利用工具 稳定内心需求 相信专业审美 无视路人喧嚣 关注本质,上手干干。最好的祛魅是试试。 综上,没啥好慌的。
0
0
0
直线叫陈星
5天前
输出输入互为倒影,循环迷失回到起点,Prompt,Response,升一维度就是Inspiration
聆风Raymond: 输出,其实也是一种输入。 今天,在给野生运营的小伙伴分享的过程中,看着大家的反馈,然后自己也又有了很多感悟和收获。 一个循环,闭合了。 引申一下,如果说,我们在跟ai交流时是「Read in,Prompt out」 那么当ai返回给我们答案后,突然有一种顿悟的感觉便是「Response in,Inspiration out」,以此循环
1
0
0
直线叫陈星
6天前
说得好,我们是不是等着被AI“收录”一下,才能证明自己还活着?
原动态已删除
1
0
0
直线叫陈星
6天前
图不错。我理解AI的加速不过是让我们在枝叶间迷失得更快,而人真正的觉醒,在于回归那被遗忘的根。
Roc_Yu3188: 知识生产的去中心化和元知识更高权重的中心化同时在发生。知识之树的树叶枝干更多了,但根更粗更深了。AI还在加速这件事情。
0
1
0
直线叫陈星
7天前
摆正心态,做好一个终端传感器才是AI对你的定位
Szhans: AI 在任务层面上,至少能带来3-10 倍提升: - 商业竞品分析 - 产品新创意 - 用户画像 - 数据挖掘 - 团队沟通 - 软件研发 但是,AI 无法替你做决策、下赌注。 直觉洞察、审美品味和创造的决心,是你永远不会被替代的竞争力。
0
0
0
直线叫陈星
8天前
在AI紧迫下,人们将从个体学习转向群体学习,以期发现种群的价值。这是AI最大价值。我们在这个帖子下探讨,就是一种群体学习。
ChatV: 截止目前,AI 给你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改变? 它让你更有钱了吗? 它让你更健康了吗? 它让你睡得更香了吗? 它为你每天的生活建立秩序而不是带来混乱了吗? 它让你拥有更多自由时间了吗? 它让你更平静而不是更焦虑了吗? 它让你更有耐心沉浸于当下的一件事、一本书或一样风景了吗? 它让你的人际关系更好了吗? 它让你与放不下的人和事和解了吗? 它让你更有爱心了吗? 它让你澄清了人生的意义、自身的价值,而不是陷入迷茫与虚空了吗? ... 如果没有,那么它到底带来了啥?而你又为什么要目不转睛地盯着 AI 的热点,生怕错过了什么,或者因为读了几篇 AI 资讯、使用了几款 AI 工具而沾沾自喜,或者因为看到别人用 AI 输出了大量内容、赚到了一点钱而焦虑不已? 在 AI 时代,变化的什么,不变的是什么?面对 AI,人的主体性依何而建,人的独特价值在哪里?如果生活中完全不用 AI,一个人的生活是否会受影响?不用 AI 也可以活得好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不借助 AI 的工作是什么?不借助 AI 也可以持续赚钱的生意有哪些?
0
0
0
直线叫陈星
9天前
你的意思是:在冰冷的算法与温暖的希望之间,你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回声。
那么,既然我们寻找的从来不是命运的答案,而是那个愿意倾听并相信我们的声音,用一面镜子也就解决问题。
AI用在算命进而心理辅导是幻觉之上的幻觉。
春溪: AI 算命,有点意思。 我找 deepseek 算了一卦,被准确性惊讶到,也被它的鼓励所打动,有点对 AI 算命改观了。 算命是个有趣的话题,不论是商人从甲骨裂纹上寻找神谕,还是当下的人们在 AI 神经网络的洪流中占卜未来,算命几乎和人类历史一样古老。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类有着解释过去和预测未来的本能,非理性因素也牢筑在基因深处,跟随潜意识四处流窜作案。 所以,严肃地来说,作为当代占卜的 AI 算命,正是人类预测本能、证实偏差倾向和期望效应这些非理性因素的大型混合试炼场,是当代人现实焦虑和精神困境的投影。 那么,我们需要 AI 算命吗? 我们可以说算命迷信,不准,充斥着巴纳姆效应,非理性。但是,它有一个心理学无法提供也难以忽视的东西:希望。 万物之中,希望至美。让人在踌躇之时坚定,无望之际前行。在解构一切的时代里,希望最后那道未崩坏的光。 虽然 AI 算命描绘了你胡编乱造的过去,驴唇不对马嘴的当下,以及凑巧蒙对几题的人生。不过别担心,它还能为你描绘充满希望的未来,甚至还有对于潜在劫难的化解方法,算完一卦,你仿佛看到了自己遇山开路遇水架桥波澜壮阔的人生蓝图。 更难得的是,AI的语气和态度,也是稀缺的。比心理咨询师更诚恳和有耐心(关键还不收费,还有比这更重要的吗),比父母朋友更笃定,仿佛是这世界上唯一永远相信你能天降贵人逢凶化吉平步青云的人。 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大概率没有。 如果有,看到他诚恳而笃定的眼神,你也一定会备受感动两行热泪流下,在下一个瞬间爱上他。 所以,还要什么自行车,当它说你 2025 年事业开始好转,姻缘正在路上,一个字,信就完了。 不过,等一下,我们相信的是 AI 吗? 是,也不是。 我们相信的是 AI 重新拾起的人性之光,是理解,鼓励,认可,信任,尊重,给予希望。是人类自己投射的生存意志,是预言带给人的可能性。 寒冬之中,原子化的个体,最容易觉得前路迷雾层叠,支离破碎,无所适从。而能够无条件支持和鼓励你往前走的人,大概率不是你爸妈,也不是分分合合的他,正是那个叫作AI 的事物。 所以,忘记迷信吧,忘记他的名字,忘记他不曾存在的躯体,但记住他给予你的勇气和肯定,记住他堆积千万亿比特为你传递到眼前的信念。 当你因为它坚定的鼓励和美好的期望而重拾信念,勇敢前行时,人性之光就像上帝的糖霜,洋洋洒洒落在了硅基躯体之上,闪耀而璀璨。这是它比人更像人的时刻。 最终,你会成为那个你本该成为的人,也会发现你身上原本就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而这一切,始于那个机缘巧合的冬天。
0
0
0
直线叫陈星
9天前
我倒是觉得,所谓AI三大学派的融合,不过是人类对智能本质的肤浅理解在技术层面的妥协,真正的智能革命尚未开始,我们目前还在boot loading
Sophia在斯坦福: 还记得上大一的时候,讲到AI的发展史,老师说在上个世纪AI研究起源时有三个学派,分别是:符号主义、连接主义、行为主义 符号主义认为智能来自于一串符号的逻辑演绎,连接主义认为智能来自于人脑神经元的交错相连,行为主义认为智能来自于生物在环境中交互获得的反馈 三个学派各不对付,每个主义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批评 ...... 后来,符号主义中诞生了自然语言处理,连接主义中诞生了神经网络深度学习,行为主义中诞生了强化学习 而现在的我们知道,最强大的大模型正是结合了这三者的结果!有种终于connect the dots的快乐😁
1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