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科技圈大小事

今天科技圈又发生了什么重要事件?订阅该主题就能知晓。

100万+人已经加入

  • 阑夕ོ
    20天前
    杰夫·贝佐斯的政治出柜很有意思,目前正在被进步群众吊打,推上则是对他迷途知返的一片叫好。

    具体的事情,就是贝佐斯破天荒的第一次动用老板权力介入了「华盛顿邮报」的选题策划,把一篇支持民主党候选人哈里斯的社论给毙了,然后让报纸发了自己的解释,标题就很直白——「残酷的事实:美国人已经不信新闻媒体了」。

    这篇文章的页面顶部,可以看到「华盛顿邮报」的编辑团队退无可退的底线,坚持标注了这么一句声明,生怕读者不知道:杰夫·贝佐斯先生是本报的拥有者。

    潜台词一目了然。

    贝佐斯写的文章,也非常诚恳,他说自己完全知道,这么干的后果必然是被很多人喷「这不是实锤了资本操控媒体吗」,但他发誓,自从收购「华盛顿邮报」之后,他从来没有利用报纸为自己谋取过哪怕一次私利,这次出面干预,是因为意识到媒体这个行业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

    所谓生死存亡,和商业模式无关,而是媒体失去了读者的信任,在盖洛普民调里的排名已经低于常年吊车尾的国会政客,成了倒数第一。

    贝佐斯的意思是,报道准确,和被认为报道准确,是两件事情,媒体普遍自认为做到了第一件事情,但搞砸了第二件事情,并喜欢以一种「受害者心态」自圆其说,抱怨人民不明真相易被煽动。

    所以他要让「华盛顿邮报」从拒绝在竞选里站队开始做起,他对哈里斯没啥意见,但报纸给她背书,无疑会继续加剧大家对于媒体的偏见,何况从历史数据来看,媒体站不站队,对竞选结果没什么影响,该轮到谁就是谁上。

    正好贝佐斯的另一家火箭公司蓝色起源的CEO刚和川普见了面,贝佐斯说他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就叹气,这肯定会被当作证据,觉得背后有着明确的利益勾兑,但他是真的热爱媒体,不忍看到这个行业走到尽头,「被不经推敲的播客和满是讽刺的社区取代」。

    简单来说,和马斯克是一个调调,把个人意志解释为平衡考虑,认为媒体光谱太左了,于是出来纠偏。

    当然了,看着「新闻编辑室」长大的一代媒体专业主义者,大概是不认同这种做法的,「华盛顿邮报」的记者辞职的辞职,罢工的罢工,取消订阅的付费读者也超过了20万。

    连续来看,贝佐斯的逻辑倒是自洽的,去年他上Lex Fridman的节目,就讲了一个「Proxy for truth」(事实代理物)的概念,以亚马逊的早期运营为例,所有人都知道,顾客满意度很重要,但怎么测算顾客满意度,这很难办,总不至于不停的给用户发问卷调查吧,所以亚马逊内部最终决定拿退货率来代理客户满意度,「退货率本质上不是客户满意度,而是客户满意度的代理物,理解了其中的联系后,你就能具体获得一个原本抽象且不可测量的客观事实。」

    理解了贝佐斯的行事方法论,也就理解了他为什么说「华盛顿邮报」的危机也是媒体行业的危机,媒体依然热衷于给报道评奖,在圈子里自嗨,但这不是现实世界,至少不完全是,大家对于媒体的信任度,才是他觉得真正关键的「事实代理物」,可是记者们都还在视而不见,假装无事发生。

    他对Lex的总结是:「事实往往以让人不适,并引起本能的防御,如果在一万年前,你讲事实还有可能被部落里的人打死,但现代社会证明了,无论是怎样形式的组织,成功的要素都离不开实事求是的文化,你必须坚定不移支持讲实话,让所有人都学会接受实话带来的不舒服,科学就是建立在这样的机制上的,找到数据,反复测试,而不是轻信观点。」

    最后补充一个FT的统计,从硅谷对于竞选捐款的分布趋势来看,20年来第一次对于右翼的支持占据了上风。
    728
  • 阑夕ོ
    1月前
    星舰成功回收之后,我去补了马斯克3年前也是在Lex Fridman的播客里——他俩是真爱——讲的一些话,其中就包括用「筷子」去夹住火箭的设想,信息量比后来几次要大一些。

    而且能够发现,马斯克在很多年来一直都在重复性的公开愿景(vision),如果不是愿景本身很有魅力的话,很容易造成听众疲劳,这又反过来说明了他这个人是真的很有延续性,一切行为都围绕着初衷开展,很少偏离,实在是太有人格张力了。

    所以爱他的人,爱的是那份挣脱地心引力的宏大减持,恨他的人,恨的是那种自闭症式脱离现实的迷信偏执,坚持和偏执,搞不好就是一体两面,人就是这么复杂的物种。

    再分享那期播客的几处重点吧:

    - 马斯克自认为是SpaceX的首席工程师,因为所有的设计决定都必须由他亲自签署,这也意味着他向全公司承诺,如果工程出了问题,那都是马斯克的错。所以每次发射时,马斯克都像个复读机一样,在别人感叹「火箭真牛逼」的时候,自个一直在念叨着这里有风险那里不够好,这让他的心态从根本上就和旁人不一样。

    - 火箭发动机的制造难度远远高于设计,俄罗斯的双燃料室RD发动机一直领先全球,不是因为它设计得有多好,而是它能被制造出来,星舰的发动机很早就有原型设计了,但是生产环节要滞后得多,为此SpaceX还发明了好几种合金材料,可重复使用的火箭需要的是完美的工艺,任何短板都会摧毁它的使命。

    - 马斯克对于制造业的理解确实很有意思,是对经济学和企业经营的混合思考,他说某个零件如果很贵,那只意味着它的产量不够高,此时就需要反问自己,如果一年生产100万个这样的零件,那它还会贵吗?如果还贵,就就说明设计错了,你需要从头减少设计的复杂性。航天业很喜欢找借口——「我们成本高是因为产量太低,如果我们是消费电子行业就不会那么烧钱了」——而SpaceX不吃这一套,它要把火箭发射变成日常行为,由此彻底改变成本结构。

    (想想马斯克对中国的赞美,以及宁德时代CEO曾毓群在Nicolai Tangen的播客里解释为什么欧洲做不好汽车电池时的灵魂三问「首先他们的设计是错的、其次他们的流程是错的、最后他们的设备是错的」,就能get到马斯克想表达的点,靠设计去吃一辈子红利是不可能的,失去了制造能力,就很难再恢复过来,而娴熟完善的制造规模,则有机会逆袭到产业链的上游,去分设计的蛋糕。)

    - 擅长制造的企业,可以将制造成本无限降低到原材料价值加上知识产权附加值,造火箭的极限思考在于,看着眼前的铝、钢、钛、合金等元素,计算它们有多重,按斤来买的话需要多少钱,而自己是在挥舞一根「魔法棒」,把面前的一堆原子排列成自己需要的新形状,这就是最低可行性成本。

    - 所以在追求正确的回答之前,首先得提出正确的问题,大家应该问的是,为了将原子排列成需要的形状,我们需要什么工具、方法、材料等等,但很少有人这么提问,他们手里有什么工具,就只能做出这种工具才能做出来的东西。

    - 马斯克说用塔架抓住降落中的火箭的主意是为了尽一切可能节省重量,避免给星舰加装着陆腿,启发来自电影「龙威小子」里空手道大师用筷子夹苍蝇的片段,我们更熟悉的由郝邵文和释小龙主演的喜剧片「旋风小子」里也照搬了这个情节。

    - 可重复使用的轨道火箭方案并不是只有SpaceX才想得到,整个航天业早就意识到了这种做法的经济性,但它太难了,难到大多数人都没有试下去的决心,Fridman问马斯克「你的信念来源是什么」,马斯克足足愣了10秒钟——我觉得YouTube应该给这10秒钟标注「非静止画面」——直接说自己不需要这玩意,「去他妈的,干就完事儿了」(Fuck that,we're gonna get it done)。

    - 在第一性原理的应用下,SpaceX不可僭越的底线只有物理定律,换句话说,只要一个建议不违反能量守恒定律之类的法则,那它就能被端上来讨论和测试,所有的成果,也都取决于公理基础和个人创新的交叉核对。

    - 做星舰的目的从来都是把人类活动扩大到地外,当初去月球插了个旗子就回来是很窝囊的做法,霍金认为地球平均每个世纪都会经历1%的文明终结概率,所以不明白为什么人类不赶紧给自己买保险,先去火星建立基地,如果最容易抵达的火星都去不里,那星际航行就连屁都谈不上了;

    - 目前把物资发射到火星的每吨成本最低也要10亿美元,而社会经济所能接受的花费,不能超过每吨100万美元,而在火星上建立自给自足的城市,需要从地球投放过去的物资总吨数则又以100万吨起步,这是非常浩大的接力式任务,马斯克相信10年内人类就能登陆火星,但人类在火星上定居生活,则不确定能否在有生之年看到。

    - 对科幻小说经常使用的虫洞等技术不抱幻想,这和物理定律相违背了,光速是没办法超越的,扭曲空间所需要的能量也是根本获取不到的,火箭始终是最靠谱的方案,所以SpaceX也没做什么学术上的突破,没有新的理论物理学诞生,一切都是工程突破,让火箭可以被重复使用罢了。

    - 马斯克对于火星文明的政治制度想象,是一个独立于地球文明的新起点,没有代议制,全民投票公决,但投票又不会像Cookies弹窗那样让人不停的点击接受,要简洁、明快、透明、干净,简而言之,就是摆脱美国现有政治制度的缺陷。

    - 比如马斯克一直在抱怨法条只有增加没有删除,这导致很多新的基建工程会被不断审查,所以希望火星上的法律像程序员写代码那样,有积累,也有清理,否则软件注定变得臃肿而无法运行,而且已经推行的法律也要自带「日落条款」,需要主动投票续约,而非立法后就永久生效。

    - 对人形机器人的偏爱,受「星球大战」影响很深,而且相信AI在个性上的细微瑕疵,会让它变得足够特别,每个人都拥有一个不可思议的同伴,不是全知全能的那种,而是带有和每个人相处之后形成的不完美,比如为了一些蠢问题互相争论,就像R2-D2、C-3PO那样。

    - 希望年轻人过上「有用的生活」,对环境的净贡献大于净消费,坚持大量读书,扩大兴趣边界,不然你可能到死都不知道自己真正对什么感兴趣,多阅读,多尝试,多和不同于自己的人交往,直到发现和你的才能相匹配的事业,然后,干就完事儿了。
    1257
  • 互联网新鲜事
    3天前
    青年才俊杨植麟,我在思考应该问什么高深问题给他?
    102
  • pimgeek
    07:15
    先说结论,我不信 🤭

    理由如下:拥有大量资本的投资者通常不会考虑 AI 训练是否会带来长远的人类生存问题,我最开始看了 OpenAI 的股权结构和官方使命宣言就简单相信了,直到他们内部产生意见分歧,追求与人类价值对齐/安全第一的科学家被迫离开,股权结构也开始慢慢调整 🤔

    所以如果 Grok-3 真的强大到足以给这一轮 AI 泡沫增加干货,投资者和企业 CEO 们不可能放弃这个机会,一定会设法发布出来,看看 Google 内部的 Dragonfly 项目争议就知道,底层员工无法左右公司决策层乃至董事会的意见,他们只能选择退出公司另起炉灶 🤷🏻

    尽管如此,我仍然会耐心等待 Grok-3 被释放出来,无论公司内部怎么解释,如果 AI 大模型行业本身没有过度泡沫化,或者说大模型算法还有显著优化空间,根本犯不着在公开的网络上透露这些,自己决定怎么做有利于保持行业竞争优势就好。(其实,我更希望被现实打脸,因为智能机器的智力乃至决策力超越人类本来是一件很了不起的科学成就,只有掌握大量资源控制权的人才会担心因舆论争议而失去控制,我担心不着这个) 🤔

    ◈ 备注: 这里有 OpenAI 股权变更相关新闻 mp.weixin.qq.com ,我感觉这与他们官网宣传的 Open 使命并不契合,当然也可能是我的理解不专业 🤭
    65
  • Max_means_best
    2天前
    今日份的好笑,你们要不打一架吧
    103
  • 互联网新鲜事
    10:25
    China‘s Taiwan,好评[强]日本半导体行业还是尊重一个中国的
    00
  • 兔撕鸡大老爷
    5天前
    哔哩哔哩第三季度净营业额总额达73.06亿元,净利润2.4亿元,历史首次单季度盈利,不容易,很不容易...

    主要增长点在增值服务,广告和游戏。
    B站从去年开始,就在为创作者提供更多元的变现渠道,效果广告,还有直播,以及做课程,像我的朋友G僧东在课程板块的收入还不错,大家是愿意付费的。

    我还跟B站教育频道的负责人聊过,李子柒是会上B站看非遗纪录片的,还花钱报过一些网课,B站负责人很吃惊,她表示非遗网课是她考虑要做好的一个方向。

    B站在发布会直播板块做的很好,氛围+互动量+抽奖互动体验是断层第一的,已经成了甲方必投之地,B站的发布会策略是1+N(甲方+其他大中小up主屠版),科技品牌太喜欢这种阵势了...

    食贫道的崛起,对阿B来讲是一件大幸事,是另一个赛道的精品李子柒,愿意为头部UP主充电的人数可达百万量级,以至于B站有效大会员数2197万,其中80%是年度订阅或自动续费。

    不仅有电子榨菜,还有了电子鸡腿。

    游戏方面,《三国:谋定天下》贡献不少了份额,踩了那么多次坑,阿B终于长大了啊...
    810
  • 广屿Ocean的笔记本
    15:26
    人类的有限理性在复杂的世界面前不值一提

    就在两年前看了一篇北大经济学教授的文章,主要是说特斯拉估值按照市场存量、销量、利润计算,严重偏高怎么算都不合理,股价必定至少腰斩

    但是,但是谁能想到世界这个复杂系统会有意思到,直接让马斯克变成了川普的最大功臣呢?外媒现在甚至直接把马斯克称为“Co-president”…

    现在特斯拉股价“鸡犬升天”直接原地起飞,根本就不按原来你那套“游戏规则”跟你玩了,这你找谁说理去?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nonono,人类的小理性一思考,复杂系统就发笑

    在复杂的世界面前还是要保持谦卑如履薄冰,不然早晚要撞南墙

    即便你让马88再去重新创造一次阿狸巴巴,你猜有多大概率还能成为巨头之一?
    11
  • VION_WILLIAMS
    2天前
    像微信这样平台级的产品,没有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应该尽快被淘汰掉。
    51
  • 阑夕ོ
    8天前
    36氪和虎嗅现在基本上已经实现了AI封面自由,不需要再给视觉中国交钱了,两家的AI做图风格各自千篇一律,比较起来则是界限分明:

    36氪是设计师路线,什么饱和度扁平化矢量风全都拉满,有种我不疲劳你就不许喊累的普信,知道的姑且还能get到科技行业对极简主义的偏爱,不知道的还以为大厂们的UED博客搁这儿秽土转生了。

    虎嗅是PPT路线,一股班味扑面而来,跟看汇报似的,最近开始全都是背影,大概是因为之前AI画人脸太容易触发恐怖谷了,反正每天打开就给人一种P7起步的自我认知错觉,是在会议室里对着投影批周报。

    来个调查,你们更喜欢哪家的AI封面?

    喜欢36氪的抠1,喜欢虎嗅的抠2,觉得不是针对谁而是在座二位都是🤮的抠3。
    7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