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最近Tiktok用户涌入小红书,其实我一直关注的是“为什么是小红书?”
小红书的崛起,本身就很反常。
正常来说,在字节所盯上的领域,基本不太会给其他平台留机会的:不管是Tiktok、番茄阅读、红果短剧。
内容平台,本来就有极强的网络效应,正常情况就会是赢家通吃。
何况字节有着行业第一的算法和增长能力、极高的人才密度和大力出奇迹的行动原则。
这几个能力一放,做不管什么内容平台,都应该是快速跑到第一。
有趣的是:
小红书不仅仅在字节对几乎所有内容行业全面出手的压力下,崛起到了三亿月活,
当字节想要自己做一个小红书时,尝试了多年,反而无法成功。
小红书似乎成为了一块字节拿不走、攻不下的地方。
那小红书又是如何成功的呢?
我在此前,也只有一些模模糊糊的感觉,但是当过去大半年,近距离接触小红书之后,才意识到:此前自己带着对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的理解,去看小红书时,反而理解不了小红书。
小红书的很多选择,都走到了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的对立面——
比如,
字节是数据驱动的,小红书反而选择了不那么依赖数据。
那问题来了,放弃了“数据”这个上下之间达成共识的最简单工具,小红书内部是如何建立共识、如何做出决策的呢?
美团是纯效率导向的,小红书反而在“与纯效率导向对抗”。
用美团的眼光来看,小红书的会议室里甚至装的是吊灯、很多需要长期投入的工作事前难以论证效果,这些注定导致大量的浪费。
但是,恰恰是这些“冗余”支撑了小红书用户喜欢小红书的理由。
在近距离接触小红书时,我对小红书的认知在被不断刷新。
这些认知,在2周前写成了这篇文章。
现在趁着热点,再转发一遍。
这是近距离接触下,我对小红书如何成为小红书的完整理解。
用一位小红书管理者看完后的评价说:“对小红书的理解比好多内部员工都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