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阑夕ོ
267关注55k被关注27夸夸
知名IT人
😢这个人很懒,什么也没有留下。
阑夕ོ
1天前
几年摸索下来,AI行业一直在不断推翻曾经的预判,很有意思。

晚点对MiniMax创始人闫俊杰的那篇采访传得很广,主要的话题点在于闫抛了好几条非共识出来,比如模型能力和用户规模之间不存在飞轮,甚至如果用户太多,反而有可能分散公司的注意力,拖慢前言研发的效率。

我刷到潘乱对此的评论有些不以为然,说要警惕这种180度大转弯的所谓反思,动辄否认行业积累下来的经验总和。与其觉得全世界都在开倒车,不如好好看清楚是不是自个在逆行。

怎么说呢,我是觉得,「在自己生命的每个阶段都说了自己相信的东西」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规律,不算特别难以理解,尤其是在一个格外年轻的行业,从业者都还是在满天的不确定性里找微弱的确定性。

再举一个例子,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例如新榜等越来越多的AI产品榜单,开始把夸克、WPS或是百度文库这样的所谓「非AI原生应用」列进去了,这在半年以前还是不太见得到的事情。

也有越来越多的公司意识到,所谓的「AI原生应用」好像是个废话,就好比现在没有手机厂商会强调说新发布了一款触屏手机,出于对AI的敬畏和狂热,大家本来想等出一个iPhone时刻,等出一个漫威宇宙里的贾维斯出来,但在市场端,用户对于AI能力是否原生根本没有执念,他们只看有没有解决具体的问题。

豆包PC端越来越像一个浏览器,百度新上的AI搜也在做集成,基本上都是夸克半年前就开始走的设计思路,突然间行业里全反应过来了,对话式问答不是标准答案,没必要为了AI而AI,在用户熟悉的场景里先建立使用并依赖AI的范式,才是见效最快的。

夸克这款产品我之前提过很多次,现在虽然已经被捧成了「阿里之光」,但它押宝的路线图其实也被质疑过,在「AI取代搜索」和「AI改变搜索」之间,前者的想象空间和重新洗牌的刺激显然更大,而夸克赌的是后者,认为AI可以让搜索进化,能够「处理」而不是简单的「供给」信息,新能力和原入口可以一体化。

后来发生的剧情都知道了,连ChatGPT都新增了联网搜索的按钮,很多苦于获客压力的同行也纷纷「打不过就加入」,形势永远比人强。

七麦的2024年度统计,夸克累计下载3.7亿次,在AI产品里排在第一名,当然夸克也是做了大量的用户AI功能普及教育,但是如果没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ROI,阿里又怎会为了夸克慷慨以赴。

教育用户很必要,但优先级更高的前提是,尊重用户的需求。
4070
阑夕ོ
3天前
给星见雅补了满星专武,就,回坑「绝区零」有种孩子意外走失后好不容易找回来的溺爱感。
51
阑夕ོ
5天前
去年B站在ADTALK上第一次提出「深度心智」,今年的ADTALK继续强调这个事情,还推出了更成熟的方法论和营销工具,说明在这个方向上,广告主是买单的。

怎么说呢,有种开悟之后一日千里的意思,B站终于想明白自己的商业长板位于何处、怎么发挥了。

我在现场听UP主的分享,其实也是摸着石头过河,2024年的新晋百大「大物是也」,以前是在短视频平台做搞笑内容的,后来偶然间把内容搬到B站,发现推送相当稳定,每个视频的数据不会偏差太大,那种对数据不确定的无力感消失了,于是开始把B站当成主场,转型中长视频的创作。

这个UP主还提到在B站做直播带货,发现大部分商品的退货率在10%以内,现场听到时真的觉得很惊人,我理解这也属于「深度心智」的效果,愿意花长时间刷完视频或者直播的,就必然不是冲动消费的类型,而是高度认同了UP主的意见。

倒也不是在搞「长短对立」,短视频有它的发挥场景,只不过B站更擅长有充分表达空间的体裁,在B站投放巨大的品牌商徕芬打了一个比方:

在营销上,短视频是「速效药」,适合简明扼要的快速传播卖点,中长视频是「熬参汤」,可以充分释放品牌营养。

一切的前提,都是要有一个用户愿意好好把话听完的内容场域,谁干成了这件事情,谁就能吃掉想做积蓄型生意的品牌预算。

就像前些天我查一款国产手机的AI功能进度,半夜在B站开视频看评测,好几条已经发布半年的视频,同时观看人数都还有几十人,也只有深度内容可以经得起这种时效的考验了。

经过这几年的乱战,品牌商多少也都反应过来了,卷价格卷流量卷成本,卷到最后一无所有,有效增长和只有增长,根本就是两个世界。
310
阑夕ོ
5天前
昨晚和@潘乱 直播聊TikTok难民和小红书,这一期的互动率应该是我参加过的连麦局里最高的,虽然话题还是行业性的,但因为事情足够破圈,基本脉络也不难理解,所以评论区全程高能,大家的表达欲都很高涨,挺好的。

除我以外的嘉宾,还有分别曾在小红书和字节两家大厂服役的@一颗曼达 @TomXu ,曼达现在是出海服务商LeapoTech的联创,恰好对接着这波涌入小红书的外国达人们,TomXu也是老熟人了,负责过TikTok的全球增长业务,都很优秀。

我在发预告时说这次连麦可以为小红书接住泼天流量一事定调,并不完全是夸口,或者这么讲吧,就直播间里提供的信息、数据和判断而言,我可以确定是你们能看到的最接近事件原貌和小红书本体的视角,而且经得起所有交叉核验,播的时候弹的风险警告。

当然了,在我们尝试连麦定调之前,人民日报评论版先一步的发稿定调了,这个风头还是不敢抢的,建议大家可以通读那篇「TikTok难民涌入小红书怎么看」,认真领会拍板精神。

好了,我们这边继续。

关于前因后果,大家从各路总结里得到的基本事实问题不大,就是TikTok关停引起了美国年轻人的逆反心理和从众效应,由头部网红自发指路,先是把小红书推荐为不受Meta和Google掌控的社交平台,带去了第一批为数众多的种子用户,随即引起的不同国籍、语种和文化之间的大面积交流,进一步推动了小红书在英文地区口口相传的吸引力,使得外国人到小红书开号成了一种「meme化」的新奇行为,最后整体境外流量在1月15号达到峰值,48小时内新增70万美国本土用户,连带着辐射到泛盎格鲁撒克逊市场,80多国App Store下载榜登顶。

受到主流社交平台的翻车影响,从而激起用户选择平替产品的例子并不少见,比如马斯克收购推特后,对他不满的用户纷纷逃去Mastodon和Bluesky,累计下来也有百万级的月活迁移规模。

但小红书这次史无前例的地方在于,一个是集中性,TikTok法案生效当日,产品在美国全境将直接变得不可用,不存在有多少人要走的选择或是比例,是1.7亿月活——相当于美国人口的一半——全都流离失所,在如此高基数的奔逃潮流下,任何一次叩门都是天文级的声响。

从美区的App Store榜单异动来看,下载榜Top 5里除了ChatGPT之外,剩下4个都在分食TikTok的红利,什么一鲸落万物生,排第1的小红书不说了,排第2的是字节自家仿小红书的产品Lemon8,也小规模动员过TikTok用户来这里暂居,排第3的是Clapper,主打中年人市场的TikTok复制品,排第5的是Flip,购物版的TikTok⋯⋯就,并不怎么意外。

但小红书成了那个独占风头的躺赢者,实际上并不取决于有多少美国人慌不择路的来到这里,而是他们来了之后发生的对齐现象,如果没有后面这半段发展,整场风波是没法上价值到今天这个程度的。

中美之间的普通人大规模接触,这是一件从未有过的高成本群体现象,这里的高成本,首先是经济成本,旅行很花钱,而且往往只有走马观花的零星体验,总不能在街上随便逮着外国人聊上几个小时吧,其次是行动成本,即使互联网提供了技术上的连接能力,但是众所周知的摩擦系数,也让不同国家的本土住民——不包括去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或者来中国工作的美国经理人——缺乏同一个通讯场域,最后是机会成本,就是大家为什么要在一起交流,这个契机在以前是偶发性的,比如曾有面向全球市场的游戏在国内先导直播时也会吸引外国玩家过来凑热闹,不过回到1.7亿这个月活层面,是从来没有过的契机量级。

潘乱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2009年饭否「意外」下线,给当时的推特贡献了一大批鲜活的中文用户2009年也是中推里最常见到的注册年份,第二个是2016年的「帝吧出征」,差不多在10万个账号的程度,同样带有浓厚的政治属性,都是出于对抗性的情绪诉求在单方面输出,并无交流成分。

我知道有些讨论的方向是在讲「洋悟运动」,把理解角度往键政上带,突出一个破防式赢学,但这不是主流,真要是主流的话那也轮不到人畜无害的小红书来接流量了,建议大家还是要多学习人民日报评论版那篇文章:「开放、交流、互鉴,是人类不变的主题,是各国民众发自内心的渴望。」

真要说赢,也是生活分享这条赛道的赢,它是最安全的、也是对文化差异包容性最强的,米兰·昆德拉说的所谓「生活在别处」,对他者生活的兴趣,是人类不可剥离的天性,而小红书的推荐算法,或者说中国互联网公司都在使用的这套推荐算法,给了这波外宾源源不断的正反馈。

事实上,相比Instagram和YouTube在推荐算法上对于社交图谱(关系链)的路径依赖,国产平台最近几年更加注重实时指标的高敏捷分发机制,也就是解决弱关系甚至零关系也能让普通内容被发现的问题,做过号的人应该都对个中原理深有体会,加上大家确实是对活的老外止不住好奇——动物园新来了一批动物你都会去围观好吗,要是遇到能回应你的猴子你怕不是一天要发五十条朋友圈——于是就有了海外达人+素人的这波狂欢。

尤其是素人,去了Reels,该是nobody的依然是nobody,但在小红书,就是人上人的网红待遇,还是那句话,换你,你也会爽翻天,但这不是小红书流量倾斜的结果,更多还是取决于内容的好看程度和稀缺程度。

而且从真实结果来看,素人的互动积极性要高很多,这是因为达人其实是灰产起号的重灾区,但有时间在评论区和中国网民玩梗吸猫的,基本都是素人。

很有意思的是,因为工作关系,曼达和海外IP地址的供应商有打交道,她还特意去问了一下,得到的回答是这两天里询盘需求确实大涨,哈哈,都在盯着这个难得一遇的机会窗口啊。

很有意思的是,因为工作关系,曼达和海外IP地址的供应商有打交道,她还特意去问了一下,得到的回答是这两天里询盘需求确实大涨,哈哈,都在盯着这个难得一遇的机会窗口啊。

再来说说小红书这边的情况,其实当前最重要的事情,是第二次赞助春晚的筹备工作,本来全市场部都扑在这个项目上,「TikTok跌倒、Redbook吃饱」的影响除了惊喜之外,确实也有惊吓的成分,内部正在重新分配资源来做应对,运营过社区产品的应该都懂,会更警惕破坏社区氛围和日常体验的增长,所以在处理上很小心。

但也不存在网传的加班加点在做隔离的任务,这是非常加戏的脑补,甚至可以说压根就没用过小红书,这款产品最开始的使用场景就是给海外留学生提供的,怎么可能隔离海外IP,小红书2013年的融资BP,封面后的第一页就出现了「Global」这个关键词。

包括怀疑小红书这次是有剧本操作的,有一个算一个,都是那种面对超出认知范围的事情时为了自圆其说不惜欺骗自己的偏执狂,要么在不该低估小红书的时候看不上,要么在小红书没那能耐的时候猛然高估它,就连Paul Graham都犯傻说这是中国人为TikTok提前安排好的备胎,只能说智者千虑,没人能够永远正确。

TomXu也说,小红书针对美国华人受众本来就有正常的关键词拦截计划,比如在美区App Store搜索抖音也会出现小红书的展示,而抖音则不会在美区为了保护抖音这个关键词而去做保护性的竞价,千万别把小红书的这种投放当成一盘大棋。

而且你们要知道,小红书的客户端「全球同服」这个设计本身就是没有想要真正意义上去做国际化——打入非中文市场——的证明,因为这实际上不太符合监管规则,就像TikTok之于抖音、Kwai之于快手、Temu之于拼多多,从产品主体到市场品牌,都要分开运营。

而小红书的仓促在于它还没有开始走常规意义上的国际化路线时,就收到了这么一份用增大礼包,监管部门也是,以前的办事经验都失效了,但在眼下发展有利的情况下,领导不傻,喊了那么久的大国自信,真来事了也能接住才叫自信,形势比人强,能走一步就算一步,以后会有怎么变化不好说,但现在小红书确实没有一刀切的压力,审核和翻译的人力增强倒是已经在做了。

曼达那边的信源也指向同样的结论,也就是小红书内部在犹豫了几天之后,终于开始化被动为主动了,时间节点和人民日报评论版的下调子是对得上的。

TomXu给了一组数据,相比「拉新」,小红书更大的收获是「拉活」,Sensor Tower估算这波新用户的增长差不多在百万级,而且Google Trends的搜索峰值已经过了,这部分的留存衰退是不可避免的,但在国内,小红书借着「赶紧来看外国人,包活的」的破圈效果,日活的提升至少在千万级,在沉默唤醒和卸载重装这两个不容易体现在App Store显性排名上的作用非常突出,日活/月活的比值也有望超过50%了。

我在留存判断上要比TomXu乐观一些,大家应该还记得,2023年的时候,马斯克在推特发疯,异想天开的想要限制所有非付费用户每天能够浏览推文的数量,然后一群日本画师跑来微博避难,当时的舆论话题和这次很像,只是规模要小得多。

我去看了一下部分日本画师附近的微博活跃情况,大部分都还有在发图或者碎碎念,但转评赞都不复往日的荣光,暂时性的赛博超国民待遇消失了,他们又都回到了推特继续作为主场营业,一场欢喜一场梦。

但小红书不是微博,分享生活也不是绘制作品,UGC的生命力是很蓬勃的,新鲜感并不是唯一的驱动力,我们得承认这个世界上就是有所谓的最大公约数,有普遍的价值可被交换,小红书恰好就踩在普通人的分享欲里,就像李子柒也能视国境线如无物,看见另一种生活长期以来都是小红书的舒适区。

说小红书运气好固然没毛病,但也不要只看见贼吃肉看不见贼挨揍,都忘记以前是怎么嫌弃社区价值低下的了?

评论区有人说某教授泼冷水表示70万新增用户不够看的,这也是典型的外行卖弄,70万用户和70万创作者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概念,隔着天壤之别,70万有能力生产内容——且有市场——的供给者,放在哪个平台都是一笔天大的财富。

曼达甚至认为小红书的简单化(原始化)产品形态也提供了不小的助攻,美国的短视频创作生态一直重表演而轻制作,在镜头前真人出镜玩个梗就够了,字节有尝试过把抖音那套卷作者的压力搬去TikTok,希望让作者少一些松弛多一些努力,包括要连续直播之类的,但很显然没怎么被买账,现在这些作者来了小红书发现随便发些猫猫狗狗就能流量炸裂,就更容易乐不思蜀了。

曼达还在Reddit上建立了r/rednote版面,从她那边的数据反馈来看,热度并没有快速下降,这次可能还真不是一波流,那条长尾搞不好会特别的长,长到超出旧的经验主义。

潘乱直接把这次事件列为小红书在增长史上的第三次质变时刻,第一次是2018年接连投了「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非常成功的蹭到了中国娱乐工业繁荣末梢的能量,第二次是在疫情时期,公共空间的压缩,让小红书在露营、飞盘、Citywalk这些生活仪式上意外成了大家的情绪出口,第三次就是2025年1月了。

互联网产品对于这种可遇不可求的质变时刻是很眼馋的,2018年崔永元去今日头条讲阴阳合同的那几天,硬生生把头条的日活带了15%起来,西瓜视频2020年拿下「囧妈」的独播权,单日新增用户破了千万,乃至创下了中国互联网的纪录。

在我看来,考虑到小红书并没有花钱,用数据找ROI其实没有意义,真正让它窃喜的,是生活方式社区的心智支棱起来了,拼多多当年投入多少资源去做「百亿补贴」、去挖iPhone和茅台的经销商,就是为了要把正品心智给传下去,不光能做五环外的生意,五环内的消费也能满足。

这么说吧,你夸小红书是很好用的搜索工具,小红书那边听了未必只有高兴,话当然不坏,搜索业务也很重要,但小红书想要的产品认知,是每个人都来分享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个心智需要很长的时间磨砺渗透,而这次计划外的中外交融,非常精准的强化了小红书就想定义的品牌,天降锦鲤,不服不行。

顺便提一嘴,要是小红书搜索团队忙活了一年的内部奖项,怕是要被增长团队半路给抢走了,不过增长团队去拿这个奖怕是也问心有愧,我的建议是不如大家都别拿,把奖颁给TikTok算了,复刻一下FireFox给IE送蛋糕的古典趣味。

好吧,不开玩笑,潘乱说在全面利好小红书的风向里,有没有平衡一下谈谈不好的一面,不过连带着评论区都不太想得出「鸡蛋里头挑骨头」的可能,已经有美国人体验到了封号套餐能算一个,原住民被降维打击短期流量波动巨大也可以算一个,再就真找不出来了,除非小红书自己运营搞砸,这个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大家也知道,过去这几年有很多人亏损破产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太勤奋,对吧⋯⋯

总之可以把这个月评价为民营公司在全球化晚期的里程碑,但也不太方便摘桃子,阴差阳错和水到渠成有的时候就是一件事情,更接近于连续剧而非电影,收视率会走低,但故事不会结束,看下去很重要。
24137
阑夕ོ
7天前
从此也是小红书的万粉博主了。🤨
71
阑夕ོ
7天前
笑死,中美网友在小红书无过滤交流的这几天,中日的看片网友也在喜迎大团圆的剧情⋯⋯

先是日本最大的小电影发行平台Fanza突然发难,通过反盗版的法律程序强行没收了一个流量很大的小电影在线播放网站M****V,并把首页劫持到了一张普法海报上,用六国语言训诫网友不许白嫖。(图1)

可能是觉得光是标语不够生动,Fanza还拿当红UP主石川澪作为普法大使,贴上了她的大头照,而且这个操作是和她有沟通过的,因为石川澪也用自己的号转发了,表示「看起来像是我消灭了这个网站,好解气」。

M****V的模式很简单,就是把下载的小电影专程流媒体提供在线观看服务,靠贴片广告赚钱,流量很大,长期排在全球Top 50的级别,运营团队是华人,网站也以中文为主。

但其实日本那边想要免费看片的网友也很多,访问M****V的日本流量占比高达50%以上,这么封了之后日本网友也不高兴,各种辱骂Fanza吃相难看。

最新的进度是,M****V在.com域名被劫持后,火速拿下了.ai域名,然后立马上线了镜像网站,恢复了所有小电影的播放,在硬刚Fanza的同时,还发公告「感谢」石川澪的支持,宣布全站免除石川澪的小电影播前广告,对白嫖行为精确指路⋯⋯

现在轮到石川澪一脸懵逼了,发推喊冤:「怎么到头来我成了最倒霉的那个人啊?只有看我的片子不用等广告,这不是唯独让我的小电影更难卖出正版吗?早知道就不配合Fanza了啊!」

哈哈哈哈哈
6176
阑夕ོ
7天前
历史是一面镜子,对照是它最有价值的功能。

15年前,Google宣布退出中国,引起一时轰动,在不满和同情的情绪夹杂下,许多年轻人自发前往清华科技园的科建大厦门口,在尚未铲除的Google标志留下花束。

这种悲剧色彩拉满的行为,捎带着也为那一年创造了一个新的网络名词:「非法献花」

大量的中文用户涌入推特,以「GoogleCN」为话题进行讨论,在推特年终的统计报告里,「GoogleCN」的热度甚至超过了当年举世瞩目的海底地震「Help Hatti」,爆发出了与中文用户规模完全不成比例的声量。

后来国内对于Google退出事件的总结,被定调为「是它主动选择不愿接受中国法律监管而做出的决定」。

真要这么说倒也没毛病,曾任Google中国区总裁的李开复后来补刀表示:「中国为外国互联网公司准备的法规非常清楚,Google愿意遵守的时候。就进来了,当它觉得不愿意遵守的时候,就退出了。」

多年以后,华盛顿第二次推动TikTok法案的口径也变得很熟悉了,大伙别误会,没有封禁TikTok的意思,只要TikTok卖给美国公司就好了,你自己不卖,怪谁呢?

总之,Google退出之后,仍然续租了科建大厦的4层楼,因为即使国内业务没有了,国际业务也断不了,低调养着数百人的工程师和销售团队,用来对接中国企业的出海投放。

这是常年以来维持的最低限度的默契,Google偶尔还会在中国举办开发者大会,并将AlphaGo带去了乌镇和柯洁下围棋。

扎克伯格在翻脸之前,也当过西长安街上的跑步健将,虽然Facebook谈了不少入华框架——包括和百度合资落地——但都没有成功,不过这倒并不影响Facebook每年雷打不动的从中国拿走10%的广告收入。

Google的塌房,在时间线上更靠后一些,棱镜曝光,蜻蜓低飞,林林总总,祛魅不止,年轻人长大了,发现「不作恶」只是一个被光线投射的墙面,光源并不由Google提供。

就连OpenAI的成立契机,也是一群有抱负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因为对于Google统治AI的共同厌恶而走到了一起。

在昔年的Google楼下,有一张卡片上手写了这样的语句:「重重大山阻隔不了我们之间的联络,无论距离多远,我们都会翻过围墙找到你。」

15年后,美国的TikTok难民们呼朋唤友的涌入小红书,那颗子弹终于呼啸而来,正中眉心。

年轻人的真诚和热忱,永远都是这个世界最不吝啬的馈赠。

扫兴的话,留着以后再说。
75102
阑夕ོ
8天前
这边的年轻人叛逆起来是越不让过洋节越要万圣节装扮十足上街社交,那边的年轻人叛逆起来是越说中国的App不安全越是要涌进去Fuck GOV,如果缅北的新闻再压压热度,我几乎要以为地球村的理想主义重新复燃了。
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