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阑夕ོ
309关注61k被关注31夸夸
知名IT人
😢这个人很懒,什么也没有留下。
阑夕ོ
1天前
微信又把腾讯游戏的管家号给封了⋯⋯咦,为什么要说又
01
阑夕ོ
1天前
一点不负责任的嚼舌根:

社区团购这个概念就不太行,团购是old world的商业模式,旧瓶换新酒的成功案例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无人(仓)的效率一定高于有人(团),虽然人在分配系统里能爆发出更大的主动性,但也根除不了不确定性;

还记得红红火火的微商么,虽然也不至于死绝,但现在已经没有声称靠朋友圈去改造供应链的海报里;

事实证明,抄的所有近道最后都要以从掉进去的坑里重新爬出去来完成动能守恒,偷家经不起时间的捶打;

拼多多也未必接得住整个烫手山芋,这可能是一个被动垄断后都无法规模化盈利的行业,连恭喜都显得恶毒;

腾笼换鸟之后,即时零售是个筐,什么都往里头装,作为硕果仅存的增量故事,相信与否不是科学问题,是态度问题;

东子怕是又有话要说了⋯⋯
42
阑夕ོ
3天前
微博V+产品新增的圈子功能上线了差不多半年,目测发展得还不错。

作为开通V+会员的初代目博主——现在更流行的叫法是不是主理人——虽然我因为履约起来像上班而没继续做了,但我对微博这款产品的进展还是一直有在关注的。

从这段时间的V+上新来看,圈子功能对于新旧博主的创收激发都很明显,简单来说,之前的V+是标准的付费订阅模式,长期的单向输出,难免缺少回音,虽然也有相应的微博群可供订阅者讨论,但群这种东西的好处和坏处都在于它太即时了,噪音和信号混在一起,没法挑拣沉淀。

圈子功能就是在这种背景里诞生的,说实话我都觉得有些晚了,毕竟在其他同类产品里这种社区化能力早就是标配了,当然虽迟必到总比不到好,据我所知,上线以来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有圈子的V+续费率比没圈子的要平均高出58%,非常有利于以ARR(经常性年收入)为主的商业模式。

做得很好的博主,包括教育领域的@刘晓光_恶魔奶爸 ,开通圈子当月的收入就超过了去年同期,还有@孔玮老师 ,3天速成一个百万收益的标杆博主,他们的内容不像知识付费的热门赛道——比如「教人赚钱」——那样粗暴直接,需要长期养成信任成本,有了圈子之后,用户之间能够看到同路者的存在,陪跑的价值就出来的。

老话说得好,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圈子实际上利好长期经营的博主、不利好割一波就跑的博主,付费到底值不值大家一对账就清楚了,这确实是好事。

再就是圈子能够解锁一条共创支线出来,改变以前的单口相声形式,把订阅用户的声音用一个小私域来做承接,这对博主主持的话题边界有很大的拓宽帮助,很多时候博主也希望能有接得住话茬的读者提供新的思路和角度。

事实证明,产品创新依然是最大的活水,微博每年回放我的时候我都会催他们一定要提高敏捷,不要甘于吃老本,代码不会老化,但产品的机能会变得腐朽,所以要多折腾,无论成不成,都要给博主表明「平台重视穿着这件事情」的决心。

对于很多博主来说,V+带来的回报是实打实的靠表达变现,也很有力的打破了用微博赚钱太难的偏见,微博愿意为V+继续投入资源——而不是选择更简单的做法,比如多卖几个广告位——是很值得点赞的。

我注意到平台涉入的扶持力度其实还蛮深的,并不是给一个工具让博主学着用然后自生自灭就够了,上面提到过的共创甚至也包括平台和博主的联动,有变现需求的博主在报名之后,可以获得微博官方组建的商业策略团队支持,围绕账号的核心价值去做开发,把公域的流量资源分配到博主的影响力上,也算是2025年的一个小小的财富密码吧,建议有兴趣的都可以试一下,不知道怎么联系微博官方的也可以私信我,我帮你对接。

一个字,干就完事儿了!
25
阑夕ོ
4天前
阑夕ོ
4天前
可灵的橘猫小剧场,即梦的像素打工人,Veo 3的切东西ASMR,三大视频模型各自都在创作端产生了短视频爆款模板。
58
阑夕ོ
5天前
Wang、Chen、Siddharth、Pedraza⋯⋯这波AI包工头(数据标注公司)的创始人一水儿的第三世界姓氏啊。😅
64
阑夕ོ
6天前
豆包新上线了AI播客,瑞士军刀功能再+1,目前支持PDF和网页链接的上传,总体来说,通过大模型的智能识别,豆包现在可以把任何内容转化成一条高度口语化的双人对话播客,属于趣味性和实用价值都很高的一次尝试。

熟悉大模型播客产品的人都知道,豆包这次对标的是谷歌NotebookLM——或者说是它最出圈的Audio Overviews功能——后者通过识别用户上传的文本、网页、视频,就可以转化成一条口语化且带有情绪表达的AI播客,深得用户喜爱。

Audio Overviews大约是在上个月开始支持中文的,但在中文播客市场砸出来的水花并没有想象中的大,一方面是众所周知的产品迁移成本,另一方面,中文播客市场体系化进度实在迟缓,用户习惯是高度分散的,这就导致了播客本身的适配场景很多,深究起来的播客用户以及潜在播客用户也不少,但商业化空间始终有限。

说回正题,我第一时间试了下豆包的AI播客,并分别投喂了两个不同的网站,一个是我写的刘强东前两天内部讲话的文章「刘强东的机巧」,另一个是B站UP主对Prompt, Agent, MCP等AI技术的科普文。

先说结论,在真正听完豆包生成的这两条AI播客之前,我对这项功能的完整程度预期并不高,原因在于,在这种复杂的任务上,目前很多主流大模型的做法还是「边吞边吐」,由此就会破坏内容输出的结构性。

但豆包已经可以做到在10分钟左右的播客篇幅里基于框架生成内容了,在「刘强东的机巧」生成AI播客的任务里,所有对话的前后呼应都很强,能听得出它是按照同一条逻辑线不断往下捋的,有点意外。

另外就是,豆包AI播客的拟人程度已经可以做到以假乱真了,这真的不是夸张,对话的流畅度、松弛感以及合时宜的抑扬顿挫,像我这种文字工作者,文章简单拿来改一改就能直接原地起个播客账号的程度。

那条硬核技术帖转播客的任务表现也相当亮眼,首次提及专业名词的时候,会贴心附上一段对这个概念的解释。整体的输出脉络,也都是建立在「我要深入浅出讲明白这条科普」这个最终目的上。

说人话,就是AI播客让内容的「可听性」变强了,哪怕注意力没有完全集中在耳朵上,这种通俗易懂的内容也变得更容易被消化。

播客——以及整个音频产业——一直以来的优势,是它不会完全参与到竞争用户注意力的零和博弈里去,大部分情况下,刷视频、聊微信、逛淘宝都是非此即彼的单一选项,但播客只占用一个耳朵,由此它能与很多不同的场景做适配。

豆包不是第一个推出这种功能的大模型,但它在应用场景上的成熟度是完全可以进到第一梯队的,不仅能把拗口的文字进行口语化改造再丝滑地表达出来,同时所有内容输出也都是基于原稿,不存在自己加戏的幻觉问题。

当然,作为新上线的功能,豆包AI播客还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迭代过程,比如目前它做不到像NotebookLM一样吃下视频内容,对话的声音、关键信息的提炼浓度,以及生成后的整体风格也都不是客制化的可选项,离用户可以随心所欲地深度使用它,尚且还有一段路要走。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这个简单的小功能身上窥见AI在未来的使用场景,一切都是假以时日的问题。

虽然知道AI的技术一日千里,但每次实际体验的时候,那种奇妙感还是会忍不住涌上来。
1729
阑夕ོ
7天前
刘强东今天传出来的那份内部讲话还是很有水平的,虽然都是内销转出口的意图,至少比那种念稿表演的所谓内部讲话要有人味得多。

他说京东最近5年京东没有任何新业务产生,在时间轴上依然是以他出屌事之后被迫淡出管理为起点,用来传递「公司没我还是不行」的信号,考虑到他回归以来的这些动作,客观上把逐渐掉队的京东重新带到了舞台中央,没毛病。

互联网公司的老板们真的应该多看看刘强东的表达方式,轻飘飘的一句「从供应链而非卖饭菜身上赚钱」,直接破局了从外卖到买菜业务困扰行业多年的指责基础:怎么别人家的科技公司都在发射火箭探索星辰大海,你们却在惦记着从老百姓碗里的几捆白菜呢?

刘强东对品牌商的支持也很高明,电商行业这几年都不怎么敢走品牌叙事,因为经济压力大,消费者不买账,相信牌子=割韭菜的公式,于是都在讲工厂、讲白牌、讲产业带,刘强东现在出来力挺品牌,用的也不是爹味式的原理教育,而是先是自贬一通,说京东国美苏宁这种零售商创造的社会价值远远比不上品牌商,所以要把效率省下来的利润让给品牌商,品牌活下去了,经济才有质量,工人才能涨工资。

这些话没有任何新意,不存在哪一个字是刘强东自创的,但是放在新闻里就是八股文,放在市场上就是假大空,但被刘强东这么串起来,逻辑顿时就盘通顺了,用户持有的消费立场也转向了产业立场,跟能不能买到便宜货比起来,赚更多钱好像更加重要。

这就是设置议程的能力。

我写这些,肯定又会引起两种相互矛盾的反应,一边是有人觉得这是京东买的商单,另一边则是京东的PR认为我在讽刺刘强东过于机巧,其实都不碍事,甚至可以说,机巧在我这里未必是一个贬义的概念,再不济总比愚笨好。

比如刘强东说到去年公司收入1.1万亿,利润只有400亿,这很明显的就是在给短视频博主们下套,大家拿去对比阿里腾讯美团就会发现,卧槽京东简直太良心了,其他几家都不是东西啊,这固然和不同业务结构的区别有关——京东的自营模式本来就容易推高营收——但下沉市场根本看不懂也没兴趣搞懂这些好吗,给东哥上灯牌就完事儿了⋯⋯此为鸡贼的一面。

然后刘强东又说京东十几年里给员工交了1000多亿的五险一金,「这些钱原本都能合法的成为我刘强东的财富,在中国外包是合法的,但京东从来没做」,这又是京东完全没得黑的地方,一边说企业必须赚钱,因为失败的企业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一边说不把利润当成第一大追求,欢迎同行都能通过舍弃1000亿的方式来装一装⋯⋯此为实诚的一面。

鸡贼加上实诚,不就是机巧么?

再就是加班不可避免、只好用涨薪抚慰员工,以及跨境电商没戏、必须搭建本地采销网络的观点,都是很能自圆其说的观点表达,不说绝对正确与否,在说服性上可打满分,也能理解京东员工近年以来的兴奋感,指挥官上前线的鼓舞作用太大了。

最近张朝阳还说如果让他在今天白手起家创业的话会选择做自媒体,道理是那么个道理,但我的评价是,也就是山中无老虎猴子撑大王了,像是刘强东这样真正从江湖里爬出来的人精,随便在什么场合比划几句,流量都能秒杀那些戴着痛苦面具强迫自己营业的企业家网红。

这才叫老天爷赏饭吃。
3744
阑夕ོ
8天前
我都在V2EX看些什么⋯⋯
2624
阑夕ོ
9天前
The Information也觉得OnlyFans只要80亿美金就能买到手实在是太便宜了,综合信息如下:

- 80亿美金来自一个财团的报价,已经是所有买家里出价最高的,OnlyFans的创始人Radvinsky正在考虑接受交易;

- OnlyFans是Radvinsky个人独资的公司,也就是扣掉运营成本之后,所有的利润都归他一个人所有,而这些利润确实也是每年都以股息的方式直接派发给他,公司账上没留多少现金,非常纯粹的赚钱思路,不做任何投资扩张业务;

- 但即便如此OnlyFans也是全球人效最高的公司之一,不到50个全职员工支撑起了66亿美金的年收入,「印钞机」的评价当之无愧;(图1)

- 如果参照Spotify的市盈率,OnlyFans的估值是450亿美金,也许有人会说Spotify的模式不一样,那么换成同样以UGC为主的Snap来做对比,OnlyFans至少也值180亿美金;

- OnlyFans的净收入和活跃用户增长都相当不错,2020年是腾飞的起点,随后的曲线就一发而不可收拾了;(图2)

- 关于AI会不会冲击OnlyFans的业务,有投资者认为AI只会让OnlyFans变得更加值钱,这是最简单的经济学原理,AI陪伴供给过剩,真实陪伴才更有稀缺性;

- 事实上在OnlyFans的UP主收入里,直接订阅部分只占到了41%,剩下的59%都是互动收入,也就是有偿私信、对话这些,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你知道对面是一个AI的场景完全无法替代的——虽然在OnlyFans也有潜规则,那就是跟你聊天的大概率不是主播本人,而是一个菲律宾小哥;

- 总之,成人内容是一个折价而非增值因素,推特也曾考虑过成为OnlyFans的竞品,但内部担心会吓走广告商而未能推进下去。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