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优质长文分享会

当有值得一看的文章或报道时,欢迎即友们来这里分享~同一篇文章不同的思考,希望大家也能表达自己观点👏

100万+人已经加入

  • 哥飞
    3天前
    别给自己立一堵墙,让自己无法前进
    mp.weixin.qq.com

    上面是哥飞朋友写的一篇文章,哥飞觉得写得很好,所以分享给各位即友。
    44
  • Alchian花生
    1天前
    学习了,这将成为我以后回答别人为什么我还没买房的标准答案👇
    「我还在租房住,和安定下来相比,和获得一处安全的巢穴相比,我不愿意失去漂泊感。如果一切都是临时的存在,一切都只是暂时的显现,那么会感觉每一秒都活得更加真实,自己并未滑落到所谓的熟悉中去。」

    不过说实在的,一般人在考虑是否买房,是否在一个城市安定下来时,总有一种默认的分别心,就是「安定」是更好的,但真的一定该如此吗,当更多人有不一样的答案,这个世界会更有趣些。

    北漂十六年

    12
  • -子炎-
    4天前
    《裁员、降薪、996、PUA......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混职场这么艰难?》

    下图是传统的职业发展路径,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这张图里 —— 在传统的职业发展路径中,职场人的每一步决策都依附于“公司”这个载体。
    在经济下行期,当你还执着于卷知识、卷同事时,公司经营不善对你来说就是降维打击。
    在我看来,最具性价比的选择是跳出`依附于公司`的职业发展路径,我们可以:
    - 向下看:依附于个人
    - 向上看:依附于行业
    所谓`依附于个人`,就是在工作之余根据个人禀赋做些副业。如果你在工资之外还有副业收入,那你对公司的依附将大大减少。
    虽然`依附于个人`提供了一条有别于`依附于公司`的新路径,但他也有很多缺点,比如:
    - 副业可能做不长久
    - 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做副业
    - 副业的长远发展可能不如主业

    所以,对于专业人士,我更推荐的是`向上看,依附于行业`,也就是成为领域专家。
    一旦成为领域专家,你的职业发展不再受限于公司。以我的亲身经历举例:
    - 依附于公司发展,当你跳槽时,你需要向目标公司投递简历,再与其他面试者一同竞争岗位
    - 依附于行业发展,成为领域专家,当你想跳槽时,对你专业能力感兴趣的公司会主动向你抛出橄榄枝,面试的过程更类似于你的粉丝见面会,面试官对你的态度是“请教”而不是“审查”
    除此之外,你也能利用领域专家的影响力吸引一批粉丝,为粉丝提供价值。这是一种比一般副业更稳定且长久的商业模式,名为圈层生意。

    `成为领域专家`对大部分人来说是个遥不可及的目标。但我认为,对于有志于此的年轻人,卡点并不在于个人能力,而在于`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
    首先我们要明白 —— 别人为什么会认为你是专家?简单来说,他的问题你能解答,他就会认为你是该领域的专家。
    那再进一步,为什么你能解答他的问题?
    因为你对于该领域有一套原创的体系知识,这套体系知识是对该领域下一类共性问题的解决方案。
    举个例子,一个前端看了我写的《React技术揭秘》后,对`React源码`有了理念、架构、实现三个层面的理解。
    当他有一个`React源码`相关的问题时,即使书中没有直接给出答案,但他仍可以在书中理论框架的指引下自行找到答案。
    也就是说,《React技术揭秘》作为`React源码领域`带有共性的解决方案,可以解决读者关于`React源码`的个性问题。
    正因如此,大家就会认为我是`React源码领域`的专家。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都写过零散的`React源码解析文章`,但他们在`React源码领域`影响力不如我大呢?
    因为零散的文章只是`文章作者个性化的知识`,个性化的知识不一定能解决读者的个性化问题。

    很多同学也想像我一样成为领域专家,但他们只看到我写了《React技术揭秘》,于是就尝试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也写一本电子书。
    他们写书的路径通常是:
    1. 选定一个自己擅长的领域
    2. 模仿其他同类书的目录结构列一个目录
    3. 根据目录结构一点点完善书的内容
    这么做通常会遇到两个卡点:
    1. 自己熟悉的章节可以顺利写出来,其他不熟悉的章节写起来很困难
    2. 即使写出来了读者也少
    之所以遇到这两个卡点,是因为他们只看到我写了《React技术揭秘》,但他们不知道书背后的迭代逻辑。

    刚才聊到,体系知识是对该领域下一类共性问题的解决方案。
    所谓`共性`,是从大量`个性`中总结抽象出的。比如`React源码领域共性解决方案`的前提是`解决React源码领域的各类个性问题`。
    当个性问题解决多了后,就能从中抽象出共性解决方案。而书的目录本质只是将这套共性解决方案以“方便读者阅读的形式”展示出来罢了。
    就我的例子来说,我是因为业务线大量使用了一个`类React框架` —— `Anu.js`(作者是司徒正美老师)。为了解决框架小bug,不得已开始阅读`Anu.js`源码。
    后来,业务需要降本增效,我想从框架层面寻找机会,于是尝试从`React源码`中寻找灵感。
    正是在很多个性化源码问题的驱动下,才使我最终抽象出`共性的React源码解决方案`。
    共性解决方案是`因`,书的目录是`果`。

    总结下,我认为,造成当前职场人困境的主要原因是`职业发展完全依附于公司`。学再多知识、再努力工作都无法跳脱`依附于公司`的限制,这就是我最近技术文章更新减少的原因。
    更有前景的职业发展路径是`依附于行业`,也就是成为领域专家。
    为了成为领域专家,你需要总结一套原创的体系知识,这是对该领域一类共性问题的解决方案,他能解决领域从业者的个性化问题。
    05
  • 白宇晨
    2天前
    下一个是长颈鹿。我们的墙换成长颈鹿的那一天,和水獭朝夕相处的日子好像就结束了。

    《水獭的石宅》在海外媒体转了一大圈,获得了30+全球媒体的深度报道之后我们才把这个下集放了出来。

    想对水獭说,你要是觉得我们做的还不错,就告诉其他动物朋友,我们很快就会开始给他们做设计啦。

    会一直做下去的。#仟物栖所#

    动物栖所:水獭的石宅(下)

    50
  • 冰清小仙女
    1天前
    母亲节分享一篇文章😬

    前两天我和来咨询的一位小伙伴说,我们要永远记住,「母亲」需要做的事情应该是其他人不能替代的。

    所以我是一个「偷懒」的母亲,尽量不去碰老师或者其他人能够做的事。在做任何一件事之前,我会在心中过一下:这件事,是不是除了「妈妈」其他人做不了、做不好?

    其实,育儿之外的事情也一样。

    大部分时候效果的好坏,不在于多做,而在于少做、在于选择。怎样生活,说白了就是怎样选择,无数细小的选择让每一个人走上了不同的路。

    ​和大家共勉❤️

    一位母亲的「为」与「不为」

    00
  • 南淮说书人
    3天前
    近期让人眼前一亮,忍不住推荐的好文。嘉宾的分享都很真诚接地气,特别是张月光的几个观点,非常值得认真琢磨。比如:

    “IP 和消费品一样,有品牌的大小之分。”

    “对于C端用户而言 SOTA 没有任何意义,人的真实心理是「只要没有达到 100 分对我而言都是 0 分」。”

    “第一个问题是怎么定义「好」的模型?这其实就是 pm 应该做的工作,要由人先描述清楚需求,才能让模型做出想要的东西。如果 pm 都不能提出明确的要求,那就很难去评估,你应该让他回去想好了再过来。”

    【T.H.E】#5 | 多模态 AI 的创业机会在于「有用」

    11
  • 小月亮Moon
    2天前
    21
  • 埃隆噗大可
    1天前
    多数人以为自己缺的是想法和远见,但在此之前更缺的可能是执行力和落地速度。

    以及在做事之前以为自己满足的是 “Hair on fire”或“Future Vision”,但更多时候可能是“Hard fact”、甚至绝大数时候啥也不是…

    读这篇文章有感 www.sequoiacap.com
    01
  • Sisyphus_Y
    1天前
    写得真好。
    常识和勇气,始终是最宝贵的东西。
    ——————
    - 我们必须告别幻想, 告别上一个周期,告别过去的思维模式,自我反思、自我否定,内心要更加坚韧,行动要更 加坚决。
    - 困住我们的从来不是时间和环境,而是我们的心智模式,更需要 刀尖向内,直面问题,到中流击水,我们拿什么去对抗风高浪急和惊涛骇浪,驶向未知的海 域,手里并没有指南针,但我们有常识和勇气。
    - 没有时间的朋友,只有趋势的朋友。一个时代的终结也必将是又一个时代的开始,每一 次产业的兴衰、每一次经济危机,成功的企业永远都是少数,此消彼长的过程就是新旧企业 交替的过程。

    美的致股东写得真的美

    00
  • 埋西
    3天前
    大中午给我看哭了T﹏T 这个勇敢优秀的女孩来自我的家乡玉林。那里的社会人文背景我过于熟悉,甚至连她的名字“燕玲”,都在玉林90后这一代中如此常见。

    燕玲出生于广西山村,是长女,有弟弟,妹妹未成年结婚,这真的是太典了。燕玲家里重男轻女,不爱她压榨她,她毕业后孤身远赴非洲做法语翻译,拼命赚钱逃离这个破碎窒息的原生家庭。

    赴法留学梦想即将开启,命运却开出如此残酷的玩笑,疟疾击倒了燕玲,把她永远地留在了非洲。

    可惜的是燕玲辛苦攒下的钱却被连送她最后一程都不愿意的父母继承,我心都要碎了。

    这个燕玲觉醒了,但千千万万个燕玲仍然困在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里。

    在经济贫困地区,扶智比扶贫重要得多了,不要小看教育的意义。

    碎碎念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也是十年前的这个五月,在另外一个小伙伴牵头下,我们几个人发起成立了玉林市大学生志愿者联合会,旨在促进玉林籍在读大学生对家乡公益教育事业的支持和关注。

    我们通过公益募捐,在寒暑假进行支教和宣讲,最早落地的其中一件事就是公益图书室,为教育资源落后的乡镇小学提供图书资源。

    其间,我们联系了各大高校社团和社会爱心人士,甚至搞来了澳洲高校的捐助。就是在他们的助力下,这十年来,玉联的教育公益活动从没有停止过,不知道有多少乡镇小学读过玉联募捐来的书。

    那时候我们提出的口号是“用最初的心,做永恒的事情”。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让家乡的小孩多接受教育的洗礼,走出小地方,开眼看世界。这是一件蛮愚公移山的事情,最大的壁障就是他们父母,乡土中固有认知太难消除了。挣钱永远是贫穷人家的核心叙事。

    至今家乡还有很多老一辈的人觉得读书没用,不如早点到隔壁广东打工。但燕玲的故事让我确信,我们当初搞的教育公益是有意义的。广西小孩的成年礼不应该是进厂打工,而是应该站在校园里,为刚刚开始的人生积蓄力量。

    一个漂泊女孩的一生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