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优质长文分享会

当有值得一看的文章或报道时,欢迎即友们来这里分享~同一篇文章不同的思考,希望大家也能表达自己观点👏

100万+人已经加入

  • 大卫翁
    2天前
    这大概是今年迄今为止我看过最有价值的文章了。没有之一。每一个字我的内心都在尖叫赞同。

    全球宏观与地缘最强阵容的一次终极对话:Louis-Vincent Gave, Marko Papic&James Aitken

    54
  • Roxane
    2天前
    作为一个深度使用AI的AI怀疑论者,之前一直对AI总结的文章持有顾虑,担心这种方式产生的信息损耗得不偿失;
    但是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没有AI帮忙,确实在时间和效率上很容易遇到瓶颈。

    跟AI聊了个“8E阅读法”prompt框架出来,可以根据我自己的习惯,让AI用极快的速度结构性扫描一篇文章的主题,帮我快速浏览并判断要不要深入阅读。

    尝试了几篇文章,感觉效果还不错。
    Prompt的核心如下⬇️
    41
  • 肖小跑
    5天前
    Foreign Affairs 这篇文章把大家这些年都有感觉,但就是没人捅破的窗户纸撕开了:

    几十年前的大预言:"中国资本主义早晚向西方标准接轨"——并没有发生,结果现在完全反过来了——西方资本主义正在快速向“中国标准”靠拢。最后一段话非常黑色幽默,很“woke”。简单翻译下:

    "美国和其他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模仿中国,是因为中国这套玩法真成了。电动车、新能源这些领域能弯道超车,靠的不是经济政策自由化,而是****(模糊处理)***。现在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基本事实:美国现在基本上是照搬“北京标准”,完全改变了其经济模式——这种模式特点是****(模糊处理)***——本质上就是民族主义国家资本主义(nationalist state capitalism)。这场规则制定权的争夺战,至少眼下这局——China wins。"
    45
  • Jafley
    4天前
    王兴名言录

    1.想起来全是问题,做起来才有答案。

    2.为什么你打算“今年赚1000万”而不是“明天赚3万”或“下周赚20万”?

    3.一流的选择是做事,二流是评价别人做的事,三流是评价别人的评价。我花最少时间思考的问题,就是评价别人的评价。

    4.我的生活态度是:不犹豫;不后悔。

    5.“我干了,你随意。”拉人一起创业时就需要有这样的气魄。

    6.“见贤思齐”这个词很有趣。人可能以为重在思齐,其实重点是见贤。思齐或说学习是个自然行为。

    7.你必须很努力,才能做到看起来毫不费力。

    8.“大多数人以为战争是由拼搏组成的,其实不是,是由等待和煎熬组成的……”说这话的大哥当年参加过中越战争,后来创过业,现在做投资。

    9.有些人总是念念不忘自己失去了什么,而忘记自己得到了什么。我不是那种人。我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和激情,“纵情向前”才是我的态度。

    10.我们每个人都是时代缔造出来的英雄。因为我是一个天生充满好奇的人,所以总能提前看到一些机会。

    11.很多事情表面上是一夜成功,其实背后有很长时间的积累。我很喜欢的TED会议似乎是前几年突然走红的,可它实际上创办于1984年。

    12.我始终认为人是最重要的,你是不是有足够好的团队,有足够好的团队,你才会有正确的战略,才会有强的执行力,所以归根到底都是人。

    13.其实创业者不应该把自己想得过于强大,不是我们改变市场,是市场改变我们,我们每个人作为用户是市场的一部分,这才是根本性的力量。

    14.机会永远有,尤其是在中国。很多人觉得谷歌直到1998年才做搜索已经太晚了,后来的发展大家都看到了。关键是想明白一个问题:你给什么人提供什么服务?这个问题别人没法替你回答。

    15.创业并不简单,但也并不痛苦,除非你干的事情很不适合你。对有些人来说跑步或举重是需要用巨大毅力才能坚持下去的痛苦的事,但对另一些人来说这些活动本身就充满乐趣。

    16.唐僧的一大任务是不要让自己变成唐僧肉。

    17.我希望享受每一天,因为我认为这个生命是一段过程,而不是终点,终点只有一个。这个过程的话,我希望是时刻都是充满激情的,我们总共只有不到三万天的时间,我不希望浪费任何一天。

    18.对未来越有信心,对现在就越有耐心。

    19.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因为能坚持的人真的不多。

    20.有些时候,第二名存在的原因跟第二名本身的关系并不大,而是总有人不喜欢那个第一名。

    21.经济,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

    22.多业务,低毛利,长链条。

    23.战略上打持久战,战术上打歼灭战。

    24.几千年来,战争从拼人,拼粮草,到拼弹药,拼燃油,再到将来可能拼能量块,但是有一点始终没有变,那就是拼信息。

    25.“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年轻。”商业上可以解读为,到底是做一代人的生意,还是某个年龄段的人的生意,这最好想清楚。有志于解决所有人所有需求的另当别论。

    26.公司的问题,就是员工的机会。社会的问题,就是企业的机会。

    27.传统智慧其实把一些管理原则讲得很清楚:霹雳手段,菩萨心肠。

    28.竞争竞争,何为竞,何为争?同向为竞,相向为争。

    29.我最喜欢的态度是:一边建设,一边建设性的批评。

    30.重要的不是当前的位置,而是方向和速度,以及加速度。

    31.社交是一种技能,独处也是。

    32.乘法只是加法的快捷方式。

    33.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产品即自己的一生。

    34.每年我都要对自己重复一遍我的高中数学老师任勇在告别时说的话:敬业是最好的尊师。

    35.不断成长才能获取安全感。
    12
  • 纳博科夫
    6天前
    《为何你越难刷到优质内容了》

    B站的商业化困难在于视频本身。

    B站的中长视频是利于消费者但不利于创作者的生产模式。

    首先我们要定义何为优质视频,是画面优质吗?如果是,优质视频是最容易创作的东西,只要砸钱就行,钱不够就找甲方要。是文本优质吗?如果是,B站就成了中国最大的有声书阅读平台。

    优质视频指的是画面和文本同时优质的视频,而且时长要拉到十分钟以上。这意味着B站创作者,需要有能力提供让用户观看十分钟以上的素材,和让用户聆听十分钟以上的文本,这样的制作成本比发几十秒的短视频,与一篇图文高,但这还不算什么的,最难的是,制造所需要消耗的脑力,与制造难度,堪比拍微电影。

    而这还不最致命的,要命的是就算B站博主做到如此优秀了,还是抵不过专业人士的夹击。

    比拼视频方面,传统视频平台可以集中资本办大事,早期B站面对传统视频平台的优势是免广告不用会员,和相对新奇有趣的中长视频,与此同期,多数消费者没有为内容付费的习惯,和当时爱优腾有着烂片泛滥的口碑。而现在用户的付费意识越来越强,免广告不用会员的吸引力就相对弱了,而且传统视频平台注重提升内容质量后,也做到了每年稳定出圈几部影视,综艺,做到口碑收视双收,而B站最近出圈的是食贫道的《美国往事》,蹭的还是政治热度。

    也就是说,当消费者为优质内容的付费意识提升时,并开始有意识地消费优质内容时,最大的赢家不是比短视频平台更好的B站,而是传统视频平台。

    比拼文本方面,脑力,是B站博主最引以为豪的优势,但脑力不是无限的,是消耗品,这就导致同样一份脑力,你可以在短视频平台分上,中,下制作三期视频,但在B站只能做一期长视频。以六期视频内置一条广告为例,在短视频平台消耗两份脑力,就能内置两条广告,在B站却需要消耗六份脑力,才能内置一条广告。而如果B站真的因为用户优质而相对广告转化率明显更高的话,那大家就不会只能看到电动牙刷,按摩椅,洗发水,蛋白粉这几样单价高利润高的产品了。也就是说,用户是否优质跟转化率没有关系。还有,哪位销售希望遇到精明的客户?

    但短视频的竞争还不是主要的,因为看短视频的用户会不会审美提升,转去看长视频,或B站未来能不能做到短中长视频共存,都尚未可知。最直接,最能在商业方面割一块大肉的是图文平台。

    图文的局限是在艺术表现和具体教学无法做到像视频般详细生动,但优势是能快速筛选和种草用户。

    图文浏览效率最高,用户判断时间成本最低。所以跳过图文贴是真快,但看中帖子后“完读率”很高。小红书平均用户时长70分钟,B站105分钟,但小红书取得如此成绩是建立在用户判断效率快和阅读效率快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虽然小红书用户时长只比B站用户时长一半多一点,但因为效率的缘故,更大概率会比B站用户看了更多的内容和广告。转化率方面,小红书一半用户的心智是将小红书当指南软件用,所以转化率还显著高于B站。

    不过,图文之所以能从B站的广告市场上撕肉下来,跟短视频的逻辑一样,就是极大降低了创作者成本。

    图文作者的内容创作成本最低,只需文本和照片,因此,图文平台只需支付一名写手的报酬就行。而这样表明创作者无需在图文平台“挣大钱”,可以看得起“小钱”。例如,B站一位生活博主光每月拍摄视频所用的各项经费就要一万,因此每月收入必须大于一万才能收支平衡,这就导致在创收选品上有掣肘, 他不可能卖低毛利的产品,毕竟插播广告有限度,所以只能插播两百元一支的电动牙刷广告,不能插播九块九三支的普通牙刷广告。而对于图文作者来说,接九块九三支的普通牙刷广告毫无压力,他没有每月必须完成的一万块业绩,也无需怎么维护账号的观感,所以毛利再低的广告也能接。

    其实我们回过头会发现,媒体平台对博主,对用户来说都是美好的那段黄金时代,做的事情和美团,滴滴,瑞幸的初创阶段没有区别,即通过烧投资人的钱来补贴博主和用户,看谁最后赢家通吃,再慢慢恢复成正常的,盈利性公司。当初互联网各个企业的抢人大战让创作者和消费者都遗忘了一个经济学常识:开公司是要盈利的。因此等这场抢人大战消停后,才后知后觉发现平台的味变了,变得功利了。但这就跟你当初能花两块半喝到咖啡,五块钱点一份外卖,十块钱打一次出租一样,当你一个外行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盈利的,是用户纯占便宜的生意的时候,就应该想这样的烧钱补贴何时会结束了。

    抖音逐渐转型电商和本地生活,让自己成为一个可以网购,点外卖和买优惠券的功能软件,当然,这款功能软件还是保留用户免费看各种无聊短视频的权利。

    小红书在扩张完后回归初心,重新做好带货种草功能。当然,这款功能软件也保留了一堆无聊文案供用户打发时间。

    B站的本质其实和二次元一模一样,是靠盗版视频(软色情),恶搞肖像(暴力)和弹幕互动(情感)获得第一批用户,它的扩张过程,其实也是洗白自己的过程。B站的野心和美好全是投资人,和后来用户脑补的。回归初心的话,B站就是一个侵犯,恶搞各种“大人物”民权的非法平台。只是刚好那个时候国内对版权乱象不怎么管而已。

    所以最近B站快速短视频化了,不是初心变了——B站没有初心,甚至愿意说,抛开盗版资源不谈,提供无脑搞笑的内容就是B站的初心,B站出圈的内容鬼畜,一期只有几分钟,后来会形成提供长视频的印象,是因为B站当时的游戏博主对标动画在做游戏内容,因此将游戏视频剪成一集动画的长度。到后来很多人把很多硬核的学习攻略搬运到B站,后来的博主也对标游戏博主的时长设计内容,逐渐就产生B站提供长视频的印象了。

    总之,B站未来会成为下一个抖音,但B站商业化差的原因,绝对不是B站争取到的都是商业转化率低的用户,而是B站争取的用户不够多,以至于无法覆盖创作者的创作成本。而对创作者来说,降低每期创作时长和质量就是最好的节流方式,就跟公司裁员一样,而对B站来说,低门槛的低质量内容还更能吸引流量。

    群众的舆论和行动往往是相反的,舆论是:我们希望有一个能消费高质量内容的平台;行动是:我在能提供高质量内容的平台也同样刷低创刷到昏天黑地。

    总之,随着盈利需求,未来各个平台会逐渐回归商业常识,回归一分钱一分货的交易常识。用户想消费优质内容,要么付出金钱,要么付出时间成本,学会用搜索。用户不想付出金钱,也不想付出时间成本,那就看低创和广告。

    而且,这在道义上也是公平的,想看优质内容的门槛低到忽略不计,只需动动手指搜索,或每月少喝一杯高档奶茶就行。而且在B站投资人烧钱补贴创作者和用户的那几年,大家也看过了,寓教于乐,雅俗共赏的优质内容不是没有,真的是纯粹竞争不过短视频,才沦落到今日这地步。

    但也不能一昧把推奶头乐,低质低创内容怪罪到平台资本上,如果大多数人更愿意看高质量内容,B站疯狂烧钱补贴的那会早就把尚未完全崛起的抖音用户抢光了,至少把高学历,中高认知人群抢光了,而不是现在B站看着都快被短视频攻占了。

    归根到底是,首先还是中国普遍人口的素质问题。现实因素,大部分人的早先环境,与现在环境,其实基本没什么人文氛围,你不能指望一个家里没书的小孩识字了就会自动喜欢阅读,这终究是极少数案例。还有现代工作生活压力很大,不仅上班上学卷,下班放学还要回复工作,复习,简直是只要清醒着就不得休息。因此,比起音乐,影视作品这类慢疗愈,还是像碳酸饮料,酒精一样的短平快刺激更能麻痹疲惫感。你一想到看一部两小时的电影就要计算时间性价比,所以怎么可能沉得下心;但刷两条短视频才需两分钟,尽管也是不知不觉两小时过去了,但从出发点而言,你的想法是理性的。

    还有,说这么多,本质还是消费优质内容的好处实在是太长远和间接了,大部分人享受不到,也感知不到消费优质内容带来的好处。从快感层面,消费优质内容比不过无脑刷刷刷,更像是学习。但说到学习,你健身,你能幻想泡身材和你一样好的妹子;你拥有技能,可以找份好工作;你文艺,懂的多,性格好,素质高,除了那虚无缥缈的效果:让内心充实点与优越感外,的确对自己没什么作用。比起消费优质内容,人们更愿意消费消费优质内容的人。至于间接的,可以结识更好的人,能更容易掌握技能等,则实在太不确定了,人们更愿意把这两种好处归因为天生人缘好和天生学习能力强。

    不过,我们执着于区分出优质内容,不是因为消费优质内容更能满足灵魂,提供人生丰富度等,也是功利思维的延续,正是因为优质内容能给人带来潜移默化的好处,我们才有如此的内容焦虑。我们做的一切是为生活,但生活本身却不被肯定。

    这就导致了,一个人消费的优质内容越多,反而越孤独。首先是掌握优质内容的外在价值感被取消了,上网全是美女耍宝,别说秀优越感,连共鸣都找不到,也就是说,优质内容不能直接作用于现实了,本身确实无用了。

    然后是正向反馈的消失,最现实的因素是白领岗位,优质岗位的供少于求,导致大学生的失业。当一个人懂得多不再与能收获的物质利益挂钩时,自然学习的动力就少了。

    理性,与希望挂钩,与绝望挂钩。从希望方面看,理性认为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运动,文明不会停滞,是永恒永变的,一直充满希望。从绝望方面看,理性认为人是会死的,很多事情大概率无法完成。

    想让理性往希望的方向摆,则需要借助一点信仰的力量,让人遗忘人是会死的生物,而沉浸于文明中。

    最简单有效的方式是学以致用,让自己能帮助他人,还有能被他人回馈,这类动作一般就是指高质量社交了。再升华是创作创业,让自己投入为文明做贡献的工作中。

    赛博朋克式的资本主义做的正相反,让人沉浸与机制,机器打交道,和将大量人类都变成无用人口。现在不就是吗?网游公司在网络游戏里投入了大量智能人机,媒体平台上面的人物形象多是精心巧致的人设,AI和机器人资本更是扬言要代替大部队人的工作,现在就差全民免费发盒饭了。

    我不知道我对未来是否乐观,也许以后机器解放了大多数人后,人们拾起了对文艺的兴趣,对真理的追求。

    但看我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字应该也清楚了,为何二战后重要的哲学家,艺术家几乎都是左翼分子。这不仅是当时如火如荼的共产主义运动的缘故,还有,他们在面对当初的全面工业化时,也比我早了七八十年意识到了我上诉所说的问题。

    只要把资本主义式的自由民主无序放任下去,就会遇到我所说的问题:人类会因绝望而丧失建设美好生活的动力。
    1111
  • 牙慧
    2天前
    整了个目录👀
    30
  • 大黑天
    1天前
    机器如何摧毁就业岗位 | 《与机器赛跑》

    至少打从1811年内德·勒德(Ned Ludd)的追随者们砸烂机械纺织机那一刻起,工人们就在担心自动化技术会摧毁就业岗位了。经济学家宽慰他们说,就算原有的就业岗位给淘汰了,也总会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的。200多年来,经济学家都没说错。尽管自动化技术的推广已经取代了数百万的就业岗位,但截至20世纪末,每10年到头的时候,总有更多的美国人找到了工作。然而,这一经验事实其实暗藏着一桩肮脏的秘密。经济规律从来没说过,每个人,或者大多数人,会自然而然地从技术进步中获益。

    没怎么受过经济学训练的人,靠着直觉便领悟到这一关键。他们明白,有些人类工人,恐怕会在和机器的赛跑中出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受过最好教育的经济学家却往往最是抵制这一想法,因为标准的经济增长模型隐含着如此假设:国家的经济增长能造福该国所有居民。然而,一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所指,外包和离岸并不一定会提高所有工人的福祉,同样道理,技术进步并不是一道能自动提高所有人收入的浪潮。即便整体财富增长了,也有可能出现赢家和输家,而且通常的情况也正是如此。输家也不一定只是劳动力大军中无关紧要的一小部分,比如制造业里的非熟练工。原则上,它们完全可能是人口的绝大多数,甚至人口的90%以上。

    如果工资可以自由浮动,那么,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输家会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接受越来越低的薪资。但这种浮动也是有极限的。勒德分子们认为工作受到威胁、开始砸机器之后没多久,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他起初也以为技术进步能造福所有人)就设计出一套抽象的模型,揭示了技术导致失业的可能性。这套模型的基本思路是,到了某一程度,对工人的均衡工资有可能跌至无法维持生活的水平。任何有理智的人都明白为了这么低的工资而接受工作毫无必要,故此,工人会失业,而工作则会换由机器完成。

    当然,这只是一个抽象模型。但经济学家格里高利·克拉克曾在《应该读点经济史》(Farewell to Alms A Farewell to Alms)一书中就这一现象给出过真实生活里的怪异例子:

    工业革命之初有一种苦力,其饭碗和生计到20世纪初基本上消失殆尽。这就是马。工业革命很久以后,英格兰用于做工的马匹都欣欣向荣,1901年时,共有325万匹劳力马匹。尽管长途运输已经由铁路取代,驱动机械也已由蒸汽机取代,但马匹仍然用于犁地耕田、拖拉板车、短途运输、运河拉纤、下矿负重,战争时还负责军备后勤。但19世纪末内燃机的出现,迅速取代了这些苦力的马匹,到1924年,马匹总数已不足200万匹。虽然只要这些马匹还能上岗就业,它们始终能换回工钱。但工钱之低,已不足偿付饲料钱。

    随着技术不断向前挺进,机器能比人类更廉价地完成越来越多的工作,我们可以想象,未来总有一天,技术会取代从前专属于人类工人的就业岗位和任务。事实上,至少在美国,非技术工人的工资已经连续30多年走低了。

    我们现在也明白,如果存在刚性下调阻力,使得工资并不随技术进步飞速降低自动化成本而飞速下跌,工资也能够保持在维持生活必需的水平以上,但技术导致失业的情况仍可能出现。最低工资法、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现行工资法、长期用工合同,自不必说还有惯例和心理,都令得工资飞速降低难成现实。②此外,雇主大多会发现,减薪有损士气。正如效率工资方面的文献提到过,此类减薪会令得员工士气低落,让公司流失最优秀的人才。

    但实行彻底的弹性工资制也绝非灵丹妙药。以大比例的劳动力工资日渐走低来缓解机器取代人工的威胁,这可完全算不上是有吸引力的解决方案。工资降低不光会影响工人的生活水平,亦只能起到“苟延残喘”的作用。摩尔定律非但不是昙花一现,反倒呈指数加速趋势。

    技术导致失业的威胁是真切的。为理解这一威胁,我们先对技术变化导致的三群互有交叠的赢家和输家做个定义:(1)高技能vs.低技能工人;(2)超级明星vs.平凡群众;(3)资本vs.劳力。每一组别都有证据充分的事实,以及与数字技术存在的确凿关联。此外,这三个群体并非互相排斥的。事实上,一个群体的赢家,很有可能也是另外两个群体的赢家,于是令得技术导致失业的后果越发聚敛。

    不管怎样,经济理论都很明确。就算技术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造就了更多的整体财富,同样也可能影响到报酬的分配,令得部分人的境遇比创新之前要糟糕。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赢家的收益的数量会比受损者的损失数量更大,对那些在谈判桌上处于不利位置的人来说,这个大概算是个小小的安慰吧。归根结底,技术的影响是一个实证上的问题,一个最好靠观察数据来加以解决的问题。对上述三个群体里的所有赢家和输家,这是个令人烦恼的消息。让我们分别看看他们的情况。

    1.高技能vs.低技能工人

    我们将从偏重技能的技术变革开始,这或许是上述3种现象中得到了最仔细研究的一种。技术变革提高了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同时减少以至消除了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大量的工厂自动化就属于这类情况,例行的重活累活交给了机器,更复杂的编程、管理和营销决策等仍保留在人类手里。

    经济学家达龙·阿塞莫格鲁(Daron Acemoglu)和大卫·奥特尔(David Autor)最近发表了一篇论文,强调受教育最多和最少的工人之间收入分歧日益加剧。过去40年,只有高中学历的工人的周薪下降,只有高中学历的工人以及大学肄业(只完成了部分学业,没有大学毕业证)的工人薪资陷入停滞。另一方面,受过大学教育的工人则获得了明显的收益,完成了研究生训练的工人工资涨幅最大(图3.5)。

    更重要的是,受教育较高的劳动力的相对价格——也即薪资——的提高,出现在一个受教育较高工人供给同样增加的时期。不断增长的供给加上更高的薪资,这两点确凿无疑地表明,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增加。而因为受教育最少的工人基本上已经拿着最低的工资了,这种变化加剧了整体收入不平等问题。

    很明显,从图3.5中的数字来看,数字时代的薪资分歧加速了。一如大卫·奥特尔、劳伦斯·卡茨(Lawrence Katz)、艾伦·克鲁格(Alan Krueger),以及弗兰克·利维和理查德·默南等诸多学者的详细研究所证明,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提高,跟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数字技术的进步)有着紧密联系。因此,人们把这种变化叫做“偏向技能的技术变革”(skill-biased technical change,简称SBTC)。最近一轮偏向技能的技术变革有两种不同的组成部分。机器人、数控车床、计算机库存控制、自动转录等技术已经替代了过去完成这些常规任务的工人。同时,数据可视化、分析、高速通信和快速原型制造等其他技术,凸显了以数据为驱动的抽象推理能力的重要性,从而提升了这些工作的价值。

    偏向技能的技术变革在过去同样重要。19世纪的大部分时期,全体农业劳动力中约有25%都用来为谷物脱粒。到19世纪60年代,这份工作获得了自动化。20世纪的特点是,不光农业,连工厂工作的机械化都加速了。哈佛大学的两位经济学家,克劳迪亚·戈尔丁(Claudia Goldin)和拉里·卡茨(Larry Katz)回应第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简·丁伯根(Jan Tinbergen)时形容当时偏向技能的技术变革是“教育与技术之间的赛跑”。尽管技术使越来越多的非技能工作自动化,但对教育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大幅提高了美国劳动力的平均教育水平,帮忙避免了不平等的飙升。当然,教育和技能并不是同义词,但它是与技能相关最容易衡量的一个方面,故此,这一模式表明,对更高技能的需求增长速度快过了供给。

    本书合著者埃里克·布林约尔松与蒂莫西·布雷斯纳汉、洛林·希特(Lorin Hitt)、杨辛苦(音译,Shinku Yang)进行的研究发现,偏向技能的技术变革有一个关键方面:信息技术不光提高了计算机使用者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还促成了更广泛的工作组织上的变化。最富生产力的企业改造、重组了决策权、激励系统、信息流、招聘系统,以及组织资本的其他方面,最大化地利用了信息技术带来的好处。这,反过来,又需要劳动力掌握截然不同、普遍而言更高的技能水平。与其说计算机的直接使用者需要掌握更多技能,倒不如说是整个生产流程,甚至整个产业都得到了重新设计,以便利用强大的全新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花在计算机硬件上的每一美元,往往都起到了催化作用,让互补的组织资本投资增加10美元以上。无形的组织资产通常是很难改变的,但对组织的成功也更为重要。

    踏入21世纪,自动化影响到了范围更广的工作。就连中国工厂工人所挣的低工资,也不能让他们免为新机械及配套的组织及制度变化波及。例如,电子制造商富士康创始人兼董事长郭台铭2011年宣布,未来3年将购买100万台机器人,取代目前绝大部分的员工。这些机器人将接手喷漆、焊接和基本的装配等日常工作。富士康目前拥有10000台机器人,下一年预计将有30万机器人上岗。

    2.超级明星vs.平凡群众

    第二种分歧来自超级明星和平凡群众。许多行业都是赢家通吃或至少是赢家吃掉大部分的竞争,少数几个巨头抢下奖品的最大份额。想想流行音乐,职业竞技和CEO的市场吧。数字技术扩大了这些市场的规模和范围。这些技术不光能复制信息商品,甚至还能够越来越多地复制商业流程。因此,一个人的天分、洞见或决定如今能主宰全国甚至全球的市场。与此同时,优秀但不够杰出的本地竞争者愈发被从市场里排挤出去。各行各业的超级明星现在挣到的报酬都比几十年前要多了。

    这种效应,在收入分配最顶部是非常明显的。薪资分布最靠前10%的人,比劳动力其余人等做得都要好得多,可即便是在这一群体中,也出现了日益加剧的不平等。1%收入最高者的收入增长速度比其他最高收入者都要快。反过来,0.1%和0.01%收入最高者的收入,增长得甚至更加快。这不是普普通通偏向技能的技术变化,而是反映了超级明星获得的独特奖励。1981年,舍温·罗森(Sherwin Rosen)——他本人就是经济学领域的超级明星——在一篇开创性的文章中提出了超级明星经济学。在许多市场上,消费者愿意为最优秀者支付溢价。如果凭借技术,单一的卖方能够廉价地复制自己的服务,那么,质量最高的供应商便能夺下最多,甚至整个的市场。次好的供应商可能在质量上相差无几,但却只拿得下极小一部分收入。

    技术能够将一个普通市场变成超级明星式市场。录音时代到来之前,最优秀的歌手可以让一座音乐大厅人满为患,但整整一年,大概最多就能接触到上万名听众。每个城市可能都有本地的明星,少数顶尖表演者能够进行全国巡演,但就算全国最出色的歌手,也只能接触到潜在听众中相对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然而,等音乐可以录制下来并以极低的边际成本分销之后,少数最顶尖的表演者就把持了每一个市场里绝大部分的收入,古典音乐领域的马友友如此,流行乐坛的Lady Gaga亦然。

    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和菲利普·库克(Philip Cook)证明,随着技术的转化,录音、软件、戏剧、运动,以及其他所有行业都可以通过字节传输之后,赢家通吃的市场如雨后春笋般激增。随着经济越来越以软件为基础(有些领域体现在明处,有些体现在暗处),这一趋势加快了速度。一如我们在2008年的一篇《哈佛商业评论》文章中讨论过,数字技术不光能够复制字节,也能复制流程。例如,CVS等公司在自己的企业信息系统里嵌入了订购处方药的流程。每当CVS有所改进,便立刻将之扩散到分布在全国的4000家门店,放大改进的价值。因此,行政决策的触及范围和影响(如怎样对流程进行组织),也相应扩大了。

    事实上,按埃里克新近与学生金禧卿(Heekyung Kim,音译)所做的研究,CEO与普通工人之间的薪资比,从1990年的70∶1上涨到2005年的300∶1,这一增长的大部分和信息技术的更广泛使用有关系。他们发现,其他高层管理人员的报酬也出现了类似的增长模式,只是未达如此极端的程度。通过数字技术,企业家、CEO、娱乐明星和财务管理人员得以在全球市场施展才干,获取以往时代不可想象的奖赏。

    肯定地说,技术并非影响收入的唯一因素。政治因素、全球化、资产价格的变化,以及企业监管(CEO和财务主管适合此一情况)同样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金融服务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增长,在利润和报酬中所占比重涨幅更大,收入分布的顶端尤其如此。高效的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关键,过去10年,大规模人力和技术投资带来的回报,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租金再分配(如从事复杂的计算机程序交易),而不是创造真正的财富。其他国家,因为有着不同的制度,采用信息技术的速度较慢,不平等的发展趋势没有这么极端。但美国的整体变化相当可观。据经济学家伊曼纽尔·赛斯的说法,美国1%收入最高的家庭,掌握了自2002年以来经济发展带来的65%的好处。事实上,塞斯还报告说,美国0.01%最顶尖的家庭(也即收入在1147.7万美元以上的14588户家庭),其收入在全国收入中所占份额,在1995年到2007年间翻了一倍,从3%提高到了6%。

    3.资本vs.劳力

    第三种分歧来自资本与劳力。大多数类型的生产都同时需要机器和人的劳动力。根据谈判理论,生产创造的财富是按照相对议价能力来分配的,反过来,这又反映了每一种投入对生产所做出的贡献。如果技术降低了人类在特定生产流程中的重要性,资本设备的所有者就能够在生产的商品和服务中占据更大的收入份额。可以肯定的是,资本的所有者同样是人类——故此财富并不会从社会中消失——但资本的所有者一般跟完成大部分劳动的人截然不同,而且人数极少,所以,收入的分配会受到影响。

    特别是,如果技术替代了劳动力,你可能会料到,设备所有者赚取的收入份额相对于劳动者会增高——这是典型的资本和劳力议价之战。③近年来这种事情发生得越来越多了。凯瑟琳·马迪根(Kathleen Madigan)注意到,经济衰退结束以来,设备和软件的实际支出飙升了26%,而员工薪资总支出基本持平。

    此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最近几年,资本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份额。如图3.6所示,企业利润已轻松超过了衰退前的水平。

    据美国商务部最近更新的数据,最近的企业利润占国内企业总收入的23.8%,这是一个创纪录的高比例,比此前的纪录高了整整一个多百分点。类似的,企业利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达到了50年来的高点。与此同时,各种形式的劳动报酬,包括工资和福利,却达到了50年来的低点。相对于劳动力,资本吃掉的馅饼份额越来越大了。

    经济衰退固然加剧了这一趋势,但该趋势其实是长期变化中的一部分。经济学家苏珊·弗雷克(Susan Fleck)、约翰·格拉泽(John Glaser)和肖恩·斯普拉格(hawn Sprague)指出,劳动力在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的趋势线在1974年到1983年间基本持平,但自那以后就一直在下降。你若是想到在像富士康工厂那样的地方,工人马上要被省力的机器人代替,也就很容易想出为什么在技术的推动下,收入的相对份额会发生变化了。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在劳工统计局的数据中,劳动力在收入中所占的份额是包括了前文所讨论的CEO、金融专业人士、职业运动员,以及其他“超级明星”所得薪资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力收入份额下降还低估了普通工人面临的严峻局面。它还可能低估了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收入分歧,因为CEO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兴许拥有议价能力,能掌握本该分配给普通股持有者的部分“资本份额”。
    00
  • 纳博科夫
    3天前
    我有点理解张一鸣的冷漠与故作玩世不恭,我身上也有一点,但是,我的心灵很软弱,天才和勤奋也不够。

    他的回答让人很难接受他居然会是位创业者,毕竟我们习惯创业者身上总会有点掩盖不住的,来源于价值观方面的激情,这一点连老一辈创业者也不能免俗。

    张一鸣的采访好像是故意把姿态放得很低,仿佛想赶紧结束回家买菜似的。但仔细想想,能创造出今日头条和抖音这种对文化人来说颇具微词的应用,本人肯定不是善茬,他也装不出来善茬,当然,他也否认自己是唯利是图的那种人,把价值观方面的事用片汤话与幽默跳过了。

    这则采访给我的张一鸣印象,是那种普普通通,找到投机机会就做生意的人,我们一般不会叫他们创业者,叫作:做淘宝的,开了个饭店,在做点生意,今年挣了好多……光从采访表现出来的气质,你会以为张一鸣只是个不小心做了无聊爆款游戏的无聊投机分子。只不过,当然,这种投机分子没人采访,本人也不愿接受采访。

    我想,能挣大钱,当大老板的确实都得冷漠成这样子,有看万物为刍狗的心态,以行为心理学的眼光去看普通人,不想着改变普通人什么,就想着做什么动作能让普通人掏钱。

    文化人大多善良但无用,像郁达夫的小说角色,没正经出路就躺尸,道德水准总是高于能力水平,让他们做点恶太难了,哪怕这点恶其实只是用巧妙的话术忽悠别人买不大需要的东西。

    但其实文化人也清醒,做点恶看起来事小,但真做恶了一直坚持的好人形象就没了。与其说不作恶导致他们没致富,倒不如说他们自个清楚,即使作恶了也致不了富。创业是十赌九输的事情,那一赢的主因不是赢家当了坏人,那九输的主因也不是输家不做恶人。不作恶导致没发财的说法能慰藉自己,也能堵住那些认为有文化就必须得挣到钱的人的嘴。

    实际就是,改变现实就是挺难的,很多时候也是功不在我的,例如很多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科学家,不是因为他比同行厉害而能获得成功,只是运气好,在那么多必要做的实验,必要验证的假说里,刚好他中奖了而已。就像打扑克,你分到了好牌打赢了能算你强吗?别人分到了烂牌没打赢能算他弱吗?

    所以坚持价值观,做个好人是文化人的生存策略,这让文化人能不下桌,总能找到愿意收留他的人。而他老是说自己因为想做好人而误了事,一方面的确是自吹自擂,另一面也是无意识知道:用良心换财富到最后大概率招致毁灭,毕竟做坏事也是要有能力的,更是高风险事情,稍有不慎连起点都回不了。还有,很多孩子总是以自己会耍小聪明,能占到别人的便宜为豪,这就导致了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大人总宠那个看起来笨笨的兄弟,更有一些长辈,装傻充愣,乐呵呵被别人欺骗。

    ——我小时候就是人精,红包钱主动上交,而且一般不要零花钱,因为我心里清楚,比起能理直气壮地张嘴要这要那,那点红包和零花钱的自主支配权根本不算什么。所以我一直以来都不以善良人自称,小时候就无意识地知道做好人是理性策略。现在想起来,我很早就对道德问题感兴趣,可能就是因为早已知道自己的善良不够纯,已经背负着原罪了。

    在这里,可以科普一下哲学家怎么通过“反二元对立”进行思考。

    常人以为:好人老端着架子,顾忌无所谓的脸面,导致有好心但没办事的能力。坏人因为无所顾忌,愿意打破规矩,所以坏人往往最后能成事。

    解决之道:有些做人的底线原则不能打破,其他就无所谓了,该闯就闯,大不了先污染,后治理。

    哲学家则这么思考:的确总能看到坏人得志,好人吃瘪的现象,但为什么人们还是多数愿意做好人,少数愿意做坏人,难道是因为人们傻吗?或信仰纯吗?仔细思考就发现,做坏事是风险极大但收益率不确定的事情,就算你是高智商者,去做坑蒙拐骗的事情,你斗得过普通人,但斗得过公安机关吗?相反,拿高智商学门技术,堂堂正正挣钱,风险低效益也不差。还有,挣钱这事就不仅是挣钱,挣黑心钱每天活得提心吊胆挣再多有什么用?况且高智商者的物欲一般都不高,有辆普通小汽车开维持正常人的体面就行。更高智商者,除开反社会人格,推动社会进步,青史留名的吸引力可比致富强多了,要是为了致富留案底了,以后有这么些机会谁带他们玩?

    因此,做好人对文化人(高智商者)来说是保卫了良心,也保卫了生活的理性策略。做坏人才是愚昧冲动,被逼无奈的选择。

    但这么说不美,我们还是喜欢看好人不顾一切牺牲自我的故事。而这种自我牺牲的故事显现了信仰的纯粹,而这种让自己陷于危险,甚至招致毁灭的信仰对人来说有强烈的吸引力,那是理性必须放松警惕,灵魂得以暂歇的地方——做不利己的事总能让人感觉是做自己,然后意识形态机关就巧妙利用这种机制生成客体与主体……算了,以下太无聊就不讨论了。

    张一鸣:今日头条不模拟人性,也不引导人性,你们文化人给了我们太多深刻的命题

    00
  • Roxane
    3天前
    让Gemini Deepsearch帮我搜索乔布斯的一百条公开资料和访谈后,整理出他的人生原则:
    Gemini直出,没做可视化
    有没有把乔布斯传看了十遍以上的专家,可以来评价一下质量🐶
    01
  • 纳博科夫
    02:56
    《为何所有宗教的至高主宰都没有形象》

    世界有两套叙事,一套是有神论,一套是无神论。

    有神论强调命运,人没得选择,唯一的幸运是能找到第一规律并遵从第一规律。一套是无神论,人有的是选择,任何规律都不是第一规律。

    有神论一般是广大底层人民相信的叙事,无神论一般是中产阶级,资本家贵族相信的叙事。短剧套路是有神论的回归,你笑日本动画又回归血统论,漫画作者笑你不懂广大底层人民的信仰。

    过去那个流行文化的黄金年代,其实是独属于中产阶级的黄金年代,广大劳动人民不是那些优秀流行文化产品的受众,是被排除叙事之外的。比起《火影忍者》《斗破苍穹》,他们更喜欢看抗日神剧,霸道总裁爱上我,故事会……里面的主角没什么成长性,爽点和短剧一样,就是扮猪吃老虎,打脸强者,你看《西游记》,《水浒传》,主角也是斗战胜佛,无敌之人;像《火影忍者》,《斗破苍穹》这种可以像登台阶一样,一步一步变强,最后直指苍天的叙事,并不在他们的人生里。他们的人生要么是当一辈子吠舍,首陀罗,要么搏一搏,赢了会所嫩模,输了下海干活。甚至很多人这搏一搏的机会仅在违法乱纪里。

    这就是现在互联网丧的原因,无他,真正的底层在发声了,没天赋,没资源,没勤奋,没机会,这就是大部分人的一生。幻想奋斗实在是太累了,也是没接触过的东西,还是幻想自己出生就是贵族容易些。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有神论信仰在这起了二元作用,两个有神论信仰者,一个可以在既定的命运里安歇,一个因为看见了神在那儿,所以觉得有推翻的希望。那推翻者假如再厉害些,不重蹈覆辙,就会变成无神论者。但他的无神论会逐渐变为新神,到本世纪这个神就是“现实”。没错,现代人,只要接受过基本教育,就已经不信什么神佛,命运了,信也是要么极其功利主义地信着,要么信着玩玩。但大部分人都不约而同地信一个叫“现实”的神,他们信奉一句话,叫:“现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至于“现实”究竟是啥,那就看神父们(权威分子),与其他人(意识形态氛围)怎么说了。

    所以,在本世纪,保有信仰者,这什么主义者,那什么信奉者,表面看起来是魔怔的有神论者,其实才是真正的无神论者,因为他们对自己信条的信任与坚持,大于看到,听到的“现实”。他们对于“现实”有最低的反思力度:人们说现实是这样这样的,但其实真是如此吗?他们通过信仰不寻常之物得到了一点小小的,独自解释现实的自由,与改变现实的希望。混得好的就成中产阶级,资本家贵族了,然后带着这位“药老”走向登神长阶。

    所以在这个时代,有信仰者,往往比无神论者理性;无信仰者,往往比有神论者感性。无信仰者相信叫“现实”的东西,但“现实”只在其他人的述说和自己的主观中,我们都不知道“现实”这位神的位置在哪,只知道谁若违逆祂,必要吃苦头。

    所以,知道为何世界上所有宗教的最高主宰,
    都没有形象了吧。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