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优质长文分享会

当有值得一看的文章或报道时,欢迎即友们来这里分享~同一篇文章不同的思考,希望大家也能表达自己观点👏

100万+人已经加入

  • 是魔王哒-流光卡片
    4天前
    日常卖力吆喝,小红书长文排版神器,一键将你的长文拆分多张 3:4 图片,轻松发小红书!

    拆分后还自动给图片加入页码,读者阅读体验更舒适~

    你值得拥有👇快来体验吧

    liuguangka.com
    411
  • 枪上花
    2天前
    亲爱的元气伙伴们:
    大家好!
    11
  • 非大
    3天前
    忍不住打钱级好文推荐!@独托邦

    摘:

    “真正的方法论,它不应该只是一个道,也不应该只是一个术或者一个器,如果用技术去比较,可能是同时具有公钥和私钥属性。

    什么叫公钥?是有一个公共层面上,大家能同频共振、快速共识,典型的是共识的增长动能,往哪个方向使劲儿;

    私钥是差异化的能力,需要包括行动落地的步骤,背后配套的工具资源,只有你的团队能撬动的组织厚度。”

    干业务一周年,下沉市场零售可期

    21
  • 洛怀
    7天前
    属于我自己看完一遍都有被大大鼓励到的程度!!

    我希望反复记得这43段话

    1013
  • 风巢森淼
    08:06
    01
  • 大黑天
    2天前
    打开认知的罗盘 |知识第一课

    知识是“有限的真理探索”

    知识并非绝对的终点,而是人类在无限未知中搭建的脚手架:

    - 它是对真相的逼近(真),
    - 对信念的理性约束(确证),
    - 对实践的指导(经验),
    - 对智慧的叩问(伦理)。

    正如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未给出最终答案,知识的定义始终开放。

    或许,承认知识的有限性(波普尔),警惕其异化(艾略特),尊重其实践根基(洛克),并保持对“盖梯尔陷阱”的清醒,才是我们面对知识最谦卑也最勇敢的姿态。

    信息爆炸时代,“知识”可能沦为数据的堆砌,失去对意义与智慧的追求(如算法推荐的信息茧房)。知识若脱离对生命价值的反思,可能异化为工具理性的附庸。

    知识的价值究竟由什么决定?是客观的真理性,还是主观的实用性?

    我们对知识的普遍焦虑:当知识被异化为数据堆砌,当“知道”与“做到”彻底割裂时,我们是否正在经历一场认知危机?

    所以知识很难定义,在我理解为我所需为我所用的知识就是有价值的,如果没有那么对于人来讲再高大上或者非常深度的知识是没有价值的,它们无异于庞大的数据。

    当社会过度崇拜抽象理论而忽视实践智慧时,知识的定义可能沦为权力话语的垄断工具(如某些学科门槛过高的学术黑话)。

    知识的价值由其对个人目标的效用决定。例如,程序员学习算法是为了解决问题,而非追求数学之美;普通人了解急救知识是为应对突发情况,而非成为医学专家。

    别说信息爆炸了,你可以看看你的硬盘有没有爆满,确实存了很多很多知识,可用了吗,思考了吗?

    算法推荐机制下,“为我所用”的知识可能被简化为“让我舒适”的信息。当知识筛选完全由个人偏好主导时,人将困在认知回音壁中(如阴谋论者只接收印证自身偏见的内容),最终失去突破既有框架的能力。

    ---deepseek---

    重构知识价值:在工具与意义之间寻找平衡

    “知识的三重价值模型”

    第一层:工具价值(What I need)

    直接解决具体问题(如学习Excel公式提高工作效率)。

    行动建议:定期清理“知识硬盘”,建立“断舍
    离”机制——删除冗余信息,聚焦当下目标所需的20%核心知识。

    第二层:网络价值(What connects)

    看似无关的知识在联结中产生新洞察。例如,乔布斯将书法课的美学融入苹果产品设计。

    行动建议:保留部分“无用之书”,允许自己跨界漫游。知识管理可借鉴“卡片笔记法”,通过标签化建立跨领域链接。

    第三层:觉醒价值(What transforms)

    知识引发对生命意义的反思(如加缪的荒诞哲学让人重新审视存在价值)。这类知识不提供解决方案,却改变认知框架本身。

    行动建议:主动接触颠覆性思想(如读一本让自己不适的书),警惕算法制造的认知舒适区。

    4. 从“拥有知识”到“成为智人”:一个终极追问

    当我们说“知识没有用”时,或许真正的问题是:
    是知识无用,还是我们失去了使用知识的能力?
    就像硬盘里的文献未被阅读,不是文字失效,而是我们放弃了深度思考;

    是知识过于庞大,还是我们缺乏整合知识的智慧?

    信息爆炸时代,真正的稀缺品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将数据转化为洞察、将信息升华为意义的认知炼金术。

    在知识的海洋中,人类究竟该成为高效捕捞特定鱼群的渔夫,还是探索未知海域的航海者?或许答案不在于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在于我们能否在实用与超越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认知罗盘。

    知识的进化:智慧因何得以存在 |西蒙·温切斯特

    11
  • 张无常Hayes_Zhang
    3天前
    00
  • 月亮星
    2天前
    20
  • 褚自航
    2天前
    01
  • Josh的飞行日记
    2天前
    注意力赤字:数字文明时代的人类新困境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手机推送亮起的瞬间手指自动滑动解锁,短视频刷到凌晨却记不住任何内容,打开文档十分钟就忍不住点开社交软件?这不是简单的意志力薄弱,而是人类正经历着文明史上最严峻的注意力危机。

    神经科学研究显示,普通人每天要面对超过3000条商业信息轰炸,平均每40秒就会被数字设备打断一次工作流。我们的前额叶皮层正承受着史无前例的认知负荷——这种负责深度思考的脑区,在持续的多任务切换中持续分泌压力荷尔蒙,逐渐退化成只会条件反射的"电子巴甫洛夫犬"。

    更危险的在于,注意力机制正在重构社会权力结构。当TikTok用强化学习算法精准预测你的兴奋阈值,当购物平台用眼动追踪技术设计视觉陷阱,当社交软件用可变奖励机制制造数字多巴胺依赖,我们实质上正在将自己的认知主权让渡给商业算法。剑桥大学的研究表明,普通用户对手机APP注意力的控制力,已弱于实验室猴子对香蕉奖励的自主选择。

    这种集体性的注意力贫困正在制造三重危机:认知层面,人类平均专注时长从2000年的12秒降至8秒(金鱼为9秒);经济层面,美国企业每年因员工注意力分散损失6500亿美元;文明层面,我们正在丧失沉淀复杂思想的能力——这是启蒙运动以来人类首次出现代际性的思维退化。

    夺回注意力的战争需要认知觉醒与技术驯化并举。

    1. 建议建立"数字斋戒日",每周强制离线12小时重塑神经可塑性;

    2. 运用"信息断舍离"法则,将手机应用按价值密度分级管理;

    3. 更重要的是重建"深度注意力"训练体系,从每天20分钟的单任务冥想开始,逐步修复被算法解构的思维完整性。

    正如麦克卢汉预言的媒介即信息,今天我们选择如何分配注意力,本质上是在选择成为怎样的人类。

    以下是一些建议:

    1. 意识到注意力的价值:将注意力视为一种宝贵的资源,谨慎地选择将注意力投向何处。

    2. 设定明确的目标: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才能避免被无关信息干扰。

    3.练习专注力:通过冥想、番茄工作法等训练,提升专注力,抵御干扰。

    4.减少干扰源:关闭不必要的通知,限制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为自己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

    5.关注当下:练习正念,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上,享受生活的每一刻。

    记住,你的注意力是你最宝贵的财富,不要让它被轻易偷走。从现在开始,有意识地管理你的注意力,将它投入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你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创造真正的价值。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