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近100年的年化通胀(全社会的财富增长)和长期国债的年化收益(全社会长期的赚钱能力),跟中国近20年的差不多(美国还略高0.5%)。
但美国这一百年其实是分成两段的:
80年代之前 vs 80年代之后,以数字软件革命为分界线。
分界线前后:
通胀增速从加速变成平缓——社会整体的财富增速放缓,容易摘的果实都摘完了,类似中国房地产/基建投资驱动的高增长结束。
长期国债收益增速从平缓变成陡峭——赚钱能力开始变的不均匀,能跟上技术发展的企业,赚钱能力加速提升,拖着全社会加速向前跑,在全社会财富创造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参考美股MAG7。
长期国债收益增速变陡峭后,跟企业收益(大盘股和小盘股的收益)增速的斜率恰好保持一致。
国内有些人误以为,美国国债利息 4-5%,中国国债利息 1%-2%,体现的是中国政府比美国政府更有信用、美国政府高赤字高负债没钱了。其实,这个数据体现的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差,美国增长前景好,以及一直以来,中国企业利润低,美国企业利润高。
短期内,资金在股票和债券之间的流动,会影响债券的收益率/利息,反向影响债券的价格和收益。而长期来看,企业的利润空间和增长空间,才是债券收益的决定性因素,它们决定了你敢以多高的利息借钱。
比如中国之前房地产/基建景气的时候,8%的贷款利息还起来也毫无压力,当年 P2P 那么高的利息其实真的能赚回来(如果不挤兑的话),从国债到银行理财等固收产品的收益也都水涨船高,高于现在的美国国债,但当年这些产品受追捧的程度远远比不上如今国内的美债/QDII产品。
比如 2002年亚洲金融危机+通缩,利率从之前的8%掉到3%。
比如今年以前国债ETF一直稳定上涨,央行反复警告风险。其实央行只要持续提高利率,债券就会一直贬值,挤掉价格泡沫,为啥央行只会口头上警告风险,行动上不这么做呢,因为利率从1%-2%的基础上稍微提高一点,人们就还不起(利息成本高于利润空间/增长空间,赚不回来),没人愿意借钱,市场上流动性更差资金更少,通缩更严重。
反之,美国利率那么高,为啥实业和权益市场上不缺资金和流动性呢,因为钱放在那些领域里,收益还要更高。
美国政府高赤字高负债的正确解决之道,其实跟科技初创公司一样——增长解决一切问题。
高增速的情况下可以高负债,反之,能够长期高负债其实也意味着有高增速,科技发展=全要素生产力增长=增速,问题只是在数字软件革命的究极形态——AI 革命完成之前,增速的分布是不均匀的,高增速聚集在局部没有有效的扩散出去。
一旦 AI 革命完成,能替代智力密集型行业人力资本(受过教育的人口红利)和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中低收入人力资本(城市化人口红利)的 AI Agent 和人形机器人会真正把制造业带回美国、真正让左翼的社会福利/财富分配政策能大展拳脚,让大多数行业和人口跟上科技发展享受时代红利。
P.S. 让 o1 pro mode 做了一份《美国高赤字高债务是否意味政府“没钱”?》的报告,主动要求增加了科技发展和MMT(现代货币理论)两个视角,可以参考下:
xxdq5sjird.feish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