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pimgeek
316关注2k被关注12夸夸
📜数字草稿纸 专注笔记术📝
🥐思考面包屑 创意脚手架🪜
🤓 期待交流 🤝🏻 微信同名 💬
置顶
pimgeek
10天前
把最近一个月来关于“理想笔记系统”的效用总结成千字短文了 🤭

『最近几周,我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 一个好的数字笔记系统最起码应具备哪些功能? 如果它们多到一个手机屏幕都写不下,那么是否有可能写成一段直观易懂的概要文字?

以前遇到想不通的问题,我可能会呆坐在屏幕前很久。但是当我联想到卢曼的笔记经验分享时——“我从不强迫自己,思路卡顿时,就转头去做别的”——我决定换个思路: 去学点新知识,然后整理学习笔记,回头再想… ( 详见正文 ) 』🤓

https://mp.weixin.qq.com/s/pD9Q8uqUseaxeIdmiiRIPQ

33
pimgeek
13:10
另一位网友也加入讨论: “人与人之间毕竟不一样。你能不攀比这个事实不能代表一大部分人攀比的事实。当然教育或者强制教育可能是一个选项,暂且不论强制教育的危险性,本身能不能达到你说的效果(即如你所说般的“觉悟”)也是存疑。不教育的话,一切也只是现状”

我的回复:『当你能够区分这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时,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吗?至少能够理解这种社会复杂性的人又多了一位。😊

我们终究有可能为自己而生活,基于过往生活经历所勾勒出的“大部分人”也并非真实独立的个体,虽然那种来自集体无意识的影响力真实存在。🤔

想象一下,那些被“大部分人”的影响力所左右的真实个体,每个人都将面对属于他们的人生得失,以及弥留之际的幻灭感。

难道清楚地预见到这一点的人,还没有勇气说出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吗? 引用最小阻力之路作者罗伯特·弗里茨的观点: “仅仅是大声说出自己真正想要的(尽管没把握能实现它),并没有罪过” 😄』

pimgeek: 网友关于 “德国 UBI 无条件基本收入实验”的追评: “对付稀缺性的唯一不坏办法是增加多样性。底层人最没希望的地方在于看不到其他底层人的任何的闪光点,宁愿自爆和自毁也无法达成合作互助。 UBI 不会让全部人停止工作,只会让让原本觉得日子苦的人开心一段时间后继续觉得日子苦。 因为痛苦来源于客观的艰难以及比较的失败。客观的艰难情况在建立现代国家之后就不存在了。而拿到全民基本收入后每个人心里攀比的标准对应提高 UBI 的数值,排名不发生变化,边际效用不发生变化。多样性的问题在于只有自发性形成的封建群体成员才能够维护稳定的边界和协作。设计出来的群体只会像邪教组织一样排他和摄取他人资源。” 我的回复:『UBI 到底能否发挥积极作用,我们还可以保持观察。 我的疑问,为什么必须在收入问题上和别人攀比呢? 🤔 如果一个人处于是绝对的稀缺,或者像我上面说的那样处在“稀缺现实”中,哪有时间去和别人对比呢? 可能也就在日常生活里偶尔抱怨几句,然后继续疲于奔命。 我们现在明显不是处在那种状态对吧? 甚至还生活在相对发达的地区,那说明我们和那种被迫限于“穷忙轮回”的人们不能相提并论,我们明显是有更多选择的呀。😄』 网友回答: “因为日韩欧美的人的痛苦,特别是欧美人的痛苦,99%来自于人性的攀比。他们尝试了各种办法也解决不了。” 我的跟进:『那问题反而变简单了,不要模仿日韩欧美的那种生活方式,当然也不要落回到「大锅饭、计划主导、以及宁可崇拜领袖和各路权威,也要放弃个人自主性」的那种扭曲的生存状态中去。😄 在我看来,除了选择“慕强”,选择用单一的、货币化的、一刀切式的衡量标准去看待世界上的人和事,还有太多不同的选择。 其中有一项选择就是: 当自己幸运地逃离了稀缺现实之后,对周围还困在稀缺现实,或者尚未摆脱稀缺心理状态的人保持关心,但不要被他们的心理陷阱卷入进去。😊』

00
pimgeek
10:40
这要看具体情况,有的错字漏字对段落理解影响不大。有相关研究,可以在网上搜索到 (关键词 Cmabrigde,虽然主要针对英文,但是网友给出了具备同样特征中文段落案例) 😄

www.mrc-cbu.cam.ac.uk

一尢发表了动态:是不是有些人忍受不了错别字? 是不是稍微错一两个字会让部分人完全无法理解一句话的含义?

00
pimgeek
07:49
网友关于 “德国 UBI 无条件基本收入实验”的追评: “对付稀缺性的唯一不坏办法是增加多样性。底层人最没希望的地方在于看不到其他底层人的任何的闪光点,宁愿自爆和自毁也无法达成合作互助。

UBI 不会让全部人停止工作,只会让让原本觉得日子苦的人开心一段时间后继续觉得日子苦。

因为痛苦来源于客观的艰难以及比较的失败。客观的艰难情况在建立现代国家之后就不存在了。而拿到全民基本收入后每个人心里攀比的标准对应提高 UBI 的数值,排名不发生变化,边际效用不发生变化。多样性的问题在于只有自发性形成的封建群体成员才能够维护稳定的边界和协作。设计出来的群体只会像邪教组织一样排他和摄取他人资源。”

我的回复:『UBI 到底能否发挥积极作用,我们还可以保持观察。

我的疑问,为什么必须在收入问题上和别人攀比呢? 🤔

如果一个人处于是绝对的稀缺,或者像我上面说的那样处在“稀缺现实”中,哪有时间去和别人对比呢? 可能也就在日常生活里偶尔抱怨几句,然后继续疲于奔命。

我们现在明显不是处在那种状态对吧? 甚至还生活在相对发达的地区,那说明我们和那种被迫限于“穷忙轮回”的人们不能相提并论,我们明显是有更多选择的呀。😄』

网友回答: “因为日韩欧美的人的痛苦,特别是欧美人的痛苦,99%来自于人性的攀比。他们尝试了各种办法也解决不了。”

我的跟进:『那问题反而变简单了,不要模仿日韩欧美的那种生活方式,当然也不要落回到「大锅饭、计划主导、以及宁可崇拜领袖和各路权威,也要放弃个人自主性」的那种扭曲的生存状态中去。😄

在我看来,除了选择“慕强”,选择用单一的、货币化的、一刀切式的衡量标准去看待世界上的人和事,还有太多不同的选择。

其中有一项选择就是: 当自己幸运地逃离了稀缺现实之后,对周围还困在稀缺现实,或者尚未摆脱稀缺心理状态的人保持关心,但不要被他们的心理陷阱卷入进去。😊』

pimgeek: 另一条回复:『虽然我没去过特别贫困的地方,但我通过媒体和书籍的内容判断稀缺性现实存在。与这种现实伴随而生的稀缺感,是一种心理状态和思维模式,它会进一步限制处在稀缺现实中的人,让他们无法自拔。 当我已经远离稀缺的现实,拥有了一些足以安稳生活,甚至偶尔上网神游的活动空间时,如果还要怂恿别人忘记甚至放弃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统一思想到一个丛林一般的社会环境中,那说明我自己并没有真的跳出“稀缺感”的陷阱 🪤🤔 现实是用来观察和感知的,只要活在当下自然能够看见现实。如果时刻担心“重新落回稀缺现实”中,从而切断内心与当下之间真实生动的体感接触,反而会导致身在自由世界,心在避难所 🤔 正好昨晚看到一条 UBI 相关新闻,可以参考。🤓 『德国 UBI 实验未发现参与者会停止工作 2025-04-13 23:31 by Solidot 德国 UBI(无条件基本收入)实验未发现参与者会停止工作。这项实验由柏林非营利组织 Mein Grundeinkommen(我的基本收入)发起,122 名参与者在三年内每个月获得 1200 欧元的无条件资助,他们可以随意使用,唯一的条件是必须每六个月汇报一次他们生活各个方面的情况,包括财务状况、工作模式、心理健康和社会参与度。 参与者年龄在 21-40 岁,独居且月收入在 1100-2600 欧元之间。批评人士认为,无条件基本收入会降低工作意愿。但 Grundeinkommen 的研究表明,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参与者平均每周工作 40 小时,他们一直工作,与未获得资助的对照组情况相同。与对照组不同的是,获得 UBI 的人更可能换工作或深造,他们对工作生涯更满意,感觉生活更有价值且更有意义,心理健康也有明显改善。 Germany's 'Universal Basic Income' Experiment Proves It Doesn't Encourage Unmployment 』

11
pimgeek
07:02
另一条回复:『虽然我没去过特别贫困的地方,但我通过媒体和书籍的内容判断稀缺性现实存在。与这种现实伴随而生的稀缺感,是一种心理状态和思维模式,它会进一步限制处在稀缺现实中的人,让他们无法自拔。

当我已经远离稀缺的现实,拥有了一些足以安稳生活,甚至偶尔上网神游的活动空间时,如果还要怂恿别人忘记甚至放弃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统一思想到一个丛林一般的社会环境中,那说明我自己并没有真的跳出“稀缺感”的陷阱 🪤🤔

现实是用来观察和感知的,只要活在当下自然能够看见现实。如果时刻担心“重新落回稀缺现实”中,从而切断内心与当下之间真实生动的体感接触,反而会导致身在自由世界,心在避难所 🤔

正好昨晚看到一条 UBI 相关新闻,可以参考。🤓

『德国 UBI 实验未发现参与者会停止工作

2025-04-13 23:31 by Solidot

德国 UBI(无条件基本收入)实验未发现参与者会停止工作。这项实验由柏林非营利组织 Mein Grundeinkommen(我的基本收入)发起,122 名参与者在三年内每个月获得 1200 欧元的无条件资助,他们可以随意使用,唯一的条件是必须每六个月汇报一次他们生活各个方面的情况,包括财务状况、工作模式、心理健康和社会参与度。

参与者年龄在 21-40 岁,独居且月收入在 1100-2600 欧元之间。批评人士认为,无条件基本收入会降低工作意愿。但 Grundeinkommen 的研究表明,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参与者平均每周工作 40 小时,他们一直工作,与未获得资助的对照组情况相同。与对照组不同的是,获得 UBI 的人更可能换工作或深造,他们对工作生涯更满意,感觉生活更有价值且更有意义,心理健康也有明显改善。

Germany's 'Universal Basic Income' Experiment Proves It Doesn't Encourage Unmployment

pimgeek: 有网友看到我的分享后表示: “除非人类灭绝,不然不可能出现这种社会。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基于比较心理的理智,这两个只要还存在,就总有一部分东西是供不应求的。后稀缺社会是逻辑上不可能成立的情况。 假如真的有不存在稀缺性的社会,那在里面的人一辈子也不需要被迫通过手段去实现目的,一辈子都可以在满足中发呆到永恒... 那生活和瘫痪在无限美梦中的植物人没有任何区别。 而且,审时度势能扭转个人厄运的节点可能也快结束了...” 我会把自己对这个观点的回复单独写成一条分享 😄

14
pimgeek
07:01
我的回复:『稀缺程度可以有不同的层级,虽然我对当下的社会现实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但是我自己并不处在稀缺状态中,甚至还偶尔酝酿一些“不切实际”的构想。

比如: 借助互联网打通一条信息走廊,沿途镶嵌一些数字化内容与基础设施,经常路过这条走廊的人能受到某种启发,甚至更新“自限式”思维模式,从日常困于“稀缺/穷忙/疲惫感”,到积累出刚好够用的少量新思维模式,从而敢于主动挑战这种轮回。😄』

pimgeek: 有网友看到我的分享后表示: “除非人类灭绝,不然不可能出现这种社会。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基于比较心理的理智,这两个只要还存在,就总有一部分东西是供不应求的。后稀缺社会是逻辑上不可能成立的情况。 假如真的有不存在稀缺性的社会,那在里面的人一辈子也不需要被迫通过手段去实现目的,一辈子都可以在满足中发呆到永恒... 那生活和瘫痪在无限美梦中的植物人没有任何区别。 而且,审时度势能扭转个人厄运的节点可能也快结束了...” 我会把自己对这个观点的回复单独写成一条分享 😄

00
pimgeek
07:00
有网友看到我的分享后表示: “除非人类灭绝,不然不可能出现这种社会。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基于比较心理的理智,这两个只要还存在,就总有一部分东西是供不应求的。后稀缺社会是逻辑上不可能成立的情况。

假如真的有不存在稀缺性的社会,那在里面的人一辈子也不需要被迫通过手段去实现目的,一辈子都可以在满足中发呆到永恒... 那生活和瘫痪在无限美梦中的植物人没有任何区别。

而且,审时度势能扭转个人厄运的节点可能也快结束了...”

我会把自己对这个观点的回复单独写成一条分享 😄

pimgeek: 『后稀缺 / 后匮乏 (Post-scarcity) 是一种迄今为止还未实现的社会状态。在这种社会里,商品、服务、资讯都可以被人们自由且无偿使用,货币也将不复存在… ( ➠ 详见 Wikipedia ) 』🤔

24
pimgeek
2天前
『后稀缺 / 后匮乏 (Post-scarcity) 是一种迄今为止还未实现的社会状态。在这种社会里,商品、服务、资讯都可以被人们自由且无偿使用,货币也将不复存在… ( 详见 Wikipedia ) 』🤔
18
pimgeek
2天前
盖洛普优势识别器,可以用来发现自己的核心优势。我多年前用它测试的时候,是从 34 项优势名词中发现最强的 5 项:『学习者、收集者、理念驱动、思维力、注重关联』😄

盖洛普优势识别器免费版:
www.apesk.com

付费版:
www.gallupstrengthscenter.com
23
pimgeek
3天前
游牧教室 / 朱近野老师:『目前课堂上最常见的阅读教学活动之一,恐怕就是“找重点”了——找中心句、找段落大意、概括主要内容,等等。

这种以“寻找标准答案式重点”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方向可能就错了。至少,它是低效的“隔靴搔痒”,与我们所呼唤的那种深度阅读能力的培养目标,存在显著的“不匹配”。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绝大多数时候,老师和家长们使用的是现成的课本、配套的参考书,甚至网上购买的教案PPT。这意味着,当一段文章出现在孩子面前时,成人心中往往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不容置疑的“重点”或“标准答案”。

这个答案,对成人来说,可能一目了然。于是,当孩子面对文本犹豫、徘徊、支支吾吾,或者给出一个“非标准”的答案时,成人就容易生气、不耐烦:“重点这么明显,你怎么就找不到呢?”… ( 详见正文: 两条教育暴论,只为痛击现在的语文课) 』🤔

https://mp.weixin.qq.com/s/6fGPnfWpTXFJpIIw05Zv6A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