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pimgeek
308关注2k被关注11夸夸
收集展示各种自主学习 🧑🏻‍🎓
和教学辅助类内容资源 🧑🏻‍🏫
软件应用技巧微信同名 💬
置顶
pimgeek
10月前
每隔一段时间就想重新做一次自我介绍,突出近期的个人兴趣侧重点 🤭

简单概括,pimgeek 是 PIM 和 Geek 两个词的组合,其中 PIM 是个人信息管理的英文词组首字母缩写,Geek 指对某些小众爱好保持极端兴趣的人。

就个人而言,我的长期兴趣始终是这个:『弄清大脑/思维/意识活动背后的复杂系统工作原理。』🧠

为了随时随地都有条件抛开手头一切杂事去开展相关研究,很明显我需要一份比较特殊的工作。迄今为止,我尚未发现一种合适的工作职位能够平衡个人生计与这种强烈的研究兴趣,所以我逐渐变成了一位自由职业者。

在即刻社区,我专门购买了🍌黄即年费会员并订阅了 “自由职业、自由工作、远程办公、远程工作、Freelancer、Remote” 等话题关键词,只要有人反复谈论这个话题,都会被我关注到。如果看到喜欢的内容,我还会转发推荐给更多人(背后的理念是:只有自由职业者多起来,才可能有更多人关注我正在做的研究和主营业务)🤠

另一方面,因为我的研究兴趣经常涉及自身思维过程的观察、记录、回溯、反思等,所以我迷上了个人笔记/信息管理工具。通过与别人交流这些工具的使用心得,我逐渐认识了很多硬核的玩家和软件工具开发者。其中有一类输入法工具,专门用于以中文记录思考过程,我对这种记录工具有着超高的要求,所以到后来干脆开发了自己专用的音形码输入方案——🦩🐯鹤虎盲打输入法。

有了顺手的思考过程输入工具,很自然地就会考虑如何尽可能长期稳定可靠地存储、整理自己的思考记录。在这个问题上,我选择了以卡片笔记作为原子记录单元,目前重点关注德国社会学家尼古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的卡片盒笔记管理方法,正在选配必要的工具和流程去磨合、实践(自研流程的成熟度和实用度已接近 80%)。在未来,此方法的展示、分享、教学和周边软/硬件开发很可能成为我的重要业务与收入来源。📈💴

如果你看了上面的介绍之后,对我的个人经历、研究主题或个人信息管理相关经验产生兴趣,欢迎通过评论或私信与我联系 📔💬🤓

✪ 🦩🐯鹤虎盲打输入方案 - m.okjike.com
✪ 第一次兴趣总结 - m.okjike.com
✪ 第二次兴趣总结 - m.okjike.com
✪ 第三次兴趣总结 - m.okjike.com
1410
pimgeek
00:22
pimgeek
1天前
ALEKS 自适应学习系统演示·循序渐进地学习·基于知识点网络 🤓
03:35
21
pimgeek
1天前
能稍微摘录一段这样的例子截图吗?我也想看看 😄 //@大王鹅鹅鹅: Scott并不仅记录想法,他的大部分内容还是摘抄,比如名人名言和较难文本,他的写作方式是直接怼上这些内容,把理解的任务交给读者,个人认为这有点糊弄事了

陈知遥_Nova: 虽然 Luhmann 认为 "几乎所有东西都可以放入 [笔记盒] 中",只要它可以 "被记录下来",但我的观点更接近一些学者的看法,即 Antinet 主要有利于希望记录阅读中的思想和想法的研究人员和作家。它主要对需要大量阅读、思考和处理想法的非虚构类作家有用。Antinet 可以在短期和长期内发展思想。思想是非虚构类作家的原材料,也是 Antinet 的原材料。 --- 很明显,卢曼对笔记的定义要比 Scott 更为宽泛。卢曼认为,只要是可以被记录下来的内容,几乎都可以放进笔记盒中。而 Scott 则更倾向于将笔记盒用于记录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思想和想法。Scott 认为,思想是非虚构类作家的原材料,也是笔记盒的原材料。表面上看,两人的观点存在差异。 但实际上,我认为他们的观点本质是一致的。卢曼作为一个研究人员,他的生活中大部分内容都与学术研究相关。因此,他认为几乎所有东西都可以记录在笔记盒中。这里存在一个隐含的预设,就是使用者会自动挑选并记录有价值的内容,而不会记录一些无关紧要的日常琐事,比如“今天吃了两个包子,真好吃”这样的内容。 相比之下,Scott 则从普通用户的角度出发,更倾向于记录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思想和想法。但实际上,说的这些思想和想法,也是经过使用者的思考和提炼的,与卢曼所说的“可以被记录的内容”是类似的。 所以,尽管两人的表述不太一样,但他们最终都是倾向于记录那些引发思考、生发思想和创作的内容。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应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性地记录那些有价值的内容,避免记录一些无关的日常琐事,以提高笔记的效率和价值。 那么笔记盒应该放置什么内容呢? 对常人来说,应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性地记录那些现在和未来的思考,最好是和当前研究的项目相关。比如你在学习一门新的编程语言时,可以记录自己的理解和心得;或者你在看一部纪录片时,产生了一些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也可以记录下来。对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就不太需要记录了,否则可能会淹没掉有价值的信息。 Scheper Scott P.《Antinet zettelkasten》P<12>

00
pimgeek
2天前
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其实 zf 提供给普通人的窗口是“青少年模式”,或者说弱化的诉求处理大模型。过激言论能够切换回成年人模式,或者说允许诉求提交给全量大模型 😅

温丸子: 是这样的,我们家那个烂尾小区,最近业主因为车位、物业费的问题跟物业频繁起冲突。正常打12345反映问题是没人理你的,但只要在维权群里有过激言论,立马乡zf带着👮就出现了。 这甚至成为无奈的业主召唤zf表达合理维权诉求的方法了🤷‍♂️

00
pimgeek
2天前
李厚辰:『对于最近的案件,必须承认一点,我们几乎什么都不知道。所有信息都来自于官方公告,但公告对事件只存在“定性”,而不存在“挖掘”。

过去的社会事件,尚有调查记者深度挖掘,勾勒出犯罪者的完整生活轨迹与成长环境。例如“吴谢宇弑母案”和“鲁荣渔2682号惨案”(也称“太平洋大逃杀案”),都通过调查记者的深度报道,揭示了大量细节。这些细节虽然未必能直接给出社会问题的答案,却为理解极端事件的发生及其背后的可能成因,提供了重要线索。

如今大众很难再看到这样的报道。

因此,公众可以知晓的信息非常有限,有限到甚至难以确定其动机。在近期所有事件中,宜兴案件因犯罪者的自白书流出而信息稍多。在这份自白书中,他对技术学校实习的状况,以及学校对他的管理进行了控诉。然而这并没有解答所有疑问:为何他作出这种极端举动?为何受害对象多为女性?…( 详见正文)』🤔

无差别伤害事件,只能用“经济下行”来解释吗?

11
pimgeek
2天前
有趣的动态流程图,可模拟单步执行时的选择过程,还有时间线与统计分析 😄
00:40
01
pimgeek
2天前
电子设备屏幕和设备本身的交互体验存在局限,无法达到纸质书稿能够轻松实现的手持感和扫读体验 🙁

另外就是像切换电视频道那样的交互设计,以及无处不在的“提醒关注小红点”进一步破坏了无打扰的阅读心流 😐

吾阅读书: 《“太长不看”让我们失去了什么?》(https://mp.weixin.qq.com/s/ZpNyEQ8qcrIoGQ2wbUCcAw) 如果主流媒介(就像如今的电子媒介)鼓励以快速、多任务处理为导向,并能适应大量信息的阅读过程,我们的阅读回路也会朝这个方向靠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家帕崔沙·格林菲尔德(Patricia Greenfield)就曾写到,这导致越来越少的时间和注意力被分配到相对慢速、耗时的深度阅读过程;这些过程包括逻辑推论、批判性分析和共情等。而所有这些能力都对任何年龄段的学习至关重要。 圣何塞州立大学的刘艾明(音译)的一系列研究显示,阅读的“新常态”是略读,其特征是单词定位和速览文本。如今许多人按照“F”或“Z”字形的轨迹阅读,他们先抽取每一段的第一句话,再据此寻找余下文本中的关键词。当大脑这样略读时,就会削减分配给深度阅读过程的时间。也就是说,我们无暇领会复杂的含义,无暇理解他人的感受,无暇感受美,更无暇在阅读中创造自己的新思想。 对印刷品的触感给信息增添了重要的冗余——这样的冗余赋予了单词“几何结构”,也赋予了文本一种空间上的“在性”(thereness)。佩柏指出,人类需要一种对自身所处时间与空间的知识,才能够回到某些事物,并通过重新审视有所收获——他称之为“复现的技术”。复现对年轻或年长的读者都很重要,因为这牵涉到回到文本某处检查并自我评估理解程度的能力。

01
pimgeek
2天前
『文章强调,小团队,尤其是两个人的合作,比大团队更有助于创造性的讨论和思维突破。大规模的头脑风暴会因为责任的分散以及群体思维而限制创新。而在两人小组中,交流更加专注和深入,能够创造出“流动”状态,从而促进思维发展。

作者还建议,与不同的人一对一讨论是提升科学创造力的好方法,尤其是与一个信任且有创造性的“科学伙伴”一起合作更为理想。通过这种关系,讨论可以更轻松、信任,允许思维自由地流动而不用担心看起来愚蠢。

最后,文章借用即兴剧的“是的,而且”的规则,提倡在科学讨论中保持积极支持的态度,而不是过早批判他人的想法。这样可以培养出信任的氛围,让参与者的创造力更好地发挥…( 详见正文)』😄💬😃

Nature | 产生突破性科学发现最简单高效的方法

23
pimgeek
2天前
左荣MEI:『睡前,打开各种软件进行“睡前报备”,三个软件报备结束不知不觉已经凌晨了,形成了“报复式的玩手机 熬夜 身体疲惫不堪”恶性循环,白天萎靡不振靠咖啡提神,常常在想没有手机的时代,人是否会感到无聊? 可从父辈人身上看到一定不会的。

本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长时间刷短视频产生的负面影响;二、长时间刷短视频产生负面影响的科学依据;三、如何减少对于短视频的依赖? …( 详见正文)』🤔

长时间刷短视频对大脑有哪些影响以及如何减少对短视频的依赖?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