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dexteryy
68关注702被关注1夸夸
🔨空间Web@PICO-OS。Ex:Web开发引擎@字节,JS黑客&前端架构@上线了/Flipboard/豆瓣/土豆,2D元宇宙阿尔法城主程
dexteryy
1天前
让AI记住你曾经创造的抽象层,未尝不是一种「永生」

由于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软件市场中的海量试错迭代,开发者写过的代码是很容易死掉的,尤其是其中的实现细节和工程建设,做得再好,一旦不再被使用不再运行,就什么也留不下来。而如果代码提供了新的抽象和API,却可以作为知识和语言被AI永久铭记

对于这些曾经辉煌过、饱含心血的代码,这是最好的墓志铭

下图是 AI 给我十几年前(前 React/ES5/Webpack 时代)的全家桶 OzJS 提供的介绍和代码示例(这个项目当时的「开源」是无文档的,只有landing page和导航。我当时热衷于埋头实现新东西、懒得说明和解释),其实很多 API 我自己都忘了,AI 却「仍然」记得,感动🥲

P.S. 当然,更理想的「永生」,是让 AI 不止记得,还要真正用你的语言去写新代码,让日后新生产的软件(包括新的抽象层)都工作在你的抽象层之上,从而保证你的代码永远运行。不过这个很难,原因:

1. 抽象层的实现比抽象层的接口本身(语言)更难留存下来。一旦平台、技术栈发生了迁移,即使仍然有同样的抽象层,底层实现也会换掉。
2. 新的抽象层会不断垒加上去,底层抽象的接口不再直接被使用,被替代、特别是「端到端」替代的风险大幅提高
3. 最严重的「端到端替代」是直接基于端到端 AI 模型的实现,会完全「压平」两端之间的一切,就像黑洞视界,抹消其中的一切信息。参考:m.okjike.com
00
dexteryy
3天前
为了能跟iPad竞争、弥补差距(特别是生产力应用上的差距),Google正在把Chrome OS完全合并进Android里。
我相信Google的这项努力不止是针对平板产品,也是针对Android XR。

这种努力意味着Android里的浏览器引擎(Web Runtime)不仅仅位于Android Runtime和应用框架之上的普通应用里,而是作为OS中的基础Runtime之一深度集成在OS底层,跟其他底层组件深度融合,Web App在Android系统里更一等公民(比如跟其他安卓原生应用一样由OS统一管理和调度,而不是被Chrome作为标签页来管理)。

即使Google在最初只考虑平板和Pixel笔记本电脑产品的需求,一旦这种Web OS风格的架构和应用生态在平板上取得成功,Google必然需要在Android XR里引入同样的架构和生态(就像visionOS和ipadOS的关系,包括两者的应用开发方案之间的关系)。那么下一个问题便是:就像visionOS里的SwiftUI应用一样,Web App同样需要空间能力
00
dexteryy
5天前
再补充一个怀旧:我保存了快三十年的截图、国内 LAN 时代最后的辉煌之一——魔法师传奇(Magic & Mayham)

dexteryy: Cloudflare Workers团队TL夫妇的家,专门为LAN Party优化(本地联网游戏聚会,近年主要玩co-op游戏比如深岩银河,还有生存建造),包括22台电脑(4070显卡),花费75000刀(房子本身的花费是7位数,在奥斯汀) 先说点消极的: 作为tech leader把团队组织起来下班后一起本地面对面玩游戏,这种事我也干过,在字节每双周的活动日组织Game Night(主要是用投影玩NS上的4-8人party game,有次去布置场地,遇到当时的头条CEO陈林一个人在会议室里,还把他赶出去了),另一个参与的兄弟团队leader每次还自掏腰包买披萨,但后来我不带团队了才认识到,很多人恐怕都是「被迫」参与,他们其实只想早点回家自己玩手游,但并不会主动反馈/沟通/拒绝 再说点怀旧的: LAN Party的文化,2000年前在中国也有,隐藏在学校周围小巷深处那些没有互联网只有LAN的电脑游戏房里…不像美国的LAN Party起源于DOOM和Quake,国内玩Quake3的相对少(我试了几次火箭跳就晕3D了),FPS最开始流行三角洲后来是CS,其他主流LAN游戏除了早年的沙丘/C&C/红警、后来的SC和War3,还有帝国时代1 、Diablo 1、UO(网络创世纪)、GTA2(俯视视角)等,最近暴雪重制的War1当时也联机过。 美国的LAN Party文化是「BYOC」,每个人都搬自己CRT显示器、机箱和全套配件来参加,主办方只提供网络设备和电源。这个不符合中国国情,90年代国内的个人电脑,应该主要掌握在父母手里,是CAD/炒股/学习机。我父母为了防我玩游戏,出门会把鼠标键盘电源线都藏起来,回家后会检查CRT的温度,而我则自备电源线,能只用键盘通关大航海时代4,事先把外设在衣柜里的放置角度和CRT显示器防尘布的褶皱都用速写画下来,在爸妈下班前精确还原现场。 最后再吐槽一下房子: 作者作为前Google员工,之前的房是2010年在帕洛阿托花100万刀买的,130平米,涨到超过200万刀。作者一方面「良心不安」一方面嫌房子太小,小到没法生第一个孩子,所以2019年置换成了奥斯汀的大house。 呃我在北京买的90平米两居室(可用面积70多),父母都觉得完全足够生孩子不用「改善」…

00
dexteryy
5天前
Cloudflare Workers团队TL夫妇的家,专门为LAN Party优化(本地联网游戏聚会,近年主要玩co-op游戏比如深岩银河,还有生存建造),包括22台电脑(4070显卡),花费75000刀(房子本身的花费是7位数,在奥斯汀)

先说点消极的:
作为tech leader把团队组织起来下班后一起本地面对面玩游戏,这种事我也干过,在字节每双周的活动日组织Game Night(主要是用投影玩NS上的4-8人party game,有次去布置场地,遇到当时的头条CEO陈林一个人在会议室里,还把他赶出去了),另一个参与的兄弟团队leader每次还自掏腰包买披萨,但后来我不带团队了才认识到,很多人恐怕都是「被迫」参与,他们其实只想早点回家自己玩手游,但并不会主动反馈/沟通/拒绝

再说点怀旧的:
LAN Party的文化,2000年前在中国也有,隐藏在学校周围小巷深处那些没有互联网只有LAN的电脑游戏房里…不像美国的LAN Party起源于DOOM和Quake,国内玩Quake3的相对少(我试了几次火箭跳就晕3D了),FPS最开始流行三角洲后来是CS,其他主流LAN游戏除了早年的沙丘/C&C/红警、后来的SC和War3,还有帝国时代1 、Diablo 1、UO(网络创世纪)、GTA2(俯视视角)等,最近暴雪重制的War1当时也联机过。
美国的LAN Party文化是「BYOC」,每个人都搬自己CRT显示器、机箱和全套配件来参加,主办方只提供网络设备和电源。这个不符合中国国情,90年代国内的个人电脑,应该主要掌握在父母手里,是CAD/炒股/学习机。我父母为了防我玩游戏,出门会把鼠标键盘电源线都藏起来,回家后会检查CRT的温度,而我则自备电源线,能只用键盘通关大航海时代4,事先把外设在衣柜里的放置角度和CRT显示器防尘布的褶皱都用速写画下来,在爸妈下班前精确还原现场。

最后再吐槽一下房子:
作者作为前Google员工,之前的房是2010年在帕洛阿托花100万刀买的,130平米,涨到超过200万刀。作者一方面「良心不安」一方面嫌房子太小,小到没法生第一个孩子,所以2019年置换成了奥斯汀的大house。
呃我在北京买的90平米两居室(可用面积70多),父母都觉得完全足够生孩子不用「改善」…
42
dexteryy
8天前
Aurelius and Commodus. The Seven Good Emperors' era is ending.‬
00
dexteryy
8天前
其实本质上目前只有三条增长曲线,之前在分析英伟达代表的「千倍增速」时讲过

第一增长曲线:垂直扩展。比如传统摩尔定律、半导体制程。主要是制造业的技术发展

第二增长曲线:水平扩展。比如多核/大小核/SoC、数据中心高带宽并联、互联网高并发。主要是软硬件架构的技术发展

第三增长曲线: 抽象扩展。比如英伟达 GPU 的微架构+CUDA+领域SDK。比如游戏开发领域的ECS+DOD+编译器优化。通过SDK、框架等软件抽象手段,增加软件底层最终计算时的「简单又相同」的部分,对这些简单相同算法做分而治之,结合专用硬件架构做软硬件一体协同的专门优化(「加速计算」),把复杂多样需求转变为统一的、超大规模的、无止境的并发算力需求。

这些增长曲线的排列组合,会产生以下几种增速规模和增长范式:

十年十倍增速:
传统产业(围绕制造业)的增长、纯硬件产品的增长。
只有第一增长曲线。
例子除了传统摩尔定律,还有二级市场投资里常说的「十倍股」。

十年百倍增速:
有网络效应的企业增长、有软硬件结合架构支撑的硬件产品/软件产品的增长。
是第一增长曲线和第二增长曲线的组合。
比如 VC 投资的初创企业、SoC 的发展。

十年千倍增速:
分为两种。

一种是第一增长曲线组合两条第二增长曲线(内外部双生曲线)。
这种范式都包含至少一条非标准化的第二增长曲线(水平扩展)。「非标准」的特点,导致了其中一条第二增长曲线不可持续和无法组合第三增长曲线,导致这种千倍增速不可持续。
比如超算,叠加了现代摩尔定律本身的垂直扩展和内部水平扩展,加上自身昂贵的非标准的外部水平扩展。
比如部分独角兽企业,叠加了不可持续的市场红利。

一种是第二增长曲线+两条第二增长曲线+第三增长曲线。
这种范式都是结合了开发平台和开发方案,有开发工具抽象和平台抽象,借助这些抽象能对水平扩展做标准化,长期维持。
除了英伟达GPU,有些独角兽企业也属于这种范式,能发展成 big tech 和 megacorp。

LLM 的增长是建立在已有的以上增长范式之上的,但要维持或加速,自身也需要增加和组合三条增长曲线,pretraining 属于第一增长曲线(垂直扩展),多模型架构属于内部第二增长曲线(内部水平扩展),agent属于外部第二增长曲线(外部水平扩展),那么 AI 的第三增长曲线会是……?

注:之前分析的以英伟达为代表的「千倍增速」见zhuanlan.zhihu.com
01
dexteryy
8天前
川普梦之队:

卫生部长反疫苗认为疫苗导致自闭症,要重组CDC和FDA、取消FDA的营养部、禁止在自来水中加氟(图4)

环保署长反对减排主张扩大化石能源开发

司法部长质疑美国法律体系,要废除FBI、放松持枪限制

CIA局长不否认俄干预选举但认为俄没帮助川普当选

以色列大使批判世俗政权认为美国应该政教合一。中东特使是房地产开发商

国防部长认为细菌不存在,身上有大量十字军标志(耶路撒冷十字,图3)和口号(「Deus Vult」),据说要在耶路撒冷建造第三圣殿,迎接敌基督

美国的前景从未如此光明
04
dexteryy
10天前
填一下之前这个坑(m.okjike.com)——为什么AI眼镜(m.okjike.com)仍然需要GUI

站在人机交互的角度(m.okjike.com),AI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交互粒度变粗」。
以前需要细粒度的在好几层视图上点击大量按钮和菜单、做文本输入,乃至要打开多个应用在它们之间流转数据、协同操作。现在只需要用一句话、一次触碰、一个姿态、一个眼神这样的单次粗粒度交互, 就可以达到相同结果。

为了达到相同的结果,AI 不但要理解自然语言和多模态的人类表达方式,还要能感知到多模态的上下文和场景(当前现实环境、软硬件状态、用户个性化信息等),能理解它们(比如世界模型、空间智能),能对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直接采取行动、施加影响(Tool Use、Computer Use、具身智能)。

传统的现实世界中,原本也是有这种粗粒度交互的——就是跟真人打交道:军官给士兵下命令,客户给服务人员提要求,老板给秘书交代任务,产品经理给工程师提需求、…
真人同样要有「常识」懂黑话、「有眼色」、能「读空气」、有「大局观」、有技能有行动力,才能提供这种「粗粒度」的沟通体验,大家合作愉快。 这种粗粒度交互是大众用户更适应更习惯的,能进一步拉低软件应用的使用门槛,进一步拓宽软件应用的使用场景,是人机交互向「自然交互」的进一步靠拢(developer-cn.picoxr.com)。

但结合跟真人打交道的经验,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种粗粒度交互很难仅凭一次交互就解决问题。「心有灵犀一点通」是可遇不可求的情况,就算 AI 超越人类智能,仍然有必然存在的客观因素会限制单次粗粒度交互的效果:

1. 信息缺失。
无论如何,发起交互的都是真人(用户)。受限于真人的沟通能力、认知能力,真人在第一次粗粒度交互中,几乎必然会遗漏信息(没表达出来,或自己都没认识到)。
就算像产品经理那样愁白头的写需求文档,也不能保证不经评审、答疑、修改,一次传达到位。

2. 要结合反馈。
很多事情是没法从一开始就明确最终目标和具体预期结果的,需要根据反馈,动态调整和收敛。而有反馈就意味着不止一次交互。

因此,多数情况下,单次粗粒度交互是不够的。

那么接下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另一点:在后续的交互中,「粗粒度」反而经常变得更低效了。

后续的交互,首先是 AI 的输出、真人(用户)的输入。
这种交互是反馈信息,是面向人类的信息。而要让人类能快速清晰的理解,由细粒度信息组成的结构化、多模态的信息(比如图文信息、表格、数据可视化、3D 演示),会比粗粒度的单一模态非结构化信息(比如一句话的文本、冗长的口头语音回答),要好的多。毕竟,面向 AI 的 prompt engineering 可能可以避免,而面向人类的「prompt engineering」(内容表达)是不可能简化的。

然后,是真人的输出(后续指令)、给 AI 的后续输入。
在这些交互中,新增了一块重要的「上下文和场景」——就是刚刚 AI 输出的反馈内容,真人是基于这些反馈,给出下一步指令。那么对真人来说,这时最高效的交互方式,必然需要结合这些结构化、多模态的反馈内容——比如图文和数据可视化内容中的按钮和选项。

因此,在足够多样的 AI 应用中、在足够通用的AI 硬件(包括 AR 眼镜)中,GUI 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 GUI 才能支持多模态、结构化、细粒度、输出和输入相结合(比如图文输出中夹带按钮选项)的交互方式,而第一次粗粒度交互之后难以避免的后续交互,更适合这种交互方式。

这也是为什么在过去多年的 Chatbot 应用实践中,几乎都出现了 Card UI。
接下来的早期AI 眼镜产品,无论要卖的多便宜,也至少需要这种 Card UI、Card App,否则必然的要么不够实用要么不够通用。

最基本的 Card UI 是跟现实世界割裂的,对设备的光学技术(FOV)、计算能力(环境理解算法)和传感器的要求更低。
好一点的 Card UI 能结合现实世界和周围环境,比如在作为上下文的现实事物「旁边」使用 Card UI。
最理想的还是能超越 Card、能完全融入现实世界的 GUI,也就是包含完整空间能力的空间应用,不过由于客观的技术限制,中短期内,MR 头显会比 AR 眼镜更适合发展这种应用生态。
00
dexteryy
10天前
为百镜大战(中国式内卷和产能过剩)做预热,对比:国产AI眼镜/AR眼镜 vs 国产新能源车

国产新能源车
1. 头部大厂:比亚迪
2. 新势力:蔚小理
3. 传统车企:广汽埃安、上汽智己、长安深蓝阿维塔、东风岚图等国企品牌,赛力斯、零跑、吉利等私企
4. 跨界软件大厂入局:华为、小米

国产AI眼镜/AR眼镜
1. 头部大厂:?
2. 新势力:XREAL、Rokid、李未可、…
3. 传统屏幕/显示设备企业:雷鸟(TCL)、努比亚(中兴)、影目(酷派)、长虹、…
4. 跨界软件大厂入局:华为、小米、百度、……?
10
dexteryy
12天前
打工领工资的情况下,不用关心现金流问题,当然也就可以用不到这类工具。但这只是回避了真实世界的样子,早晚还是要面对现实的。真实世界里,没有任何一笔收入是凭空冒出来的,平均收益率每提高1%背后可能都要跨越巨大的门槛,也没有任何一笔周期性固定支出是没有代价的(本帖关注的也正是这种类型的支出,不是你说的「记账」) //@青楠: 记账本身就是时间成本,折腾这类系统本身还是浪费时间的。

dexteryy: 要完全靠被动收入(包括投资收入和来自产品开发的杠杆收入)维持现金流,实现财务自由,关键之一是搞清楚自己的需求(支出),逐笔记账是低效和不可行的,对于一次性支出,只需关注数量级,而订阅这样的周期性固定花费是可以精确计算的。我做了一个可复用的飞书多维表格来收录分析这类支出。 用来分析我自己的数据后,有以下发现: - 我每年为了各种会员和功能/内容订阅要固定支出8 万人民币(含13000元的水/电/气/暖/网,不含特斯拉充电、通勤、饮食、生活耗材、营养补充剂、保险、不会一直持续的课程/服务费用、云端Infra成本、流量成本)。 - 相当于每月 ¥6623,每周¥1536,每天¥219。 - 在 AI(各种 LLM 和 GenAI 服务)上每年花费 ¥15982 ,相当于每月¥1331,每天¥310。 - 为个人自由(数字【马赛克】民)每年花费 ¥3261。 - 为了全流媒体制霸和各种音乐、游戏会员,每年花费¥7436,原本要花费 ¥10728,统计过程中发现我在 XGP、Steam、PS Plus 里都分别重复订阅了 EA Play,根本没时间玩。把这三个 EA Play 和 XGP、PS Plus 都取消了,只留下 Nintendo Switch Online + Expansion Pack individual membership,每年节省¥3292。 - 在传统英文媒体订阅上每年花费 ¥11372。 - 在投资相关信息获取上每年花费¥8720。 这个工具的功能包括: - 可用表单提交新支出。只需要填写:1. 续费周期(比如双周1 次、每月1次、每季1次、每年2次、3年1次等)。2. 对应的续费金额(支持多币种)。3. 之前任一次支付的日期。 - 会自动统一为 RMB 价格。 - 会自动计算:如果换算成按年、按月、按周、按日续费,分别相当于什么续费价格。 - 会自动计算出下一次自动扣费或需要手动续费的日期。 - 如果不填写之前的支付日期,会自动归类为「不活跃」项目不计入总额。 - 可以标注需求优先级:Core(核心需求)、Need(确实需要)、Want(只是想要,不一定真的需要)、Waste(有点浪费)。可标注为「可节省」(消费降级时的优先选择)。 - 可记录在哪里管理自动续费、通过什么方式支付。 - Category + Tag 的分类体系,在使用中渐进形成个性化的分类方式(优先添加 tag,观察到模式之后再把 tag 升级成 category),可以统一每个 tag、每个 category 的总花费。 - 按统一的续费周期和货币价格,生成排行榜。 - 生成续费日历(图 4),查看接下来日子里的固定支出(用于现金流极度紧张的时候…)。 - 数据大盘(图 3),除了跟踪总花费,还可以比较不同类别的花费以及其中不同需求优先级的占比。 自动计算功能都是按古典编程方式,全手工编写的代码(计算下次续费日期有一点复杂性,可能值得封装成一个 npm 包…),没用 AI,原因是给AI 解释起来费劲,还要写单元测试(嗯我自己写代码就敢不写测试了…) 这个工具的URL:https://xxdq5sjird.feishu.cn/base/Ax8VbGVdxafOv5sB3g3coxz9nwb 可以创建副本,删除作为示例的所有记录,作为自己的个人记账工具。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