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识别一个领域是「为供给匹配需求」还是「为需求匹配供给」,有一组更简单的办法:
首先,可以尝试做一下需求规模的定量预测。
如果有不以时间序列,而是以潜在市场规模拆解的方式来做预测的方法,多半情况下,属于「为需求匹配供给」。
比如,就业岗位需求、医疗服务需求、教育服务需求,都是可以相对明确评估出来的;
然后,我们可以尝试一组特定供给,是否可以被相近似的供给几乎无差异的替代。
大部分「为供给匹配需求」的场景下,给定的供给几乎都找不到完全的替代方案。比如,苹果、大疆,这种创新型科技产品。
营销学领域有推式营销和拉式营销的提法(push vs. pull marketing),区别在于主动上门找消费者,还是吸引消费者找上门来,有点类似于我们提到的「为需求匹配供给」和「为供给匹配需求」,但营销领域的专家和我们不同,他们会更关注效率视角。
供应链专家也会讲「需求驱动型供应链」(demand-driven supply chain),落脚点多在库存效率和供应链敏捷性等方面。
本轮美国发起的关税贸易战影响下,看上去的情况是,中国有一大批出口导向型企业的供给,需要匹配新的需求,而美国有大量消费者需求无法以旧的方式来满足,需要匹配新的供给。
但如果我们下钻到具体场景,更值得关注的问题其实是,哪些需求会挥发掉,哪些需求可以被别的供给较容易承接,哪些供给会丧失存活空间,哪些供给能够匹配到新的需求。
这些问题,远非一组静态的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数据所能回答。但一旦铺开到分国别去看类目供需替代,马上又落入了无边的细节和事实的确认对齐过程中。
所以,我们尝试构建一套叙事,来帮助进一步结构化地理解和推演当前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