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在即 #毕业未完成清单 代码比咖啡还提神,头枕得难受,于是下床打开了电脑,倒腾百度网盘时看到本科毕业的照片,拿出手机跟年前拍的证件照比了比,脑子想起来一句诗“客舟听雨多长叹,层楼终究误少年”。
研究生初试结束那会,本科毕设导师跟我说,如果你复试没过,我这边还有个学硕名额,好几次我都在想如果当初留在本校,心死得是不是就没那么彻底。
要问科研道路最大的障碍什么,那必须是我导师。我虽然性格敏感,但是事再多再累再难,都不会自我内耗,能恶心我的只有人,她这种没发sci就能博士毕业的漏网之鱼,一边道貌岸然一边利己的模样,仿佛当代青椒负面人格的缩影,在她的不懈努力下,我断了学术圈所有念想。
既然这么苦逼,那又是什么让我没有放弃呢?其实不管做什么,付出到一定程度以后,放弃比坚持还难。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它解释了为什么研究生敢于自杀却没有退学的勇气。
如果删去研二被支配的那一年,那研究生其实还是很值得怀念的。
比如研一终于在求学生涯最后阶段摸到了数学的大门,一直以来数学都是我最擅长最热爱的科目,于是有点飘飘然了,现代数学则把我打回现实,原来数学的段子都不是段子,这门课真的是捡一支笔就彻底听不懂的,难是真的难,所幸考试要求低,与数学的缘分也以期末的满分告终。悄咪咪地说,用三节课证明一个定理也不是段子,这个定理叫“完备性定理”。
研二几乎是裸辞地离开了实验室,毕业要求没达到,工作也没着落,百废待兴,我先是把之前自己整的会议论文发了出去,然后参加实习转正答辩并跑秋招,辞掉实习返校用实习的工资长租一台服务器,找到学院类似方向的老师交流了idea并跑程序,终于在年底拿到了心仪的保底offer并发表了专利,追平了同级生的进度,我不敢想研三第一个学期那些日子是怎么过来的,只记得熬夜甚至通宵都是常态。我感谢自己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依然相信希望,但是我不感谢那些磨难,因为它实实在在地毁了我的计划,曾经想集中精力发一篇好文章,想在学术界留下点足迹的梦想破灭了。
读书读得太久了,不止一次地这样子想,因为我太想改变现状了。贫穷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小时候交学费买资料时候的窘迫,它几乎贯穿在我每个阶段,限制着各种机会,比如没有资本出国或者创业,也基本没有在一线城市买房的希望。读书时争取到的各种东西,原以为足以抵抗先天不足,其实这只够我用来勉强装出和周围人站在同一起跑线的模样。而有些是藏不住的,我初中有很多朋友,每次出去玩他们都抢着付钱,这种善良正是造成我疏远他们的原因,毕竟从小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
天蒙蒙亮,能听到鸟儿叽叽喳喳的声音,我现在身处的校园,是当初高考求而不得的,蹉跎四年后到了这里却还是惆怅。圆了这个梦,也毁了这个梦,睡意袭来,那就再做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