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
@adong在法源寺 约定开始写信,用一种非即时的方式交流,看到提到一些播客的事情,还蛮有感触的。
我听播客比较早,甚至小宇宙出来的时候还蛮抗拒,觉得太多了,“乱花渐欲迷人眼”很像噪音。(更别说现在林林总总的更多了)
我最早听的是迟早更新、忽左忽右、翻转电台、BYM、日谈公园这几个。早期的播客没什么特别的指向性,更像是主播朋友之间聊开心,并不特定地说给某一类人群听,有种静静散发他们个人魅力的感觉。我每一期都听,就好像以前看电视的时候没有更多频道在播,就循环把电视剧看完。里面有时候会有我根本听不懂的东西,但也没关系,一定会听完。一是因为当时通勤的时间比较长,二是因为当时确实有很多独处的时间。
后来因为小宇宙,新鲜了一阵子之后,我也开始做自己的播客。彼时一切的出发点就是像我最早听的这些播客,只是为了自己和朋友线下能聊开心、enjoy。后来我把听友们也当成自己的朋友去倾诉,意外地受到了喜欢,但也慢慢地现场有了第三者在场的观众的感觉,不太有松弛的感觉。而同时“如何运营播客”竟成为了很多人都关心的知识,就让我更觉得无聊了。
早上回过头又听BYM,听简里里和峰哥聊晦涩的话题,但是松弛地漫谈,互相嘲笑,我才想起来,这是我当时特别向往的亲密关系。我也不必做过多的自我暴露,也不必想听他人关心什么,也不用考虑播放量的问题,只要enjoy当下就好了。
播客对我的魅力就在于其录制过程本身,东的这封信终于又让我有聊点什么的冲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