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Zeeland_
166关注591被关注3夸夸
Creator of Sparklab, Promptulate
全栈算法硬件|AI Agent infra|OSS
zeeland.top
Zeeland_
18天前
特别详细的 hackathon 经验整理,我能感受到,国际高中生视角的黑客松有它很独特的意义和发展的空间,期待一下后续可以和 weston 继续碰撞出一些有趣的火花。

west0n: 【为什么要办一场Hackathon和办完一场高中生Hackathon之后的takeaway】 昨天和@Zeeland_ 复盘这几个月办PivotHack这场Hackathon的经历,重新拷打了自己一下为什么想办这场Hackathon,这场Hackathon有什么值得改进的地方,学到了什么和之后怎么办,和一些对教育的思考,遂打算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一下,整理一下思绪也算是开源了(希望对大家有用:) ) 为什么想办这么一场Hackathon - 高中三年大多数事情都是在学校外面做的,说实话没对学校做什么贡献,很少组织学校内的活动,想用一场活动的形式给十一学校和给自己的高中三年一个交代和一个结尾 - 从@Ryan.eth 的SparkLab开始,大大小小线上线下的黑客松也算是参加了五六个,感觉从一个参与者慢慢的过渡到一个组织者是一个非常正常的事情 - 一直觉得Hackathon是一个在大学申请的环境下缺少的活动类型,有一些想要验证的观点和想法(后面会提),需要用自己办一场Hackathon来验证 - 申请大学完了最后几个月太无聊了,给自己找点事情做,度过人生的垃圾时间 发现或者验证的一些观点 - 之前我的观点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顶级高中的学生做事情的平均水平大于985大一大二学生的平均能力”,通过这次hackathon大家的短期学习能力,展示的项目效果和观众嘉宾的反馈看下来,这个观点是被验证甚至被低估的。 - 仍然承认这是教育不公平导致的现状,但对于这些顶级高中生,现在的教育资源是否匹配?对于那些会主动尝试做事情,主动探索的15-18岁的人,我感觉教育系统给予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仍然不够大,是否那些针对大学生做的基金,创业资助,科研机会应该更下放一点?(其实现在高中生也有,不过是针对申请的) - 非常感激三年前的自己在人大附中和国际教育中选择了后者,针对高考/中考的教育让学生失去的并不只是时间,还有一种将探索作为最重要的事情的勇气和态度 - 说到国际教育,很奇怪为什么黑客松没有在中国的国际教育和美本申请体系中火起来,明明应该是很能很能割韭菜的地方啊!其实近年来也有一些相关的活动,比如已经很久的XA的capstone,CTB等创新比赛中也新增了Hackathon环节,但是好像还没有一个以Hackathon为主体的活动,从我们超越预期的报名情况和报名人的demographic来看(80%+国际生,申请美国大学),我觉得这样的生态位存在且蓝海 - 一部分之前在国内没有针对高中生的hackathon的原因可能是代码的学习成本,不过现在thanks to AI,代码学习在黑客松中可以被省略。我们技术实现做的最好的一个项目的所有成员都是非技术背景,完全是现场学习vibe coding,100%AI实现的,以后的hackathon里,除非是tech orientation的项目外,是否design或者产品能力比技术重要很多? - 和zeeland的讨论中我们将我们这次PivotHack黑客松定义为一个“周周黑客松之上,黑客松之下”的细分市场,比周周黑客松等半天时间的活动更加沉浸式(过夜能带来很多新体验!),但也比一场普通的hackathon可能会更加轻量级,这样的黑客松非常适合PivotHack所针对的高中生群体,但可能还需要验证是否还有其他群体比较prefer这种量级 我们的Hackathon有何可以改进的地方 - Basic Fact: 28人,7队,周五晚上-周日下午,13技术背景,15非技术背景,录取率40%左右,当周周一开放组队 - 团队管理是这回做的问题最大的地方,从day1的权责划分就没做好(应该day1就我独裁的(笑)),什么三个人一起当管理层真是笑话,让一个逆天入类手里有权,后面真是鸡飞狗跳,连删库跑路这种逆天事情都出现了。中途其实有很多次机会,但都心软了没有踢掉,虽然最后也是采取了强硬措施,但总体来说如果早点踢的话我们活动会更好(而且我能几乎完全不用生气),整个故事真是逆天的drama啊,欲知后事如何请听后文分解 - 团队分组最后还是没有做的很好,我们觉得随机分组有点出生,而且很多人都是预先找好队友来的,所以最后决定还是让大家提前一周自由结组。遇到的问题是最后完全没有组的队伍,被强制分到一起去的队伍确实体验感不是太好,而且技术喜欢和技术组队,产品喜欢和产品组队,比较难受。是否以后应该不按照人分队而是按照ideas分队,值得考虑 - 我仍然有一些歧视年龄低的技术开发者,我认识这么多人了,most of them会在团队协作中出很大的问题 - 黑客松的体验感主要在一些非黑客松的小细节里,空调,零食,冰棍,加餐披萨和懒人沙发是我们被夸的地方,蚊子,正餐盒饭,场地过于刺眼的阳光和比较烂的wifi是我们没做好的地方 - 缺少了一个给大家提供的辅助知识库,hackathon101这样,尤其是对non-coder(其实我们本来是要做的!!不过因为上文逆天团队问题我和cofounder去擦屁股了,这块战略性放弃了) - 邀请workshop有些不妥,当时邀请嘉宾的时候我没想清楚,还是应该邀请能够立马对选手有作用的嘉宾,非常后悔的一点是没让zion来线下做分享,后面会注意这点 - 我们面试的时候还是放了一些我们最后觉得不太适合参与的同学进来,不过我觉得我们已经控制的很好了,下次加油吧 - 找钱这块还是启动完了,最后钱也没有很多,最后两周才靠着砍预算/学校给了很多住宿场地的帮助我们不用花钱了/找校友把钱攒齐,有点极限,而且如果我们拿的钱更多的话我们体验感会更好很多 - 即使我们挺穷的还是出现了一些不该有的花销,吸取教训了 What’s next? - 我认为Pivothack留下的东西还是很有价值的,这个活动不应该只办一次就结束了,但是后面怎么做,困难重重啊 - 我要出国了,目前我们的团队里只有一位同学有一定可能有能力接棒 - 我应该不应该继续做:我还没想好这件事情带给我的ROI是不是够大,在这几个月里确实给了我不小的压力和成长,但是之后我是不是应该去干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之前跟别人聊的时候他说这件事情只有先去做了才能理解做的好处,先相信后看见,不过我还没有想清楚这一点,可能之后还是要找大家多聊聊 - 其实还是有很多人有想办一场hackathon的意愿的,不过执行难度其实对于高中生来说真是不小,在我们学校估计也只有高三的我能做成这件事情,高二的我就完全搞不定,主要是1.时间,2.资源,3.执行能力 - 这次学校给了我们很多支持,主要是因为教委要推AI这一块。如果我们没卡上这个timing或者换了个学校,还能做成这件事情吗?不一定 一些之后的想法 - 一定会有人继续在学校里做下一届,我应该也会帮助,不过因为要出国上大学了目前我不打算继续做一号位了,预计是9月份 - 有没有可能做一个中国的Hack Club出来,最近在想一种统一品牌做franchise的可能,还需要跟更多人聊一下 - 黑客松真的给我很大很大的压力和成长,有一段时间因为各种压力我已经彻底放弃以后创业的念头了(我办个黑客松压力都这么大以后创业那不得压力出癌症啊),不过办完之后又是轻舟已过万重山,听到了大家的鼓励和批评觉得我仍然喜欢自己做一些cool的事情 - 大学应该不会drop out了 毕竟我们学院甚至把黑客松作为必修课哈哈哈 - randomly post 一张图,这张图是demo结束后的晚上收拾完东西的我举着一杯没喝完的喜力,很喜欢 - 感谢每一个帮助过我的人,不管是physically or mentally,办完黑客松只有感激

00
Zeeland_
2月前
现在的时代视角下,语言慢慢呈现出分层的趋势,一方面,世界需要越来越快的工具链,这个视角下,抛开其他的架构优化,rust 的完备性和优势,让所有工具链 core 都能用 rust 重写一遍(对 cpu 密集型处理有需求),对于 pydantic core 来说,你不需要做任何事情,你只需要把原有的 core validator 的逻辑在 rust 中原原本本实现一遍,就能达到 17 倍的增速。

Python 这种语言在“自然语言编程”的视角下,会越来越强化其前端语言的地位,对于 Python 的框架开发者来说,越来越多的架构变成了 rust core + Python SDK 前端,通过 pyo3 做绑定。

当然事实上行业一直在这么发展,自然语言编程会加速这一叙事。
11
Zeeland_
3月前
仿佛看到当年那个充满热血而又纯真的自己
12
Zeeland_
4月前
founder mode 是一种有趣的生活方式,梦里有一堆想法,所有的 memo 通过 r1 inspire 一下,都是很好的素材。(睡回笼觉了😴)

为什么要这么做?​这种需求本质上是在追求一个能将思维外化、并通过动态交互重构认知的"元工具"。

一些解读和 insight(需要 double check 幻觉):
当思考被他人语言转述时,本质上是在创造思维的"外部镜像"。神经科学证明,听觉皮层对他人复述自己观点的反应强度,比自我复述高37%(《Nature Neuroscience,2021》),这解释了为何对话能激发新思路。

​人类记忆以语义网络存储,他人的转写相当于在原有节点间建立新连接。MIT的实验表明,外部语言刺激能使大脑默认模式网络(DMN)活跃度提升2.8倍,触发远距离概念联想。

​将思维输出为文字会损失15-20%的信息密度(《Cognitive Load Theory》),但正是这种信息损耗迫使大脑启动补偿机制,重构更精确的思维模型。
00
Zeeland_
4月前
感谢 Iris 老师来分享!Iris 是一个特别真诚的人,总会毫无保留地帮你解决问题,站在朋友的视角,Iris 身上的一些品质也在默默地影响着我,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

生姜iris: 上周日匆忙忙去Spark Lab打了个酱油 在昨天收到了会务组小伙伴精心拍摄的照片😼 非常勉励我在马上飞去吉隆坡的飞机上抱着手机奋笔疾书✍ 我是2024年6月先认识的@Zeeland_ ,当时我自己也懵懵懂懂,很不知天高地厚的和@Zeeland_ 线上来了一个quick call。后面又非常有幸线下见到了@KleinHE ,和Klein后面成了很好的朋友。 我是从@Zeeland_ 和@KleinHE 那里知道的Spark Lab,后面也很荣幸在6月见到了@Ryan.eth ,恰逢那个时候我也在探索「创业孵化」这条路,于是总是期待能做出一些什么。 只不过后面我自己探索的过程还是走了一些弯路,商业化vs理想主义有时候非常难两者兼得。所以非常遗憾第一场Spark Lab并没能参与很多。但是非常开心后续持续follow,看到第一场办的非常成功,开出了无敌美好的花🌸 也很感谢@Ryan.eth 包容了去年我失败的尝试😼,在第二场Spark lab依然非常真诚的邀请我做嘉宾,并且特别指出,希望能让我分享更多和第一段创业/如何拿到第一笔钱💰相关的故事。 也非常感谢@黄姝菲 ,当天陪我一起参加,还超级用心的做了小牌牌为我打call,诚惶诚恐,但是感受到十足的用心。姝菲真的每一次都能在细节上给人带来惊喜。 当天见到了很多即友,比如@Virus. @彭山羊-TakeAction版 等等。这届的Hack Lead真的都好有意思,许愿哪天不在厂里上班的时候我也能来做一次Hack Lead🤗🔅🍻 探月学校也让我非常impressive,整个课程和内容都非常尊重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力。 逛探月学校的时候我满脑子都在想,现在的孩子们从小如此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怎么能接受长大后去「按部就班的上班,成为流水线的一颗螺丝钉」呢 「务实浪漫又充满理想主义光辉,尊重每个人的个体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还是需要很多人共同的努力。 分享完聊到了很多新朋友,这次Spark Lab很多项目都非常有意思,且蛮多落地性都非常强。非常期待后续能看到更多项目有进一步的progress,年轻人真的在闪闪发光啊🍻 「Everything Begins With A Spark」 能有一段岁月奋不顾身的为理想奋斗,也是非常不悔的人生经历🌙 更何况,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着走着就成了路💫 因为见过2024年6月整个Spark Lab core team的辛苦,便忍不住感慨不过半年的时间,因为这样一群年轻人的共同努力,便已经创造了很多不可能的发生。 「美好源自创造」 真心的敬佩@Ryan.eth 的号召力和行动力,也真切的祝愿Spark Lab可以越来越好🎇

00
Zeeland_
4月前
Scale individual humans to accelerate the NEW WORLD.
00
Zeeland_
5月前
喜欢 homebar,喜欢有趣的话题和有趣的碰撞❤️

@Virus. @冷冷enjoy @Ryan.eth @Koi_west @Vincent-oswin @我懵懵了 @Yuanlin @南溪Nancy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