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期介绍北京地区的小动物视频,无穷小亮老师讲解的很棒,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奥森跳钩虾
奥森南园芦苇丛生境中,动物研究所侯仲娥发现新物种。
奥森建筑群的龙形水系算是城市生活用水循环的一个呈现,这里使用了处理后的中水和引入清河水,让公园有着不同于北京其他公园的荒野气息。
而纪录片里介绍的,就是在这里发现的奥森跳钩虾。
关于更多信息可以看这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侯仲娥和李枢强团队在《科学进展》( Science Advances )上,发表了题为 Marine–montane transitions coupled with gill and genetic convergence in extant crustacean 的研究论文,揭示了跳钩虾从海洋到陆地演化的时空动态以及形态和遗传等适应特征的趋同演化。
和小亮老师一起介绍的是动物研究所林业杰。
在取景时,正好看到两种生物:
钩虾,端足目动物;
潮虫,等足目动物;
作为一种在海洋里出现的生物,在内陆现世的时候,就格外引人注目,研究的一个观点是中新世海侵事件,海水曾经淹没后褪去,遗留的物种适应了环境。
而跳钩虾是唯一的陆生的钩虾。
1000万年前奥森朓钩虾的祖先和最近缘的沼泽跳钩虾开始分开独立演化。
奥森皱弱蛛
发现者:姜统尧
命名人:朱纹慧
弱蛛14属200种,广泛分布在较为潮湿的石洞、石下、落叶层内,在我国较少。
北京目前有2、3种弱蛛在落叶层,其余7、8种在洞穴内,北京周边有喀斯特地貌是它们的栖身之地。
弱蛛的特点肉眼是观察不到的,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它们的特征:六只复眼。
一般蜘蛛是八只复眼。
使用眼睛的功能是需要消耗能量的,生物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消耗而只保留了六只复眼。
奥森这里的小动物可以被发现,也是落叶缓扫政策支持。
落叶换扫的指待冬季枯叶成齑再做清扫,为生物留下一些生存空间。
奥森公园的地段,以前叫洼里。
明清时期,这一带是仰山洼内的沼泽地,呈盆状,清光绪年间沼泽干枯,并逐渐形成村落,称洼子里,后简称洼里,以盛产大米而闻名,清代为御用“贡米”。
2003年启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建设后,将附近的村子全部拆迁。
2008年7月公园落成,将城市景观与自然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北京奥运会“后花园”之称。
珍奇扁蛛
中国分布十几种,北京有两种:中华扁蛛、珍奇扁蛛。
珍奇扁蛛,体形极为扁平能往返于门缝、窗缝间,行动迅速。最早由法国传教士维克多在颐和园内采集一批标本,送给法国生物学家E·西蒙(Simon)后命名。
颐和园是这一物种的模式产地。
模式产地指对物种定名的时候,用来定名的原始标本产地。
珍奇扁蛛的卵囊(白色),比较原始的蜘蛛编织网是为了固定卵。
蜘蛛的演化简介
1、原始的蜘蛛挖掘巢穴,用丝固定卵。
2、伴随时间流逝,有些蜘蛛,将丝线除了覆盖卵之外,还会覆盖洞穴。
3、再发展蜘蛛将丝线遮蔽洞口,这种丝线称为绊丝。当有物体碰撞后,蜘蛛感知到并进行捕获。
4、之后又有蜘蛛在植物叶片上布置漏斗状的网,用于捕获其他动物。
5、距离现在最近的蜘蛛,会在树枝之间布置圆网。
紫竹院公园发现的七纺蛛
有着七个纺器,纺器是指蜘蛛腹部末端喷丝的结构。
七纺蛛是中纺亚目,它的纺器在腹部。
中纺亚目,后纺亚目的两个分类主要是描述纺器的位置:靠近腹部中部和末端。
七纺蛛的原始特征则是腹部背板。
分节的盾版只有在七纺蛛和节版蛛身上看到。
而这里的七纺蛛是中国特有鲁蛛属,原本的模式产地在山东,如今的发现属于这属蜘蛛最北的分布界限。
纪录片:在北京意想不到的角落里,我们发现了这些“真老北京”!
b23.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