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二十年的一个变化曲线,我觉得能以小见大看到这背后的变化。上一个周期中流行的另一种叙事是由增长驱动的优越性的个人叙事。我们现在设想两名同样贫困,然后过着普遍意义上平庸生活的年轻人,其中一个人认为他这辈子就这样,他没有可能再往上爬了。他的生活不会变得更好。另一个人相信他的委屈,他的不是他的难过,他只是暂时的。只要他坚信未来自己可以飞黄腾达,那么后一个人就会有不错的生活感受。
为什么?因为他有奔头。我是88年生人,在我们二十多岁的时候,你们可能现在很难相信我自己,我们身边任何一个人,几乎都认为明年天经地义就是会比今年要好的,也或者退后一步,就算明年可能会有各种变故。但是三年之后,我的生活一定是比现在要好的。而且我们会觉得每年工资当然是会向上普调的,哪怕我工作没有进一步的晋升,哪怕我工作表现没有变好,但是每年涨5%的工资不是天经地义的吗?而且我的消费能力和财富当然也会水涨船高。但是现在大家还相信,三年后自己的生活一定比现在更好吗?
可能每个人有自己的答案,但是从我的观察和我身边得到的答案是,大家没有那么强的信心了。相当高比例的人甚至都是反过来的想法。也就是明年只要和今年一样,就已经阿弥陀佛了。尤其是走入社会之后的人,可能会更偏向于这么看。那么上面说的集体和个人的两套叙事,一个mega的中国版,一个优越性的增长驱动的个人叙事,是上一个周期里面流行的两种主要叙事。
不管是集体的还是个人的,其实某种角度上来看他们都是赢学叙事。也就是我相信我自己,我们是能赢的,而且能一直赢下去。那么我在赢的一方,当然我就可以构筑出一套让自己满意,给自己提供价值的这种叙事空间。这个空间是很大的,在我能赢的时候。
但问题就是赢学的问题,就是如果嬴不下去怎么办?赢学的问题就在这儿,就是它给人的价值感是非内生性的,它的价值感是建立在对比之上的。
比如说如果你是一个赢学的集体叙事,你必须得相信中餐一定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食物。我们的文化是世界上最高级的文化,我们的语言是世界上最优美、最好听的语言,而且我们是在升的,别人是在降的。于是你才会爱这片土地,而并不是单纯的因为我们的食物,我们的文化和我们的语言,单纯的让你感到亲和和欣喜,而去爱这片土地。
这两个之间是有区别的,只看B站也能够发现。你如果跟他说,世界上有很多语言都很优美,法语也很优美。你跟他说,世界上很多食物都很好吃,那么他可能就会破防,为什么?因为他的这种价值感是非内生性的,他必须得建立在对比之上,你必须得赢,你才会爱这片土地。从个人叙事的角度就更是如此了。我们整个的教育是建立在优绩主义的基础上,优绩的关念氛围已经深入到我们的骨髓了。
(这段儿写的太好了,平实又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