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始意识到,很多“聪明人”对工作的理解,就是【搭公司的便车】。
他们主动为工作做过的最大努力,是通过各种内推手段、简历包装和面试技巧拿下offer。
1、
而这,也正是他们“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地方。
在搭便车心态的影响下,从入职那一刻起,他们就没有太多胜任感;为了更好保住饭碗,他们会继续想办法搭某个老板的便车,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被动的“向上管理”上。
之所以说被动,是因为他们其实没有太多上进心,只是因为担心在某些重要考核上过不了关,才委屈自己满足上级。
2、
可越是在这种经济下行期,以委屈自己为代价的讨好行为,越容易把自己变成竹篮打水一场空的血包。
在“人人自危”的职场环境下,大家更需要的是实打实的增量和筹码,而不是廉价的情绪价值。但对搭惯便车的“聪明人”来讲,是一件极其反直觉的事情,因为要是真能给彼此带来增量,又何必要搭这趟便车呢?
于是,“聪明人”们边陷于了一轮又一轮的恶性循环:从拿下offer的骗,再到保住工作的糊弄,进而到“向上管理”的讨好,最后到被当做弃子的慌乱……
3、
其实,以他们的聪明才智,本可以更从容不迫的。同样是“搭便车”,如果他们不是选择搭公司或老板的便车,而是去借行业发展的“势”,去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热爱,那么他们将会有完全不一样的体验:
他们(2.0版本)将不只是某家公司的xxx或某位老板的xxx,而是某个细分领域的xxx。在这个领域里,没有人能比他们(2.0版本)更懂行业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最佳实践和跨界对标是什么。
所以,当搭车者们还在为试用期发愁的时候,他们(2.0版本)已经做出了令同行们啧啧称赞的代表作;当搭车者们还在为老板的一个臭脸而苦恼时,他们(2.0版本)已经主动发起跟老板们之间的博弈,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
4、
从搭车者到价值创造者,我自己也摸索了很多年。
现在回过头来看,如果能更早明白这其中的奥秘,那些年可能会少了很多怯懦和委屈,少看好多回心理医生。
不过有幸地是,最近两三年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喜欢和擅长,也探索出了跟它们很匹配的行业机会。
按照心理咨询师的说法,在职场上,我终于拿回了自己的“主体性”:
上到管理层下到实习生,我开始学会在第一时间,回怼任何侵犯边界行为;我也越发清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知道该如何去争取、如何去交换。
5、
而当我真正开始为自己和为行业核心问题去努力时,我切实感受到了什么叫做老板之怒不可怕、KPI压力不可怕。
因为一旦在心态和事实上成为xx行业的杨昌,我就不再计较一城之得失,而是开始把目光放到更大的世界。
最坏的情况,也不过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而更多波澜不惊的日常,都放在了增加自己筹码和让自己更开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