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早上翻朋友圈翻到2024年初朋友圈分享的这篇文
很多话真的依然有价值
忍不住再分享一下:
有很多真知灼见的一篇文。认真的看完了,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用户往往不那么光鲜,带着泥土,往往很朴素很枯燥,永远是老生常谈,要在众多老生常谈的话题中寻找,往往藏在用户访谈后面。
其他摘录:
「我看了很多优秀的公司,只有一件事是最重要且不可或缺的,那就是对用户体验或者探寻用户价值这种底层的热爱,还有品味和哲学。体验和价值是一件事。但是在极度重视体验的时候会发现大部分产品,当你的产品足够好、用户足够喜欢,其他的都属于销售问题,这都是在市场上有标准打法的,实在不行可以找人做。只有产品上的问题是一切销售和运营不可解的,产品就是你对用户价值的判断和审美,技术只是实现手段,当技术发展到成熟期,行业技术平权的时候更是如此。苹果这样技术很高的公司都能把用户放在第一位,我想乔布斯、库克内部开会也不会先讨论技术,任何一项现存技术都难不倒苹果,魔鬼在于用户洞察和产品理念和设计。
看用户其实是很枯燥的,用户往往不那么光鲜,带着泥土,往往很朴素很枯燥,永远是老生常谈,要在众多老生常谈的话题中寻找,往往藏在用户访谈后面。现在的痛点是一般用户说不清楚的,用户自己也不知道需求,所以我们要观察和洞察,洞察之前得先观察,没有足够多的观察是不可能有洞察的,观察还得去思考,但大部分人不喜欢用户,可以谈很久的战略、技术,但谈到用户就不多。
PMF是肯定要干的事,也就是要看定价、用户有没有买单、成本能不能算得过来账。PMF中我们喜欢说AARRR,也就是Acquisition、Activation、Retention、Revenue、Referral,一般不叫 PMF,先跑 Retention,再跑 Duration、Referral,最后跑 Activation、Revenue,应该是这样的顺序。
一个产品通常先做Retention,因为一旦用户成长后Retention会很难受,因为那时候组织的专注力是一般创业者hold不住的,多线的注意力是做不了的,Retention 背面就是流失率,从流失率角度看可能会很好理解这个概念,流失率过高或者没有收敛的时候,多少用户进来都会流出去,没什么意义,没有用户黏性,还不如小范围先把Retention做好。好的Retention 需要良好的定位,设计和体验,以及和目标用户的精准匹配。PMF不光是做产品还是找用户,用户少的时候是要非常微观地拿放大镜观察,用户多了之后可能只能是靠望远镜,这时候是看不清楚的。
所以我们认为最好体感不是看数据,看数据我们都很专业,但早期是要看各个具体、微观的东西,比如用户是谁,有没有孩子,结婚了没有,什么年龄,喜欢干什么,1v1地与用户沟通才会知道发生了什么。PMF之后,数据只是把红利榨出来,并不能解决任何PMF的问题,是反向的。所以一定是先做Retention,Duration这两个事情。基本我们看到反向流失率、这个领域的潜在用户数量就能算出应用在极限的时候了。
没有真实用户价值洞察的勇气和妄念只有一线之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