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生姜iris
1k关注4k被关注41夸夸
开源 & 出海 & 增长咨询/AFFiNE 联创 & ex-COO
遵从本心,广结善缘。
V:15290810236
Gzh:云宝的桃花坞
置顶
生姜iris
1年前
Hello各位即刻的朋友们~我来快速发个自我介绍🙋可以叫我Iris/伊培,我之前是AFFiNE的cofounder & COO,AFFiNE的介绍是:AFFiNE, 33k star open-source Notion/Miro Alternative on Github.
Official website: affine.pro
Github link:github.com

2022年8月开始做出海,目前做出了:
Github 7天 6000 star & 1年半 33k star
覆盖数百个国家 & 地区的用户
辅导出PH日榜第一✖️10 周榜第一✖️3 月榜第一✖️1

微信公众号:云宝的桃花坞(欢迎关注看我的叨逼叨)

PH打榜经验分享:ua2hss9chad.feishu.cn
(感谢Sting老师帮忙给文档做的PH faq bot:udify.app
效果还需要调试,但是可以试试玩一下)
开源出海运营经验分享:ua2hss9chad.feishu.cn
开源launch的相关复盘:mp.weixin.qq.com

关于「如何定义和找到早期合适的合伙人,如何管理早期团队」: m.okjike.com
关于「武当山清修体验」:m.okjike.com
关于「早期创业一些共识分享」:m.okjike.com
关于「北美SaaS生态 精彩摘录总结」:m.okjike.com
关于「亲密关系一些需要知道的知识」:m.okjike.com
关于「高质量的亲密关系工作坊 课后反馈」:m.okjike.com
关于「早期创业如何验证Idea被市场所需要」:m.okjike.com
关于「自我觉察/优势才干/盖洛普优势」: m.okjike.com
关于「自我觉察和定期回顾」:m.okjike.com
关于「杭州搬家到北京的攻略」: m.okjike.com
关于「为什么创业后选择去字节上班」: m.okjike.com
关于「字节Day1入职感受」: m.okjike.com

播客1:www.xiaoyuzhoufm.com

播客2:www.xiaoyuzhoufm.com

播客3:www.xiaoyuzhoufm.com

播客4:www.xiaoyuzhoufm.com

2024年4月17日离开AFFiNE,后续关于出海运营/开源/新加坡财税法细节都欢迎随时戳我~很高兴认识🙇

https://ua2hss9chad.feishu.cn/wiki/BguowBANWiqXoZk8EOmcZxMenXg

45113
生姜iris
09:00
大早上的旧文分享,感谢@High寧 @JKtheSeeker 之前写过这么这么多的精品好文!

最近有很多朋友如何发现痛点/需求,摸索出适合自己的产品方向。

这篇文应该可以给到大家一些参考:

「1.Before After 的叙述至关重要:我们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这上面。我们对这个领域的看法是什么?与竞争对手有何不同?尽管很容易跳入功能比较,但这样做至关重要。

2.你不能在功能对等上取胜:我们故意不复制其他供应商的产品,所以我们有时会根据功能排除潜在客户。如果你想要X,而我们认为X不是一个好功能,我们就不会去构建它。如果你对不构建的东西是正确的,随着市场从不重要的功能中转移,这些情况应该会开始减少。

3.你的观点不会与每个人产生共鸣:我们认为大多数弹出窗口都很糟糕的立场,让许多潜在客户松了一口气——“很高兴听到你这么说,因为我觉得我要疯了。”其他人不同意:有些人希望在每一个节点上用弹出窗口轰炸用户。我们内部开玩笑说这些人想要一个“用户强迫工具平台”,他们不会成为我们的客户。」

产品定位的惨痛教训:为什么你不该重新定义一个产品品类?

11
生姜iris
08:53
大早上翻朋友圈翻到2024年初朋友圈分享的这篇文
很多话真的依然有价值
忍不住再分享一下:

有很多真知灼见的一篇文。认真的看完了,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用户往往不那么光鲜,带着泥土,往往很朴素很枯燥,永远是老生常谈,要在众多老生常谈的话题中寻找,往往藏在用户访谈后面。

其他摘录:

「我看了很多优秀的公司,只有一件事是最重要且不可或缺的,那就是对用户体验或者探寻用户价值这种底层的热爱,还有品味和哲学。体验和价值是一件事。但是在极度重视体验的时候会发现大部分产品,当你的产品足够好、用户足够喜欢,其他的都属于销售问题,这都是在市场上有标准打法的,实在不行可以找人做。只有产品上的问题是一切销售和运营不可解的,产品就是你对用户价值的判断和审美,技术只是实现手段,当技术发展到成熟期,行业技术平权的时候更是如此。苹果这样技术很高的公司都能把用户放在第一位,我想乔布斯、库克内部开会也不会先讨论技术,任何一项现存技术都难不倒苹果,魔鬼在于用户洞察和产品理念和设计。

看用户其实是很枯燥的,用户往往不那么光鲜,带着泥土,往往很朴素很枯燥,永远是老生常谈,要在众多老生常谈的话题中寻找,往往藏在用户访谈后面。现在的痛点是一般用户说不清楚的,用户自己也不知道需求,所以我们要观察和洞察,洞察之前得先观察,没有足够多的观察是不可能有洞察的,观察还得去思考,但大部分人不喜欢用户,可以谈很久的战略、技术,但谈到用户就不多。

PMF是肯定要干的事,也就是要看定价、用户有没有买单、成本能不能算得过来账。PMF中我们喜欢说AARRR,也就是Acquisition、Activation、Retention、Revenue、Referral,一般不叫 PMF,先跑 Retention,再跑 Duration、Referral,最后跑 Activation、Revenue,应该是这样的顺序。

一个产品通常先做Retention,因为一旦用户成长后Retention会很难受,因为那时候组织的专注力是一般创业者hold不住的,多线的注意力是做不了的,Retention 背面就是流失率,从流失率角度看可能会很好理解这个概念,流失率过高或者没有收敛的时候,多少用户进来都会流出去,没什么意义,没有用户黏性,还不如小范围先把Retention做好。好的Retention 需要良好的定位,设计和体验,以及和目标用户的精准匹配。PMF不光是做产品还是找用户,用户少的时候是要非常微观地拿放大镜观察,用户多了之后可能只能是靠望远镜,这时候是看不清楚的。

所以我们认为最好体感不是看数据,看数据我们都很专业,但早期是要看各个具体、微观的东西,比如用户是谁,有没有孩子,结婚了没有,什么年龄,喜欢干什么,1v1地与用户沟通才会知道发生了什么。PMF之后,数据只是把红利榨出来,并不能解决任何PMF的问题,是反向的。所以一定是先做Retention,Duration这两个事情。基本我们看到反向流失率、这个领域的潜在用户数量就能算出应用在极限的时候了。

没有真实用户价值洞察的勇气和妄念只有一线之隔。」

Z Potentials|刘夜,作业盒子创始人,没有真实用户价值洞察的勇气和妄念只有一线之隔

01
生姜iris
02:27
人类总是假装用遗忘来伪装「逃避」
10
生姜iris
01:47
大晚上做完ppt总算想起来翻了下在厂里办的最后一场活动的现场照片
意外发现有几张拍的真不错
办社区活动的日子现在想想依然觉得很有意思🍻
且马来西亚真的是个好地方😼
(图5摄影师抓拍的真好📸)
00
生姜iris
01:19
2天缝缝补补拼拼凑凑做完了一个77页的ppt
分享一首QQ音乐的日推,世界晚安💤

Keep it Simple (feat. Mika) - QQ音乐

10
生姜iris
00:02
准备7月Slides又翻到了这条,忍不住再转一次。

生姜iris: Thanks to @JKtheSeeker @High寧 带来的万字长文,字字珠玑,疯狂记笔记(且疯狂点头❗️) 北美SaaS生态真的非常扎实/踏实/思路清晰,且敏捷迭代。 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找到自己的增长模式,并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论,没有奇技淫巧,一点点改善。并且,多看多听外面一切资源,取长补短。」 做深/做穿,去预测和洞察用户的行为路径,给用户提供他们需要的价值。 好的产品体验都是靠不断的努力/精细化调整/持续灵活迭代/扎实深入细节打磨来的。 Global是一个好的市场,要有躬身入局的勇气,更要有吃苦耐劳的决心。 更多精选摘录如下(客户成功那段写的太好了,疯狂截图保存): 1️⃣ 「总体来说,这次 SaaStr 大会我们第一感受是:讨论商业本质的话题明显增加,包括定价、GTM(Go-to-market)、垂直场景(Vertical)以及产品设计等。」 2️⃣ 「真正理解美国市场是“全球天花板”:企业级客户依旧有钱有预算,而 SMB 的预算也在恢复。同时,尽管决策者转移至 CFO 等更高层,但始终相信方法论和重视产品差异化。SaaS 从创始人到投资人一致重视人效。」 3️⃣「“获得一美金比失去一美金要难多了”,老客户的留存和后续“Land and expand”比以往更重要,甚至是业务“出海”的敲门砖,因为他们会是你打开本地垂直场景最合适的“大使”。」 4️⃣ 「“ROI、盈利能力、现金流”等同时体现业务和财务健康度的词组,现阶段出现频次盖过了“未来、千亿、巨头”。在零利率政策后,市场来到了脚踏实地比仰望星空至少同等重要的关键时刻。即使是走融资路线也没有例外,因为投资人可能比你还要关注!」 5️⃣ 「可预测性:Predictability 这个词被反复提到,能否在收入和利润两方面持续“达到甚至超过”市场预期(据统计约80%的 SaaS 上市公司可以做到,这就是产品化和订阅制的魅力!)」 6️⃣ 「我们到底要在多久之后看到企业对 AI 投入的 ROI 有明确的结果?他给出了预期,大概在 18 到 24 个月。」 7️⃣ 「一家高效的 SaaS 公司画像被定义成了“700人团队撑起2亿美金ARR”,也就是28万美金人效。为了实现这个新常态下的高人效,Jason Lemkin 推出了一个新词: Hyperfunctional SaaS(超级功能 SaaS)。 这个 “Hyperfunctional” 背后有很多含义: * AI是各大SaaS必攒的筹码,在此基础上让产品进入超级自动化时代。 * 其次产品要更好用,并在此基础上推进多产品战略,步步向平台级公司迈进。 * 在控研发和销售成本,多产品线创收的基础上,人效便自然提升。」 8️⃣「超级功能 SaaS 绝不仅是我们联想到对产品功能的”All-in-one“,而是结合 AI 和自动化,进一步满足企业级客户的预期: * 用AI替换30-50%的劳动力。 * 把所有非结构化数据立刻变得结构化、企业级可搜索。 * 用简单平直的提示词就能驱动所有功能甚至流程。 * 用完全的自动化替代复杂的新手教程。 * 基于一个核心平台辅以插件与单点工具来完成全部工作流。」 9️⃣ 「先用 Freemiun 模式来扩大第一层用户漏斗,但是重心从单纯的“拉新”转变为“新用户留存”导向。这意味着: * 针对尚未使用产品的用户,应着重展示产品的独特价值和优势。 * 针对已使用产品的用户,努力增加复购率和忠诚度。」 🔟「Apollo 升级后的增长模型: * 每个环节都要让用户可以自助运转起来(而非完全依赖销售)。 * 确保用户先用起来,再向他们收费和转化。 * 关注留存!重视留存!提高留存!」 1️⃣ 1️⃣ 客户成功的关键:「净收入留存 (NRR, Net Revenue Retention) 如何解构?」「同期用户总收入留存率(cohort-level GRR, Gross Revenue Retention)是多少?」「你的业务有哪些“早期预警指标”?」「如何证明你的用户粘性?」「有哪些运营策略来提升留存?」「如何向用户展示你的产品价值?」「谁是你的“铁粉”?」「根据 Gainsight,客户成功的成本占 ARR 的比例通常低于10%,中位数与 ARR 规模整体上呈负相关,但在5000万美金~1亿美金这个区间返升至10%,而当 ARR 超过10亿美金,中位数降至2.5%。」「如何提升客户成功规模化投入的效率?一个最直观的指标就是,平均一个客户成功经理管理的客户数量。」 1️⃣2️⃣ 「没有什么比这句话更有说服力:“我们有20家客户,其中三家通过我们的解决方案实现了200%的投资回报率”」 1️⃣3️⃣「Tim 总结了在起死回生那三年中最大的收获,最重要的依旧是无论团队多小,遇到多大困难,只要在一个需求真实存在的市场:找到自己的增长模式,并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论,没有奇技淫巧,一点点改善。并且,多看多听外面一切资源,取长补短。」 1️⃣4️⃣「作为一家“出海”到美国公司的德国 SaaS 企业,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则是如何从公司层面去完全“适应”本土文化和做事原则,这其实很容易被创始人忽略,所以才在后面强调了几条“术”,包括: * 建立系统性的一套招聘原则,他也分享了在公司内部的招牌模版来完善人员配置。 * 建立强大完整的面向销售的资源网络,让每个新员工感到无时无刻得到“支持”。 * 重视现有客户的拓展,先找到已经合作客户的海外团队,是了解当地文化最好的入口。 * 最后,“卷”起来!为共同目标快速迭代,重视事的“Urgency(急迫度)”,要比总部还要快。」 1️⃣5️⃣ 「招聘经理和领域专家(Subject Matter Expert)须懂得与本地“共情”:这必须成为招聘的优先事项。首先,招聘经理也必须来到本地客户那里,表达支持,感受痛点。Motiwala 在 Twilio 的经验是,他任命领域专家成为 Onboarding 团队的一部分,至少有几年的时间,连续数周让总部派专人飞来,从总部带来新的知识和技能,及时传达给当地团队。」 1️⃣6️⃣ 「团队搭建过程中,千万不能忽视庆祝哪怕非常微小的胜利。因为作为一个新地区,你无法一开始就完成10万美金的交易,更不用说百万美金。需要庆祝面前的一切。当时在北美地区,团队完成了第一笔交易,价值约3万美金,Motiwala 对全公司说美国团队完成了第一笔交易,大家互相庆祝。这是很重要的本地文化之一。」 1️⃣7️⃣ 「总是记住“失去一美金比获得一美金要容易得多”。如果你不与现有客户交谈,不亲自与他们在一起,你的竞品就会马上行动,与这些客户在一起。因此,保护已有收入的扩张,并且如果你有一个净正值的NRR(Net revenue retention),这些公司会与你一起成长,他们自然会容忍你。DeepL 今年很多收入都来自那些现有的客户。」 1️⃣8️⃣ 「Tunguz 介绍到当他刚开始创立新基金时,对基金和目标投资轮次(A轮)的出资规模进行了建模,当时平均 A 轮融资的规模大约在1000万至1200万美金之间。而随着美联储加息继续,筹集资本的成本随之上升,公司筹集的资金难度进一步加大。所以在过去两年中,早期公司估值和 A 轮融资规模均增长了42%,出现了巨大的通胀。这对他来说也非常意外,大部分 VC 的反应就是当前资本市场环境对基金来说更为严峻。」 1️⃣9️⃣「根据调研,大多数公司还没有见到 AI 利用对销售周期带来的可量化的效果。于是对公司来说,重新定位理想客户画像,并且制定合适的 GTM 和合理的定价策略就更加重要。」 2️⃣0️⃣ 「现在 AI 公司甚至提供了三层定价模式: * 第一个涉及深度授权的订阅制基础费用。 * 第二个是基于使用的消费模式。 * 第三个为解决方案级别,定价基于交付的最终结果。据她观察,大约60-65%的公司结合了这三个层次中的至少两个。」 2️⃣1️⃣「定价里面还有很多学问,但Hegde希望大家关注的,不是最终收入或者客单要取得多大成绩,而是回到产品的定位,怎样才能将对用户的价值放大,成为更大更好的公司,并且对这个过程中的成本变得更有预测性。」

00
生姜iris
1天前
太牛了!!这个图真的有瞬间击中人心的力量

罗锴: 不得不说,营销号的文案和配图也不时有经典❤️❤️❤️

00
生姜iris
1天前
今天晚上去头疗馆推背+按头
然后听到了一个很激励我的故事
推背的小姐姐虽然遇到了一个家暴的前夫,还生了两个孩子(我俩再次感慨了一下「中女」时代is coming)

但是在离婚后,因为她「推背」推的非常认真
她遇到了现在的老公,是一位美国人,现在在DKU上班
她说她老公之前去了很多其他的头疗馆,其他妹子看他是个美国人都疯狂和他聊天,而不好好「推背」,让她老公很是头疼
她老公来到她这家头疗馆的时候,她是第一个认认真真「推背」而没有借机和他瞎聊天的人
所以逐渐就从「顾客」发展成了「爱情」

我今天问她,「你如何确认是爱情呢?」

小姐姐很认真的回答:「因为他不会嫌弃我的学历,不会嫌弃我的样貌,不会嫌弃我离过婚有两个孩子。他喜欢我,和我在一起,只是因为我这个人而已。」

按背的时候她疯狂给我安利:「人品好的外国人还是很好的,可以试一下噢!」

受她的激励到家我立刻重新开始dating app之旅,并且打算专攻外国人🤔️
前两天在小红书上被安利了「只甜」
今天怒花78块
发现15km有一位哥
匹配完发现就是外国人er
现在在激情在线练习英语中😼
62
生姜iris
2天前
干货满满!疯狂记笔记!!

K1Ss0N: 昨晚受Think in AI社区邀请在模速空间做分享,发现大家对于出海的兴趣很浓厚,问题也有很多。这里从我自己创业的一手经验,给大家分享几个我自己的观点。不全面,欢迎大家多指教!!! *关于我:目前是Tanka.ai的CEO,base在硅谷/新加坡/上海。之前是Mindverse AI联创&COO,再之前在Meta和TikTok做战略,在硅谷,新加坡,北京都工作过,研究过很多世界各地的互联网公司。* ## 1. 出海去-去哪里?海外市场分层解析 **海外市场可以分为几个segment:** ### 第一梯队:北美与欧洲 **北美市场**是付费意愿和付费能力的双重天花板。用户习惯自助服务,对产品要求极高但对服务容忍度较强,采购决策相对快速——20美金月费的SaaS订阅对他们而言不过是几杯咖啡的价格。 硅谷竞争最为激烈,非顶尖产品很难突围。但美国其他区域——纽约、洛杉矶、拉斯维加斯、西雅图等,大部分仍是传统创业圈,对AI最新趋势了解有限,存在明显信息差机会。 加拿大是被低估的宝藏市场:用户认知水平高但产品选择有限,付费能力强且不挑剔,还会主动夸赞你的产品。 **欧洲市场**中,英国相对友好,但欧盟需要应对GDPR合规要求。许多AI公司望而却步,但一旦合规达标,市场基本就是你的了——那里人多钱多但缺乏优质产品,而且用户动手能力很强(我们有很多欧洲客户,年过半百,传统行业,现在用AI用的非常6),而且还能接受邮件两三天回复的客服。 ### 第二梯队:日韩市场 软件采购习惯接近美国,付费能力强,使用习惯更贴近亚洲用户。产品审美要求没有硅谷那么严苛,但采购周期较长,且必须提供当地语言支持。最好找当地的渠道合作。 ### 第三梯队:中东土耳其 新兴市场,付费能力尚可,用户选择少,所以还是有认知差可以打。但需要深度了解当地文化和渠道。 ### 第四梯队:俄罗斯、印度、越南 用户基数庞大,适合充用户量,但付费能力较弱。用户习惯薅完羊毛就走,且较为挑剔,容易给差评。 ## 2. 如何开始?创始人必须出海考察,总部必须在海外 初次出海的创始人务必亲自在海外待1-2个月,并定期回访,因为市场变化极快,没有肉身体验很难准确感知。除创始人外,团队管理层、产品和运营人员最好都有海外跑动经历,海外留学背景更佳。 一开始可以挑着conference的时间去,因为在conference上可以接触到竞品、上下游、投资人、客户,感受行业热点,还有可以实时pitch你的产品,大规模(一天几十个pitch至少)实时感受用户反应,比如当时我做MindOS,2023年中去TechCrunch给人展示到Canvas能力发现大家普遍眼前一亮,之后我们就在Canvas上面拓展;还有今年在硅谷跟人展示Tanka,讲到有离职员工记忆一键转移的功能,基本上大家都WOW。这种即时调研很难得,同时又练了团队pitch的能力。 **Conference策略**:选择重要会议时间出海,在会议上可以接触竞品、上下游、投资人、客户,感受行业热点,并可实时pitch产品。大规模pitch(一天至少几十个)能实时感受用户反应,这种即时调研极其珍贵,同时锻炼团队pitch能力。 有些AI相关的Conference的名单供参考(其它行业的我就不知道了): - 🤝 B2B 聚焦(企业向)— **AI + SaaS + 产业级展会** - 🇺🇸 美国 - **TechCrunch Disrupt**(旧金山 | Oct 27–29, 2025),~10,000 创业者、VC、高管参与,深耕 AI/SaaS 创新舞台 - **TechCrunch Sessions: AI**(伯克利 | Jun 5, 2025),深度AI主题,OpenAI、Google Cloud、Anthropic 等主角齐聚 - **TechCrunch All Stage**(波士顿 | Jul 15, 2025),针对初创 + SaaS 实操干货,数百人 to 千人级 - **AI4 Conference**(拉斯维加斯 | Aug 11–13, 2025),北美最大 AI 企业级会议,约4,000+ 与会者 - 🇸🇬 新加坡 - **SuperAI Singapore**(Marina Bay | Jun 18–19, 2025),亚洲最大 AI 盛会,7,000+ 与会者,1,000+ 公司,150+ 演讲者 - 🇦🇪 迪拜 / 全球 - **GITEX Global**(迪拜 | Oct 13–17, 2025),全球最大科技/AI展,200,000+ 访客,6,500+ 展商,覆盖企业 AI & SaaS 生态 - **GITEX Asia x AI Everything**(新加坡 | Apr 23–25, 2025),AI、云、物联网全覆盖:成千上万技术高管+432演讲嘉宾 - 😎 B2C 或混合型 — **消费电子 + 大众市场** - 🇺🇸 美国 - **CES**(拉斯维加斯),全球最大消费电子展,超 138,000 人+4,500+ 展商(虽之前提过,但补充) - TechCrunch 同时也涉猎消费电子展览,但主要偏创业赛道 - 📅 小型聚会 & Meetups — **硅谷/在线平台密集社交** - 每天硅谷通过 **Eventbrite、Luma、Partiful** 等平台组织数十到上百场小聚,主题围绕 AI、SaaS、开发者、招聘、投资交流等。模从几十人到200人不等,以 Lightning Talk、演讲沙龙、Networking Happy Hour 为主,重点灵活高效、即时社交。 ## 总部设立策略 中美分隔将越来越大,因为中国是唯一能与美国竞争的国家。不要再想着两边通吃,从Day 1开始,如果要做海外市场,就把总部设在海外(不然之后架构重组起码消耗你半年时间)。 **美国优势**:创新中心,估值、文化势能、人才、客户资源丰富。在硅谷做产品,参加活动推销,交几个朋友,很容易获得付费用户,雪球效应明显(产品不能太差)。 **美国设立公司流程**: - 选择州份注册(特拉华州最受欢迎) - 申请EIN税号 - 开设银行账户 - 申请相关营业执照 - 设立公司章程和股东协议 **新加坡优势**:离国内近,适合大部队在国内的团队,无时差困扰。政府business-friendly,提供众多补贴、扶持和背书。 **新加坡政府支持项目**: - Enterprise Singapore (ESG) 市场开拓资助 - SPRING Singapore 产能发展资助 - Infocomm Media Development Authority (IMDA) 科技创新支持 - Economic Development Board (EDB) 投资激励 新加坡劣势:融资估值不如美国,2C或硬科技缺乏文化认同。而且如果要在那里招聘,作为初创企业可以有10个工作签证的名额,但是再多的话,就要海外员工和本地员工1:1配比了(本地员工竞争力和国内的同学还是有差距的)。 还有其它选择,比如东京、伦敦、多伦多等,具体可以看这个深度报道:https://www.huxiu.com/article/3133233.html **目前比较流行的操作**:总部放新加坡,创始人和核心员工定期去硅谷刷脸,大部队留在国内,但需做好数据安全、合规、隔离。 ## 3. 合规至关重要 从Day 1就要开始合规建设,不能等到有问题再解决。 **主要合规要求**: - **SOC 2**:美国安全合规标准,涵盖安全性、可用性、处理完整性等 - **GDPR**:欧盟数据保护法规,对数据收集、处理、存储有严格要求 - **CCPA**:加州消费者隐私法案(2C应用) - **HIPAA**:医疗相关数据保护法规 ## 4. GTM实战策略 ### 第一阶段:摸清价值点和用户画像 **Step 1:活动找手感** 参加各类活动直接pitch客户。利用现在vibe coding快速做demo的优势,多待一段时间,多参加活动,每场活动后迭代demo到下一场继续测试。2-3周下来基本能形成solid的产品功能+场景判断。 **Step 2:小预算广告投流** 基于活动反馈进行A/B测试,进一步验证价值点和用户画像。 ### 第二阶段:搭建产品生态 **长期投入项目**(需要尽早开始): - **SEO**:SOP成熟,团队经验不足可考虑外包,现在有很多programmatic SEO方案 - **社媒内容**:建议自己做,找两个有网感的海外留学背景实习生运营公司和创始人个人社媒 - 2B:重点运营LinkedIn - 2C:Twitter/TikTok/Instagram,根据产品形态选择 - **AI aggregator网站**:越早上越好,流量可积累 - 2B:G2 - 综合:Futurepedia, There's AI for that, AITopTools, AI Tools Directory等 - 可用SEMrush或SimilarWeb查看流量排优先级 **网红合作策略**: - 网红转化率普遍不高,主要用于内容和品牌 - 自己找自己磨,从过程中获得产品反馈(把他们当超级用户) - 平台特点:Twitter转化率低,YouTube转化率高但贵,TikTok/Instagram价格合理,LinkedIn价位低转化还行 - 垂直行业KOL比AI工具KOL便宜很多 - 专注一个平台深入做,不要太分散 ### 第三阶段:知名度提升 产品打磨到不错阶段,可以去Product Hunt打榜提升知名度。这个我之前写过一些攻略。但该平台规则整天乱改而且不透明,所以当时能work的现在不一定work了。大家保持良好心态,不要强求就好。PH攻略:https://m.okjike.com/originalPosts/67b85c212fc0f98766142525?s=ewoidSI6ICI2MjdhNjBiMTkwZWY0ZTAwMTAyMDU0NGQiCn0= ### PR策略 由于中美关系,用户量不大或融资不够亮眼的华人产品,美国一线媒体报道机会较少。可以: - 主动联系YouTube播客,寻求访谈机会(需要突出产品或有趣观点) - 参加大型活动搞booth,设计别出心裁,蹭现场媒体曝光 ## 5. 华人团队优势 - **技术实力强**:中国工程师在AI、算法、系统架构方面有深厚积累,产品迭代速度快,技术债务控制能力强。 - **成本控制优势**:相比硅谷团队,华人团队在保证质量的同时能显著控制成本,资金使用效率更高。 - **勤奋执行力**:华人创业者普遍具备强执行力和学习能力,能够快速适应海外市场需求。但坦白说,这个优势正在消失。硅谷的精英们目前也非常卷,不但卷,而且速度快,质量高,产品和工程思维非常强,复合型人才多。他们现在的迭代速度、创新速度,十分让人震惊。而且有了AI作为数字员工,我们人多的优势也逐渐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因此这部分的差距已经不太大了。 - **供应链整合能力**:依托国内完整供应链,在硬件结合、制造成本、物流效率方面有天然优势。 - **运营能力突出**:华人团队在用户增长、数据分析、精细化运营方面有丰富经验。从移动互联网时代积累的用户运营、社群运营、内容运营能力,在海外市场同样适用。特别是在用户留存、付费转化、病毒传播等方面,华人团队往往能设计出更精巧的机制。 ## 6. 华人团队的短板 - **对美国市场理解不足**:最大的劣势是对美国软件和互联网生态的理解偏差。美国软件生态非常开放,注重做好一个小的部分并做到极致,其他部分通过与别的产品连接解决,而不是什么都要自己做。华人创业者往往习惯于构建大而全的产品,这在美国市场反而是劣势。 - **产品人才稀缺**:硅谷顶尖的产品经理能力非常强,而我们的产品人才——尤其是出海产品人才——太少了。这是最关键的短板。产品思维、用户体验设计、需求洞察能力上的差距,直接影响产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 - **文化和沟通障碍**: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文化载体。华人创业者在理解美国用户的深层需求、文化背景、使用场景方面存在天然障碍,这影响产品定位和市场策略。 - **生态整合能力弱**:不熟悉美国的合作伙伴网络、渠道体系、行业标准,难以快速融入当地生态,错失很多合作机会。 - **品牌建设经验不足**:在美国市场,品牌不仅是Logo和slogan,更是价值观和文化认同。华人团队在品牌塑造、故事叙述、情感连接方面经验相对不足。品牌和增长方面,我有很多很有经验的小伙伴可以给大家提供帮助,有兴趣可以私信我。 ## 7. 招人:想好你是否必须要在海外招 - 如果创始人大部分时间还在国内的话,产品/运营可以招国内有海外经验的,AI/研发直接在国内放人就好。海外的话成本高,有时差,而且线上沟通经常会错过很多信息,其实会带来挺多不方便的。当然,如果你要招销售/渠道,还得在海外。取决于团队的英文能力,英文好的可以招非华人,更global一些;英文没那么好的团队,还是先优先团队效率,不要硬招老外,进来也融入不了。很多团队(包括我之前的团队)都验证了文化语言带来的沟通成本其实是很高的。 - **海外的招聘渠道比国内多元开放很多。**LinkedIn 是全球通用的招聘和商务社交平台,可通过发布职位、主动私信挖掘潜在候选人。针对技术人才,也可利用 GitHub 等社区物色优秀工程师,或在 Hacker News、Stack Overflow 等网站发布招聘信息。欧美地区常用的招聘网站如 Indeed、AngelList(早期初创招聘)、Glassdoor 等,也覆盖大量求职者。新加坡和东南亚则有类似 JobStreet、NodeFlair 等本地平台。与此同时,通过自身人脉网络、华人技术社群推荐人才往往更有效。对于市场和销售岗位,参加行业展会、加入当地商会或专业协会可以接触经验丰富的本地人士。总之,线上多平台曝光结合线下行业社交,能帮助华人初创快速建立人才管道。近年也有很多AI招聘平台兴起,可以给大家大大提效,尤其跨语言。比如 https://joinbrix.com/ 就非常不错。 - **薪酬结构与股权激励设计:**制定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期权方案,才能留住和激励人才。通常初创期无法给出市场最高工资,但可以用股权期权来弥补。例如在硅谷,早期员工往往获得约0.5%–2%的公司股权,视其角色重要性而定。核心高管(VP及以上)可能在这一范围上限甚至更高,而早期工程师通常在0.1%–1%左右。可以拿出总股本的10%-20%作为员工期权池。同时设置4年期权归属期(含1年悬崖期)。 - 海外员工福利、保险:不同国家有不同规定,但在欧美国家,尤其是美国、加拿大、英国,早期创业公司**必须考虑的福利包含**: - 医保(Health Insurance)在美国是标配!一般提供 PPO/HMO 等医疗保险方案,员工期望你至少 cover 70–80% 的保费。 - **退休金计划(401k, RRSP, Pension)**:在美国常见的是 401(k),公司通常会按薪资比例 match 一定额度(如 3–5%)。在加拿大是 RRSP,在英国是 auto-enrollment pension。 - **沟通:**海外员工对与性别、种族、身材、年龄很敏感。千万不要问女性你结婚没,有没打算要小孩(国内公司 - 包括大厂 - 都经常这么问,其实是歧视女性,非常不应该!);或者问人家年龄、国籍,不要模仿口音,不要有偏见等等。不然会有法律纠纷。 ## 8. 融资现状与策略 近几年早期投资/孵化的AUM大幅缩减,很多VC开始转型PE,寻求确定性更高的投资。AI变化太快,底层模型技术迭代导致大量工具倒下,投资人不敢投早期项目。作为早期的founder,尤其是本身不在美国市场的,融早期很难很难。 **对策**:冲收入,自己有收入再融资。 **关键原则**: - MVP一定要轻 - 团队一定要小 - 迭代一定要快 优先接触对华人创始人友好的投资人和基金。例如,一些专注移民和多元背景创业者的基金, 或者合伙人甚至创始人有华裔的。找其他创始人介绍,或者找出海同学会(他们自己也有投资),Linkloud介绍。 华人创业者连接海外投资人确实有难度,即使连接到了,pitch时也会紧张,因为海外投资人关注点和提问风格都不同。比如,在与海外VC沟通时,应直截了当阐述关键卖点,开门见山回答投资人关心的问题。避免过于谦逊内敛的表达风格,可以在演示中加入更多热情和故事性,展示个人驱动力。硅谷普遍存在对东亚创始人的刻板印象(如“只会技术、不擅长领导和销售”等),其实确实我们语言方面不占优势。因此很多时候投资人会问你要GTM证明,收入证明,其实也是怕你产品卖不出去。但如果你表达流利自如,气场强,华人创始人跟本土创始人没区别的。多向硅谷其他移民创业者学习直率、自我推广的风格,勇于强调团队成就和个人愿景。多练练口语,在欧美,表达能力很重要。还有就是圈子,经常去刷脸,参加各种活动,打入一些圈子,对融资和找客户都非常重要。 **针对华人在海外融资的各个痛点,Tanka推出了Tanka Fundraising Agent,可以一键生成pitch deck,或者跟海外投资人agent进行mock pitch练习,以及,可以帮你把pitch deck发给数十家投资人(我们会帮忙介绍,提升可信度)。现在sign up我们的waitlist,下周初就可以开始使用 👉:** [**https://www.tanka.ai/fundraiseagent](https://www.tanka.ai/fundraiseagent) 🎯。** **关于Tanka: Tanka = Team Messenger with AI = Slack + Glean + Agents。** **Tanka是您的AI联合创始人,专为解决团队和组织中快速变化环境下的知识流失问题而设计。** 🧠 通过将分散的对话、邮件和文档转化为结构化、可检索的记忆,Tanka实现更精准的搜索、更高效的沟通(包括实时智能回复、跨语言交流、语音转文字)以及直接生成各类输出。 💬 Tanka还能自动记录待跟进事项和团队工作进展,以及基于邮件/团队聊天,生成网站、产品原型图等等,让每一次沟通都能转化为可执行的价值,助力团队持续成长。 🚀 try now: tanka.ai.

32
生姜iris
2天前
大晚上泡了澡,坐沙发上认真看了几个B站的视频
有几个印象还是蛮深刻的

1️⃣ 看了介绍昆山有几个镇的视频,了解到昆山的GDP有5000多亿人民币,让我大受震撼
2️⃣ 看了去广东顺德买家具的视频,学到了新知识。后面去顺德一定要去「卢浮宫」和「南华家具城」开开眼
3️⃣ 看了六层楼讨论「最佳生育年龄」和「冻卵」的视频,果断对「冻卵」这个想法「祛魅」,同时坚定要继续坚持练习普拉提,再忙再累也要练。
4️⃣ 还看了「离婚有什么好处」以及「一线城市谈恋爱难不难」,再次感慨当代年轻人确实都很难。不过「辞职的人都在干嘛」那一期我倒是很喜欢。

今天是整体节奏蛮舒适的一天。
工作了9-10个小时。
中午吃了阿姨做的饭,饭后有睡一个午觉。
晚上花时间出门去店里吃了饭。
饭后散了步。
晚上开完会认真泡了澡。
泡完澡用投影仪在客厅认真看了几个视频。

非常难得「张弛有度」也还算「有生产力」的一天。
还顺便开了两个invoice,并且下单了新的泡澡球。

头也没有昨天那么疼了。
把家里的空调关了80%,享受出汗的快感。

打算后面如果有心情还是要写一下日记。
不然每天忙忙碌碌,总是会恍惚和感慨,时间怎么过的如此之快。

今天还和一个团队讨论到一个有意思的点子:
现在很多团队都在做local AI
恰好我最近要做很多个slides
我就很需要local ai可以帮我review电脑里的文件内容,并且根据我梳理出的框架,自动往PowerPoint里把之前散落在其他文件or其他slides的内容填充进去,而不是我自己手动copy and paste

今天另一个妹子提到,最好local AI可以根据不同国家的签证要求,自动整理文件夹的资料,并整理成符合不同国家签证标准和要求的材料包。

有一说一,这俩需求远比「AI操作一个电脑or浏览器,整理一堆我还需要二次确认的链接,输出成一个看上去很长但是能用的东西很少的报告」要来的直接有效。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