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阑夕ོ
3月前
昨晚和@潘乱 @老编辑 连麦,聊了聊小红书这家公司,以及前几天那篇传得沸沸扬扬的稿子,我还是整理了一些讨论过程里有意思的对话分享出来。

稿子在媒体圈和行业圈引起恰好相反的评价也很有意思,我是觉得没必要下架的,因为就像有人说的,读完之后确实对小红书有种草台班子的滤镜,但这种独特性,搞不好正是小红书能成的原因所在。

老编辑是字节跳动的冤家,他更接受不了中国互联网行业拿字节当标准答案的惯性,被采访的小红书离职员工很明显是拿他在其他大厂的方法论去往小红书的岗位上套,结果发现老板并不在意这样的KPI,于是愤而恨其不争,提供了大部分不看好小红书的视角。

本质上,这属于价值判断,就好比很难在一个人嘴里听到前男友/前女友的好话,这种情绪和对错无关,但它不足以构成结论,尤其是把前任们拉到一个群里采访之后,还原出来的当事人形象一定是毁灭地球级别的。

如果一家公司胆敢和字节跳动的打法不一样,那它就是有问题,这是老编辑提出的「文化潜意识」概念,因为字节是做数学题做成了,是极端的A/B测试做成了,是工具理性做成了,所以小红书那样做语文题、做直觉分析、做主观意志就错了⋯⋯这样的理解,既是偷懒,也很无趣。

我的归纳是,小红书、B站、米哈游都是上海公司,具有非常明显的风格色彩,它们的理想员工,其实就是自己产品的深度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就带着相同的态度来上班,相对而言,北京的公司没有这样的松弛感,当然拼多多我们得先把它开除沪籍,人在坡县勿扰。

再说了,小红书直到2024年,才被媒体注意到内部产生了业务扩张和创始文化之间的冲突,这已经很晚了好吗,同为社区产品的B站和知乎早就被洗过好几轮了,叔叔「可能倒闭永不变质」的名言还挂在那里呢,这是增长到一定阶段的必经之路,小红书绕不过去。

潘乱认为,对小红书的报道,尤其是花了大篇幅去探究电商业务没成气候,却只字不提小红书的视频化渗透严重不足,是有问题的,图文形态不可能直接跳到直播带货,小红书为什么缺了短视频的课,才是最值得采写的部分。

我提醒了一下,就是其实小红书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了,前天它终于破天荒的在创作者开放日上列了一张包含300个博主的名单,相当于B站的百大UP主,要知道小红书从来不树标杆博主的,因为很容易和UGC模式产生矛盾,但还是没忍住做了,就是因为这300个博主既不是超头,也不是纯粹的图文创作者,而是在小红书发视频涨粉的那一批,小红书是在用看不见的手做调控,想要启发更多的博主去做视频,只有视频起来了,后面的电商才有戏可看。

老编辑则已经对短视频-抖音-我操字节形成了膝跳反应,对此不以为然,举例说B站去年也尝试过用播放时长替代播放量的改动,这是外部压力导致的,但结果也不太理想,小红书现在也陷入了纠结之中,这种纠结本身是很有观测魅力的,而背后所体现的两种商业哲学的碰撞,到底是理性导向无坚不摧,还是非理性执着创造例外,很有看头。

此时该上老编辑的金句了:人类历史上存在字节跳动也就不过十来年,怎么大家现在评判一家好公司的标准,都拿字节来当唯一解呢?

然后潜伏在评论区的@托马斯骆 也上来了,你说他发评论发得好好的,怎么就被请到直播间了呢,所以潘乱就说了,来都来了,你来当第三个嘉宾,于是骆老师就上来念了两句诗:字节崇拜债有主,出门左转找潘乱。

骆老师的意见,基本都在朋友圈和即刻先吐为快了,简单来说,当抖音决定开始做电商时,各个岗位上的负责人履历五花八门,看不出任何跟电商有关的,当时也有很多人想教字节怎么做电商,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所以现在那些带着方法论来小红书的大厂骨干发现说服不了老板,怎么就能说老板是错的呢,这未免太普信了。

那么会不会有一种可能,就是小红书学谁都不对,它也没理由学谁,哪怕全行业都靠数据驱动那套成功了,只要小红书没有受益,而是在别人都流量枯竭的时候,开始蹭蹭的往上涨,那老板们的各种抽象行为本身,搞不好就是方法论。

小红书有它的路径依赖,在大多数语境里,路径依赖不是一个褒义词,但路径依赖在被证伪之前,它都是有效的,这听起来又像是正确的废话,意思是说,小红书依然是中国互联网所剩无几的跑赢大盘的产品,而且极有可能是移动互联网这波黄昏里最后的独苗了,下一次窗口要么是AI,要么根本就没有。

然后我做了一个很赛博心流的行为,在连麦谈话里用口播的方式插入超链接,推荐大家关联阅读雷峰网去年写的「小红书不再需要CTO」,那篇稿子应该也属于小红书不太乐意见到的,虽然不如「复盘小红书病」这篇有节目效果,但发现的违和感是一模一样的,就是小红书实际上是在不可避免的变大过程里做出排异反应。

我们都知道生物学里的排异反应是有两面性的,它原本是免疫系统用来保护宿主的,但也会阻碍器官移植的救命手术。说得更通透点,就是小红书可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人才、组织、资源),但它非常坚定的确信自己不要什么,所以当不能融入公司审美体系的人进来之后,就会被排异反应给挤出去。

弯路都是要走的,马云以前谈及阿里往事,很喜欢讲B2B上市那会儿阿里请了一批职业经理人空降过来提升管理能力,后来发现事与愿违,内部矛盾愈演愈烈,又不得不重新依赖老员工搞大扫除,小红书正在经历相同的历史。

潘乱又提了一个很稀缺的角度,张一鸣黄峥王兴这届都是连续创业者背景,折腾半生终成大器,但小红书的创始团队可能连工都没怎么打过,头一回创业就成了,连产品合伙人都是建筑师转行过来的,这决定了小红书的晚熟特点,它就不是诞生于那种焦虑急切的气氛里。

所以小红书的所谓战斗力不强,并不是特别意外的事情,在做海淘的时候它连网易考拉都干不过,王兴喊下半场都喊多少年了,转头大伙发现小红书刚进场热完身,正准备踢加时赛呢,难绷归难绷,但小红书能够这么磨磨唧唧的跨入亿级日活俱乐部,说明它还是一定做对了什么。

最后连麦的话题不知道为啥就被扯到AI还有没有机会诞生新的大公司/大产品,我有点走神就没太参与,只记得直播间里的观点比较一致,都很悲观,悲观既和AI在2C方向的发力不足有关,也是因为现在的大厂在掌控力上强太多了,要在它们眼皮底下发现蓝海,概率微乎其微。

当然,有多悲观就有多期待,期待真的有新一茬的创业者出来打脸,出来翻过字节阿里腾讯的五指山,出来证明互联网行业距离固化还很遥远,这种期待,就和我们愿意相对有限的站在小红书这边是一样的,不是因为偏心小红书,而是希望互联网的赢家里能容得下这么一家非标公司,就算最终的答案是唯一的,至少解题过程也可以五花八门。
4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