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安小竹
1月前
几次看人提到《10x Is Easier Than 2x》这本书,昨晚找来读了下,感叹这世上真正重要的事实也就那几条,无数畅销书其实是把这几条事实从不同角度包装成了观点贩卖(非贬义)。

简单介绍下这本书吧,10 倍比 2 倍容易,核心观点是要定一个 10 倍的高目标: 2 倍的提升往往是基于现有流程的定量优化,本质是陷入内卷,而 10 倍的目标则需要战略而非战术的优化,很少有路径可以达成,因此可以帮助剔除噪声,砍掉无关紧要的 80% 的事情,只专注那核心的 20%。

这看起来很眼熟,多本畅销书里都有类似的观点:
1. 《每周工作 4 小时》:书名中看似不可能的目标,其实是作者严格遵循二八定律,将那消耗精力的 80% 的事情,要么砍掉,要么自动化,要么外包出去达成的。
2. 《苏世民:我的经验与教训》:“做大事和做小事的难度是一样的。两者都会消耗你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如果决心做事,就要做大事,要确保你的梦想值得追求,未来的收获可以配得上你的努力。”
3. 《纳瓦尔宝典》:“大胆地为自己设定一个很高的时薪,并坚持执行。一个理想的时薪应该高到近乎离谱的程度,如果不是这样,那就还不够高。如果解决一个问题节省的成本低于时薪,那就忽略问题;如果外包一项任务的成本低于时薪,那就选择外包。”
4. 《穷查理宝典》:“我们的投资风格有一个名称——集中投资,这意味着我们投资的公司有 10 家,而不是 100 家或者 400 家。好的投资项目很难得,所以要把钱集中投在少数几个项目上,这在我看来是很好的主意。”

这背后其实都是说的同一件事情,即二八定律(幂律分布)普遍存在,20%的原因决定了 80% 的效果,而定高目标的目的则是筛选出那 20% 真正重要的事情。这并非一个观点,而是有数据和逻辑支撑的事实:数据层面,幂律分布与正态分布可以说是最常见的两大分布了,财富分配/城市人口集中度/Twitter流量分配/常用词词频,头部效应无处不在,其中很多领域的集中度远远超过“二八”的范畴(招行年报显示,2% 的人占据了超过 80% 的财富);逻辑层面,则是复杂系统演化的必然结果,正反馈机制的存在,“损不足以奉有余”,强者愈强,导致赢家通吃。

这无关道德,只是自然演化的结果,关于如何适应并利用这种现象,我有个很私人化的解读(此段可跳过)。我从初中起,便对世界的本质很感兴趣,读了几本康德尼采叔本华的书(回想起来只是断章取义罢了),便目中无人以为自己要上天了(回想起来,一个小孩子,骑着车子满县城找这种书,偏门真是有原因的,多么希望当时拿起的是不屑一顾的同书架的《资本论》)。这样做的结果是让我义无反顾大学报了物理专业(这个是没有问题的),但同时对一个物理之下更底层问题产生了深深怀疑——世界是否是真实的,随之而来的是长期的虚无主义及抑郁情绪的困扰。这种怀疑其实自古有之,从笛卡尔的“邪恶精灵”到上世纪的“缸中之脑”到《黑客帝国》电影:人是基于感知到的信号来构建出外在的客观世界的,这种信号是否是被操纵的,而人假设外界世界存在的逻辑是否又是可靠的?其实几百年间这种讨论一直存在本身,已经说明该问题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了,一笑而过是最好的,而却给我带来了近 10 年的虚无感。真正让我解脱的是一个观念的转变,即若承认所谓客观世界背后的”本质“是不可知的,人的认知只是为了让感知到的现象逻辑自洽而形成的假设,这种假设有何意义?稍加思考便会发现,有很多东西是不变的(变化背后也有一些不变的规律),而描述这些”不变“则是理论存在的意义,也即脱离个人而存在的“客观世界”的假设的意义。这种假设无疑是极为有用的,一个水杯可以拿来拿去,可以放一年两年,但它一直在那里,虽然我们感知到的只是它反射折射的光,以及摸到的触感,但假设这背后有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可以极大简化我们的认知负担,虽然这种假设不见得必然是正确的。更不可思议的是,这种假设不仅在我们认知范围内发生作用,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同样在运行,一本对我坚定这一信念极有启发的书叫《枪炮、病菌与钢铁》,很多看似巨大的国家实力差异,其背后的根源可能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偶然,而非人的主观能动性:各个大陆可供种植的种子/可供畜养的动物是不一样的,导致其农业可供给人口是不同的,同时与畜养的动物长期生活在一起的种族对病菌的抗性是更高的,这些最终形成了战争上的巨大优势,间接导致了国力强弱的格局。这不见得是单一的决定因素,但无疑体现了客观存在的外部世界假设的有效性。

说了这么多,这与上面提到的二八定律有什么关系?将其联系在一起的是“复利”的概念。复利的本质便是把不变的东西积累下来,且让其自行增殖,而这种增殖完全可以是发生在个人意识之外的客观行为。最常见的复利即资产,即可以自行为持有人带来收益的东西,资产本身是固化的劳动,而靠其赚到的钱又可以固化为资产,从而以指数增长的方式增殖。当然,任何可以积累的东西都是具有复利效应:知识是可以积累下来的,积累的知识帮助做出更高概率正确的决策,带来更大的视野,从而有需求及动力学习更多知识;个人IP影响力是可以积累的,更高的影响力带来更大的曝光,接触更多优秀的人,有更多合作机会,反过来又增强个人的影响力。二八定律之所以普遍,便是因为有很多这样的正反馈循环的存在,而这些循环中很大一部分其实是“外包”出去的,是脱离个人的意识而客观运行的。这也是我的bio的来源:“我讨厌东西卡在手里,希望它们脱离我自行运转。因此在做这些事情:技能产品化(独立开发),收入资产化(价值投资),想法公开化(社交媒体)”。当然,这个bio还有另一层含义:行为定义身份而非身份定义行为,以学者身份举例,并非大学教授才为学者——其中也不乏尸位素餐之人,而是研究问题的行为本身定义了学者身份。

将二八定律落实到行动上,我简单整理了如下方法,欢迎补充:
1. 做有复利积累的事情
2. 极致聚焦,做减法。开头的几本书中提到了,定一个明显高的目标,可以帮忙做减法
3. 战略优于战术。程序员应该都有感受,写代码最重要的是前面的思考的环节,写只占据很少时间,若思考不清晰,后续会有无尽的debug负担;做产品也一样,我个人看来,商业模式>流量策略>具体开发,商业模式定义了是否解决的是痛点问题,该问题是否给用户带来价值从而用户有付费意愿,该问题定义清楚后,流量策略和具体开发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渠道的重要性往往要高于具体开发
4. 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社会分工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每个人有其比较优势,各自做擅长的事情并合作,会提升整体效率。对个人来说,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只做那 20% 自己擅长的或有热情的事情(热情本身也会变为擅长),其他事情则是最大程度自动化或者外包出去。当前AI能力如此强大,各细分领域服务极度充沛,特定问题付费解决可节省大量人力,成本远低于自己浪费时间

附录

读书最重要的作用,其实是发现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像资产配置(m.okjike.com),商业思维(m.okjike.com),这些东西教科书里面并不会教授,学校的目的只是培养出会特定技能的专业人才。如果不是家里经商的耳濡目染,可能很多人一辈子也难以接触。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通过读很多好书,构建自己的思维框架,从而对事情能够从其本质上有个自己的判断(m.okjike.com),而不是盲从别人的看法。

读书是讲究方法的,首先是选书,最优先的永远是当下需要的,或者正在面临的困惑、需要解决的问题,人类文明发展千年,很多困惑其实前人早就做了解答,从需要的事情入手,不需要像学校学习一样,每本书全文都读完,先看目录了解大概,挑自己感兴趣的去读下,如果写得很好,再全文通读。其实读一本书就是在和作者对话,是个人,总是会有错误、会有观点不合,但一本书中,只要有一个地方启发到了自己,便已经足够了。在自己需要的之外,可以广泛阅读各个学科的入门书,一般大一的教材已经很好了,查理芒格推崇“多元思维模型”,其实就是要了解各个学科的实用思维方式。关于读书方法,推荐两本书,一本是《如何阅读一本书》,另一本是《认知觉醒》。

至于我个人,除了上述的书籍推荐外,之前也分享过对自己帮助大的书,见附图,以供参考。

┄┄┄┄┄┄┄┄┄┄┄┄┄┄┄┄┄
⭕ 相关推荐

👉 经济下行及幸存之道:m.okjike.com
👉 价值投资:m.okjike.com
🐢@安小竹 的自留地:m.okjike.com
21140

来自圈子

圈子图片

浴室沉思

100万+人已经加入